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關於樹的「博物誌」。
.書衣背面印製超精美2018年曆海報,讓「樹的智慧」陪你走過春夏秋冬。
.千奇百怪的林木知識+十八世紀經典植物素描=愛樹成痴,必備典藏!
傾聽森林和山野的語言,表達對土地和萬物的信仰。
當我們愛上一棵樹,它將帶來生命的智慧。
樹木是大自然的奇異瑰寶,它們是地球的肺、氣候調節器和棲地保護者。自從史前人類出沒於廣大的原始非洲林,樹木便提供了庇護、醫藥、涼蔭、食物和燃料。本書述說所有與樹有關的故事和調查,探討樹木生物學、工程學、環境學、考古文化史,以及數世紀以來人類與樹林之間密不可分的文明關係。
書中收羅稀奇古怪的樹知識,包括:一棵樹可以長多高?史前先驅樹種的生存策略?花楸果在發芽前必須通過鳥的腸道?每片樹葉竟然都是形狀殊異的太陽能板?銀杏為何被稱為「植物界活化石」?為什麼紫杉製成的英國長弓戰無不勝?卡特總統鍾情於手工木作的秘密是什麼?結伴成群的樹如何維持亦敵亦友的關係?林地人日常是怎樣的……,這些面向儼然是認識森林世界的萬花筒。
每一章節「樹的故事」單元介紹樹種的特性,闡明人類在樹木身上學會的道理。頁間穿插十八世紀英國作家約翰•伊夫林《林木誌》的經典植物素描,加上媲美《湖濱散記》的詩意文筆,讓這本散發濃厚史觀與人文感的自然書寫作品,充滿了值得收藏的藝術價值。
名人推薦
亞當斯滿懷熱忱與山毛櫸實般豐富的知識引人入勝,而其樹木用途的賞鑑則點出讓世界更美好的方向。作者說明樹木歷經兩億年演化,如何以非比尋常的方式繁衍生息,同時向十八世紀「開愛樹之先河」的林木畫家伊夫林致敬,表彰對樹木的熱情。——《泰晤士報》
這本古怪迷人的書闡述一切有關木頭的事,揭露令人驚奇的樹木工程學,值得所有愛好自然的讀者品讀再三!——《獨立報》
兼具深刻反思與廣泛趣味,滿載與樹相關的植物學和歷史訊息,以及人樹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好書指南》
這本書道出人類與樹木萬年以來相依共存的歷史牽絆。樹木之於人,不只是工具或食物,,更是促進文明演化的重要存在。——李作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考古學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克斯‧亞當斯(Max Adams)
麥克斯‧亞當斯(Max Adams)是備受讚揚的考古學家和傳記作者,著有《海軍上將科林伍德》(Admiral Collingwood)、《普羅米修斯一族》(The Prometheans)和《北境之王》(The King in the North)。身為林地與樹木歷史教師,他目前在英國達拉謨郡(County Durham)經營一片自己的林地。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中的蟲魚鳥獸,把翻譯當成認識世界的方式。
麥克斯‧亞當斯(Max Adams)
麥克斯‧亞當斯(Max Adams)是備受讚揚的考古學家和傳記作者,著有《海軍上將科林伍德》(Admiral Collingwood)、《普羅米修斯一族》(The Prometheans)和《北境之王》(The King in the North)。身為林地與樹木歷史教師,他目前在英國達拉謨郡(County Durham)經營一片自己的林地。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中的蟲魚鳥獸,把翻譯當成認識世界的方式。
目錄
引言
1.懷想樹木
啟蒙/秋/樹枝/自由樹/先見之明/樺樹的故事
2.設計精巧的樹
樹的作為/不同緯度的樹/太陽能板/樹之族譜/花楸樹的故事
3.繁衍後代
