紙的世界史:承載人類文明的一頁蟬翼,橫跨五千年的不敗科技成就

紙的世界史:承載人類文明的一頁蟬翼,橫跨五千年的不敗科技成就
定價:480
NT $ 323 ~ 711
  • 作者:馬克.科蘭斯基
  • 原文作者:Mark Kurlansky
  • 譯者:王約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8-01-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551599
  • ISBN13:9789869551595
  • 裝訂:平裝 / 416頁 / 21 x 15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內容簡介

人類最偉大的科技發明,歷史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關鍵
在電子媒體興盛、紙本書日漸衰微的現代,透過爬梳紙張的千年發展歷程
反思人類如何走到今天,以及在接下來的世代中,人類將如何向前邁進

AMAZON 4.0分、Goodreads 3.7分讀者評價
《紐約時報》、《觀察家報》、《泰晤士報》、《時代雜誌》書評盛讚
紐時暢銷作者、文化史研究專家 馬克.科蘭斯基最新力作


【本書簡介】
紙,是人類邁向文明最重要的關鍵。

打從蘇美人開始在泥板上寫字、埃及人以紙莎草記錄,直到中國人正式發明「紙」,舉凡政治、社會、宗教、教育、文化領域,無處不見人類用紙的痕跡,若說紙是奠定人類文明的基礎,可說恰如其分。

本書作者馬克.科蘭斯基試圖破除大眾對於「科技改變社會」的迷思,認為是社會先有需求,進而發展出科技。紙,就是人類有記錄需求,才應運而生的載體。需求一現,解決之道立見,科技發展就是這樣不斷地向前滾動。時至今日,你我手上的書本,正是數千年來人類累積的智慧。

在《紙的世界史》中,科蘭斯基先從紙的前身:泥板、莎草紙、羊皮紙談起,細說蘇美人、埃及人、希臘人是如何發明這些書寫的載體。接著,作者將帶領我們進入偉大璀璨的中國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這是世界上最早用紙的兩個民族。進入中世紀後,文明隨著紙張傳入歐洲,其後引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歐洲人自此才脫離「蠻荒」,開啟新的視野。

歷數世界史上的幾個重要時刻:宗教改革、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工業革命,這些都與紙張(印刷術)息息相關。以宗教改革為例,假如沒有大量印製的紙本傳單為媒介,馬丁.路德的理念根本無法席捲整個宗教界,興起劃時代革命。

在全書最後,作者將回到現代,探討許多人議論紛紛的問題:紙會不會被新科技(如電腦、手機)所取代?紙本書還有沒有未來?對此,作者仍回到那句老話,「需求改變社會」,端看你我如何看待眼前這一頁頁薄紙而定。

【國際書評】
馬克.科蘭斯基講述這個歷史故事……敘事明快、清晰又靈巧。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科蘭斯基在這本簡潔又配圖豐富的書中,生動地講述(紙的歷史)……他能敏銳挖掘出引人好奇的細節……(並且)對這段漫長又複雜的歷史,提出多采多姿的介紹。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這是一本值得捧讀與感受的優美讀物,它呈現精良的論點,將紙張視為賞心悅目的奢侈品。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科蘭斯基靈動的散文,讓人從中獲益良多。
──《泰晤士報》(The Times)

俯及盡皆令人讚嘆。
──《時代雜誌》(Times)

引人入勝、生動、詼諧、豐富……科蘭斯基的作品才氣過人,奉紙張為文明的鎖鑰。
──《書單雜誌》(Booklist)

振聾發聵……科蘭斯基既是文體雅致的作家,也是勤勉的研究學者。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克.科蘭斯基Mark Kurlansky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有二十多本著作,曾任許多報社的特約記者。科蘭斯基擅長以我們日常所見的事物譜寫知識性豐富的文化史著作。科蘭斯基目前在華文世界的翻譯作品有《萬用之物:鹽的故事》(Salt: A World History)、《一條改變世界的魚:鱈魚往事》(Cod: A Biography of the Fish that Changed the World)、《1968︰撞擊世界的年代》(1968: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等書。

