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達之書

米爾達之書
定價:360
NT $ 111 ~ 324
 

內容簡介

奧修評為唯一一本「能表達那無法表達的事物」之書!
喜歡紀伯倫《先知》的人,一定也會愛上它。

  「曾經有無數人想寫出一本書,來表達那無法表達的,但他們全都失敗了。然而我知道,唯有一本書沒有失敗,那就是《米爾達之書》。若你們無法讀懂這本書的旨趣,那也是你們的失敗,而不是它的。」──奧修

  阿拉伯文學大師的天啓傳世之作,
  融合了傳奇故事、神秘學、哲學與詩歌的靈性文學經典!
  如果你喜歡紀伯倫、魯米,或保羅.科爾賀……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這是一本教導「戰勝者」的書。

  戰勝者勇於面對自身人性的暗影捆綁,能夠認清二元幻象的虛妄不實,他們渴望的戰利品超出世間所能給予,他們唯一認同的身分是內在的神性;這是一群能自我主宰的人,浴火重生的人,完整圓滿的人,身處世間但不屬於世間的人……非男亦非女,自由而純淨。

  聽先知米爾達深刻雋永的智慧之語,對門徒闡述何謂三位一體、人與神的關係、如何從煩惱中解脫、愛的真義、寂靜的奧秘、祈禱的秘訣、對待金錢的態度、死亡的真相、 終結戰爭的方式、權力的虛假、進化的歷程……他以「神聖的了悟」為方舟,帶領渴望成為戰勝者的人們,航行穿越淹沒人類內在神性的洪水,披戴永恆自性的榮光,重返與神同在的伊甸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米海伊‧奈馬(Mikhail Naimy)


  詩人,哲學家,靈性作家。成長於黎巴嫩一處東正教的小社區,先後在俄羅斯及美國求學,完成學業後遷居紐約,和好友紀伯倫(Kahlil Gibran)共同領導阿拉伯文學復興運動,與艾敏.雷哈尼、紀伯倫並稱阿拉伯文學旅美派三傑。他在二次大戰後回到黎巴嫩定居,以英文寫下了《米爾達之書》。現今,他被公認為黎巴嫩的頂尖詩人之一,並躋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作家之列。其三十一本著作在阿拉伯世界皆被視為經典。於一九八八年逝世,享年九十八歲。

譯者簡介

謝明憲


  台灣宜蘭人,台科大應用外語系畢,現旅居中國四川。翻譯作品有《秘密》、《開悟日記》、《活出奇蹟》、《創造生命的奇蹟》、《療癒破碎的心》及《與人對話》系列等多種心靈書籍。
 

目錄

前言

本書緣起
遭囚禁的長老
燧石坡
聖書守護者

米爾達之書
1 米爾達解開面紗與封印
2 創造之語
3 神聖的三位一體及完美的平衡
4 人是襁褓中的神
5 熔爐與篩子──神的聖言與人的凡語
6 主人與僕人
7 夜會米爾達
8 鷹巢與鼴鼠
9 無苦的生活之道
10 審判與審判日
11 愛是生命的汁液,恨是死亡的膿血
12 有創造力的寂靜
13 論祈禱
14 大天使的對話,大惡魔的對話
15 侮辱與被侮辱
16 債主與債務人
17 夏瑪丹的詭計
18 死亡與時間之輪
19 理性與信心
20 死往何處去?
21 神聖的總體意志
22 男女、婚姻和獨身
23 論年老
24 論為吃而殺生
25 葡萄祭前夕
26 葡萄祭的演說
27 虛假的權力
28 貝塔爾王綁架米爾達
29 米爾達的歸來
30 米卡優的夢境
31 偉大的鄉愁
32 無花果葉的遮羞裙
33 夜是無與倫比的歌者
34 母卵
35 火花
36 方舟祭的儀式
37 米爾達出航
 

譯者序

  學生時代很喜歡奧修的演講集,除了欣賞他對諸多經典的獨特詮釋外,一方面也因為從他的演講中,往往可以認識一些非常重要、但較少為人知的典籍或人物,例如《米爾達之書》、《第四道》或葛吉夫。

  奧修曾在不同的演講中多次提及《米爾達之書》,不但宣稱這本書值得讀上千遍,甚至還表示它的作者是唯一會令他感到嫉妒的人:「我嫉妒他寫了這本書,否則我會自己把它寫出來;因這本書與我飛在同一個高度。」當時就很好奇,是什麼樣的一本書令這位大師如此心折?而它的作者又是誰呢?

