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對話

與自己對話
定價:250
NT $ 180 ~ 225
 

內容簡介


‧做不到外界的種種期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渴望轉換跑道,又擔心做了錯誤的選擇而裹足不前?
‧無法自厭世的情緒中抽離,只想躲在角落裡,與世隔絕?
給處在焦慮與迷思中的你,一本指引人生、洞見靈魂的導航之書

很多人難免疑惑,除了累積財富、掌握權利、爭強鬥勝、保住飯碗之外,生活還有什麼更有意義的目標嗎?在追尋的途中,也許你會了解,你現在過著的,可能是一個「不是自己」的生活。當你總是背負著無數人眼中期望你該做到的事情,為那些「應該」而精疲力竭時,你需要停下來聆聽自己。
宇宙萬物都有其本性,既蘊藏潛能,也各有極限。人類也是如此。若不先探究你是誰、你的本性為何,就冒然決定你要怎麼過,你所經歷的人生難免磕磕絆絆、醜態畢露,危害自己與他人。
本書作者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曾被全美一萬名教育工作者評選為高等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十位領袖之一,且名列十年來決定教育議程發展的十大關鍵人物。帶著智慧、熱情與幽默,巴默爾邀請你我傾聽內在聲音,並隨著它的指引,讓生命更具意義與貢獻。書中有巴默爾個人的故事,有他人的生命點滴,毫不保留地與你我分享他的洞見,不只是來自完滿及喜樂,更是他走過黑暗與憂鬱的所得。為所有尋找生命中真實呼喚的人,照亮一條通往完滿人生的路徑。
活著,理應成就你生來就是的那個人,而非在他人要你成為的樣板人生中浮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
一九三九年生於芝加哥,為公誼會(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即貴格會)成員。他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後,投身社群組織工作,也於大學任教。後來因為在各方面感到身心俱疲,遂前往一個貴格會的隱修中心,本想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卻在那兒待了十一年,過著個人靜默、禱告、團體勞動生產,近乎修士般的生活,探索人生召命何在。他曾兩度罹患臨床憂鬱症,深刻經歷到生命的上坡與下坡,光明與黑暗。
這段經歷也成為他寫作、教學、推動教育與社會變革等公益事業的重要基礎。
帕克‧巴默爾是美國高等教育聯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資深副會長(senior associate);也是費茲學會(Fetzer Institute)的資深顧問(senior adviser)。一九九八年,全美一萬名教育工作者評選他為高等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十位領袖之一,且名列十年來決定教育議程發展的十大關鍵人物。
至今,巴默爾仍持續寫作、演講,並開辦網路工作坊、使用臉書等社群媒體,為全世界無數心靈帶來深刻的啟發。


 

目錄

〈推薦序〉傾聽‧體現‧活出自己 廖輝英
〈謝辭〉

第一章     傾聽生命
我們就像植物一樣,充滿各式各樣的向性,把我們導往特定的經驗,避開某些閱歷。如果我們可以學著解讀自己對周遭經驗的反應——口語、行動、反應、直覺、本能、感應和身體當下的狀態——那麼便能從中找到活出更真切的生活所需的引導。

第二章     如今我成了自己
從一開始,生命就留下跟自我和志業有關的種種線索,只是這些線索不見得容易解讀。不過若是努力了解這些線索,你就會發現這麼做相當值得——尤其在我們二十、三十,甚或四十郎當,徬徨在人生路口,深深感覺迷失,偏離我們原生天賦很遠很遠的時候。活出自己的方法人人不同,然而只要老老實實地走過,每一段旅程都是一個機會,帶領我們走向個人深度喜悅與世界深度需求相結合之處。

第三章     當道路封鎖
要活得徹底、活得起勁,我們必得學習擁抱相反的事物,在限制和潛能的微妙緊張關係中活得具有創造力。不要扭曲天性,尊重我們的極限,信任我們的天賦能力,運用這些天賦能力,完成上蒼賦予我們的所有可能。我們將欣然接受道路封鎖帶來的拒絕,積極找出它要告訴我們什麼,同時擁抱道路開敞帶給我們的肯定,積極實踐生命以為答覆。

第四章     一路而下
「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申命記 30:19)我初次讀到這句話時,心想上帝為什麼要浪費力氣說這話,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我不曉得,原來選擇死亡可以得到一種墮落的安全感,自挑戰天賦或運用潛能中豁免,也無需再與他人維持真誠的關係。

第五章     由內引導
我們經常排斥「領導」這個概念,它似乎不夠謙虛,甚至自以為是,吹捧自己是領袖。然而不容否認,我們生來就是群體的動物,領導是所有人的使命,堅稱不是如此,可能是在推諉卸責。我們身在社區團體之中,這是一個緊密交錯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環境中每個人都有跟隨,也有領導的時候。

