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援金是否太慷慨?福利會否削弱工作動機、養懶人?香港人需要什麼樣的退休保障制度?
這些問題每天都充斥在網絡與街頭,卻不容易回答。至於社會保障涉及的資源與責任分配,更會引起不同群體的爭論。然而,對香港社保制度更深層的挑戰,可能在於如何應付新的社會需要及經濟風險。
本書共有三個目標:一、為香港目前主要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綜合性的描繪,並回應坊間常見的問題與誤解;二、對香港現有的社保模式,提出批判性的分析和評論;三、針對各種限制和困局,建議可行及必要的政策改革方向。
處於十字路口的香港社會保障制度,其發展與任務尚未完成,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行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歐陽達初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曾任「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現為英國雪菲爾大學社會政策學博士研究生,亦在香港兼任社會工作教學工作。研究興趣包括福利政治經濟學、貧窮與社會保障、就業政策與在職福利、批判與基進社會工作等等。期望結合理論和實踐,以知識生產貢獻基層運動。
黃和平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其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和荷蘭國際社會科學學院修讀社會學及發展學的碩士課程。現職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從事與社會保障、貧窮和就業相關的研究,倡議及公眾教育工作。近年積極投入的議題包括香港退休保障改革、綜援改革,低收入保貼制度、發展社會經濟等等。
歐陽達初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曾任「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現為英國雪菲爾大學社會政策學博士研究生,亦在香港兼任社會工作教學工作。研究興趣包括福利政治經濟學、貧窮與社會保障、就業政策與在職福利、批判與基進社會工作等等。期望結合理論和實踐,以知識生產貢獻基層運動。
黃和平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其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和荷蘭國際社會科學學院修讀社會學及發展學的碩士課程。現職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從事與社會保障、貧窮和就業相關的研究,倡議及公眾教育工作。近年積極投入的議題包括香港退休保障改革、綜援改革,低收入保貼制度、發展社會經濟等等。
目錄
【香港經驗叢書】出版說明 ii
【香港經驗叢書】序 iv
黃洪序 vi
趙維生序 x
蔡海偉序 xvi
自序一 xviii
自序二 xxii
導言 香港社會保障的政治經濟學 1
一、港式福利資本主義脈絡與社會保障
二、香港社會保障的發展動力:制度、觀念及利益
三、本書的目標與結構
第一章 社會保障的定義與香港社會保障的發展及種類 23
一、社會保障的定義、目標與類型
二、香港社會保障的不同發展階段
三、現時香港社會保障的類型
第二章 綜援的原則與資格 69
一、綜援的原則與性質
二、綜援的資格:進入與離開的機制
三、小結
第三章 綜援的覆蓋面及群體構成 99
一、整體個案類別及趨勢
二、不同個案類別的定義及人口特徵
三、小結
第四章 綜援金額的足夠性及慷慨度 133
一、制定綜援標準金及基本需要
二、綜援金額的構成
三、社會援助物價指數、調整機制及增減綜援
四、綜援的足夠度、慷慨度與「福利依賴」之說
第五章 「自力更生」:盡快工作、量先於質的港式工作福利 181
一、失業綜援與自力更生計劃
二、契約化的福利觀念、量先於質的就業政策?
三、何謂工作?在照顧與就業之間的(單親)婦女
四、豁免計算入息、低收入綜援與在職福利
五、零散工作與零散福利:不穩定的收入保障
第六章 綜援的社會觀感、使用者經驗及政策倡議 243
一、市民及媒體對綜援的態度
二、「不/值得幫助」的判斷與應對策略
三、濫用與詐騙的定義與情況
四、綜援政策倡議及社會福利運動
第七章 香港退休保障制度導論 265
一、公共養老保障制度的原理
二、分析養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
三、香港養老金制度的初步分析
四、香港公共養老制度發展歷程及現時的基本結構
五、作為政治問題與專業問題的養老保障制度
第八章 長者綜援、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制度 287
一、長者綜援制度
二、高齡津貼制度
三、長者生活津貼制度
第九章 強積金制度分析 309
一、強積金制度簡介
二、強積金作為養老保障的成效
三、現時強積金的問題
四、強積金的可行改革方案
五、小結
退休保障參考資料
第十章 退休保障制度的改革 335
一、背景:現行養老金制度的問題
二、全民養老金的基本理念
三、全民養老金運動的發展歷程
四、推行全民養老金的主要爭論點
五、總評:為什麼要推動全民?