昆蟲出現前的性/春/製造種子/先驅樹種/偉哉櫟樹/人力干預/蘋果樹的故事
4.樹的戰事
開戰/傳統武器/B計畫/樹的戰爭/生命之木/紫杉的故事
5.群居的樹
森林調色板/林中生活/聖哥倫巴的樹林/最稀有的樹/護林員與柵欄匠/歐洲赤松的故事
6.創新
有用的教訓/切中要點/改頭換面的亞森欣島/撥弦樂器匠/榛樹的故事
7.木器時代
斧、扁斧與楔/夏/第一批木匠/巨石陣解碼/諾貝爾獎木工/山毛櫸的故事
8.工程師
激素/機械/水力學/製椅腿匠/樹能長多高/昂然挺立/山楂樹的故事
9.木炭時代
純化的碳/製作木炭/石中劍/濱海巨木陣/《步行者雷得利》/燒炭工/冬青的故事
10.建築師
大小有關係/第一棟房子/亡者之屋/柴薪/聖哥倫巴住所/櫟樹的故事
11.樹的過往
樹的年齡/中土世界之樹/切薩皮克號/時代的終結/發現古樹林/榆樹的故事
12.樹的未來
造林英雄/紙的二三事/購置林地/森林菜園/冬/白臘樹的故事
結語
1.懷想樹木
啟蒙/秋/樹枝/自由樹/先見之明/樺樹的故事
2.設計精巧的樹
樹的作為/不同緯度的樹/太陽能板/樹之族譜/花楸樹的故事
3.繁衍後代
昆蟲出現前的性/春/製造種子/先驅樹種/偉哉櫟樹/人力干預/蘋果樹的故事
4.樹的戰事
開戰/傳統武器/B計畫/樹的戰爭/生命之木/紫杉的故事
5.群居的樹
森林調色板/林中生活/聖哥倫巴的樹林/最稀有的樹/護林員與柵欄匠/歐洲赤松的故事
6.創新
有用的教訓/切中要點/改頭換面的亞森欣島/撥弦樂器匠/榛樹的故事
7.木器時代
斧、扁斧與楔/夏/第一批木匠/巨石陣解碼/諾貝爾獎木工/山毛櫸的故事
8.工程師
激素/機械/水力學/製椅腿匠/樹能長多高/昂然挺立/山楂樹的故事
9.木炭時代
純化的碳/製作木炭/石中劍/濱海巨木陣/《步行者雷得利》/燒炭工/冬青的故事
10.建築師
大小有關係/第一棟房子/亡者之屋/柴薪/聖哥倫巴住所/櫟樹的故事
11.樹的過往
樹的年齡/中土世界之樹/切薩皮克號/時代的終結/發現古樹林/榆樹的故事
12.樹的未來
造林英雄/紙的二三事/購置林地/森林菜園/冬/白臘樹的故事
結語
序
編輯小語
這本書圍繞著「林木」主題,蒐羅意想不到、令人跌破眼鏡的趣味知識,提醒我們即使是你每天都會經過的某棵不起眼的平凡路樹,都具備了神奇萬分的迷人魅力。
作者點出一個長久以來遭人誤解的觀念:一般人常以為所謂保育就是不去砍伐樹林,任其生長。事實上,保育背後更需要林地管理技術,人類必須掌握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法則,定期輪伐、經濟利用,才能讓樹木永續生存,與樹互利共生。此外,一如我們老祖宗奉行的原則,除了以林木獲取生活所需、防禦和自衛,更必須學習樹木的亙古智慧,才可能成就絢爛的文明。
作者並非在老書房中終年窮究典籍、執迷考古的學者,他在英國擁有一片自己專屬的林地,親身住進森林,體驗哈代筆下《林地居民》的生活長達數年之久。他學會了輪伐、乾燥柴薪、儲備木炭、打造房舍和圍籬、以木車床製作用品、採拾堅果野莓……等在林地生活必備的技能,也因此讓這本書顯得如此生動多彩,尤其極具說服力。本書也紀錄了作者在林地度過春夏秋冬的光影,讀來令人興味盎然,為之嚮往不已。
引言
樹木的確是生物,我們感覺到樹木是活生生的,因此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無動於衷,簡直令人惱怒。——作家,約翰•史都華•柯林斯(John Stewart Collis)
人類對於生物同伴天生就有移情作用,他們會拯救受困的瓢蟲,也會從口袋裡掏出胡蘿蔔餵給一隻孤單的驢子。他們知道狗兒愛玩耍、喜歡成為群體的一份子,而貓瞧不起牠們,豬則將牠們視為同等地位。萬物各居其所。天曉得,人類甚至對最討人嫌的動物也會感情用事:基於牠們能感受痛苦、想像周遭世界並對後代表現出舐犢之情的原因,而認為牠們具備情感與智能。我們思考,所以存在,同理可證,動物存在,所以動物會思考。