第六章     總有這一季
季節可以恰當比喻生命的運行,生命既非競技場亦非賽局,生命比這兩者豐富多了,更有希望,更真實。說我們的生命像季節無止盡的循環,並沒有否定奮鬥或喜悅的意思,也不是因此就沒有輸贏或明暗,可是這個說法鼓勵我們全盤接受,並且在所有要素中去找到成長的機會。
 

巴默爾的文字像是高地的鄉間之泉,清澈、充滿活力、樸實單純。假如你的生命似乎與你擦身而過,或者你看不清眼前的道路,本書的智慧將能帶領你更加了解自己。
——《織就》月刊(Weavings Journal)編輯莫格巴各(John S. Mogabgab)

本書才華橫溢、充滿熱忱,我深受感動。我不能擺脫,也不想擺脫本書為我提出的問題,這些疑問自此在我心中縈繞,無法自己。這是一本洞穿靈魂的書,絕對會激起你探索個人內在的欲望——這是多麼非凡的成就!
——湯姆.彼得斯集團「學習機制」(Tom Peters Group/Learning Systems)總裁庫澤斯(Jim Kouzes)


〈推薦序〉
傾聽‧體現‧活出自己
廖輝英

要定位帕克‧巴默爾這本著作,本質上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書中所講固然是有關個人志業的問題,但他探測的深度、立基的根本,以及討論的範疇,遠在它的篇幅所能涵蓋之外。
但是,即使只談志業這個項目,我覺得帕克這本書,幾乎就可以做為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焦慮的現代人最好的追尋導覽,以及最熨貼的心靈撫慰劑。所謂志業,人們一向都認為是一種標竿──一種以某位偉人為楷模的努力目標。換句話說,我們只是努力學著要去做別人而已,即使達成了目標,那也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戴著某位名人面具的我!作者帕克‧巴默爾坦率而直接地揭露長久以來,人類一心想要變成他人的普遍傾向!這個錯誤的傾向,不僅辜負了許多人欣然領受天賦禮物的心願,扭曲了人想成為自己的天性,而且真正是暴殄天物,浪費了老天給的最好禮物。帕克直指所謂志業,不應外求,而是該靜心傾聽我們內在的聲音,體認天命之所在──天命並不是強迫自己去追逐能力範圍以外的,而是要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寶藏,讓我去成就我生來就是的那個人!
這是何等的智慧和當頭棒喝!只有成就真我的天賦,才可能讓我們體現生命的價值!關於這部分,當我捧讀帕克這本書,然後回顧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時,赫然發現:我,一個在全華人世界享有盛名、作品有多種譯本的小說家,一路走來,不正如帕克所言,是迂迴又迂迴,經過許多的痛苦與不得已,最終才回到我的志業上,如魚得水,發揮最大的能力貢獻社會,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公開場合,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年輕人「站在自己的條件上,過自己的生活」,這句話如果以帕克的語言來說,就是找到自己內在的天賦,欣然領受,並充分發揮。
比起很多必須要用心傾聽內在的聲音,才可能找到自己天賦的人來說(有些人即使這樣,也不容易發現自有的天賦),我實在幸運多了!因為我是一個從小就展現特長的孩子,而且這所謂的特長,不僅明顯,而且非常耀眼。
我十五歲時便偷偷投稿當時的諸大報,像新生副刊、聯合副刊及中央副刊等等,是典型的文藝少年。因為初高中讀的都是北一女,功課很緊,寫稿只有寒暑假,大約一年兩篇;怕被同學發現,所以都以筆名發表;而且當身分形將暴露,我就趕快再換個新筆名。
這種情形持續到大學畢業那一年。之前,大學選系挑組,父母雖都鍾意我讀藥學(因為那有執照,也算有保障),但因我讀書向來不用他們操心,所以在選志願時,父母雖有期待,卻未勉強。我那時熱愛文學、電影,醉心現代舞,以為寫作就該唸中文系,也如願上了中文系。臨畢業,人生的美好假期結束,長女身分讓我認真思考職業的問題。我發現以我當時單薄的寫作量和人生能源,根本不可能養家活口,因此也做了放棄寫作的打算。
那時,外貿人員收入可觀,母親希望我像那些表姊妹一般走這行;銀行業也算金飯碗,最後我屈從父親的意思,在銀行工作了一陣子,後來實在是做不下去了!每次帳對不上時,錯都發生在我身上,讓我很沒尊嚴。下一個工作我挑了廣告業,企畫撰文對我而言根本是牛刀小試。十年間,我一路跳槽一路高昇,職位愈做愈大(做到副總),薪水愈拿愈高(那時收入約等於相似經歷的女性的八到十倍),可是日子卻過得愈來愈不痛快。到了那種職階,必須做許多處理人事和行政的工作;和客戶之間的接觸變成最主要的工作內容,甚至下班之後都得應酬。這就是所謂的服務業,以客為尊變成夢魘;何況長期在團隊作業體系,永遠都是無名英雄,更必須和許多你不想磨合的人磨合,那種痛苦實難想像。
更重要的是,別人看我風光,我卻老覺得自己無根,我一直認為那不是我該終老的行業,幾乎不可能有歸屬感。
就在那時,我高齡懷孕,坐胎不穩,出入醫院三次之後,終於聽從醫生囑咐,辭去壓力奇大的工作,在家安胎。
出院後第一天,在報上看到第五屆時報文學獎徵文剩二十二天截止。我瞪著報紙,想起寫作這被我徹底丟棄十年的最愛,無聲自問:「棄劍十載,我可還能寫?」
大概只猶豫了五分鐘,我便下定決心:試試何妨?天知、地知、我知而已,對我何傷?
我花了十六天連寫帶謄便將之寄出。一個月後,有人找我,我挺著肚子又開始上半天班,不敢去奢望文學獎的事,乾脆就把它忘掉。
但是,我的天賦沒將我忘掉。我以《油蔴菜籽》獲得五位決審一致通過,成為當年時報文學獎的短篇小說首獎;旋即改拍成電影,我也以此作和侯孝賢導演一起榮獲次年金馬獎改編劇本獎。也在這一年,我的《不歸路》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也馬上被改拍成電影;第三部小說《今夜微雨》亦拍成電影。自此我終於在漫長的漂泊之後,回身擁抱上天給我的禮物。此後二十年間,我另有十二部小說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在海內外擁有為數可觀的讀者,我用我的作品撫慰了無數受傷的心靈,我開脫了別人,也安頓了自己──我的人生,在寫作的這二十多年志業生涯中,真正因憐憫而謙卑、因擁抱天賦而豐富,年過五十,或許我可以說:如今我成了自己。
用自己生命的追尋過程做他人著作的序,雖然有些不合常情;但是,如果您對照序和本書,我保證您當撫書而嘆:原來,這二者竟然如此若合符節!您也當明白:原來帕克是如此真誠不虛、如此洞見人生、如此帶著光和熱燭照我們探索的旅程!