譯者簡介

王約
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所、喬治梅森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曾任職漢聲雜誌、商業週刊出版公司、壹週刊。譯作有《危機領導人》、《信任的深度》、《更快,或是被淘汰》等,著有《蔣公獅子頭》、《逃去住旅館》等。曾任美國華府作協會長,作品散見於世界日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等。

 

目錄

前言 科技的謬論
第一章 人之為人
第二章 中國的飛蛾撲火
第三章 伊斯蘭文化素養的誕生
第四章 哈蒂瓦紙鄉何處?
第五章 歐洲居於兩毛氈之間
第六章 讓字遨翔
第七章 印刷的藝術
第八章 出自美茵茲
第九章 墨西哥大神廟和藍眼魔
第十章 號角響起
第十一章 林布蘭的發現
第十二章 英格蘭的叛亂腐敗
第十三章 紙上的獨立戰爭
第十四章 狄德羅的保證
第十五章 大黃蜂的請帖
第十六章 腦袋裡的好東西
第十七章 莊嚴而死
第十八章 重返亞洲
結語 改變
大事年表
誌謝
參考書目
 

內容連載

前言 科技的謬論

十二世紀時,法國克呂尼修道院(Cluny monastery)正直又虔誠的僧侶彼得尊者(Peter the Venerable)造訪西班牙,看到當地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不在獸皮上書寫,而是連宗教經文都寫在以舊衣製成的頁面上,其品質在今日文具商口中不啻「不折不扣的破紙頭」。他視之為不言可喻的落後社會象徵。

綜觀歷史,科技的任務和人們對科技的反應一直都格外一致,因此憂心科技與其對社會的影響的那些人,不妨對紙的歷史好好反省一番。

我們習以為常,認為「科技」僅指物質器具、十九世紀時期的機械,乃至於現在電子的發展。殊不知,根據《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這個字眼也能指稱任何「實用的知識應用」。

需求永遠是科技發明之母。在紙張之前,有無數的發明產物;首先是口說語言 ,接著是繪畫,爾後圖形文字,再來字母,然後拼音,之後寫字,接下來紙張。有紙之後方有刻版打印、活字版、打字機、機械式印刷機,然後電子的文書處理機和電子印刷機應運而生。需求一現,立見解決之道。每一個想法又引發另一個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那些發明(口語而後文字)皆非物質產物、非人造物,因此按照傳統的認知,也非「科技」。然而,它們在社會和歷史上的運作和影響卻無異於科技──是創始的科技。口語是車輪,最終通往紙大車。

研究紙的歷史暴露出一些歷史上的錯誤觀念,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這個科技謬論:以為是科技改變社會。實則恰恰相反。社會發展科技是為了表述它正在發生的變化。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西元前二五○年,中國的蒙恬發明了以駱駝毛 製成的毛筆。他的發明並未突然激發中國人開始寫字、畫畫,或是發展出書法。相反地,中國的社會早已建立一套書寫系統,只不過也已經對更多書寫的文件和寫出更精緻的書法,需求愈來愈迫切。中國人之前使用的用具,用小樹枝沾墨汁,無法滿足這項日益增長的需要。蒙恬發現了一種能夠既加快寫字和書法,又大幅提高品質的用具。

歷史上,研究紙的編年史家們總愛為紙的角色發出這樣的豪語:沒有紙就沒有建築;沒有紙,就沒有文藝復興。假如世上沒有紙,也不可能會有工業革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7
    $323
  2. 新書
    7
    $336
  3. 電子書
    7
    $336
  4. 電子書
    7
    $336
  5. 新書
    79
    $379
  6. 新書
    79
    $379
  7. 新書
    79
    $379
  8. 新書
    79
    $380
  9. 新書
    85
    $408
  10. 新書
    88
    $422
  11. 新書
    9
    $432
  12. 新書
    $686
  13. 新書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