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體制影響日常生活。優勢政黨現象不僅長期出現在台灣,也普遍見於亞洲國家。為什麼有些政黨可以在多黨政治競爭中持續贏得主導性地位?優勢政黨的存在,對於一國的民主轉型與治理品質又產生何種影響?
優勢政黨(dominant
party)是政治學界長期關注的議題之一,也是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書透過觀察亞洲九個優勢政黨國家(日本、南韓、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緬甸、印度),探討亞洲優勢政黨形成的背景、持續的因素,以及其對於民主轉型、民主鞏固、與民主治理的影響,期望藉此達到開展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深研亞洲區域案例的目標。一方面藉由掌握亞洲諸關鍵案例,加深對於優勢政黨現象的一般性瞭解;同時,亦藉著優勢政黨的理論架構,更深入地理解亞洲各國的政治現象。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孫采薇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專長領域為比較政治與方法論、東南亞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以及東南亞族群衝突研究。近期研究焦點在比較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四國的選舉制度、政黨競爭、以及少數族群與女性代表權的保障。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與創所所長、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及台大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現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曾擔任國科會政治學門召集人。研究領域包括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民主化與憲政設計、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長期帶領台灣之半總統制研究與兩岸關係研究之理論化。研究區域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東歐與俄羅斯。共編著了18本中英文專書,及130餘篇期刊與專書論文。
孫采薇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專長領域為比較政治與方法論、東南亞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以及東南亞族群衝突研究。近期研究焦點在比較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四國的選舉制度、政黨競爭、以及少數族群與女性代表權的保障。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與創所所長、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及台大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現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曾擔任國科會政治學門召集人。研究領域包括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民主化與憲政設計、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長期帶領台灣之半總統制研究與兩岸關係研究之理論化。研究區域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東歐與俄羅斯。共編著了18本中英文專書,及130餘篇期刊與專書論文。
目錄
顧長永教授 推薦序
編者序/吳玉山
編者序/孫采薇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吳玉山
第二章 自由民主黨與日本政治的發展/林超琦
第三章 國大黨與印度政治發展/陳牧民
第四章 優勢政黨與民主:台灣經驗/沈有忠
第五章 韓國民主化過程的優勢政黨角色與變化/王文岳
第六章 印尼民主化與政黨政治發展/孫采薇
第七章 國民陣線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 憲政體制、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之影響/游雅雯
第八章 不自由的民主政治:人民行動黨的優勢地位與新加坡政治發展/施奕任
第九章 柬埔寨的優勢政黨與民主轉型/陳佩修
第十章 緬甸政治發展與民主改革: 優勢政治勢力的延續或轉型?/楊 昊
第十一章 結論─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反思/孫采薇
編者序/吳玉山
編者序/孫采薇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吳玉山
第二章 自由民主黨與日本政治的發展/林超琦
第三章 國大黨與印度政治發展/陳牧民
第四章 優勢政黨與民主:台灣經驗/沈有忠
第五章 韓國民主化過程的優勢政黨角色與變化/王文岳
第六章 印尼民主化與政黨政治發展/孫采薇