(本文作者為知名小說家)
 

內容連載

在我擔任攀朵山的院長任期內,有一個機會送上門來,要我當某個小型教育機構的校長。我去參觀了校園,跟理事會成員、教職員,還有學生談過;他們跟我說,只要我點頭,這個工作非我莫屬。
 
當時我對志業一事困惱不已,相當確定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我依貴格會的慣例,找了六位信得過的會友,藉由「透明審議」的方式來幫助我釐清志業所在。過程中,團體成員不會給你任何建議,三個鐘頭從頭到尾不停問你問題,質樸開放的問題,幫助你找到自己的內在真理。(當然,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召集大家的真正意圖哪是要釐清什麼,只不過是要誇耀人家給了我這份工作,我其實已經是要接受了。)
 
一開始的問題很容易,至少對我這樣一個愛做夢的人來說並不難:你對這個學校有什麼願景?它在這個大的社會架構下擔負什麼任務?你要如何改變課程內容?你該怎麼處理決策過程?碰到衝突時該怎麼辦?
 
議程進行到一半,有人問了一個問題,聽起來很容易,結果卻很難回答:「你最喜歡校長這個工作的哪個部分?」
 
這個問題的單純讓我從腦袋鬆脫,慢慢降到心坎裡。我還記得我起碼想了有整整一分鐘,才遲疑地緩緩開口說道:「嗯,我不想要因此放棄我的寫作和教學……我不會喜歡其中的政治角力,從來搞不清楚真正的朋友是誰……如果要我因為錢,對我不尊重的人虛情假意,這個我可能也不喜歡……我不喜歡……」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以委婉而堅定的口吻打斷我的話:「我可以提醒你一下嗎?我問的是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我不太耐煩,「我知道,我知道,我在歸納我的答案。」好像有點賭氣,又繼續老實地嘟囔:「我不想要因為這個工作放棄我的暑假……我不想要成天穿西裝打領帶……我不想要……」
 
提問者再次把我拉回原始的問題。這次我被迫說出我唯一一個誠實的答案,來自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從我嘴裡說出來時,就連我自己都被嚇了一跳。
 
「這個嘛,」我的聲音輕得不得了,「我猜我最喜歡的,大概就是我的照片可以被貼在牆上,底下還會冠上『校長』這個頭銜。」
 
在座的貴格會友各個經驗老道,一眼洞知我的答案雖然好笑,但我的道德精神已經在崩潰邊緣!他們沒有笑出來,反倒陷入嚴肅的靜默——時間這麼久,讓我坐立難安、滿身大汗,內心痛苦地呻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2
    $180
  2. 新書
    79
    $198
  3. 新書
    79
    $198
  4. 新書
    79
    $198
  5. 新書
    85
    $213
  6. 新書
    85
    $213
  7. 新書
    85
    $213
  8. 新書
    88
    $220
  9.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