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展現繼往開來的時代意義
做唐獎就好像辛苦懷胎九個月終於把小孩生下來一樣的高興,更感欣慰的是,唐獎辦了兩屆,逐漸成長正朝第三屆邁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事業,每天每天付出一點點,持續不斷,累積下來才可能有所成就,重要的是堅持的功夫與永不放棄的信心。我自己的親身經歷,體認到教育帶來翻轉的力量,唐獎是在許多人的敦促幫助下一步步實現,是華人面對全世界的獎項,也代表著一個正面向上的努力與期盼。
我的理念與原則,是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好,這樣才能影響周圍的人,共同把價值發揮到最大。唐獎的四大獎項,指的是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永續生存所要面臨的課題,永續發展是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生技醫藥是探討人類的生理健康的關係,漢學是探討人類面對外在環境的精神層面想法、法治是探討人與人和平共處的關係。每一個獎項,都有它技術面向與人文面向,也是廿一世紀人類所共同面臨的課題,所以我們今天觀察問題以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都應該從一個比較全域性的角度去思考,並加強研究、教育及推廣。
從唐獎兩屆的得獎者,我們看到一個展現繼往開來的時代意義。我們會繼續邁進,以一個百年的尺度,讓唐獎成為一個具有激勵、帶動進步的影響力量。
唐獎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 尹衍樑
推薦序
找到召喚,問對問題,堅持做對的事
閱讀唐獎第二屆得主的故事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歷程。其中,永續獎得主亞瑟.羅森費爾德的故事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第一個理由是「因找到召喚而轉彎的人生」。羅森費爾德教授原本專精在粒子物理學,但後來卻踏入能源效率研究超過四十年,開創了一個極重要的領域。要能夠放下自己原先熟悉的專業,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若不是因極大的熱忱與使命感,往往不容易辦到。我稱這種「極大的熱忱與使命感」為召喚。全力投入,遇到困難會想方設法解決,最後對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是比志業、職業更高的層次,在人生歷程中如果能找到召喚,在條件允許下是人生轉彎的最佳時機。我自己大學時雖然讀台大醫學系,但因為在身為中小學老師的父母親教養下,對教育議題耳濡目染;大學時期又創立家教班,累積許多與年輕學子、家長的互動經驗,觀察到大家的學習需要;在臨床實習時,又因看到可汗學院的報導深受啟發,而自發性地錄製線上教學影片而頗受歡迎,這些過程讓我逐漸對教育議題比醫療議題有更強的熱忱與使命感,因此畢業後選擇投入個人化教育的探究與實踐。
羅森費爾德教授的得意門生卡吉爾自問說:「我的物理這麼好,可以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嗎?可以立刻解決我們所遭遇的問題嗎?」這正是探尋自己內心呼召時會反思的問題。相信,你在讀本書時,也會有類似的反思。
第二個理由是「問對的問題,堅持做對的事」。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為了確保整個組織問對的問題,將有限的思考力與執行力投注在重要的議題上,因此建立了「三不原則」:不難的事不做、不能擴大規模的事不做、不能有長久影響力的事情不做。我想,能源效率就是這樣的一個大題目!然而,問對的、大的題目只是產生影響力的開端,唯有長期投入,不斷克服困難,才有可能產生成果。因此,羅森費爾德教授的成功不僅在於他提出重要的問題,也在於他能找到一群優秀人才一起投入,頂住許多既得利益團體來的壓力,最終甚至有智慧地透過說服政府調整制度,讓原本與他敵對的能源公司,變成跟他站在節能的同一陣線,讓加州成為美國節能的典範州,讓世界更加重視能源效率。羅森費爾德教授的榜樣,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雖是老生常談,卻是自我提升、拉高視野的最佳方法。透過一本書認識六位唐獎得主,對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投資。誠心向各位讀者推薦!
