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西野嘉章
本書作者西野嘉章(Nishino Yoshiaki)為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兼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館長,專長博物館展示、出版印刷文化等研究領域,多年來致力於將其推動博物館展示變革的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轉化為出版文字,著有《博物館學》、《大學博物館》、《二十一世紀博物館》、《十五世紀普羅旺斯繪畫研究》、《裝釘考》等書。
目錄
中文版序
編譯者序
序章
第一章 博物館的現況
問題點
博物館的三種型態
第二章 何謂「行動博物館」
過去的移動型博物館
「行動博物館」
第三章 博物館的經濟學
博物館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
從營運活動到「整體事業價值」的提升
活用公共財所產生的成本效益
第四章 進化、成長的展覽
循環展示
展覽的考古學
目標成為有趣的教材
第五章 「行動博物館」的展示內容
博物館資料的流動化
從Morse的參照標本得到的啟示
展示單元的循環系統
第六章 「行動博物館」的案例
「辦公空間的行動博物館計畫」-與企業的合作事業
「校園行動博物館計畫」-複合教育的現場
「國際行動博物館計畫」-展示內容的再活用全球網絡
結語 從「行動博物館」到「Intermediatheque」
附錄
後記
編譯者序
序章
第一章 博物館的現況
問題點
博物館的三種型態
第二章 何謂「行動博物館」
過去的移動型博物館
「行動博物館」
第三章 博物館的經濟學
博物館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
從營運活動到「整體事業價值」的提升
活用公共財所產生的成本效益
第四章 進化、成長的展覽
循環展示
展覽的考古學
目標成為有趣的教材
第五章 「行動博物館」的展示內容
博物館資料的流動化
從Morse的參照標本得到的啟示
展示單元的循環系統
第六章 「行動博物館」的案例
「辦公空間的行動博物館計畫」-與企業的合作事業
「校園行動博物館計畫」-複合教育的現場
「國際行動博物館計畫」-展示內容的再活用全球網絡
結語 從「行動博物館」到「Intermediatheque」
附錄
後記
序
序
此次日文版的《行動博物館》一書,中文將以《行動博物館|文化經濟的視野》為題付梓出版。或許是原著以精簡版本問世的緣故,在國內有幸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但是窺探外界反應,我仍不免感到些許疑問:書名是否傳達了筆者的本意?當初,曾計畫將該書命名為《文化資本的經濟學》,因此可以預期讀者將焦點放在經營相關技術與效率提升上,即如何提升博物館營運上的成本效益。然而,我希望對博物館事業的新發展提供的幾項建言,很遺憾地沒有在實務的研究人員與經營者之中引起適當的迴響。因此,我希望透過本書所傳達的概念中擷取三個要點,在這裡先做介紹。
首先,第一個要點是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應如何看待自己身為事業受益者的問題。透過展覽、工作坊動員「公眾」一起參與,是博物館的主要使命之一。然而,此時所謂的「公眾」指涉的究竟是誰?目前針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方式並未充分反映出時代的需求。難道這裡所說的「公眾」,其指稱的語義範圍就不能再擴大了嗎?這就是筆者所要提案的。說到構成要素的「公眾」,若是地方博物館,最先浮現到腦海的肯定是地區居民。若是國立館舍的話,就會是國民了。但是,就像現在的歐盟一樣,我們處於一個大多數人就算國籍相異,仍可以輕易跨越國界的時代,所以光是這種只考慮本國情況的想法不足以解決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而「國際行動展示」就是試著將博物館事業的對象層擴及至海外的民眾與學生的一種嘗試,企圖將「公」(由公益性之概念所構成)的語義範圍稍微擴展開來。
第二個要點,不管是搬到國外或在國內做展出的行動展示,基本上都是再利用已經展覽過的展示組件內容。花費長時間與多數勞力準備的展示作品,僅因單單一次且短期的活動就讓其功成身退實在可惜。就算是已公開展示過,完成使命的展示組件,也有許多國內外的文化設施與學校單位願意欣然接收。就算是淪落為多餘的累贅,還是有需要它的地方存在。博物館既然作為一公共社會教育設施,就沒有理由對這種供需關係建立的可能性置之不理。但是,是否有意推廣合作就是問題的關鍵點。
第三個要點,以中長期的眼光來執行博物館的各種事業。國內博物館難以規畫中長期事業可以說是使公立館舍綁手綁腳的單年度型預算執行制度所帶來的弊害。雖然為改善這個缺點現在已可以將結餘預算轉入下期預算,但在行政上還是有限制,所以仍難以規畫橫跨數年度的教育計畫與活動計畫。當然,我們著手進行的「國際行動展示」計畫是在與合作夥伴建立合作關係之下才有可能實現,然而這種合作原則上需要維持中長期的關係,也因此我們努力將必要費用分散於各個年度,避免單年度的負荷過重。
如此一來,暫且不論過度依賴報社策展人企劃特展的大型博物館,我認為如同總和研究博物館的多數小型博物館,不應該以煙火式的,也就是一次性的大型事業為目標,而應該將預算分散執行,實現橫跨中長期的、多元的小規模事業。抱持長期發展的願景,以實踐社會教育為志的博物館,面對單年度統計出的利用人數多寡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相信感嘆這種現象的不只筆者一個人。
