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任何事物都不應只有單一標準。
尊重多元,可以是所有問題的回答,但常常也等於沒有回答。
說我們尊重多元,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威權標準仍然屹立不搖。我們放縱這種口說民主與現實威權的並存,假裝它並不存在,但實際上所有的事物都還是被訂立了標準,還是有被承認與不被承認的價值判斷。這種被承認與不被承認,甚至變得比過往時代更牢不可破,更呈現一種超穩定結構,因為就連「進步」本身,都已被「多元」吸納殆盡──既是多元,那麼永遠保持不變的訴求,不也具有高度的正當性,而且正當性也不應低於日日求新。
因此,有時候,讓我們反對多元文化!
反對它的假道學,
反對它的陳腔濫調,
反對它的把閃避當尊重,
也反對它的把意義淪喪感偽裝成自由。
從臺灣的教育、兩岸與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面向觀察,內容討論涉及大學整併、多元入學方案、陸生來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查禁UBER、軍宅案、人才外流等多項臺灣這一兩年熱門的社會議題。嘗試讓讀者重新檢視發生在你我生活的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大小事,並試圖打破已成慣性的社會價值觀念。
本書特色
以「多元」來包裝的形形色色議題,是否真的給了我們很多選擇空間?
抑或其實僅是政府或少數菁英提供我們的「假選擇」?
人氣專欄作家王盈勛,帶你跳脫思維的框架,換個角度看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盈勛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曾任職平面與電子媒體專欄作家。
著有《理所不當然》、《何不斗膽一下》、《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白話數位經濟》以及《傳播新制度經濟學》等書。
王盈勛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曾任職平面與電子媒體專欄作家。
著有《理所不當然》、《何不斗膽一下》、《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白話數位經濟》以及《傳播新制度經濟學》等書。
目錄
【自序】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教育多元,有時候】
學院歪風是怎麼來的?強演國際一流是也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大學整併只是一場無謂的假戲
如何耗費一代人的青春
未來的菁英不是這樣教出來的
多元入學一元化的臺大,是對多元智慧教育最大的諷刺
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臺灣社會的主力
「大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是不是個事實?
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當官僚也搞起市場競爭──是誰讓大學忙著打假球?
崩解中的人文與社會教育──少子化論述所掩蓋的真相
為管理喊個冤,幫大學脫個困
四十八級分上臺大
請選擇那些很難的事
教育竟成百日大業
比英文更重要的事
【兩岸關係多元,有時候】
臺灣正名臺灣且加入聯合國,最快速而有效的方式是……
中國讓利臺商搞統戰,臺灣應該多收陸生保障臺灣的獨立、民主與自由
歷史站在臺灣這一邊──給站在懸崖邊上的臺灣人
是誰偷走你每個月薪水袋裡的一萬五?
中國奶酪不是臺灣乳酪
是誰讓馬雲講話那麼大聲?
紫光與地心引力
供應鏈的顏色
紫光併美光,臺灣不會死光光
認人是看臉還是看面具?
中國正在製造一場世界級的文化大革命
當「中國因素」成為「中國變數」
一家企業對抗不了一個國家嗎?
伊斯蘭國與中華民國
亞細亞的孤兒
【國際多元,有時候】
川普與脫歐、愚民與知識分子、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智慧很多元,但是財富很集中──看看這世界有多假掰?
毒藥為何成了解藥
蘋果不幫FBI解碼手機是正確的決定
攀登高峰,卻發現世界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日本人
評《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
過勞死與無聊死,你選擇哪一個?
要談大數據,何不先來小數字?
國際競爭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查禁UBER也擋不了下一個
【政經多元,有時候】
請以民主參與取代市場喊價
王如玄軍宅案裡的階級問題──改變我,還是我們的命運抉擇
經濟成長暴增中,只是GDP指數偵測不到而已!
即將來臨的大學教職十年寒冬──實現世代正義,誰來做犧牲?
沒穿衣服的怎能算是國王?──何不讓社會企業經營文創BOT案
一個熱愛水貨的民族所將面臨的旱災
臺灣缺少什麼樣的政黨?
理財觀念動態比靜態好
炒房為何是不正義的行為?
如果我真的一無所有,只剩一間房
好代工不必轉成壞品牌
臺灣人,別選容易的那條路
沒有第二個蘋果
臺灣人才外流,真的嗎?
多點長期思考是唯一的出路
接力賽可以一人跑完一圈嗎?
如果基本工資變成48K
【社會多元,有時候】
關於《獨立評論》獨立與否的評論
產品、商品與作品──李仁芳教授的《巷弄創業家》
當中產階級覺得自己是勞工了
活在歷史中的媒體
小確幸還不賴,但我們也需要國家的意志與靈魂
告別的身影──從江蕙宣布引退談起
何不斗膽一下,開創一個有文化想像力的新臺灣!
