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真切且鼓舞人心的實踐
史明口述
邱顯洵記錄
我與邱顯洵先生「作伙」已經有四五年了!
記得與他初識時,只覺得顯洵先生為人謙遜,與扶養我成長的祖母同宗,都姓邱,隨後得知他也和祖母一樣長年茹素禮佛,這讓我印象更為深刻且倍感親近。如果要請人描繪出我敬愛的祖母邱氏桂女士,勾勒童年時期那令人懷念的:祖母親手釀製的豆腐乳、各種應時醬菜、醃瓜的辛勤身影,邱顯洵先生絕對是我心目中最適當的人選。
我早年流亡東京,奮力書寫《台灣人四百年史》的期間,因常在電車上看到無論老老少少的日本人,幾乎都專注沉迷於漫畫書的世界裡,於是我自己在工作和寫作的空檔中,開始嘗試用年少時殘存記憶中的些許美術課堂上的訓練,以簡單筆觸去畫漫畫,將沉重而艱澀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之中的重點內容,逐一畫成漫畫,希望更多人可以透過趣味的漫畫來了解台灣人的歷史,但終究繪畫非我專長,所以付梓後並未引起太多人關注,所以在出版了上集之後即停頓,一直到認識邱顯洵先生。在台灣從事政治評論漫畫多年的他,義不容辭的表示要接下這件未完成的工作,他所畫的漫畫是用正統藝術創作的態度來進行,由嚴謹而深沉的線條窺探出中世紀末以降的西洋美術發展的脈絡,更能在莊嚴古典型式的構圖中,彷彿聽到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宗教音樂及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的彌賽亞,其中牽涉到歷史的繪畫有其考證上的困難,加上台灣的被殖民經驗結構,歷史圖像更是貧乏殘破的,如果沒有高度的興趣與強烈的意志,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以台灣和日本的人口比例來看,台灣從事繪畫創作的藝術家數量雖屬龐大,但願意用「心肝」、用理想來創作的藝術家,在這個世代中猶如鳳毛麟角,更顯得難得可貴。
邱顯洵先生留學法國多年,在去年舉辦了個人的漫畫創作個展,我有幸親臨祝賀,仔細觀看他歷年來的創作,深覺台灣真正的美術是來自歐洲,透過日本明治維新的留歐世代、隔海傳承播種於殖民地台灣,歷經數個世代的醞釀,奠基於法國、德意志的寫實主義精神,在他的創作中竟然巧妙的重新呈現。這些年的時間,透過多次與他的交談中,發現他除了對西方藝術的知識豐富之外,也能把知識化作創作的元素,是位頗具哲學家「味道」的藝術家,最重要的是他創作中最核心的部份,是終生在探索尋找台灣的形狀,這樣的發現令人興奮。
能夠「誠實」的為人處世,努力創作,是真正台灣藝術家的標準,能夠身體力行更是彌足珍貴,這本《手繪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問世,就是一種真切且鼓舞人心的實踐!
推薦序
台灣史的推廣者 吳密察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可能是最廣為人知的一部台灣史著作了。但是說最廣為人知,卻並不意味著它的內容普遍地被仔細閱讀了。或許絕大多數的人,對於這部「名著」還是「但聞其名,未知其實」,只知道它的書名,未必見得讀了它的內容吧。
史明這部著作的書名,正面提出了兩個很重要而且具有號召力的概念:「台灣人」、「四百年史」。因此,不論該著作的內容如何,光是這個書名就具有值得被記一筆的意義。但是,對於史明這種跨越戰爭的世代,「台灣人」這種具有民族主義意義的概念,顯然有很大的轉折;而且,戰後的幾十年間關於民族主義的反省,也已經讓「台灣人」這種民族主義概念,有了極大的改變。所以,史明也就必須另外再以一部篇幅巨大的「巨著」(史明《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革命》,2001)來說明它。