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執行長 呂冠緯
推薦序
一直走舊路,就到不了新的地方
我非常榮幸在本書正式出版前,就能先睹為快,體會到愛因斯坦曾說過「一直走舊路,就到不了新的地方」的真諦。這句話映照多位唐獎得主,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個領域所留下的足跡,再貼切不過。
第二屆唐獎將永續發展獎頒發給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表彰他畢生從事能源使用效率的創新思維,大幅減少全球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他的這番成就,如果沒有當年的勇於改變,以及改變後一以貫之的堅持,都是虛無。
羅森費爾德四十七歲時,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教授,也是諾貝爾獎得主費米(Enrico Fermi)的最後一位研究生。在費米指導下,羅森費爾德成為頂尖的粒子物理學家。就在當年某個周五夜晚,當他發現整棟辦公大樓燈火通明而逐一按下每一層樓的電燈開關那一刻,不僅開啟了全球節能減碳的革命性風潮,他的人生也從此轉了彎。歐巴馬總統更因他的偉大成就,親自頒發「國家科技創新獎章」。
生技醫藥獎的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A.
Doudna)和張鋒等人所開發出來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有人形容就像一把「上帝的剪刀」,讓基因編輯變為更容易,二○一五年美國有名的《科學》期刊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列為當年十大科技突破第一名。這一技術的發明源自於科學家在進行細菌相關研究時,發現細菌用來抵抗病毒攻擊的一套適應性免疫防禦系統,至於其作用機制,本書有深入淺出的說明,供讀者了解。
夏彭提耶與道納雙方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細菌防範病毒侵犯的機制,兩人在二○一一年開始合作研究,而在二○一二年六月在《科學》期刊共同發表CRISPR/Cas9做基因編輯的技術,而張鋒則在二○一三年一月率先發表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哺乳類細胞。三位共同開啟一道機會無限的大門,在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治療,以及在對抗細菌或氣候變遷農作物等的發展上,將扮演革命性的角色。
漢學獎得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在七十年學術生涯中,透過大量編輯東方經典著作,讓西方人認識了孔孟、老莊,甚至印度、日本、韓國等東方哲學與宗教思想,改變美國及西方社會研究中國思想的方式,掀起全球漢學研究熱潮。
而法治獎得主路易絲.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正因她的堅持,徹底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而這又是何等之不易。一九九○年起,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藉由煽動民族情緒,在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科索沃發動一連串戰爭,造成二十萬人死亡,三百萬人無家可歸,巴爾幹半島陷入長期動盪不安。阿爾布爾成了這些戰爭受害者的一線希望,一個正義的象徵。在她起訴米洛塞維奇等戰犯之前,那裡的人民唯一的選擇只有「復仇!」但阿爾布爾讓他們看到另一個選擇,正義。唯有放下以怨報怨的復仇心態,選擇寬恕,人間才有正義,也才有未來。
人類的進步,來自經驗的不斷累積。這本書無非讓我們從眾多先知先行者身上看到光芒,再順著這道光勇敢走新的路,寫下可讓後世子孫引以為傲的不朽歷史。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張文昌
推薦序
世界的唐獎
第二屆唐獎,我們設定了一個主題,就是「世界的唐獎」。我們依成立宗旨朝唐獎定位是一個世界級獎項的目標推動,希望可以先影響專業團體,然後慢慢擴散,讓一般人也都知道唐獎。諾貝爾獎創辦初期,知道的人也不多,有些事情是不用急的,我們就是一步步做好,長期做下去。