臺灣要找到自己的武功
沒有壞主意,哪來好主意!
權威也可能是業餘的,業餘也可能是有看頭的──張懸與雞排妹、郭台銘與李遠哲
柱柱姐、炳忠哥與法拉利姐──媒體時代旁觀他人出糗的壞心眼
創新,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開心
快樂的總和
企業經營者的權力
尿尿請用第二格小便斗
社群是太過重要還是不太重要?
臺灣的祈福
臺灣人,不要再自我耽溺
小吃怎麼吃
【教育多元,有時候】
學院歪風是怎麼來的?強演國際一流是也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大學整併只是一場無謂的假戲
如何耗費一代人的青春
未來的菁英不是這樣教出來的
多元入學一元化的臺大,是對多元智慧教育最大的諷刺
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臺灣社會的主力
「大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是不是個事實?
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當官僚也搞起市場競爭──是誰讓大學忙著打假球?
崩解中的人文與社會教育──少子化論述所掩蓋的真相
為管理喊個冤,幫大學脫個困
四十八級分上臺大
請選擇那些很難的事
教育竟成百日大業
比英文更重要的事
【兩岸關係多元,有時候】
臺灣正名臺灣且加入聯合國,最快速而有效的方式是……
中國讓利臺商搞統戰,臺灣應該多收陸生保障臺灣的獨立、民主與自由
歷史站在臺灣這一邊──給站在懸崖邊上的臺灣人
是誰偷走你每個月薪水袋裡的一萬五?
中國奶酪不是臺灣乳酪
是誰讓馬雲講話那麼大聲?
紫光與地心引力
供應鏈的顏色
紫光併美光,臺灣不會死光光
認人是看臉還是看面具?
中國正在製造一場世界級的文化大革命
當「中國因素」成為「中國變數」
一家企業對抗不了一個國家嗎?
伊斯蘭國與中華民國
亞細亞的孤兒
【國際多元,有時候】
川普與脫歐、愚民與知識分子、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智慧很多元,但是財富很集中──看看這世界有多假掰?
毒藥為何成了解藥
蘋果不幫FBI解碼手機是正確的決定
攀登高峰,卻發現世界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日本人
評《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
過勞死與無聊死,你選擇哪一個?
要談大數據,何不先來小數字?
國際競爭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查禁UBER也擋不了下一個
【政經多元,有時候】
請以民主參與取代市場喊價
王如玄軍宅案裡的階級問題──改變我,還是我們的命運抉擇
經濟成長暴增中,只是GDP指數偵測不到而已!
即將來臨的大學教職十年寒冬──實現世代正義,誰來做犧牲?
沒穿衣服的怎能算是國王?──何不讓社會企業經營文創BOT案
一個熱愛水貨的民族所將面臨的旱災
臺灣缺少什麼樣的政黨?
理財觀念動態比靜態好
炒房為何是不正義的行為?
如果我真的一無所有,只剩一間房
好代工不必轉成壞品牌
臺灣人,別選容易的那條路
沒有第二個蘋果
臺灣人才外流,真的嗎?
多點長期思考是唯一的出路
接力賽可以一人跑完一圈嗎?
如果基本工資變成48K
【社會多元,有時候】
關於《獨立評論》獨立與否的評論
產品、商品與作品──李仁芳教授的《巷弄創業家》
當中產階級覺得自己是勞工了
活在歷史中的媒體
小確幸還不賴,但我們也需要國家的意志與靈魂
告別的身影──從江蕙宣布引退談起
何不斗膽一下,開創一個有文化想像力的新臺灣!
臺灣要找到自己的武功
沒有壞主意,哪來好主意!
權威也可能是業餘的,業餘也可能是有看頭的──張懸與雞排妹、郭台銘與李遠哲
柱柱姐、炳忠哥與法拉利姐──媒體時代旁觀他人出糗的壞心眼
創新,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開心
快樂的總和
企業經營者的權力
尿尿請用第二格小便斗
社群是太過重要還是不太重要?