那麼樹木呢?樹木是異樣的生物形式。如同所有生物,它們會呼吸和繁殖,但它們也像動物一樣能感覺痛苦嗎?它們會思考嗎?答案很簡單:樹木不思考,因為它們沒有大腦;樹木不會「感覺」,因為它們沒有神經系統。任何意義上,樹木都無法被描述成「具備智能」。它們沒有任何防禦、繁殖計畫或策略,無法選擇性伴侶,也不能決定要在何處度過一生——樹木不做選擇。它們沒有動物成員的器官,除非我們以表面的類比來說明樹皮就像皮膚。樹木真的一無所知,因此,認為樹木擁有智慧,其實是情感的誤置(is pathetic fallacy)。
然而,在人們對樹木的終生欽慕和喜愛下,認為樹林和森林絕頂聰明的印象幾乎揮之不去。那些「中間有根棍子的植物」(引科林•塔吉語)種類約六萬種,它們的化學和物理性質複雜到令人讚嘆不已。樹木比任何動物更具適應力,有些能活上數千年之久,它們的繁殖力微妙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讓人很難不認為它們十分狡猾。樹木能彼此溝通,建立同盟關係,讓人忍不住視之為「有策略」或「有目的性」的。科學界甚至謠傳它們能操縱量子形式的日光,讓樹葉變得更具效能。
數百個世代以來,人類一直將樹木視為智慧的來源,歷來聖者、國王、皇后和智者莫不向它們求教。樹木被奉為神聖的,成為已故先祖魂魄的顯化。它們也被當成青春與耄齡的象徵,指射剛強、睿智、生育力、活力或貧瘠不毛,同時隱喻先祖遺產及事物的演化。樹木可以是冰清玉潔的,例如崎嶇山坡上苗條優雅的花楸;樹木可以是暴躁易怒的,例如孤獨佇立於田野中、狀若雄鹿頭的老櫟樹;樹木也可以是偉碩的古代巨人,如一百英尺高、灰色樹幹肌肉發達的山毛櫸。在諾曼第的阿盧維爾(Allouville),一座櫟樹小禮拜堂就建在一株樹齡超過八百歲、活生生的櫟樹裡,而埃特納峰(Mount Etna)山坡上的百馬栗樹是如此巨碩,空洞化的樹幹可納一百名騎士入內躲避大雷雨。
較低調些的,例如作家兼林地人約翰•史都華•柯林斯(John Stewart Collis)將他最喜愛的一株白臘樹當成夏季時的工具間。在非洲,猴麵包樹向來被作為囚室和教室、聖堂及貯水塔之用,而在愛爾蘭,中空的樹成為黑暗時代僧侶尋求孤寂的隱居之處。在德國,早期基督教傳教士會砍倒異教徒眼中的聖樹,彷彿害怕讓它們繼續存活。在印度,菩提樹不僅神聖,更是人類靈魂的化身和諸神的寓所——佛陀便是菩提樹下證道。當然了,樹木有其實際用途,但它們絕非只是實用而已。我們與樹木的關係密切、複雜且深刻。
鐵取代木材成為人類進行重要實驗的基本材料,只不過是近二百五十年間發生的事,但是在人類漫長文明史的絕大多數期間,樹木與森林才是扮演了供應者與指導者的角色。直到上個千禧年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我們才開始使用史前人類無法取得的儀器來檢視樹皮以下的部分;而當年那些好奇心強的先祖對樹木產生濃厚的興趣,無非是為了實用目的,他們知道順著木材紋理可縱向劈開原木,橫向則辦不到;他們知道含大量水分的生材較容易處置,能夠利用火和蒸汽使之彎曲塑形。他們也知道某些木材更好燃燒,某些木材適合作建材。此外,他們還知道哪些樹木和木材具有毒性或是會污染食物、哪些能加工提煉出我們稱之為阿斯匹靈和奎寧的藥物,以及在不同時節長葉、結果、或是吸引不同鳥類和昆蟲的各種樹木。
認識樹木與材質曾是人類首要的生存工具,這些知識無不隨著經驗累積而來。樹木的確有其作為,而我們以狩獵與採集維生的祖先,則敏於觀察自然界中的所有行為。自十八世紀以降,科學家開始(才只是開始)破解樹木的成功秘密,結果證實樹木比我們所能想像得更加神奇且不可思議。