唐獎的影響力也正在逐步累積之中,例如,第二屆唐獎各領域推薦的候選人比第一屆多了二○%∼七○%,人數增加很多,這代表了國際上有更多人重視這個獎項。第二屆唐獎所舉辦的活動場場爆滿,也比上屆熱絡很多。
另外,第二屆唐獎得主有幾個特色,其中之一是女性得獎者占了一半。
第一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布倫特蘭在得獎致詞中就曾說過,很高興這個國際大獎在第一屆就有她這位女性獲獎人。而第二屆唐獎,女性得主更達到三位,包括生技醫藥獎的夏彭提耶、道納,和法治獎的阿爾布爾。
兩屆唐獎合計,女性得主共四位,占所有十一位得主的三六%,也就是超過三分之一的唐獎得主為女性。如果和諾貝爾獎做個對照,諾貝爾獎從一九○一年開始頒獎之後到第三屆,才有首位女性得獎者,她是波蘭裔法籍的居里夫人。諾貝爾獎從第一屆至二○一五年,在九百位獲獎者中,女性只有四十八位,僅佔了五.三三%。
第二屆唐獎得主的另一個特色是年齡。
漢學獎得主狄培理教授九十七歲高齡仍在教書、做研究,在漢學領域不因高齡受限,反而因為他的智慧及努力,持續為世界做出更偉大的貢獻。諾貝爾至二○一五年,得主中年齡最高的是赫維克茲(Leonid Hurwicz),他在二○○七年獲得經濟學獎,當年九十歲。對照之下,狄培理可以說創造了重要的歷史標竿。
此外,唐獎永續獎得主羅森費爾德教授在能源效率科技,政策的發展與落實,對世界的貢獻巨大。九十歲高齡的他,仍在推動白色屋頂節能。在諾貝爾獎史上,科學領域最年長的得主,是二○○二年物理獎得主戴維斯(Raymond Davis),獲獎當年八十八歲。因此,唐獎得主羅森費爾德教授,可以說是另一標竿人物。
而第二屆唐獎中,亦有三十四歲的年輕教授張鋒獲生技醫藥獎。整體來看,第一、二屆唐獎相比,第二屆女性更多,年齡跨越更多世代,從九十七歲的狄培理,到三十四歲的張鋒都是得獎者。這顯示出唐獎不分種族、國家、性別及年齡,純粹以創新跟貢獻為標準來選拔得獎人的精神與價值。
此外,這屆唐獎得主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他們所提出的價值、理念、做法,都非常適用於世界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例如,永續獎得主羅森費爾德在能源效率科技的發展與推廣,包括政府的政策,民眾的教育都非常值得參考。面對當前國際恐怖主義高張,漢學獎得主狄培理所提議的文明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還有阿爾布爾參與轉型正義,在國際上維護人權的經驗,提供了非常深刻的省思。生技醫藥獎得主,則對生技產業和人類的健康福祉,發展出革命性的新技術。
唐獎很大的價值之一,就是透過一連串的相關活動,提供了一個平台,讓這些得獎者在世界各地交流,並前來認識台灣,也讓我們的民眾有機會跟他們接觸。
唐獎不僅僅是甄選與頒獎,在頒完獎之後,我們跟得獎者的互動是很多的。例如,第一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教授,以唐獎得獎人的一千萬元獎勵研究補助費,成立了「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漢學的研究。
布倫特蘭則將研究補助費五○%指定用於獎助女性學者,另一半經費則投入在肯亞山區保育野生動物、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產的工作上,讓唐獎的影響力擴及到非洲。
法治獎得主薩克思大法官,跟台灣的互動則更多。他不僅多次到訪台灣,與高中生熱絡互動,更將唐獎一千萬元的研究補助經費籌組了「Albie Sachs Trust for the Rule of Law and Constitutionalism」信託,將長期推動南非與世界對法治與人權的促進。
唐獎第一屆生技醫藥獎得獎人艾利森與本庶 佑,除了在實驗生物學國際組織(Experimental Biology,簡稱EB),發表唐獎專題演講(Tang Prize Lecture)之外,本庶 佑也多次到訪台灣發表演講,與年輕人互動。他並且與唐獎教育基金會簽署「PD-1癌症抗體免疫療法精進研究計畫」(「Improvement of PD-1 antibody cancer
immunotherapy」)。
至於第二屆唐獎得主,我們目前也已經敲定了許多活動,相信會產生更多的影響力。
從第一屆唐獎到現在,我們透過唐獎得主所建立的影響力都持續在擴散中,再透過他們的研究計畫,向世界做更多的推廣,更多的貢獻。這對世界的意義與價值,是這些得主跟相關領域的專業組織與人才都很熟悉,透過唐獎促進這些專業的人才與組織快速連結,如果這些傑出人脈可以一直累積下去,就會讓唐獎產生愈來愈大的能量。