第七章 國民陣線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 憲政體制、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之影響/游雅雯
第八章 不自由的民主政治:人民行動黨的優勢地位與新加坡政治發展/施奕任
第九章 柬埔寨的優勢政黨與民主轉型/陳佩修
第十章 緬甸政治發展與民主改革: 優勢政治勢力的延續或轉型?/楊 昊
第十一章 結論─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反思/孫采薇
序
自序
一本跨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專書
在晚近政治學的發展過程當中,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之間出現了一道鴻溝,讓想要瞭解各國政治現象的人們頗為困擾。比較政治踏著政治學理論化與數量化的潮流,試圖藉著形式模型和大數統計求取普遍的定律,而區域和國別研究則堅守對於個別國家和地區的深入理解,以歷史與文化、語言及思想為基礎,以制度為標竿,想要探討政治現象及其根源。這兩個政治學的次領域顯然有不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然而對於想要瞭解政治現實的人們而言,學者的爭辯沒有意義,能掌握實際的狀況才是王道。
比較政治和區域與國別研究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比較政治的基礎只可能是對於個別國家和案例的紮實瞭解,而區域研究如果缺乏理論和比較的眼光則斷不能深入。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排斥的,因為前者可以透過數字來進行大範圍的歸整和推論,而後者則為數字提供了可靠的經驗基礎與詮釋環境,更能探索到許多數字無法企及、量化並非合適之處。雖然這兩個次領域有這樣互補的關係,但是彼此的典範準則和預設態度畢竟不同,比較政治的研究者認為區域研究不夠科學,區域研究者則認為流行的比較政治專注方法、玄虛抽象,與現實抽離。這兩個領域的隔離是一個不幸的發展,也損及了對政治現象進行深入理解的機會。
本書以亞洲的優勢政黨作為探討的主題,作者們是對於各個相關國家和政黨有專精研究的學者,他們又都是政治學領域的青壯新血,受過嚴格的學科訓練,熟悉比較政治的理路和取向。在規劃這本書的時候,大家的共同前提就是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畛域之別放在一邊,以探詢亞洲為何會出現如是多的優勢政黨(現象的上游)、它們的類別和運作情況如何(現象的中游),以及優勢政黨對於政治表現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現象的下游)這三項作為研究的焦點,在方法論上沒有拘束,也不自限於比較政治或是區域研究。我以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對於探究我們身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現象有很大的益處,也希望在國內能夠出現更多這樣打破領域藩籬的學術著作。
本書之成,主要的發想者和推手是政治大學的孫采薇教授。她在三年前(103 年六月)和我談想要規劃一本探討亞洲優勢政黨的專書,深深觸動了我的興趣。孫教授當年在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與我有師生之緣,後來負笈洛杉磯加州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是國內研究東南亞政治的新銳學者。她的眼光是拉開一個比較案例的框架,確定一組分析的題目,然後邀請學者進入每一個國家來進行細部的探討,最後再加以統攝歸納,這完全是我所樂見的討論方式。專書的主題是我們切身感觸的政治現象,大家會蒐集豐富的經驗資料,又可以做比較和歸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與一群學術新銳共同衝刺,開展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議題,這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乃與孫教授擔任共同主編,一起來推動出版這本專書。
我們將優勢政黨較為寬鬆地認定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或持續性的政治勢力」,而在東亞及南亞確認了九個符合此一定義的優勢政黨國家,它們是日本、南韓、台灣、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與印度。這些國家的優勢政黨還可以更細膩地區別為四類:「絕對的優勢政黨」,包括柬埔寨的人民黨、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馬來西亞的國民陣線,與緬甸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實質的優勢政黨」,包括日本的自民黨與印度的國大黨;「半優勢政黨」,包括台灣的國民黨與南韓的保守政黨;和「往昔優勢政黨」,即印尼的戈爾卡黨。我們要從政治發展、憲政體制、選舉制度等各方面來解釋這些政黨的成因,也要從民主表現和治理實績來分析這些政黨的影響。
在接下來三年的時間當中,這本書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包括最初的數次工作坊、接續的「優勢政黨與民主化:亞洲經驗的省思」學術研討會、確認最終框架的作者會議、修稿與內審、與巨流出版社的聯繫及投稿、接受外審評論與修改、多次編輯校對,以迄於今。本書自始就是規劃要出版為一本探究單一主題的專書,而且不斷修整框架,更新內容,因此內部的整合性很高,與現實政治保持零距離,對於有興趣瞭解優勢政黨現象的讀者而言,這是一份必讀的文獻。