  令人惋惜的是,這本出版已逾一甲子的書竟無中文版,連作者的資料也付之闕如。為彌補這一缺憾,實有必要在此對作者稍作簡單的介紹:

  作者米海伊.奈馬(阿拉伯語Mikhail Nu’aymah),一八八九年誕生於黎巴嫩中部的巴斯金塔(Baskinta)。早歲在東正教創辦的俄國學校就讀,後又轉入巴勒斯坦的拿撒勒師範學校(Teacher’s Institute in Nazareth)完成中等教育;一九○六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前往烏克蘭波爾塔瓦(Poltava)大學神學院深造;畢業後不久旋即移民美國,並在華盛頓大學繼續攻讀法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徵召派往法國戰區前線,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服役期間,他在日記寫下這段文字:

  噢,夜晚呀!噢,星星呀!請為我作證。
  人類竟然比動物還卑劣!
  自詡為擁有理性的人類,在戰爭中變得毫無理性。
  人毀壞原本健全美好的事物,事後再想盡辦法修補;
  人殺害生命,事後再予以哀悼;
  人推翻自己建立的事物,只為了再次將它恢復。
  在戰場上,
  愛有什麼價值?什麼也沒有。
  正當性有什麼價值?什麼也沒有。
  正義有什麼價值?什麼也沒有。
  善有什麼價值?什麼也沒有。
  靈魂有什麼價值?什麼也沒有。
  神有什麼價值?什麼也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人的這種瘋狂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戰爭結束後,奈馬返回美國,並於此時結識紀伯倫(Khalil Gibran)而成為終生不渝的莫逆之交;他們同為紐約筆耕聯盟(The Pen League)的成員,致力於阿拉伯文學的改革與復興。一九三一年紀伯倫過世,翌年奈馬返回祖國黎巴嫩,從此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在思想上,奈馬深受托爾斯泰的影響;此外,他對印度教、佛教、道家及蘇菲神秘主義亦有廣泛的涉獵。除了《米爾達之書》外,他還著有《父與子》(al-Aba’ wa al-Banun)、《阿爾卡西的回憶》(Muzakkarat al-Arquash)、《光明與黑暗》(al-Nur wa al-Daijur)、《聖道資糧》(Zad al-Ma’ad)及《紀伯倫傳》等二十餘部作品。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奈馬因肺炎病逝於貝魯特,享年九十八歲。

  比較特別的是,奈馬一生以自己的母語阿拉伯文創作,唯有《米爾達之書》是直接用英文寫成。該書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直到一九五二年,他才親自又將它翻譯成阿拉伯文。關於這一點,他自己曾表示:「我很確定這本書必須用英文寫,至於其中的理由我也說不上來;總之,這本書就這樣朝我走來。」若用神秘的角度來看,當今欲普傳於世的諸多靈性訊息(例如賽斯資料或《奇蹟課程》)通常都會藉由普世通用的英文來傳遞,莫非《米爾達之書》也不例外?果真如此的話,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就更是刻不容緩了。

  然而,限於中英兩種語言的根本差異及譯者能力,實在無法將原文的押韻及優美的文字表現於萬一;儘管無法竟完美之功,但願有拋磚引玉之效,以盼將來有更好的譯本出現。

  最後,提醒讀者奧修大師關於閱讀《米爾達之書》的建議:

