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定價:360
NT $ 171 ~ 324
  • 作者:林黛嫚
  • 出版社:木蘭文化
  • 出版日期:2016-11-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167055
  • ISBN13:9789869167055
  • 裝訂: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天天見報的副刊文學,
總是引領著藝文風潮,
璀璨的作品如奔尖的浪花⋯⋯

  波瀾壯闊的文學浪潮背後,
  推著文學作家乘風破浪的力道──副刊編輯
  總是比任何人更先期待掌聲和目光,
  精心策畫作品見刊那瞬間的耀眼。

  這是,讀者每天等待的報刊背後的故事,
  一個推浪的人所經歷的副刊黃金時代。

  ==特別企畫==

  〔收錄〕跨世代|跨平台〔講座〕


  30年之間的文壇實況:
  同樣曾經身兼作家與編輯身分的林黛嫚與陳又津,大談兩個世代的「作家/編輯人」,在雙重角色(人格)切換的冒險犯難過程!──《推浪的人》特輯〈跨世代作家/編輯人的對話〉

  報紙副刊╳書籍出版╳網路新媒體:
  同樣站在浪尖上見證過報紙副刊、書籍出版黃金年代的三位編輯達人,聯經出版總編輯胡金倫、報導者總編輯與中央副刊主編林黛嫚,是怎麼看待網路世代為傳媒界掀起的海嘯呢?

  【你將會在本書中找到】
  .你知道俗稱「報屁股」的副刊,竟然有冷、熱之分?
  .你知道周公夢蝶應允了女性的咖啡邀請,會慎重地一早去理髮而盛裝出席嗎?
  .你知道當年「中副」的特色之一,竟是「訃聞版面」嗎?
  .菜鳥小編接到珍貴的大作家手稿,卻弄丟了,該怎麼辦?

專文推薦

  蔡素芬 知名小說家
  郭強生 知名作家、學者

推薦特輯

  跨世代作家/編輯人對話  林黛嫚╳陳又津

文壇名家共同見證

  隱地  爾雅出版社創辦人
  李瑞騰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向陽  知名作家、詩人
  劉克襄  知名作家
  宇文正  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朱國珍  知名作家
  王盛弘  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副主任
  王聰威  知名小說家、《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孫梓評  知名詩人、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朱宥勳  知名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編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而報紙副刊編輯隨著平面媒體的式微,今已瀕臨滅絕。這個時候,林黛嫚出版她的副刊歲月之憶述,不無記錄文壇、見證時潮、總結副刊編輯經驗的用心。──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李瑞騰

  黛嫚將在中副近20年的工作過程梳理成這本真誠無諱的集子,說的雖是她個人的編輯枱經驗,卻也是一本第一線體驗與觀察現代副刊變化的簡史。──知名小說家  蔡素芬

  閱讀這本回憶錄,讓我尤其驚喜的是,黛嫚不僅僅是分享了她在中副的寶貴經驗,更重要的是,她讓我們看到副刊其實也是傳播媒體的一環,它在台灣的藝文生態中所歷經的變化,與它為台灣建立起的許多人文軟實力,需要有像這樣一本書留下記載。──知名作家、學者  郭強生

  自1988年解嚴以降,迄於2006年網際網路狼般虎般崛起之際,近20年間黛嫚主編見證了報紙副刊黃金年代,也親炙它的漸趨沒落與沉寂,主編以直白、信實之筆重現了副刊日常,記錄下孫如陵、梅新兩位前輩行誼,同時琥珀也似結晶了名家傳奇,舉凡高陽的快筆、蘇雪林的清寂、段彩華的默誦腹稿、夏志清快人快語……蛾眉淡掃卻有點睛之妙,寫下網路大軍逼境之前,上世紀末的文學傳播小史。——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副主任  王盛弘

  退伍後,新世紀來臨前,曾與中央副刊有過短暫緣分。徬徨待業的我,接到黛嫚姊電話,問我要不要到中副「喝杯咖啡」?於是我竟獲得了小小的副刊編輯經驗——跟著校版,約稿,採訪,見識過副刊室豐厚的書架,同事們相處的溫度,以及,黛嫚姊危機處理的能力。為期不長的兩個月,沒能有機會聽黛嫚姊細說往事,但知道自己參與過黃金餘暉,而今終於有一冊完整的追憶,將編輯枱工作苦樂鉅細靡遺記下。此刻身為副刊編輯的我,讀來自然別有感觸,然則對一般讀者而言,它更有時間磨瀝而出的貴重。——知名詩人、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孫梓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黛嫚


  出生於台灣南投。23歲以〈最後一段〉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開始與文字為伍的生涯。24歲出版《也是閒愁》,成為希代小說族當紅作家。曾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等。