臺灣的祈福
臺灣人,不要再自我耽溺
小吃怎麼吃
序
自序
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因為在藝術大學教書,我常問課堂上的學生:「『創作是反映個人內心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因此,作品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判斷』」,這樣的說法,成不成立?」。
迄今為止,我還沒遇過反對這種說法的學生。
這種創作的民主觀,誰敢反對呢?反對者,不就是一種知識上的霸權,文化上的菁英主義,甚至是用資產階級、沙文主義、或帝國主義者的有色眼鏡看世界,該死。
誰都想當民主、開明、進步的人士。
但民主人士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通常是沉默的:「如果眾生及他們的作品都是平等的,那麼,你們進到這所學校,百分之十的錄取率,應該錄取的是哪百分之十?將來你們畢業以後,或許有百分之十的人的作品,會被美術館典藏,成為名利雙收的藝術家,那美術館又該用什麼標準決定該典藏什麼?還有更根本的問題恐怕是,如果人人皆平等,作品無絕對,幼兒的塗鴉與藝術大學高材生的作品也該等量齊觀,那多年的苦練與高額的學費又有何必要,你們又是在這裡幹嘛?」。
在我們這個時代,尊重多元,可以是所有問題的回答,但這個回答,常常也等於沒有回答。舞蹈系的學生們,會很自在地說,高矮胖瘦都各有其美感,不應該用單一的審美標準,衡量不同舞者間的身形差異,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北藝大舞蹈系,根本沒出過胖子舞者,而我們放縱這種口說民主與現實威權的並存,卻假裝它並不存在。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雙重標準、精神分裂,我們甚至無法在當代世界生活下去。
文化上的相對主義,價值判斷的民主理論,要是真能成為現代人精神上的出路、信仰上的救贖,這倒也不壞。但它做不到。入學還是有標準,典藏還是論高低,還是有人被認可,有作品被當垃圾,但很弔詭的是,這種被承認與不被承認,變得比「前多元」時代更牢不可破,更呈現一種超穩定結構,因為就連「進步」本身,都已被「多元」吸納殆盡──既是多元,那麼永遠保持不變的訴求,不也具有高度的正當性,而且正當性也不應低於日日求新。
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我反對它的假道學,我反對它的陳腔濫調,我反對它的把閃避當尊重,我也反對它的把意義淪喪感偽裝成自由。
我們要對抗多元文化,有時候。如果我們還願意相信,超越性的追求,並不是毫無意義,如果我們還願意信仰,湖海山川都那麼美麗,絕對不可能只是巧合,如果我們還願意堅持,網壇天王費德勒的精準截擊,在哪個時代都能讓人熱血沸騰,那我們就不得不站起來,反對多元文化的鴨霸、虛無、以及客套背後的保守。
這本書是個嘗試。
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因為在藝術大學教書,我常問課堂上的學生:「『創作是反映個人內心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因此,作品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判斷』」,這樣的說法,成不成立?」。
迄今為止,我還沒遇過反對這種說法的學生。
這種創作的民主觀,誰敢反對呢?反對者,不就是一種知識上的霸權,文化上的菁英主義,甚至是用資產階級、沙文主義、或帝國主義者的有色眼鏡看世界,該死。
誰都想當民主、開明、進步的人士。
但民主人士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通常是沉默的:「如果眾生及他們的作品都是平等的,那麼,你們進到這所學校,百分之十的錄取率,應該錄取的是哪百分之十?將來你們畢業以後,或許有百分之十的人的作品,會被美術館典藏,成為名利雙收的藝術家,那美術館又該用什麼標準決定該典藏什麼?還有更根本的問題恐怕是,如果人人皆平等,作品無絕對,幼兒的塗鴉與藝術大學高材生的作品也該等量齊觀,那多年的苦練與高額的學費又有何必要,你們又是在這裡幹嘛?」。
在我們這個時代,尊重多元,可以是所有問題的回答,但這個回答,常常也等於沒有回答。舞蹈系的學生們,會很自在地說,高矮胖瘦都各有其美感,不應該用單一的審美標準,衡量不同舞者間的身形差異,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北藝大舞蹈系,根本沒出過胖子舞者,而我們放縱這種口說民主與現實威權的並存,卻假裝它並不存在。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雙重標準、精神分裂,我們甚至無法在當代世界生活下去。
文化上的相對主義,價值判斷的民主理論,要是真能成為現代人精神上的出路、信仰上的救贖,這倒也不壞。但它做不到。入學還是有標準,典藏還是論高低,還是有人被認可,有作品被當垃圾,但很弔詭的是,這種被承認與不被承認,變得比「前多元」時代更牢不可破,更呈現一種超穩定結構,因為就連「進步」本身,都已被「多元」吸納殆盡──既是多元,那麼永遠保持不變的訴求,不也具有高度的正當性,而且正當性也不應低於日日求新。
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我反對它的假道學,我反對它的陳腔濫調,我反對它的把閃避當尊重,我也反對它的把意義淪喪感偽裝成自由。
我們要對抗多元文化,有時候。如果我們還願意相信,超越性的追求,並不是毫無意義,如果我們還願意信仰,湖海山川都那麼美麗,絕對不可能只是巧合,如果我們還願意堅持,網壇天王費德勒的精準截擊,在哪個時代都能讓人熱血沸騰,那我們就不得不站起來,反對多元文化的鴨霸、虛無、以及客套背後的保守。
這本書是個嘗試。
內容連載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少子化,大學太多,臺灣人一向很習慣地,將矛頭指向政府當年廣設大學的政策不當。
政策當然可以批評,設立一些早知道會收不到學生的大學,也絕對不是個什麼聰明的決策。但臺灣的家長與學子很少自問,誰規定,有大學念,你就一定要念?要不要念大學,不是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做的決定嗎?