至於,「四百年史」這個概念,在20世紀20年代台灣史大致「成立」的同時,也就已經有人質疑過了。如今又過了將近一世紀之後,更必須要對這個概念重新來檢視了。「四百年史」說的應該是就16世紀以來的歷史,也就是東西洋勢力來到台灣海域,福建沿海地區民眾移民來到台灣的之後的歷史。這種歷史顯然無視在東西洋勢力來到、來自福建的人移入之前,就已經在台灣這個島上長久發展的原住民之歷史。因此,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人尾崎秀真,就主張應該將原住民的歷史寫進台灣史,而提倡「台灣五千年史」。漢人移民進入台灣的殖民運動,並不像晚近的殖民主義在殖民主義崩潰或在地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便退出殖民地。漢人移民對台灣的殖民運動是個不斷持續,而且是一波一波層層堆疊的過程。這種殖民運動的殖民者,並沒有離開而且留下來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因此有人名之為「定居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如何在台灣史的敘述裡安置原住民的位置,並反省侵入者漢人的歷史,顯然是台灣在新世紀的重大課題。
史明之《台灣人四百年史》經過多次增訂,其篇幅已經從原來的幾百頁,發展到目前的部帙龐大的千餘頁「巨著」。它從各種來源匯集了雜多的歷史材料,一般只因為有興趣想要了解一些台灣史的非研究者,大多難以通讀一遍,應該只是挑選其中的一些篇章(例如,國民黨政權的特務系統)來瀏覽而已。因此,邱顯洵先生將它摘要,而且訴諸以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未嘗不是個推廣的好辦法。
邱顯洵先生,應該就像是一般在20世紀1950-60年代於台灣受教育的世代一樣,都是到了成年以後經過反省才又回過頭來認識台灣歷史的。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當然很容易就成為他的台灣歷史啟蒙書,而且可以想像當初他讀該書時候所受到的衝擊有多大。如今即使已經過了幾多歲月,我們還是可以在邱先生的漫畫之下讀取到他的激動。一本書不但要能傳達一些知識,當然我們也很希望在其中看得到作者的熱情與激動,而這就是一本這樣的台灣歷史入門書。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
推薦序
獻給這塊土地的子子孫孫 柯文哲
邱顯洵,是我競選台北市長時負責所有文宣的設計。協助我把艱澀難懂的市政政策,繪畫成簡單易懂的漫畫以便讓市民瞭解。邱老師的漫畫功力深厚,對於時事見解有獨到之處,時而發人深省,時而讓人捧腹大笑,深刻的描繪人物的性格及環境的特徵,在一筆一劃間,讓閱畫者如身歷其境,過目難忘。
邱顯洵老師的《手繪台灣四百年史》,用畫筆記錄了台灣過往的點滴,也承載著先人胼手胝足的開創精神。在歷史的滾輪下,台灣人在過去四百年來,雖曾面臨外侮的入侵,也曾面對自我認同的矛盾,更不乏為了現實低頭,除了改變納稅的對象外,亦曾被迫向外來者繳出自己的靈魂。縱然如此,生長在台灣的子子孫孫卻也從未忘記,自己身上流的血液,是充滿冒險犯難之海洋精神,以及身為島國子民的百年歷史傳承,藉由歷史的記憶以及先民的傳說,無時無刻提醒自己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這本書就是見證台灣人身為這塊土地主人的最好寫照,也是傳承台灣精神給下一代的最好教材,《手繪台灣四百年史》是一本認識台灣歷史必讀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長)
推薦序
邱顯洵的台灣史話 姚嘉文
台灣人民對自己台灣的歷史,缺少應有的了解,現在有許多人在用各種形式各種方式,重新以台灣人的觀點,敘述及解讀台灣歷史。有的人寫文章,有的人寫小說,有的人編戲劇,有的人拍電影,有的人編舞台劇,有的人畫漫畫,大家的目標無非要重新詮釋「台灣人自己的台灣史」——我們的台灣史。
邱顯洵的這本漫畫台灣史,不但有漫畫,更有文字說明。邱顯洵留學國外,熟悉西洋學者開放的客觀的治學態度,在敘述台灣歷史時,不拘泥於台灣島民狹窄的觀點,他引用了很多國外史料,從15世紀大航行時代,台灣在世界史的地位說起,一直到二次大戰戰後中國政府奉命入台受降接管,發生二二八事件為止,這樣讀者更能了解台灣之命運與世界局勢的發展息息相關。
台灣二二八事件以後的史實,這本書沒有繼續畫繼續寫,邱顯洵應該有另畫另寫的計畫吧!