  這是一本非比尋常的書;你可能讀了它,卻又完全錯過它。因這本書的真義不在它的文字上,而是默默地流動在它的字裡行間。

  若你處於靜心的狀態──亦即你不是在讀一部小說,而是全心投入在這偉大的宗教體驗中;不是在理智上理解它,而是讓它滲入你的整個存在──那麼文字就變成是次要的。這些文字所創造出來的寧靜和音樂,才是真正的重點。因為文字只能對你的頭腦產生影響,音樂則是直接進入你的心。

  這本書應該用心來讀,而不是用頭腦;它應該是用來體驗,而不是理解。

  願讀者能心領神會,讀出本書的真實義,是為序。

謝明憲

前言

  本質上,神秘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教導超越之道、與光明合而為一的超越派神秘主義;另一種是尊崇與神合一、但強調神性開發的「進化派神秘主義」(evolutionary mysticism)。我們從歷史得知,第一種神秘主義能毫不費力地與階級制度、不平等、不公義的社會共存;因就它的觀點而言,這世界本來就是有瑕疵或虛幻的,唯一的解脫之道就是超越它。

  至於第二種神秘主義,走的是一條既神秘又艱難的道路;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存在狀態和行為,才能逐步讓神性圓滿地具體呈現,從而成為改變世界現況的推手。正統的第一種神秘主義,向來很難接受第二種的「進化派」神秘主義;儘管各傳統中的一些神秘家(例如猶太教的卡巴拉行者、印度密宗的某些神秘教派、多瑪福音書中的耶穌、以及經歷「聖化」或「變身」的東正教神秘家)已體悟到後者的重大秘密(人生是一趟未完成的探險之旅;人類透過與生俱來的神性,能使這趟旅程充滿許多改變的可能性),但人們對它那能使人獲得解脫的偉大真相還是所知甚少。

  當今這時代,這種不得已的現況尤其可悲: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進化危機,而它的結果將決定我們的生死存亡(要安然度過這危機,唯一的方法就是了解危機的真正意義,並勇於在人性及行動上進行大規模的改變)。在這場危機中,我們不僅得終止「人類是獨特的」的集體幻想、捨棄操控及破壞大自然的行為,同時也必須發展全新的存在狀態及做法。我們得更加謙卑,同時也會比想像中更有力量,因為這與神性的意志完全一致。我們可從那些偉大的進化派神秘家的開創性證詞中認識、了解這一點;他們不滿足於純粹的超越派神秘主義,而勇於投入神性開發的未知領域,讓歷史見證它的誕生。

  直到二十世紀,「進化派神秘主義」才開始找到它最真實、最有力量的聲音,彷彿神在回應人類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及野蠻行為。聖.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和葛瑞菲斯神父(Father Bede Griffiths)分別用他們自己的話不約而同地指出,這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時也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人類越來越沉重的「暗夜」(尤其是戰爭、種族屠殺及殘害大地之母)可能不是人類滅絕的前兆,而是人類改變的開始(藉由人性中的神性而改頭換面)。這些勇敢、有智慧的先驅者知道,這種改變雖非必然(因它得透過全心全意的投入、熱情、信心、紀律和神聖的行動才能達成),但有其可能性;因他們每個人都已從內心、靈魂、心智和身體當中活出那神聖的奧秘。

  米海伊.奈馬是這些進化派的先驅者中,最有天賦、最具說服力的人之一;他的《米爾達之書》是「進化派神秘主義」的傑作,該書受到神及人類潛藏的神性啟發,從而發展出全然不同的生命觀點。奈馬寫道:「如同活的葡萄樹的葡萄藤一樣,當你們把葡萄藤埋入土中,它就會開始長根而成為一棵獨立的新葡萄樹,並像它的母株一樣結出葡萄的果實,從而與母株保持連結;同樣的,人(神的枝條)埋入神性的土壤中就會成為神,從而與神永遠保持一體。」