這就像,超市的泡麵選擇琳瑯滿目,要是你覺得吃泡麵對身體不好,沒人規定你非得買一包回家不可。誰說人人都有大學念,人人就都得念大學不可?大學供給過剩固然是個問題,但那是大學經營者的問題,跟一般人並不相干。
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人人可以有大學念,絕大多數人都念了大學。我們看到一些社會賢達、知名人士忙著在批評大學畢業生程度太差,沒資格或不該念大學,但他們通常是指別人家的小孩不該念大學,他們自己的小孩還是念了大學。
身為大學老師,我肯定讀大學的價值。這將會是人生難得的機會,我們有大把的時間與餘裕,可以嘗試創新與面對失敗;覺得以後有空再來讀的經典,或是以為年長思想自然會成熟的終將會發現,這些事終究大半還是只能發生在大學時代;我們一生中最不會因為時間、金錢或是想法改變而生鏽的情誼,比例最高的總會是那些學生時代混一起的狐群狗黨們。
但這些究竟重不重要,念了大學,再怎麼美好的假設能不能實現,還是要靠自己的判斷跟努力。
在臺灣這種環境,要做出不念大學的選擇,其實要比念大學還困難得多。
有比例甚高的高中職畢業生,他們念大學的唯一原因,是因為考上了大學。考上了就念,但這年頭考上大學幾乎沒有難度,造就有去考大學的幾乎都念了大學。
廣設大學的初衷,如果從願意接受教育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角度來看,談不上有什麼錯。從結果來看,在臺灣,想念大學的人有超乎正常供給平衡的選擇,難道不也是一種幸福的「消費者」嗎?有哪一個市場,是在抱怨選擇過多的呢?
真正的關鍵,是臺灣的年輕人要有思考、勇敢地做出選擇,不想念大學、沒有學習動機、覺得念大學沒有為你的人生加值,那就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念大學不會開拓你人生的視野與可能,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念完大學,對你職場生涯的發展與精益求精沒有幫助,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少子化,大學太多,臺灣人一向很習慣地,將矛頭指向政府當年廣設大學的政策不當。
政策當然可以批評,設立一些早知道會收不到學生的大學,也絕對不是個什麼聰明的決策。但臺灣的家長與學子很少自問,誰規定,有大學念,你就一定要念?要不要念大學,不是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做的決定嗎?
這就像,超市的泡麵選擇琳瑯滿目,要是你覺得吃泡麵對身體不好,沒人規定你非得買一包回家不可。誰說人人都有大學念,人人就都得念大學不可?大學供給過剩固然是個問題,但那是大學經營者的問題,跟一般人並不相干。
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人人可以有大學念,絕大多數人都念了大學。我們看到一些社會賢達、知名人士忙著在批評大學畢業生程度太差,沒資格或不該念大學,但他們通常是指別人家的小孩不該念大學,他們自己的小孩還是念了大學。
身為大學老師,我肯定讀大學的價值。這將會是人生難得的機會,我們有大把的時間與餘裕,可以嘗試創新與面對失敗;覺得以後有空再來讀的經典,或是以為年長思想自然會成熟的終將會發現,這些事終究大半還是只能發生在大學時代;我們一生中最不會因為時間、金錢或是想法改變而生鏽的情誼,比例最高的總會是那些學生時代混一起的狐群狗黨們。
但這些究竟重不重要,念了大學,再怎麼美好的假設能不能實現,還是要靠自己的判斷跟努力。
在臺灣這種環境,要做出不念大學的選擇,其實要比念大學還困難得多。
有比例甚高的高中職畢業生,他們念大學的唯一原因,是因為考上了大學。考上了就念,但這年頭考上大學幾乎沒有難度,造就有去考大學的幾乎都念了大學。
廣設大學的初衷,如果從願意接受教育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角度來看,談不上有什麼錯。從結果來看,在臺灣,想念大學的人有超乎正常供給平衡的選擇,難道不也是一種幸福的「消費者」嗎?有哪一個市場,是在抱怨選擇過多的呢?
真正的關鍵,是臺灣的年輕人要有思考、勇敢地做出選擇,不想念大學、沒有學習動機、覺得念大學沒有為你的人生加值,那就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念大學不會開拓你人生的視野與可能,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念完大學,對你職場生涯的發展與精益求精沒有幫助,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85折$272
-
新書88折$282
-
新書88折$282
-
新書9折$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