台灣歷史,以台灣人的觀點來看,應該分為幾個段落來看:
(一)1683年大清政府併吞台灣前後
這時段是歐陸各海洋國家勢力,開始漫入東亞的時期。台灣逐漸進入世界史, 這中間華人勢力首次在此海島建立短期的獨立王國(鄭氏的東寧王國)。後被陸權大清帝國併吞,台灣從此進人政治黑暗時期。
(二)1894年在朝鮮半島發生日清戰爭以後
海權新強國日本帝國,戰勝腐敗落伍的大清帝國,《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奪取台灣,經明治維新走向現代化的日本,引進現代化的思想與建設進入台灣,台灣社會逐漸走向現代化。台灣人民先透過武裝抵抗排斥新外來政權,後採用文化和平手段,爭取民權及自由。
(三)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
台灣脫離海權國家日本,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簽訂,台灣獲得獨立主權,雖前短期被陸權國家南京政府管理統治,但很快兩岸分治,蔣氏政府的高壓獨裁統治,慢慢被台灣的民主運動淹沒。台灣人在飽受中國北京政府的併吞威脅下,正努力擺脫幾百年來外來政權統治的噩夢,使台灣成為自主的獨立國家。
邱顯洵的這本漫畫台灣史,解說了(一)(二)的台灣史,盼望不久再出新書,解說(三)這段複雜的台灣歷史。
看到邱顯洵的努力非常佩服,,看到邱顯洵這書的出版非常高興。
2017年2月
(本文作者為前考試院長、總統府資政)
推薦序
知道我們是誰,世界才會認識我們 鄭麗君
常有人問我:台灣文化是什麼?我們該如何介紹台灣文化?我知道會有如此提問,並非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全然陌生,而是源自於許多台灣人心中都有一個熱切盼望的聲音,希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形塑我們的文化認同,並在世界中綻放自我面貌,創造台灣之於世界的價值。
台灣歷經長期的威權統治,尤其過往封閉及一元價值的教育體制,造成我們長期對生養我們的土地是陌生的,跟自己的過去是疏遠的,對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是斷裂的,我們其實不夠理解我們自己,而世界又如何會認識我們。
所幸,台灣過去每個時代,都有前輩先賢,在這塊土地上努力追尋自己文化的根,重新創造自己的文化,造就一波波的文化運動,帶動一次次的文化自覺,試著重新釐清我們文化的主體性。
本書作者邱顯洵先生於法國留學期間,受到史明先生《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啟發,重新思考台灣的歷史是誰的歷史?以及台灣文化主體性何在?進而以該書為基礎以及自身繪畫專長,泅泳於台灣歷史長河中,將每個時代的關鍵時刻,以單幅主題式手繪作品呈現,完成了《手繪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創作,邱顯洵先生以此書,加入了歷代台灣先賢先進追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行列。
我們應該相信,在歷史的發展進程裡,我們都不可能只是旁觀者,我們的選擇必定影響歷史的發展與走向。期待這本著作的出版,能讓更多讀者一起追尋,一起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要怎麼看自己?什麼是台灣特有的文化?惟有人民主動參與歷史的重建與思辨,文化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回歸到人民、回歸到土地,也惟有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世界才會認識我們。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
導言
藝術的另異社會跨越 陳愷璜
台灣史觀建構:回應當代民族主義的必然
「在當代台灣的歷史上,1980、1990年代,是台灣政治與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關鍵時期。就文化的轉變而言。這個階段是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追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台灣文化理念:台灣文化民族主義。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與歷史三個領域」(台灣中央研究院蕭阿勤教授語)。此即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的主要部分。
這正是史明(施朝暉)先生高瞻遠矚的早於1960-70年代,便以歷史的主體性思想變革作為革命建國志業的大纛,著書《台灣人四百年史》的重要立論之一,以台灣民族主義之根本作為左派唯物批判立場的另一平行思想參照,並且以此作為他在思辨之外身體力行打倒外來國族政權的革命性思想根據。作為一位具有歷史宏觀的革命性人物而言,數十年間他的相關著作無數,卻也因為他對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深刻修為與體認,一般人並不容易從他的相關政治思想著作,了解民族主義理論攸關台灣史觀的細節生成,更不易從他的輾轉台灣、日本、中國、台灣的實際帝國殖民地文化傳承中的對抗、投身理想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祖國(台灣)建國革命等時空迴圈歷程中,看出何以他的生命歷程與台灣的史觀之間的綿密呼應關係。其不僅是亞洲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實際思想與身體實踐之間的雙向辯證,這使得《台灣人四百年史》儘管重要卻無法快速於社會大眾之間擴散、推廣,僅止於一定程度的社會運動家精英、知識份子們所可能主動接觸,誠屬可惜。於今經由創作二十餘年的政治批判漫畫家邱顯洵以當代手繪的批判性畫筆重新與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力作跨代對話,給予當代跨世代關注台灣歷史的人,開啟了這個時代大眾普遍有效的閱聽方式與歷史對話可能!