如果你身處香港這種擁擠的現代城市,很可能大半輩子都見不到樹也無礙於過日子。即便置身枝繁葉茂的歐洲城市,沒注意到樹木都顯得情有可原——直到它們被砍倒或死亡。然而,在人類史中,樹木,以及我們從樹木身上所收穫的一切,一直是文化與物質文明進展中最親密且佔決定性地位的夥伴。史前先祖走出日漸乾枯的非洲森林,踏上非凡的生物文化之旅,朝向新種族的演化道路前進,因此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森林之子」。如果樹木不是我們的導師,我們也至少是它的學生。
樹木慷慨提供人類庇護、醫藥、涼蔭、食物和燃料,森林更是地球的肺和氣候的調節器、棲地保護者,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最重要的是,我認為過去兩億多年來樹木演化與適應環境所憑藉的卓越才能,為我們提供了露天的互動教室,展示了生存與防禦之道、合作互利的模式,以及探索大自然無限可能的開創性實驗。
本書名為《樹的智慧》,並非因為樹木是多麼聰明有智慧,而是當我們師事樹木,便能從它身上獲得智慧。
這本書圍繞著「林木」主題,蒐羅意想不到、令人跌破眼鏡的趣味知識,提醒我們即使是你每天都會經過的某棵不起眼的平凡路樹,都具備了神奇萬分的迷人魅力。
作者點出一個長久以來遭人誤解的觀念:一般人常以為所謂保育就是不去砍伐樹林,任其生長。事實上,保育背後更需要林地管理技術,人類必須掌握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法則,定期輪伐、經濟利用,才能讓樹木永續生存,與樹互利共生。此外,一如我們老祖宗奉行的原則,除了以林木獲取生活所需、防禦和自衛,更必須學習樹木的亙古智慧,才可能成就絢爛的文明。
作者並非在老書房中終年窮究典籍、執迷考古的學者,他在英國擁有一片自己專屬的林地,親身住進森林,體驗哈代筆下《林地居民》的生活長達數年之久。他學會了輪伐、乾燥柴薪、儲備木炭、打造房舍和圍籬、以木車床製作用品、採拾堅果野莓……等在林地生活必備的技能,也因此讓這本書顯得如此生動多彩,尤其極具說服力。本書也紀錄了作者在林地度過春夏秋冬的光影,讀來令人興味盎然,為之嚮往不已。
引言
樹木的確是生物,我們感覺到樹木是活生生的,因此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無動於衷,簡直令人惱怒。——作家,約翰•史都華•柯林斯(John Stewart Collis)
人類對於生物同伴天生就有移情作用,他們會拯救受困的瓢蟲,也會從口袋裡掏出胡蘿蔔餵給一隻孤單的驢子。他們知道狗兒愛玩耍、喜歡成為群體的一份子,而貓瞧不起牠們,豬則將牠們視為同等地位。萬物各居其所。天曉得,人類甚至對最討人嫌的動物也會感情用事:基於牠們能感受痛苦、想像周遭世界並對後代表現出舐犢之情的原因,而認為牠們具備情感與智能。我們思考,所以存在,同理可證,動物存在,所以動物會思考。
那麼樹木呢?樹木是異樣的生物形式。如同所有生物,它們會呼吸和繁殖,但它們也像動物一樣能感覺痛苦嗎?它們會思考嗎?答案很簡單:樹木不思考,因為它們沒有大腦;樹木不會「感覺」,因為它們沒有神經系統。任何意義上,樹木都無法被描述成「具備智能」。它們沒有任何防禦、繁殖計畫或策略,無法選擇性伴侶,也不能決定要在何處度過一生——樹木不做選擇。它們沒有動物成員的器官,除非我們以表面的類比來說明樹皮就像皮膚。樹木真的一無所知,因此,認為樹木擁有智慧,其實是情感的誤置(is pathetic fallacy)。
然而,在人們對樹木的終生欽慕和喜愛下,認為樹林和森林絕頂聰明的印象幾乎揮之不去。那些「中間有根棍子的植物」(引科林•塔吉語)種類約六萬種,它們的化學和物理性質複雜到令人讚嘆不已。樹木比任何動物更具適應力,有些能活上數千年之久,它們的繁殖力微妙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讓人很難不認為它們十分狡猾。樹木能彼此溝通,建立同盟關係,讓人忍不住視之為「有策略」或「有目的性」的。科學界甚至謠傳它們能操縱量子形式的日光,讓樹葉變得更具效能。