面對未來,唐獎要善用新時代的工具跟做法,讓外界更了解唐獎,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們還要更深入年輕人的世界,發揮唐獎創立的宗旨。我們不僅要推選出最好的得主,更是要推廣唐獎得主的想法與理念,教育並改善這個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唐獎有一天成為世界級的尊榮,成為帶動世界永續發展的力量。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振川
推薦序
國際矚目的東方諾貝爾
唐獎是由我國傑出企業家尹衍樑先生於二○一二年捐助成立,設有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四個項目;其辦理宗旨不但重視中華文化,特別設置漢學獎項,其他獎項兼及人類未來發展及福祉。這個獎項有東方的諾貝爾獎的美譽,舉辦兩屆都吸引國際矚目,有多項國際大師級作品獲獎。
二○一六年第二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珍妮佛.道納來臺灣接受頒獎時,本校很開心能與主辦單位合作,邀請她來校與高中同學分享及座談,除本校之外,我們也邀請鄰近友校的同學一起來成長與學習。當天道納教授以淺顯的說明、搭配精采的動畫,讓高中同學了解她如何將細菌基因編輯的技術透過新發明的方法,設法做更多的應用與突破,未來可用在醫療與生技方面造福人類。
在演講中她除了鼓勵同學不要放棄夢想之外,也回答同學提問,如何在研究與家庭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這是許多女性在家庭與事業兩方面可能有的難題,她誠懇又風趣的回應相信給了本校同學非常好的啟發,只要做好分配與管理,各項挑戰與困難是可以處理的。
本屆唐獎得主除了道納教授是女性之外,與她同組一起得獎的伊曼紐.夏彭提耶教授也是女性;另外還有法治獎得主路易絲.阿爾布爾也是女性,她在追求正義、和平與安全世界的過程中,不畏艱難、鍥而不捨,將權傾一時的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送上法庭接受審判,真是女中豪傑。
頒獎典禮結束後,很高興知道主辦單位要將幾位得主的事蹟與貢獻集結成冊,相信這本書能影響眾多青年學子,無論是在未來的學習與研究上,或是在為人處事上,都將收穫良多。尤其,本書的出版更是對女同學的一項鼓勵,讓她們不要因為性別因素而自我設限,因為在科學研究的世界裡,從女性的觀察角度將提供各項研究更多的可能性,而女性的細心與毅力更是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再次感謝天下雜誌出版發行一本好書,也期待同學們能用心閱讀與省思。
北一女校長 楊世瑞
推薦序
從畢生研究中淬鍊出人生智慧
做學問不僅是把技術做好而已,而是一種態度、觀念與做法,它的最終成果就是服務人類的需求、解決人類的問題。我長期在學術界做研究,去年回台擔任中研院院長,一向秉持這樣的理念,也努力在我的生涯中將它實踐出來,雖然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意見,但只要方向是對的,經過時間的沉澱與持續溝通,最終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大家都能繼續前進的方案。
從唐獎得獎人畢生所投入的研究與奉獻,除了觀念與做法,我們也看到他們一輩子的堅持,更在其中淬鍊出人生智慧,然後教學相長,從高齡九十七歲的狄培理到最年輕三十四歲的張鋒,都可以發現讓他們踏上人生轉折的那個重要火花與關鍵,以及他們堅毅的努力及奉獻。
去年唐獎第二屆頒獎典禮,雖然兩位高齡得獎人因身體因素未能來台,經由其餘四位得獎人及兩位代表,我們都有緣聽到他們精采的演講與感言,而在這本書中,透過作者細緻的挖掘與深入的訪問,更進一步體認到他們一路走來的心情與歷程,本書讀起來輕鬆不艱澀,卻相當具有啟發性。
去年唐獎第二屆頒獎典禮,雖然兩位高齡得獎人因身體因素未能來台,經由其餘四位得獎人及兩位代表,我們都有緣聽到他們精采的演講與感言,而在這本書中,透過作者細緻的挖掘與深入的訪問,更進一步體認到他們一路走來的心情與歷程,本書讀起來輕鬆不艱澀,卻相當具有啟發性。
現代社會與環境在物質面的發展是相當富裕的,接下來面對的是公平與永續的思考,這不是線性式的問題,而是曲折迂迴、甚至反饋的過程,我們無法從簡單的唐獎得獎人的故事直接找到答案,但我相信循著他們人生智慧的脈絡,可以提供我們思考的線索,而且線索不會只有一條。藉由這本書,盼望能延伸得獎人之思維及歷練,讓世界更好。
中央研究院院長 廖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