總結 香港社會保障的發展方向 365
參考資料 377
【香港經驗叢書】序 iv
黃洪序 vi
趙維生序 x
蔡海偉序 xvi
自序一 xviii
自序二 xxii
導言 香港社會保障的政治經濟學 1
一、港式福利資本主義脈絡與社會保障
二、香港社會保障的發展動力:制度、觀念及利益
三、本書的目標與結構
第一章 社會保障的定義與香港社會保障的發展及種類 23
一、社會保障的定義、目標與類型
二、香港社會保障的不同發展階段
三、現時香港社會保障的類型
第二章 綜援的原則與資格 69
一、綜援的原則與性質
二、綜援的資格:進入與離開的機制
三、小結
第三章 綜援的覆蓋面及群體構成 99
一、整體個案類別及趨勢
二、不同個案類別的定義及人口特徵
三、小結
第四章 綜援金額的足夠性及慷慨度 133
一、制定綜援標準金及基本需要
二、綜援金額的構成
三、社會援助物價指數、調整機制及增減綜援
四、綜援的足夠度、慷慨度與「福利依賴」之說
第五章 「自力更生」:盡快工作、量先於質的港式工作福利 181
一、失業綜援與自力更生計劃
二、契約化的福利觀念、量先於質的就業政策?
三、何謂工作?在照顧與就業之間的(單親)婦女
四、豁免計算入息、低收入綜援與在職福利
五、零散工作與零散福利:不穩定的收入保障
第六章 綜援的社會觀感、使用者經驗及政策倡議 243
一、市民及媒體對綜援的態度
二、「不/值得幫助」的判斷與應對策略
三、濫用與詐騙的定義與情況
四、綜援政策倡議及社會福利運動
第七章 香港退休保障制度導論 265
一、公共養老保障制度的原理
二、分析養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
三、香港養老金制度的初步分析
四、香港公共養老制度發展歷程及現時的基本結構
五、作為政治問題與專業問題的養老保障制度
第八章 長者綜援、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制度 287
一、長者綜援制度
二、高齡津貼制度
三、長者生活津貼制度
第九章 強積金制度分析 309
一、強積金制度簡介
二、強積金作為養老保障的成效
三、現時強積金的問題
四、強積金的可行改革方案
五、小結
退休保障參考資料
第十章 退休保障制度的改革 335
一、背景:現行養老金制度的問題
二、全民養老金的基本理念
三、全民養老金運動的發展歷程
四、推行全民養老金的主要爭論點
五、總評:為什麼要推動全民?
總結 香港社會保障的發展方向 365
參考資料 377
序
蔡海偉序
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保留在社會救濟的色彩,尚未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投資與風險分擔的制度。社會保障的改革必須對症下藥,透過共識而建立社會契約。
過去幾年香港人對貧窮問題、財富再分配等議題有更多及更深入的討論,特別是在剛過去的退休保障諮詢,退休保障改革成為了社會上最重要的社會政策議題。然而,討論雖多,卻不見得這些討論都有助市民真正認清問題,促進彼此理解。
有一種論者立場模糊,其實並非真正支持或反對某一社會保障改革方案,只是因應一時社會氣氛、政治形勢而提出意見。到日後形勢出現變化,他們的意見卻可以徹底逆轉。
第二種論者則相反,他們往往過於執著於某一特定社會保障改革方案,卻忘記改革的目的,結果忽略了以其他方案解決同一問題的可能性。有時為了堅持方案,會無視對自己不利的客觀證據,輕信有利於自己的流言。例如在討論綜援改革上堅持「大部分領取綜援都是新移民」,在討論退休保障改革時,也有不少人硬説「希臘因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導致破產」,都是忽略了客觀的證據。
這兩種論者都只會使討論變得更混亂,意見變得更極端,卻無助建立共識。
筆者與本書的作──達初與和平認識多年,兩者長期參與社會保障的研究及倡議工作。本書難得之處,是作者既有清晰立場,亦能在分析中做到客觀持平,更重要的是對不同觀點,都保持開放態度。在現時撕裂的社會氣氛中,實屬可貴。
本書名為「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要完成這未完成的使命,需要社會對此議題有更多討論,更需要有更多有理有節的討論。
誠意推薦參與社會保障政策討論的持份者閱讀此書。
自序二
我常常想寫一本有關退休保障的書。
想寫書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真知灼見,而是只想把話説清楚。近年退休保障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議題的討論中,或因為個人利益,或因為策略考慮,或因為要避免得失某些人,或因為要取悦某些人,總有不少人故意把道理説得含混不清,結果真理有時倒反愈辯愈亂。
2016年因為要推動退休保障的民間諮詢,我差不多每天都與不同團體、市民、社會服務使用者討論退休保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論市民支持或是反對某一退休保障制度,他們對於退休保障核心理念,包括財富轉移、風險分擔效應,可持續性等問題,其實都掌握得十分準確。當然,一般市民很少會説出準確統計數字,或説出隨收隨支、固定提撥等專有名詞,但從他們對不同制度直觀的評議中,已反映他們其實對各種理念的實際掌握不會差於任何專家學者。因此筆者相信討論退休保障的能力,不應只由少數專家所壟斷,我們所需要的,是用一套共同語言,把大家的真實想法説清楚。