數百個世代以來,人類一直將樹木視為智慧的來源,歷來聖者、國王、皇后和智者莫不向它們求教。樹木被奉為神聖的,成為已故先祖魂魄的顯化。它們也被當成青春與耄齡的象徵,指射剛強、睿智、生育力、活力或貧瘠不毛,同時隱喻先祖遺產及事物的演化。樹木可以是冰清玉潔的,例如崎嶇山坡上苗條優雅的花楸;樹木可以是暴躁易怒的,例如孤獨佇立於田野中、狀若雄鹿頭的老櫟樹;樹木也可以是偉碩的古代巨人,如一百英尺高、灰色樹幹肌肉發達的山毛櫸。在諾曼第的阿盧維爾(Allouville),一座櫟樹小禮拜堂就建在一株樹齡超過八百歲、活生生的櫟樹裡,而埃特納峰(Mount Etna)山坡上的百馬栗樹是如此巨碩,空洞化的樹幹可納一百名騎士入內躲避大雷雨。
較低調些的,例如作家兼林地人約翰•史都華•柯林斯(John Stewart Collis)將他最喜愛的一株白臘樹當成夏季時的工具間。在非洲,猴麵包樹向來被作為囚室和教室、聖堂及貯水塔之用,而在愛爾蘭,中空的樹成為黑暗時代僧侶尋求孤寂的隱居之處。在德國,早期基督教傳教士會砍倒異教徒眼中的聖樹,彷彿害怕讓它們繼續存活。在印度,菩提樹不僅神聖,更是人類靈魂的化身和諸神的寓所——佛陀便是菩提樹下證道。當然了,樹木有其實際用途,但它們絕非只是實用而已。我們與樹木的關係密切、複雜且深刻。
鐵取代木材成為人類進行重要實驗的基本材料,只不過是近二百五十年間發生的事,但是在人類漫長文明史的絕大多數期間,樹木與森林才是扮演了供應者與指導者的角色。直到上個千禧年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我們才開始使用史前人類無法取得的儀器來檢視樹皮以下的部分;而當年那些好奇心強的先祖對樹木產生濃厚的興趣,無非是為了實用目的,他們知道順著木材紋理可縱向劈開原木,橫向則辦不到;他們知道含大量水分的生材較容易處置,能夠利用火和蒸汽使之彎曲塑形。他們也知道某些木材更好燃燒,某些木材適合作建材。此外,他們還知道哪些樹木和木材具有毒性或是會污染食物、哪些能加工提煉出我們稱之為阿斯匹靈和奎寧的藥物,以及在不同時節長葉、結果、或是吸引不同鳥類和昆蟲的各種樹木。
認識樹木與材質曾是人類首要的生存工具,這些知識無不隨著經驗累積而來。樹木的確有其作為,而我們以狩獵與採集維生的祖先,則敏於觀察自然界中的所有行為。自十八世紀以降,科學家開始(才只是開始)破解樹木的成功秘密,結果證實樹木比我們所能想像得更加神奇且不可思議。
如果你身處香港這種擁擠的現代城市,很可能大半輩子都見不到樹也無礙於過日子。即便置身枝繁葉茂的歐洲城市,沒注意到樹木都顯得情有可原——直到它們被砍倒或死亡。然而,在人類史中,樹木,以及我們從樹木身上所收穫的一切,一直是文化與物質文明進展中最親密且佔決定性地位的夥伴。史前先祖走出日漸乾枯的非洲森林,踏上非凡的生物文化之旅,朝向新種族的演化道路前進,因此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森林之子」。如果樹木不是我們的導師,我們也至少是它的學生。
樹木慷慨提供人類庇護、醫藥、涼蔭、食物和燃料,森林更是地球的肺和氣候的調節器、棲地保護者,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最重要的是,我認為過去兩億多年來樹木演化與適應環境所憑藉的卓越才能,為我們提供了露天的互動教室,展示了生存與防禦之道、合作互利的模式,以及探索大自然無限可能的開創性實驗。
本書名為《樹的智慧》,並非因為樹木是多麼聰明有智慧,而是當我們師事樹木,便能從它身上獲得智慧。
內容連載
開戰
