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是我第五年參加由林火旺老師所舉辦的愛智營。能夠參與這個以「品德如何思辨」為主題的營隊,是我的一大幸運。它不僅讓我在哲學系所學的東西派上用場來幫上其他人,更在一次次的教案設計中幫助我自己重新思考我自己的生命。
每一次要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會先想兩個問題:這個品德是怎麼一回事?它跟我的生命有什麼關係?而在設計友情教案的時候,我首先是一頭霧水的:友情怎麼會是一種品德?友情是一種人際關係吧!即使有以上的疑惑,友情也的確是我們的人生中一定會遇上的重要課題,好吧,讓我繼續思考這個主題。
雖然友情看起來不像是品德,那麼它跟品德會不會有隱藏的關係呢?當我細細回想我過去跟朋友相處的經驗,以及絕交的經驗,那些過了十幾年卻仍然記得的事,才赫然發現,那些表面上各不相同的事,裡面都有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我喜歡這個人在這些事上表現出來的人品」、「我討厭這個人在那些事上表現出來的人品」。我是如此,大家很可能也是這樣的吧?於是,這樣的發現就成了這個教案的設計思路。
很多六年級的朋友跟我一樣,都對過去的教條式灌輸的品格教育相當反感,以前必須背誦的青年12守則、24孝故事在今天大多被當成笑話看待。如果品格教育是不能廢棄的,那麼今天我們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會是什麼樣子呢?在我自己成為品德教育的教案設計團隊的成員後,我終於找到了一些心得:讓大家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找材料,讓大家有足夠的思辨能力去對這些材料進行處理,尋找自己的答案。如果品德真的是生命中必須的,那麼它一定就在大家的生命中,只要我們有足夠的省察與思辨能力去將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事務表面的現象拂去、找出現象內在的連結,品德的重要自然會在自己心裡露面。我們在意品德嗎?其實我們都很在意的,只是以前不知道而已。
在這種品德教育中,我們不希望任何人有被強制灌輸什麼的感覺,我們希望做到的,是大家真能像是孟子所說的:「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而要做到這點,不是催眠或洗腦,需要的是大家一起進行思辨。別人給的結論,縱然一時聽起來很有道理,感受一過也就忘了。唯有經過自己重重思考,那最後被我自己同意的結論才會深深地刻在心裡。品德也是一樣的,大家所希望的品德,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鄭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