把話説清楚的目標看似簡單,但筆者能力所限,書寫時仍覺力有不逮,我只能保證本書所寫的,都是源於我的真實所想,還希望本書能對香港社會保障的改善帶來一些貢獻。
本書篇幅甚短,序更不宜長篇大論,但仍希望借此機會感謝一些人。
感謝羅金義博士找我與達初撰寫此書,對於一再脱稿感到非常抱歉。我與達初相識於大學時期,他對運動上的委身常使小弟深感汗顏,是真正做到「左而不膠」。老實説,我對社會保障議題的立場有改良主義傾向(從某角度説就是不太進步吧),感謝達初仍對我不失信任,找我合撰此書。
感謝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一眾同事,筆者對退休保障及社會保障的大部分觀點,都是過去十年間與機搆同事一同硏究及反覆討論下成型的。
感謝爭取全民退休保障運動上的一眾團體朋友,特別是聯席的朋友,他們是在過去十多年養老保障改革運動的中流砥柱。他們有理有節的堅持,我深信是使香港退休保障制度能得到改善的最大動力。儘管書中部分論點未必與他們完全一致,但我相信在大原則上彼此仍是殊途同歸。
最後,必須感謝我的妻子。筆者在本書負貴的部分都由她先作校對。事實上,過於進入退休保障與社會保障的倡議及硏究工作,常使我對社會大眾如何理解這些議題失去了敏感性,因此筆者近年每一篇撰寫的文章,包括本書,都必會先給她評閱,她往往能把我漂浮至外太空的視角,重新帶回地球。
黃和平
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保留在社會救濟的色彩,尚未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投資與風險分擔的制度。社會保障的改革必須對症下藥,透過共識而建立社會契約。
過去幾年香港人對貧窮問題、財富再分配等議題有更多及更深入的討論,特別是在剛過去的退休保障諮詢,退休保障改革成為了社會上最重要的社會政策議題。然而,討論雖多,卻不見得這些討論都有助市民真正認清問題,促進彼此理解。
有一種論者立場模糊,其實並非真正支持或反對某一社會保障改革方案,只是因應一時社會氣氛、政治形勢而提出意見。到日後形勢出現變化,他們的意見卻可以徹底逆轉。
第二種論者則相反,他們往往過於執著於某一特定社會保障改革方案,卻忘記改革的目的,結果忽略了以其他方案解決同一問題的可能性。有時為了堅持方案,會無視對自己不利的客觀證據,輕信有利於自己的流言。例如在討論綜援改革上堅持「大部分領取綜援都是新移民」,在討論退休保障改革時,也有不少人硬説「希臘因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導致破產」,都是忽略了客觀的證據。
這兩種論者都只會使討論變得更混亂,意見變得更極端,卻無助建立共識。
筆者與本書的作──達初與和平認識多年,兩者長期參與社會保障的研究及倡議工作。本書難得之處,是作者既有清晰立場,亦能在分析中做到客觀持平,更重要的是對不同觀點,都保持開放態度。在現時撕裂的社會氣氛中,實屬可貴。
本書名為「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要完成這未完成的使命,需要社會對此議題有更多討論,更需要有更多有理有節的討論。
誠意推薦參與社會保障政策討論的持份者閱讀此書。
蔡海偉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行政總裁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行政總裁
自序二
我常常想寫一本有關退休保障的書。
想寫書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真知灼見,而是只想把話説清楚。近年退休保障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議題的討論中,或因為個人利益,或因為策略考慮,或因為要避免得失某些人,或因為要取悦某些人,總有不少人故意把道理説得含混不清,結果真理有時倒反愈辯愈亂。
2016年因為要推動退休保障的民間諮詢,我差不多每天都與不同團體、市民、社會服務使用者討論退休保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論市民支持或是反對某一退休保障制度,他們對於退休保障核心理念,包括財富轉移、風險分擔效應,可持續性等問題,其實都掌握得十分準確。當然,一般市民很少會説出準確統計數字,或説出隨收隨支、固定提撥等專有名詞,但從他們對不同制度直觀的評議中,已反映他們其實對各種理念的實際掌握不會差於任何專家學者。因此筆者相信討論退休保障的能力,不應只由少數專家所壟斷,我們所需要的,是用一套共同語言,把大家的真實想法説清楚。
把話説清楚的目標看似簡單,但筆者能力所限,書寫時仍覺力有不逮,我只能保證本書所寫的,都是源於我的真實所想,還希望本書能對香港社會保障的改善帶來一些貢獻。
本書篇幅甚短,序更不宜長篇大論,但仍希望借此機會感謝一些人。
感謝羅金義博士找我與達初撰寫此書,對於一再脱稿感到非常抱歉。我與達初相識於大學時期,他對運動上的委身常使小弟深感汗顏,是真正做到「左而不膠」。老實説,我對社會保障議題的立場有改良主義傾向(從某角度説就是不太進步吧),感謝達初仍對我不失信任,找我合撰此書。