其實,在史明先生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之後數年,也曾試圖以更容易推廣的知識思想改造方式,自己繪製出版過一小冊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漫畫版,惟表現方式依然充盈著歷史哲思式的政治概念而並不太容易閱讀。儘管他自己並不自知,該漫畫版的圖版表現也異常的具有藝術性,而失去原來規劃符合社會大眾閱讀的目的,因此印量並不大也沒有能再版!正在此頻臨絕版之際,顯洵先生以兩年半的冗長時間重新閱讀再加上史明先生的口述田野查考而繪製版面構想,以歷史分期繪製、更與史明先生經過無數次的人、事、物細節討論修正。於今才得以在史明先生百歲壽誕之年完成此跨時代力作,令人既亢奮更令人期待此書可能生成的文化作用與社會影響,特別是文化主體中台灣史觀的社會廣披之效,則更是令人引頸期盼。
呼應時代文化生產邏輯的轉換
以藝術手繪(類型漫畫)的完整方式重新詮釋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自然是台灣史書自出版接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創舉,也是當今文化生產與再生產的社會系統環節中非常重要與積極的層次、面向與意義。我們都已經深刻地覺察到當今世界知性界面的不停歇激烈改變,也已經徹底意識到新世代人們掌握過往時代的文化、歷史內容。因此,如何以當代的方式重新連結起不同時代與世代的重大歷史傳承,正需要如此快意又饒有歷史興味效果的文化轉換。顯洵先生目前於國內幾所主要大學的藝術相關科系教授,挾其二十餘年流暢的手繪藝術專業,除了以富含藝術氛圍的造型與書寫形式,更配合不同的版面規劃給予必要的配色與圖面演繹,藉此細膩的重構了史明先生嘔心瀝血的台灣歷史巨著,表現畫面中儘管只是盡量貼近史明先生原著的歷史概要,卻不乏諸多必要的內容細節,藉以實收歷史振聾發聵之效!這真是一件令人心怡、景仰又稱羨之事,也是對台灣文化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之最佳體現、示範,相對於正在快速變動改造中的社會而言,歷史或許儘管可能乍看靜態,卻是影響根深蒂固!因此也是當下最為要緊、迫在燃眉且深具創造性的工作。
藝術表現上的另異對話
我與顯洵已經是相識超過35年的老同學、朋友了!我們從國立台灣藝專先後到法國巴黎留學,從異鄉的咖啡店迴旋到故鄉台灣的大小街頭運動現場,他循步從美術領域擴散到社會政治批判性漫畫,我則從視覺藝術逐步轉換到跨領域藝術社會實踐。此期間我們多所呼應也多所連結,在許多不同類型的社會事件與運動中,我們總也相互提攜、互通有無,說是充滿『另異層次的社運同志』,其實也是恰如其分的共同人生歷程寫照!而這樣的緣分,真正人生難得!於今,他出版了如此重要的文化歷史著作,也得到史明先生的完整授權與肯認,我以執友的身份來書寫這個簡短的導言,實倍感榮幸與珍貴,希望這部書得以讓台灣社會新的世代生成不一樣的歷史認同,具差異褶皺的歷史理解是極為必要且重要的,在不同時代靈光的晃動中,歷史的動能才能有足夠的思辨與批判力量持續的對歷史進行再閱讀與思考,那些行將為歷史所拋棄的事物,才終究能告別歷史!這務必是每個不同時代的人的文化任務,而我們都榮幸地躬逢其盛,謹以此為誌。
2017年2月1日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自序
史明老師(施朝暉)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是我年輕時候在巴黎才有機會閱讀到的禁書,一九九○年的八月夏末,我剛剛抵達巴黎,短暫的興奮狂喜後,馬上陷入一種語言與文字完全被隔絕的困境中,我亦師亦友的同學從他的書堆中搬出一疊中文書借我,有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有唐人的《金陵春夢》,當然,《台灣人四百年史》最令我萬分驚訝,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五千年中怎麼可能有分割出去的台灣歷史呢?
四百年是誰的四百年?怎麼算是台灣人的歷史?一連串的問號困惑了深受黨國教育薰陶的我,我到底是誰?我的國家是什麼?一翻開書的瞬間,我由黃河壯闊的滾滾泥流中捲起的霧氣中,看到了無數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驅殼載浮載沉,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的我也成水流屍了,我已經如浮士德一般輕盈的以靈魂飛翔,從此我的藝術創作,甚至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開始,二十六年來,從打開《台灣人四百年史》那一刻,我沒有一天停止思考這個問題,我要如何描繪台灣的形狀?如何潑灑出台灣的顏色?
2016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