樹的生存歷史是如此悠久,久到足以引來許多不必要的關注。對自然界的生物而言,樹木就像全球商品型錄和商店的綜合體。樹葉是食物,嫩芽也是食物。樹葉是理想的產卵平台,也是昆蟲幼蟲完美的鋪蓋。樹皮的裂隙是昆蟲生活、繁殖、躲藏、捕食和尋求庇護的絕佳場所,而存於樹皮下(形成層)的樹液無疑甜美多汁。
不只健康的樹木是其他生物的嗎哪,腐爛的木材也能提供養分給種類繁多的昆蟲、細菌、藻類,以及回收營養物的真菌,然後回饋到下一代樹木身上。此外,從屋樑到家具等木構造,最終無不淪為蠕蟲、甲蟲和鼠婦大軍的餐點,當然我們不應指控牠們心懷惡意——除非那是你心愛的家具或屋頂。那些啃食樹葉的動物、蛀出孔洞的昆蟲、偷取樹枝的鳥類,以及把樹木當成攀架的藤蔓並沒有預謀犯罪,牠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生物學家常將林地生態系(尤其是熱帶叢林)描繪成「戰區」,事實上,這些動植物彼此之間非敵非友,牠們都是努力適應生存的有機體。某些互動是為了利益共生,某些互動則深具毀滅性。然而一旦這些生死循環的任一環節被打破,自然律法就會揮動它無可妥協的小木槌拍板定案,後果難以逆料。
樹木無力抵抗掠奪,就像人類終將屈服於某些自然的力量。就英國的樹木而言,最大的殺手是風、乾旱、冰和洪水—全都有地理的侷限—以及真菌和昆蟲的攻擊,有時牠們聯手造成荷蘭榆樹病的發生,這種限於局部地區的疾病往往好發於某特定種類或類群。而在乾燥氣候區的針葉林,火取代風成為主要的致命力量。我們儘可以陳述對樹造成最大威脅的是人類的粗心大意、疏忽、貪婪或便宜行事—然而這些似乎都不是局部性的。樹木學家早已瞭解到樹的生物、化學與防禦機制是如何複雜,只要想想這場「戰鬥」已進行了多長時間就不足為奇了。
樹的生存歷史是如此悠久,久到足以引來許多不必要的關注。對自然界的生物而言,樹木就像全球商品型錄和商店的綜合體。樹葉是食物,嫩芽也是食物。樹葉是理想的產卵平台,也是昆蟲幼蟲完美的鋪蓋。樹皮的裂隙是昆蟲生活、繁殖、躲藏、捕食和尋求庇護的絕佳場所,而存於樹皮下(形成層)的樹液無疑甜美多汁。
不只健康的樹木是其他生物的嗎哪,腐爛的木材也能提供養分給種類繁多的昆蟲、細菌、藻類,以及回收營養物的真菌,然後回饋到下一代樹木身上。此外,從屋樑到家具等木構造,最終無不淪為蠕蟲、甲蟲和鼠婦大軍的餐點,當然我們不應指控牠們心懷惡意——除非那是你心愛的家具或屋頂。那些啃食樹葉的動物、蛀出孔洞的昆蟲、偷取樹枝的鳥類,以及把樹木當成攀架的藤蔓並沒有預謀犯罪,牠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生物學家常將林地生態系(尤其是熱帶叢林)描繪成「戰區」,事實上,這些動植物彼此之間非敵非友,牠們都是努力適應生存的有機體。某些互動是為了利益共生,某些互動則深具毀滅性。然而一旦這些生死循環的任一環節被打破,自然律法就會揮動它無可妥協的小木槌拍板定案,後果難以逆料。
樹木無力抵抗掠奪,就像人類終將屈服於某些自然的力量。就英國的樹木而言,最大的殺手是風、乾旱、冰和洪水—全都有地理的侷限—以及真菌和昆蟲的攻擊,有時牠們聯手造成荷蘭榆樹病的發生,這種限於局部地區的疾病往往好發於某特定種類或類群。而在乾燥氣候區的針葉林,火取代風成為主要的致命力量。我們儘可以陳述對樹造成最大威脅的是人類的粗心大意、疏忽、貪婪或便宜行事—然而這些似乎都不是局部性的。樹木學家早已瞭解到樹的生物、化學與防禦機制是如何複雜,只要想想這場「戰鬥」已進行了多長時間就不足為奇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66折$277
-
新書79折$332
-
新書79折$332
-
新書79折$332
-
新書79折$332
-
新書85折$357
-
新書88折$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