感謝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一眾同事,筆者對退休保障及社會保障的大部分觀點,都是過去十年間與機搆同事一同硏究及反覆討論下成型的。
感謝爭取全民退休保障運動上的一眾團體朋友,特別是聯席的朋友,他們是在過去十多年養老保障改革運動的中流砥柱。他們有理有節的堅持,我深信是使香港退休保障制度能得到改善的最大動力。儘管書中部分論點未必與他們完全一致,但我相信在大原則上彼此仍是殊途同歸。
最後,必須感謝我的妻子。筆者在本書負貴的部分都由她先作校對。事實上,過於進入退休保障與社會保障的倡議及硏究工作,常使我對社會大眾如何理解這些議題失去了敏感性,因此筆者近年每一篇撰寫的文章,包括本書,都必會先給她評閱,她往往能把我漂浮至外太空的視角,重新帶回地球。
黃和平
內容連載
導言 香港社會保障的政治經濟學
今天在香港談社會保障(「社保」),不少人立即會聯想到「救濟」、「福利」、「貧窮」,但更多的反應可能是「有手有腳我唔需要」、「唔想靠政府」、「咪養懶人囉」等。香港人對社會保障的觀感,無可避免地受到制度設計、文化價值、自身利益等影響;這些態度與經驗構成了市民對「社保」的支持及懷疑,又規範了社會保障的發展。因此,談社會保障,不能止於把它視作一套獨立的社會政策,更要看到從「社保」折射出來的社會關係。在探討「社保」的制度性及結構性基礎之外,也不能忽視社會的主體對「社保」論述及關係的建構,其中不同理念及利益的角力如何推動香港「社保」發展。社會保障作為一個「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它的出現與構造受到不同的原因影響;同時它又是一個「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能對不同的社會結構及主體產生影響。
本導言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概述,在進入本書仔細的社會保障分析前,點出與「社保」發展最重要及相關的因素,從而建立認識「社保」動態的框架。導言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將「社保」的發展,放置在特定的港式福利資本主義脈絡中,尤其是近年的「社保」發展與福利體制及經濟模式的關係。透過對香港福利發展的不同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社保」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可能產生的社會經濟效果。第二部分簡介「社保」發展動力的三種政治經濟面向,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塑造「社保」的驅動力。最後部分帶出本書的結構與特色,再提出不同篇章嘗試回答的問題,打開社會保障必要的討論。
今天在香港談社會保障(「社保」),不少人立即會聯想到「救濟」、「福利」、「貧窮」,但更多的反應可能是「有手有腳我唔需要」、「唔想靠政府」、「咪養懶人囉」等。香港人對社會保障的觀感,無可避免地受到制度設計、文化價值、自身利益等影響;這些態度與經驗構成了市民對「社保」的支持及懷疑,又規範了社會保障的發展。因此,談社會保障,不能止於把它視作一套獨立的社會政策,更要看到從「社保」折射出來的社會關係。在探討「社保」的制度性及結構性基礎之外,也不能忽視社會的主體對「社保」論述及關係的建構,其中不同理念及利益的角力如何推動香港「社保」發展。社會保障作為一個「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它的出現與構造受到不同的原因影響;同時它又是一個「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能對不同的社會結構及主體產生影響。
本導言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概述,在進入本書仔細的社會保障分析前,點出與「社保」發展最重要及相關的因素,從而建立認識「社保」動態的框架。導言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將「社保」的發展,放置在特定的港式福利資本主義脈絡中,尤其是近年的「社保」發展與福利體制及經濟模式的關係。透過對香港福利發展的不同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社保」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可能產生的社會經濟效果。第二部分簡介「社保」發展動力的三種政治經濟面向,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塑造「社保」的驅動力。最後部分帶出本書的結構與特色,再提出不同篇章嘗試回答的問題,打開社會保障必要的討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59
-
新書9折$522
-
新書9折$522
-
新書93折$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