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學(三版)

老子的哲學(三版)
定價:180
NT $ 171 ~ 266
  • 作者:王邦雄
  • 出版社:東大
  • 出版日期:2017-01-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93139X
  • ISBN13:9789571931395
  • 裝訂:平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內容簡介

  老子的思想,不是被解得太虛玄高妙,就是被講得過於實用淺陋。道德經雖言簡意賅,不易把握;然它最玄妙,也最平實,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生命反省,對老子作一哲理的詮釋,與存在的印證。作者試圖把老子安放在先秦 諸子的思想源流中,去探究道德經的義理真實,並建構其思想體系。八十一章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得到義理的安頓,並有一整體的通貫。本書由生命修證,開出形上體悟;再由形上結構,探討其政治人生的價值歸趨;並由生命與心 知兩路的歷史迴響,對老子哲學作一價值的評估,以顯現其精義與不足。
 

目錄

修訂二版序──老學講論三十年
序 論 談儒道兩家的「道」
—從儒道兩家的「心」,談生命價值的開發—   1

第一章 身世之謎及其成書年代的推斷   35
第二章 哲學問題   47
第三章 人的生命何以成為有限   73
第四章 即有限而可無限的實踐進路   117
第五章 生命精神與政治智慧   157
第六章 價值重估與歷史迴響   191

結 語 現代意義   217
 

修訂二版序

老學講論三十年


  《老子的哲學》寫於民國六十七、八年間,是升教授的論文,距今已近三十年。新版改為橫排,並略作校正修補,而以新的面貌發行。

  當初,原以「老子哲學的形上架構與其政治人生的價值歸趨」作為學術研究的專題,在《鵝湖月刊》連載發表,每個月寫兩萬字,連登五期成冊,通過教育部審查,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升等教授。

  我當時任《鵝湖月刊》社社長,看諸多專欄,都難以為繼,無疾而終,故率先作一示範,證明只要專注凝聚,經由連載的責任感,不到半年間,就可以完成升等論文。民國六十九年九月,正式成書,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一者僅十萬字的篇幅,似嫌單薄,二者又擔心學術論文讀者難以消受,故加了兩萬字之多的序論〈談儒道兩家的道〉,此為演講錄音整理,在現場氛圍的激發之下,較有靈動的活力,可讀性高了許多;且由儒學導向道家,或許可以解消閱讀理解的艱難。

  雖說五個月寫成,卻積累了多年教學的功力,原典精熟,《道德經》八十一章均被引進論文書寫中,且每一字句都可以融會貫通。而今作自家的讀者,重溫昔日沉浸經典而尋求新解的心路歷程,那可是用生命去解讀而有的智慧結晶呢!

  最大的遺憾在,最後的結論未竟全功,一者氣力已耗盡,二者已無篇幅可以揮灑,故以〈現代意義〉的結語匆匆收場。我想以當時的學養,尚不足以對老子哲學的現代意義作出深具洞見的價值觀點。儘管美中不足,空留缺憾,卻為未來預存可以發揮的空間。

  其後,發表了〈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收在《儒道之間》),以回應「當代新儒家」返本開新的理想呼喚,並與魏晉新道家作出區隔,不以自然反名教,而以道家虛靈的智慧,作為走向現代化的精神動源。並進一步承接牟宗三先生「一心開二門」從傳統開出現代的創發理念,而有「從孔孟讓開一步到老莊,再由老莊下來一步到荀韓」的新思維(收在《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

  捨此而外,〈老莊思想的生死智慧〉、〈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身心靈三層次的生命安立之道〉、〈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收在《中國哲學論集》增訂版),皆對治現代人生的困惑,與兩岸中國的僵局,而給出從解構走向重構的化解之道。老學講論三十年,至此總算有了道貫古今的整體論述了。

王邦雄
 

內容連載

序 論 談儒道兩家的「道」

—從儒道兩家的「心」,談生命價值的開發—

本文是筆者在耕莘寫作班、東海、輔仁與師大的演講詞,由師大國文系的同學錄音整理,再經由筆者潤飾補正。筆者研究中國哲學有年,寫下的論文不免背負了學術論文的包袱,不大能放得開,故可讀性不高。這篇演講詞的整理,自然較為平易,故以此文發表,並作為筆者《老子的哲學》一書的序文。或許通過本文的疏導,使讀者較能走進拙著《老子的哲學》的思想領域裡,對中國哲學的精神也較能有親切的體會,與恰當的知解。

人會向自己發問:人為什麼活著?我要往何處去?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顯現了生命莊嚴的意義。人之成為萬物之靈,就從這裡開始。我們要問生命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方向又如何貞定?實則,意義得自己去尋求,自己去賦予。你參與人間,承擔使命,生命的存在就會湧現莊嚴而真實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我們賦予它,而不是它給我們。所以人生在世,不能等待意義自己到來。今天我試圖從儒道兩家的思想,來談談生命價值如何開發的問題。

一、形而上與形而下

首先,我們從《易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這句話,開始反省生命進路的問題。孔穎達解為:自形外而上者謂之道,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宋代大儒張橫渠亦以形而上是無形體,形而下是有形體解這句話。朱夫子便不大贊同,他雖認為理氣是二元,卻仍主理與氣不可離,故反對以有形、無形區分道與器;而戴東原則解「形而上」是形以前,「形而下」是形以後,是以成形與否來區分。因此,《易傳》此言在歷代思想家的注疏中,皆各就己學加以二分。大略說來,形而上是在有形世界之上,叫道;形而下是有形世界,叫器,是兩層劃分的,一是感官所對的萬有世界,這就是形器,另外有一個超乎官覺的無形存在,是讓這一切有形世界所以存在的原理,我想即是指「天道」。一、兩千年來中國學者一直採信這個觀點。當代日本學者即以「形而上者謂之道」來翻譯西方的meta­physics,就是所謂的形上學。在西方,physics是物理學,meta是「後」的意思,也就是在物理學後面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71
  2. 新書
    $252
  3. 新書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