  可別被《米爾達之書》那些荒誕不經、甚至有時顯得過時的神秘學「架構」嚇到了;事實上,它的觀點對我們這個時代尤其重要,它告訴我們:人類可以克服所有的自我限制,並從舊世界的灰燼中共同創造新的世界。

  真正的「進化派神秘主義」有六項特徵:

  .完全以超越、內在的方式來禮讚神。

  .以人的根本神性為榮。

  .對實相有深入的認識,能像煉金術般化解兩極的矛盾:死亡是為了誕生;惡是為了更好的善;翻天覆地的災難是為了重建新的秩序。

  .無畏地正視人的內在陰影(懦弱、貪婪、妄想和傲慢),以及外在制度的破壞性陰影(它源自於人類的積習成癮)。

  .具有新人類(融合精神與物質、陽性與陰性的人)神聖的陰陽一體(androgyny)意識。

  .非常了解為了進化,就得冒著失去所有的安逸和舒適的風險,且無法預知其結果。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些主題全都鋪陳在《米爾達之書》中。作者本身的權威性及對這些信念的熱情,使得書中的每一頁都洋溢著新創造的曙光。奈馬曾親眼見過神靈顯現,但他同時也是心理學的務實者、政治的激進分子,並極力反對任何限制性的科學或宗教信條(它會使人囚禁在有限的眼界裡,並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直到人類隱藏的悲觀情緒在滅絕的危機中爆發)。奈馬用他獨有的辯才及有別於傳統的領悟,將尼采、馬克斯以及關於魯米(Rumi)和愛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的崇高知識,全部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奈馬明白,人進化成新人類的過程必然是驚心動魄的,這是他最有力的洞見之一。誠如他所寫的:「想從束縛之網解脫,人就得割開自己的肉、壓碎自己的骨,而且還得自己親自動手。當鍋蓋一打開(它肯定會打開)倒出鍋子裡的東西時(它肯定會倒出來),人還能將自己見不得人的東西藏匿於何處?人還能逃往什麼地方?而這一天,活著的人會羨慕死去的人;死去的人會詛咒活著的人。」在二十一世紀頭一個十年的尾聲,當我們經歷了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危機風暴(環境、文化、經濟和政治危機),我們終於開始明白,接下來的危機會有多麼可怕。事實上,奈馬早已對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但我們卻冒著風險對這些苦口婆心的預警視若無睹。

  奈馬是蒙受天啟的先知,同時也預見新創造的出現;他不僅無畏於進化改變的危險與代價,也果斷地主張進化改變的可能性、修行的原則、慈悲的行為及謙遜的奉獻。我們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眼前的暗夜將會是痛苦又極其危險的;但我們不必因此看輕自己的力量,或降低那從堅定的信心中建立的希望。如同奈馬所寫的:「神賜給你的不是祂的某一部分(因神無法被切割成片段),而是祂整個無法分割、無法言傳的神性。還有什麼比這更偉大的傳承之物?除了你自己的膽怯和盲目外,還有誰、或什麼東西能阻擋你進入其中?」

  人類最大的障礙就是「膽怯和盲目」,它們使我們無法起身面對危機的挑戰。奈馬知道,這些勇於參與進化探險的人,有時必須忍受嚴酷的困境。他寫道:「這受自尊心驅使、自我陶醉的世界,只會在你的頭上累積堆積如山的傷害。殘破不堪的律法、陳腐的信條、發霉的榮譽就像是嗜血如渴的獵犬,而這世界會放任牠們撲向你,因它會說你是秩序的敵人、說你是混亂和毀滅的使者。」不過奈馬也知道,這些冒著危險實現神性的人,同時也被賦予忍耐及無條件慈悲的巨大力量。如同他所寫的:「別讓你的心變得膽怯,而是讓它變得像大海一樣又廣又深,並祝福那些詛咒你的人;要像大地一樣寬大、平靜,並將人心的雜質轉化為純粹的美與健康;要像空氣一樣自由、輕柔,那傷害你的利劍,終將失去光澤並且腐朽;那傷害你的手,也終將疲憊而罷休……神聖的了悟終將勝利。」