由於本書所涵蓋的九個優勢政黨體系在東亞和南亞的民主國家當中佔有95% 的人口, 因此是我們周遭的「優勢現象」(dominant phenomenon)。對於這些政治體系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瞭解自身的政治發展、鄰國與區域的政治現象,還可以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更廣泛的全球優勢政黨研究的起步。
我非常樂於參與本書的計畫,成就一本跨越學術畛域、兼顧研究專業與學術普及的好書。這書中所觀察的現象正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取最貼近的例子來看:台灣的民進黨與南韓的進步勢力分別在2016 和2017 年擊敗保守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這是兩國的「半優勢政黨」體系穩定地轉入了「兩黨輪替」體系嗎?如果是,其原因為何;若又有優勢政黨崛起,則更值得關注。總之,優勢政黨對我們的影響既深且大,其興衰起伏是我們不得不、也不可能不關注的重要現象。
一本跨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專書
在晚近政治學的發展過程當中,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之間出現了一道鴻溝,讓想要瞭解各國政治現象的人們頗為困擾。比較政治踏著政治學理論化與數量化的潮流,試圖藉著形式模型和大數統計求取普遍的定律,而區域和國別研究則堅守對於個別國家和地區的深入理解,以歷史與文化、語言及思想為基礎,以制度為標竿,想要探討政治現象及其根源。這兩個政治學的次領域顯然有不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然而對於想要瞭解政治現實的人們而言,學者的爭辯沒有意義,能掌握實際的狀況才是王道。
比較政治和區域與國別研究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比較政治的基礎只可能是對於個別國家和案例的紮實瞭解,而區域研究如果缺乏理論和比較的眼光則斷不能深入。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排斥的,因為前者可以透過數字來進行大範圍的歸整和推論,而後者則為數字提供了可靠的經驗基礎與詮釋環境,更能探索到許多數字無法企及、量化並非合適之處。雖然這兩個次領域有這樣互補的關係,但是彼此的典範準則和預設態度畢竟不同,比較政治的研究者認為區域研究不夠科學,區域研究者則認為流行的比較政治專注方法、玄虛抽象,與現實抽離。這兩個領域的隔離是一個不幸的發展,也損及了對政治現象進行深入理解的機會。
本書以亞洲的優勢政黨作為探討的主題,作者們是對於各個相關國家和政黨有專精研究的學者,他們又都是政治學領域的青壯新血,受過嚴格的學科訓練,熟悉比較政治的理路和取向。在規劃這本書的時候,大家的共同前提就是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畛域之別放在一邊,以探詢亞洲為何會出現如是多的優勢政黨(現象的上游)、它們的類別和運作情況如何(現象的中游),以及優勢政黨對於政治表現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現象的下游)這三項作為研究的焦點,在方法論上沒有拘束,也不自限於比較政治或是區域研究。我以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對於探究我們身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現象有很大的益處,也希望在國內能夠出現更多這樣打破領域藩籬的學術著作。
本書之成,主要的發想者和推手是政治大學的孫采薇教授。她在三年前(103 年六月)和我談想要規劃一本探討亞洲優勢政黨的專書,深深觸動了我的興趣。孫教授當年在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與我有師生之緣,後來負笈洛杉磯加州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是國內研究東南亞政治的新銳學者。她的眼光是拉開一個比較案例的框架,確定一組分析的題目,然後邀請學者進入每一個國家來進行細部的探討,最後再加以統攝歸納,這完全是我所樂見的討論方式。專書的主題是我們切身感觸的政治現象,大家會蒐集豐富的經驗資料,又可以做比較和歸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與一群學術新銳共同衝刺,開展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議題,這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乃與孫教授擔任共同主編,一起來推動出版這本專書。
我們將優勢政黨較為寬鬆地認定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或持續性的政治勢力」,而在東亞及南亞確認了九個符合此一定義的優勢政黨國家,它們是日本、南韓、台灣、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與印度。這些國家的優勢政黨還可以更細膩地區別為四類:「絕對的優勢政黨」,包括柬埔寨的人民黨、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馬來西亞的國民陣線,與緬甸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實質的優勢政黨」,包括日本的自民黨與印度的國大黨;「半優勢政黨」,包括台灣的國民黨與南韓的保守政黨;和「往昔優勢政黨」,即印尼的戈爾卡黨。我們要從政治發展、憲政體制、選舉制度等各方面來解釋這些政黨的成因,也要從民主表現和治理實績來分析這些政黨的影響。
