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是一本記錄著關於生活,關於美好,關於愛的飲食札記。
也就是說,不管你在哪?南極、北極、雨林、沙漠…..(我和梅子應該就是北極與沙漠兩地代表,哈哈!),只要你願意,就能體驗到由飲食為起點所帶給你的美好生活。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爸爸中風那年,超級食物的食譜書如雨後春筍般的上市。我也因為爸爸的飲食,更仔細探究這幾年上了超級食物榜的食材。只可惜,相關的食譜書多半都是國外的翻譯版,也就是說,書裡的菜式,雖美卻帶著距離,買回家的大部分時間是供起來瞻仰用的。於是,就像開始輕斷食那年一樣,我嘗試把這些食材融入在日常的飲食內容裡,重新給了這系列的食材亞洲菜的靈魂,也讓自己與家人的味蕾開始懂得欣賞他們的美。因此,當詠妮問我對於新書有什麼構想時,我第一個想要分享給大家的主題,就是帶著亞洲魂的超級食物。
但是,這本書想要談的,是飲食所串起的美好生活。那麼,就不該只侷限在料理本身。幾番和梅子討論之後,我們都認為,應該從料理的起始點~「食材」來談起。而且,不能僅僅只談如何挑選、如何採買,而是該回到那個從無到有,播種移苗到收割的過程。梅子是資深的「自耕農」自然經驗豐富,而我則是在搬了家後,開始了春日窩在後院理剪枝、翻土、除草、播種、移苗的日常。腳下的大地,蘊藏著你無法想像的療癒能量。當你雙手觸摸著泥巴赤腳踩在草地上,自然地就接上了地氣,不知不覺中,紊亂的思緒清明了,不安的心神澄淨了。這是搬家之後不得不幹起花園活,我意外的收穫。這些,正是我們想分享大家的。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想,這兩個人是瘋了嗎?現代人連住的空間都不夠了還談什麼種菜。也因為考量到現代的生活與居住環境,書中分享了許多像是玻璃罐芽菜、自發豆芽盆栽香草等等,讓你輕鬆的就能當起都市版有機小農,在家也能擁有一隅春光。
我和梅子,因為居住環境的氣候相對惡劣,農產的種類或是產期都不如寶島台灣豐富或長久。也因此更是珍視捧在手中現有的食材,更想要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像是沒有菜心,就拿花椰菜梗取代。葉菜類缺乏,所以一般被遺棄的蘿蔔葉也能拿來入菜。青木瓜不易取得,口感相仿的南瓜,也能做成我愛的百香果涼拌小菜。這些衍生性菜單,都是來自於我這個吃貨,對於飲食的那份執著與不願放棄。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看到兩個熱愛生活的料理人,對於飲食的那分真摯與用心。也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能讓你能從日常飲食生活中,找回與自己親密的美好及能量。
Lorina
作者序
在跟蘿瑞娜討論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對於「超級食物」這個主題陷入深深的思考。「超級食物究竟要怎樣定義?」我們一再地討論,腦海裡尋思著平日裡飲食的脈絡。
想到很多時候,我家的料理是從一筐自家菜園的現採蔬果開始的:
早晨慣例地在園子裡走走巡巡,伸手擰下新熟的四季豆莢,黃的綠的、想著用它們跟肉絲爆炒。然後瞥見油菜茂盛著,剪下幾株便是一盤,想到要搭配蒜瓣跟自己煉的培根油、甚是美味!轉頭扯下幾根即將過季的茄子,唸叨著雖已不如之前鮮嫩,但還可以跟手中香氣撲鼻的九層塔、以及旁邊紅艷艷的朝天椒一起醬燒。從瓜藤上摘下幾根白玉苦瓜,也轉身從綠油油的蔥地裡割了幾根青蔥,看著蔥白連著長長的蔥尾,邊讚歎著這圃從廚餘的根鬚開始種植的蔥,居然不遺餘力地生長了多年,替主婦省下不少買蔥錢。端筐進屋前、仍順手拔了兩顆酸橙嗅著,雖然酸得讓人倒牙,但橙皮卻是清香無比,用以燉湯燒肉,提味且增鮮。
端詳著這筐不起眼的蔬果,毫無明星架子,但在我心目中它們都很超級。
從土壤到餐桌,從胃裡暖到心裡。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是「有益身心的食物」,就配得上稱為「超級食物」。
改變自己以及家人的飲食步調,是我退出職場後給自己的第一個功課。除了原本就很投入的烹飪以及烘培,也建立起自家的菜圃,從自耕開始掌握食材。漸漸地,認真生活的堅持也影響了家人。先生開始規律的運動與作息,學會享受雜糧麵包以及五穀糙米,身體也一年比一年健康,許多原本超標的指數都恢復到正常範圍。孩子不挑食、愛吃蔬菜水果,上市場能夠分辨挑選各種對身體友善的食材,體貼環境、關懷大自然,也喜歡黏著我在廚房庭院裡一起享受手作的樂趣;而「盡可能地自己動手」這樣的生活節奏,無形地也啟蒙了孩子的獨立與自信,建立孩子的觀察與組織力,並架構了健康的親子互動溝通的管道。看到幸福像漣漪一般慢慢擴大,我感覺非常富足。
因此,我認為,除了超級食物,我們更需要的是建立起一種「超級生活」。
這不該只是一時興起的潮流,而是應當落實於返璞歸真的堅守,每跨一步都像是在探索、都是學習,然後重新愛上生活以及世界。這是一種正能量的生活方式。
所以在這本書裡,我們更希望表達與分享的是超級生活的美好,由這些貼近產地與自然的全食物料理切入,延伸到細水長流的日常實踐。盼望藉由這本書傳播與推動這樣的飲食理念,讓這股從美味出發的超級能量在社會中擴散,在更多的家庭裡翻起波瀾。
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