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薦
《Outrun》這本書,中文書名譯為「逃離之地」,可以指涉作者描述戒癮(逃離酒精)的心路歷程,但同時也是作者前半段人生的寫照,逃離骯髒、辛苦、低收入的農場,逃離家庭中的衝突與混亂,逃離格格不入與不被接受、認同的島嶼家鄉;或許遠在作者十八歲離開農場之前,她的心就已經逃離到酒精裡。
人們會喝酒或使用毒品,通常不外乎兩個理由,一是尋求快樂,另一則是逃避痛苦。雖然作者知道她的父母親很愛她,不忍在自己酗酒行為讓父母親擔心失望之餘,又讓他人有理由將酗酒一事怪罪於她成長的家庭因素,但作者在探索以及面對自己的過程中也慢慢體會到,父親的精神疾病、母親的宗教狂熱,無法協調的信仰與家庭衝突等父母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再塑造了她的性格與價值觀,也埋下了作者不快樂與不接納自我的基礎,成了她從酒精與其他藥物中尋求快樂與逃避痛苦的基礎。
但是逃離問題,其實也是逃離自己,錯誤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讓自己更疏離自己。作者懷抱夢想,以為離開家鄉就能找到快樂,實際上面臨的卻是陌生的異鄉,生存的競爭,自我的渺小,感受的到更為深沉的孤寂與空虛感。
面對難以承受的情緒,過去習慣用來轉移注意力和轉換心情的方法——喝酒,自然而然就是最快及最好的選擇。只是這樣的「好」,只存於當下,存於個人的主觀感覺裡。回到現實以後,處境依然痛苦或者變得索然無味,讓人不斷想回到酒精與物質的世界。當自己的感官興奮閾值不斷被提高,大腦的功能與結構也隨之改變,意味著物質的成癮已成無法避免的結局。
雖然不是每個有喝酒經驗的人都會酒精成癮,美國藥物濫用局(NIDA)表示,成癮是基因加上環境因素共同造成,顯然作者沒有覺察到自己在生理與環境兩方面的因素,可能都比一般人高。
作者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天不怕、地不怕,她想體驗一切、不甩一切規矩的個性,讓她不想像母親及島上其他女性一樣被責任與關係綁住,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她既想擺脫現實與文化的困境,又想尋求認同與肯定,想一窺世界的浩瀚,想嘗試與體驗各種人生的刺激與冒險,想尋求快樂(抑或是快活?)、恣意狂歡,無所顧忌,同時也在追求關注與認同中受挫與受傷。
酒精與物質讓人快樂放鬆,感覺到與人親近,讓人暫時忘卻痛苦,只是清醒之後,要面臨與收拾的是放縱後的殘局。同樣戲碼一再上演,漸漸讓作者陷入酒精成癮的漩渦,差點無法自拔。
雖然身陷酒精的綑綁束縛,然而,作者與生俱來以及被家鄉農場大自然環境所鍛鍊出來的強悍生命力,也同時讓作者得以免於自我毀滅,將自己從成癮的深淵中拉回。
戒癮最困難的一點,就是承認自己對成癮行為無法控制,以及承認自己的生活因成癮行為而無法管理。作者在成癮失控與生存自救的拔河中掙扎,花了幾年時間才明白這個道理,她勇敢正視問題,也透過自我探索與經驗揭露,讓讀者可以更深刻了解戒酒復發的循環。
閱讀此書時,我心中不時因作者深刻的覺察與揭露而感動,好似自己也是戒癮團體中的成員,因著他人的生命故事而提醒自己,激勵自己。
作者敘述結束戒癮療程後,還是不時得面對想喝酒的心情,有時甚至覺得,人生某些時刻沒酒是多大的遺憾啊!但過往經歷讓她看清楚,酒,她真的一點都不能碰。接受了這點,戒酒才有辦法堅持下去。
然而,戒酒只是面對自己成癮問題的開始而已,套句俗話說,「生理的癮好戒,心理的癮難戒」,作者在堅持不沾酒的生活中,慢慢發現自己其實也對其他物質或行為成癮,例如:可樂、香菸、網路等。當我們無法、不願意或者不知道如何與心裡的不安、焦慮、孤單、寂寞、無助、痛苦與恐懼共處而一直想逃避時,即使戒掉了一種成癮行為,還是會尋找其他物質或行為來替代,來自我療癒。
書末有段文字提到,「喝酒衝動出現的那一刻,通常是我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想要獲得某種能讓我身心流暢和輕鬆安適的東西,想要藉由什麼東西把稜稜角角的尖銳感覺拿掉。但現在,我明白那種焦慮的感覺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實上,我喜歡那種尖銳稜角,因為這正是我的絕佳創意和靈感來源,也是當年孕育我的環境氛圍。那是一種家鄉的感覺。」
是的,成長正是這種體會,這種自我接納的感覺,過往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感受與經驗,都是孕育自我的養分,此時此刻正向或負向的感覺,也都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未來也將成為自我的智慧。
作者無意識的回鄉戒癮舉動,看似無意,其實也是順從心中的召喚,回到讓她曾經以為痛恨、實質卻早已愛上的島嶼家鄉,回去面對與接受心中分崩離析的過往,回歸心中的故鄉。
本書雖說是戒癮日記,但作者在尋求重新找回自己或說證明自己的過程中,也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熱情、冒險、問題探索與觀察能力(這些也是讓作者康復的能力),不論是海泳、修築石堤、觀察長腳秧雞、學習觀星、賞鳥、辨識雲朵、研究小島文物歷史等,都帶領著讀者跟隨她的雙眼與足跡,欣賞蘇格蘭北方島嶼自然之美,那是生活在亞熱帶島嶼及城市的我們罕有機會能見識到的。而徜徉在大自然之美,順服於大自然的力量,也是作者賴以重生的療癒關鍵。
細細的品味,我相信這本書會受到那些不承認自己成癮、正陷於成癮、或者關心成癮議題的人的喜愛,也勢必對這些讀者有所助益。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新店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陳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