在嘗試任何新的可能性之前就先搬出各種做不到的理由,將無法跨出開始的第一步。善用手中的資源,從可以做得到的開始——博物館研究人員若能抱持著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努力達成被託付的使命,如此一來博物館界也將掀起大幅的變化吧,對此我十分樂觀其成。
本書得以出版,要衷心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賴瑛瑛教授不遺餘力的協助,特書於此,以表達我對賴老師的感謝之意。另外,亦要感謝協助進行本書翻譯的黃姍姍、張依文與陳艾文小姐。最後,我要向對繁體中文版本出版提供支援的游偉立先生,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此次日文版的《行動博物館》一書,中文將以《行動博物館|文化經濟的視野》為題付梓出版。或許是原著以精簡版本問世的緣故,在國內有幸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但是窺探外界反應,我仍不免感到些許疑問:書名是否傳達了筆者的本意?當初,曾計畫將該書命名為《文化資本的經濟學》,因此可以預期讀者將焦點放在經營相關技術與效率提升上,即如何提升博物館營運上的成本效益。然而,我希望對博物館事業的新發展提供的幾項建言,很遺憾地沒有在實務的研究人員與經營者之中引起適當的迴響。因此,我希望透過本書所傳達的概念中擷取三個要點,在這裡先做介紹。
首先,第一個要點是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應如何看待自己身為事業受益者的問題。透過展覽、工作坊動員「公眾」一起參與,是博物館的主要使命之一。然而,此時所謂的「公眾」指涉的究竟是誰?目前針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方式並未充分反映出時代的需求。難道這裡所說的「公眾」,其指稱的語義範圍就不能再擴大了嗎?這就是筆者所要提案的。說到構成要素的「公眾」,若是地方博物館,最先浮現到腦海的肯定是地區居民。若是國立館舍的話,就會是國民了。但是,就像現在的歐盟一樣,我們處於一個大多數人就算國籍相異,仍可以輕易跨越國界的時代,所以光是這種只考慮本國情況的想法不足以解決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而「國際行動展示」就是試著將博物館事業的對象層擴及至海外的民眾與學生的一種嘗試,企圖將「公」(由公益性之概念所構成)的語義範圍稍微擴展開來。
第二個要點,不管是搬到國外或在國內做展出的行動展示,基本上都是再利用已經展覽過的展示組件內容。花費長時間與多數勞力準備的展示作品,僅因單單一次且短期的活動就讓其功成身退實在可惜。就算是已公開展示過,完成使命的展示組件,也有許多國內外的文化設施與學校單位願意欣然接收。就算是淪落為多餘的累贅,還是有需要它的地方存在。博物館既然作為一公共社會教育設施,就沒有理由對這種供需關係建立的可能性置之不理。但是,是否有意推廣合作就是問題的關鍵點。
第三個要點,以中長期的眼光來執行博物館的各種事業。國內博物館難以規畫中長期事業可以說是使公立館舍綁手綁腳的單年度型預算執行制度所帶來的弊害。雖然為改善這個缺點現在已可以將結餘預算轉入下期預算,但在行政上還是有限制,所以仍難以規畫橫跨數年度的教育計畫與活動計畫。當然,我們著手進行的「國際行動展示」計畫是在與合作夥伴建立合作關係之下才有可能實現,然而這種合作原則上需要維持中長期的關係,也因此我們努力將必要費用分散於各個年度,避免單年度的負荷過重。
如此一來,暫且不論過度依賴報社策展人企劃特展的大型博物館,我認為如同總和研究博物館的多數小型博物館,不應該以煙火式的,也就是一次性的大型事業為目標,而應該將預算分散執行,實現橫跨中長期的、多元的小規模事業。抱持長期發展的願景,以實踐社會教育為志的博物館,面對單年度統計出的利用人數多寡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相信感嘆這種現象的不只筆者一個人。
在嘗試任何新的可能性之前就先搬出各種做不到的理由,將無法跨出開始的第一步。善用手中的資源,從可以做得到的開始——博物館研究人員若能抱持著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努力達成被託付的使命,如此一來博物館界也將掀起大幅的變化吧,對此我十分樂觀其成。
本書得以出版,要衷心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賴瑛瑛教授不遺餘力的協助,特書於此,以表達我對賴老師的感謝之意。另外,亦要感謝協助進行本書翻譯的黃姍姍、張依文與陳艾文小姐。最後,我要向對繁體中文版本出版提供支援的游偉立先生,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西野嘉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7折$210
-
新書79折$237
-
新書85折$255
-
新書89折$267
-
新書9折$270
-
新書9折$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