在接下來三年的時間當中,這本書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包括最初的數次工作坊、接續的「優勢政黨與民主化:亞洲經驗的省思」學術研討會、確認最終框架的作者會議、修稿與內審、與巨流出版社的聯繫及投稿、接受外審評論與修改、多次編輯校對,以迄於今。本書自始就是規劃要出版為一本探究單一主題的專書,而且不斷修整框架,更新內容,因此內部的整合性很高,與現實政治保持零距離,對於有興趣瞭解優勢政黨現象的讀者而言,這是一份必讀的文獻。
由於本書所涵蓋的九個優勢政黨體系在東亞和南亞的民主國家當中佔有95% 的人口, 因此是我們周遭的「優勢現象」(dominant phenomenon)。對於這些政治體系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瞭解自身的政治發展、鄰國與區域的政治現象,還可以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更廣泛的全球優勢政黨研究的起步。
我非常樂於參與本書的計畫,成就一本跨越學術畛域、兼顧研究專業與學術普及的好書。這書中所觀察的現象正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取最貼近的例子來看:台灣的民進黨與南韓的進步勢力分別在2016 和2017 年擊敗保守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這是兩國的「半優勢政黨」體系穩定地轉入了「兩黨輪替」體系嗎?如果是,其原因為何;若又有優勢政黨崛起,則更值得關注。總之,優勢政黨對我們的影響既深且大,其興衰起伏是我們不得不、也不可能不關注的重要現象。
吳玉山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
/吳玉山
優勢政黨(dominant party)是我們所經常接觸的現象,也是政治學界所長期關注的議題。 對於這個現象可以有狹義和寬鬆的兩種理解:前者視優勢政黨為長期不間斷地贏得多黨競爭的選舉並保持執政地位的政黨;後者則將優勢政黨理解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或持續性的政治勢力。狹義和寬鬆的兩種定義在優勢政黨的「主體」和「表現」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就主體而言,狹義說認為組織同一的政黨才能稱之為優勢政黨,寬鬆說則認為只要是可認定(identifiable)的持續性政治勢力,不論是否曾經更換黨名或重組,都可被視為優勢政黨。就表現而言,狹義說認為必須要不間斷地贏得選舉並保有執政地位才是優勢政黨,而寬鬆說則以為即使偶爾在選舉中失敗並失去政權,只要從長期來看是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便是優勢政黨。 在本書中我們採取的是寬鬆的看法。
優勢政黨和霸權政黨(hegemonic party)是不相同的。 由於我們認為優勢政黨必須在有意義的多黨選舉中長期佔有主導性的地位,因此諸如中國大陸和越南、寮國、北韓等一黨專政的共產國家(即使在中國大陸有共產黨之外的其他政黨存在)並不在我們所關注的範圍之內。因為多黨競爭是優勢政黨的基本條件,因此優勢政黨只可能存在於競爭性威權體制(comparative authoritarianism)和民主體制當中,在非競爭性的威權體制當中只可能出現霸權政黨,而非優勢政黨。
/吳玉山
優勢政黨(dominant party)是我們所經常接觸的現象,也是政治學界所長期關注的議題。 對於這個現象可以有狹義和寬鬆的兩種理解:前者視優勢政黨為長期不間斷地贏得多黨競爭的選舉並保持執政地位的政黨;後者則將優勢政黨理解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或持續性的政治勢力。狹義和寬鬆的兩種定義在優勢政黨的「主體」和「表現」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就主體而言,狹義說認為組織同一的政黨才能稱之為優勢政黨,寬鬆說則認為只要是可認定(identifiable)的持續性政治勢力,不論是否曾經更換黨名或重組,都可被視為優勢政黨。就表現而言,狹義說認為必須要不間斷地贏得選舉並保有執政地位才是優勢政黨,而寬鬆說則以為即使偶爾在選舉中失敗並失去政權,只要從長期來看是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便是優勢政黨。 在本書中我們採取的是寬鬆的看法。
優勢政黨和霸權政黨(hegemonic party)是不相同的。 由於我們認為優勢政黨必須在有意義的多黨選舉中長期佔有主導性的地位,因此諸如中國大陸和越南、寮國、北韓等一黨專政的共產國家(即使在中國大陸有共產黨之外的其他政黨存在)並不在我們所關注的範圍之內。因為多黨競爭是優勢政黨的基本條件,因此優勢政黨只可能存在於競爭性威權體制(comparative authoritarianism)和民主體制當中,在非競爭性的威權體制當中只可能出現霸權政黨,而非優勢政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46折$207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