  《米爾達之書》正是藉著這一了悟的希望來引導、啟發我們。有了這神秘的、預言性的希望,我們現在就得燃起熱情,開始對內在下苦功,使我們能為外在的行為注入智慧以拯救自己和世界。好好研讀這本《米爾達之書》,為面對風暴作好準備,並迎接勝利的到來。

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
寫於伊利諾州橡樹園,二○一○年

  編註:安德魯.哈維是知名的宗教學家、靈性與神秘學書籍作者、靈性導師,出版過數十本著作,曾贏得「克里斯瑪.韓福瑞獎」(Christmas Humphrey Prize)、「人道團隊獎」(Humanities Team Award)、「諾提勒斯獎」(Nautilus Award),也是《西藏生死書》英文版的編輯之一。他從一九七八年開始研究印度教,並曾跟隨突謝仁波切(Thuksey Rinpoche)、葛瑞菲斯神父(Father Bede Griffiths)等大師學習逾三十年。
 

內容連載

遭囚禁的長老
 
米爾基山脈有一座名為聖壇山的山峰,它的山頂有一片廣大、陰沉的廢墟,那就是曾經以方舟修道院聞名於世的修道院遺址。傳統認為,這所修道院和聖經所記載的大洪水一樣古老。
 
關於方舟修道院,有數不清的傳說。有一年夏天,我碰巧就住在聖壇山的谷地,並聽見當地居民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
 
在發生大洪水的多年後,挪亞一族人漂流到了米爾基山脈。由於這裡有肥沃的谷地、豐沛的水源及穩定的氣候,於是他們決定在此定居下來。
 
當挪亞知道自己的來日無多,他把同自己一樣有夢想和遠見的兒子閃姆喚來,對他說道:
 
「兒子呀,你看,為父這些年來的收成已達到富裕的極致,現在只須用鐮刀割下最後一束稻穀就成了。依照神對我的承諾,你和你的弟弟、你們的孩子、以及你們的子子孫孫,都將在這被掃空的大地上,再度興盛繁衍人類;你們的子孫,將多到如海邊的沙子般。
 
「但在我所剩無幾的日子裡,有件事卻令我擔憂。那就是,人們會逐漸遺忘大洪水的事,以及當初帶來這場災難的貪欲和惡行,也會忘記那使我們安然度過一百五十天怒海狂濤的方舟和信心;人們會忘卻從這信心誕生的新生命,而他們本身乃是這新生命的果實。
 
「為避免他們忘記,兒子呀,我要你在這山脈中最高的山上蓋一座祭壇,並將這座山命名為聖壇山。我還要你在祭壇的周圍蓋一座房子,細節完全仿照方舟的樣式來打造,但要比方舟小得多,並將它命名為方舟修道院。
 
「我打算在祭壇上做最後的感恩獻祭。我要在祭壇上點燃一把火,並命令你們讓這火燄保持燃燒直到永遠。至於那房子,它將作為『被揀選者』居住的聖所;但他們的人數絕不能超過九人,也不得少於九人;他們將被稱為方舟同修士。他們之中若有人死了,神會立刻以其他人遞補。他們不能離開聖所,一生都得在修道院過著隱居的生活,並修持母方舟的種種苦行,讓信心的火焰持續燃燒、為他們自己及同胞向至高者呼求指引。至於生活上的一切所需,則由信眾來奉獻。」
 
專心聽著父親一言一語的閃姆,此時打斷了父親的話,因他想知道人數非要九個人不可的理由。於是,這位年邁的長者解釋道:
 
「兒子啊,因為這正是當時方舟上的人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1
    $111
  2. 二手書
    31
    $111
  3. 新書
    7
    $252
  4. 新書
    75
    $270
  5. 新書
    78
    $282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79
    $284
  8. 新書
    79
    $284
  9. 新書
    79
    $285
  10. 新書
    85
    $306
  11. 新書
    85
    $306
  12.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