  公費就讀台北女師專,畢業後在小學任教,並持續於台灣大學中文系夜間部進修,後獲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1987年起進入中央日報副刊工作,直至2006年中央日報暫停出刊,近20年副刊編輯生涯,成為其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生命歷練。歷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人間福報藝文總監、三民書局副總編輯。

  著有小說《間愛孤雲》、《閒夢已遠》、《今世精靈》、《粉紅色男孩》、《單獨的存在》等,及散文《本城女子》、《時光迷宮》、《你道別了嗎》等。另編有《中副五十年精選》、《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爾雅版年度小說選《復活》等。現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講授台灣現當代文學及寫作課程。
 
 

目錄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蔡素芬
推薦序  曾經,我們翻開報紙的第一件事是讀副刊…… 郭強生

編I 走上編輯枱
轉換跑道・吳淡如推薦了我
這就是編輯枱・蔣經國去世電召急奔回報社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來稿留用匣・黨國大老也可能被黨報退稿
附刊與副鐫・瘂弦說副刊是美麗的錯誤
副刊也有溫度・熱副刊主編梅新的熱編輯會議
採訪寫作・時效與確實之間的為難
作家編輯・不要聘請作家來當編輯?
寫作CP值・身兼編輯的,比專職寫作的多
發稿工夫・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文學編輯
熱情與才華・齊邦媛給年輕主編的贈言
編輯的性別・馬蹄型會議桌上的女性主編

編II 副刊傳統
中副作者宴・出道時滿心期待的盛宴落空
中副夢咖啡・文學下午茶,文學在其中
追思專版・是人物的,都要做上一版紀念特輯
副刊插圖・幾米親送《中副》的插畫稿
副刊方塊・鉛字文排列千字,剛好成方形
專欄投稿・某某,你可以不要占據報刊版面嗎?
徵文之必要・文學獎盛事的緣起與衰落
人與書的對話・為賴國洲電視節目而闢的專欄
在閱讀的中央・書評版面打造中文創作空間
中副與我・百萬社教館及文學選手村
文學選集・值得再讀三讀的副刊經典

編III 文壇傳奇
買報的詩人・約周夢蝶喝咖啡
學術會議・夏志清吹捧一下就紅了
編輯的福利・見證王洛賓一生一次的訪台
獨立採訪・颱風夜總想起張秀亞
諾獎大戰・高行健得獎隔天的頭版合照
筆耕不輟・畢璞文墨是副刊重要資產
東寧路十五巷・蘇雪林寓所中的文章千古事
長輩文人・與國文課本中的陳之藩相識
梅新中副十年・他一面推敲詩句,一面黯然遠去……

編IV 後台逸事
珍本原稿・余光中的詩還沒刊登就弄丟了
主編的難題・退掉文壇泰斗的稿件
文字的重量・當文壇大老碰觸到國軍禁忌
格子裡的字・一張請帖差點撤了一個主編
井然有序・副刊主編是求序熱門人選
出門見總統・青年作家與李登輝談文學
你從哪裡來・中副首次刊登向陽的台語詩
高額稿費・靠中副撐過苦日子的嚴歌苓
記得之必要・某年《文訊》重陽敬老宴
文友旅行・在路上,伴曹又方面對未知的前方
以文會友・寄贈海內外作家的中副稿紙

編V 往事如煙
未完的連載・京夫子十年叫座最後的結局?
往來之間・副刊主編的客廳即文壇
文藝營出身・步入文壇靠媒介,持續創作靠自己
文人的掌控・從戒嚴時代走來的文藝團體
大分水嶺・解嚴前與後,台灣的文學傳播
震不垮的蓮花・九二一之後的文化重建
職場與同事・副刊編輯是責任制
相偕走過・與青春為伴的文學及文友
文青理想職・原來我們是這樣不合時宜
最後一刊・曲終人散回頭一瞥

後記・格子與枱子──那些文學人與編輯事
特輯・跨世代作家/編輯人的對話 林黛嫚╳陳又津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黛嫚將在中副近二十年的工作過程梳理成這本真誠無諱的集子,說的雖是她個人的編輯枱經驗,卻也是一本第一線體驗與觀察現代副刊變化的簡史。

  我和黛嫚有兩天的中副同事情誼。一九八七年,我原擔任《國文天地》國學月刊主編,梅新主編於年末找我進中副,懷著新鮮與好奇,我從《國文天地》下班後即進中副辦公室,開始下午四點以後的副刊編輯工作。第二天傍晚,我的對面坐進了新同事,黛嫚神清氣爽看來十分活潑愉悅地加入這個辦公室,空氣頓時生動不少,而我也不過早一天進入中副,她變成了最新的新人。同事們都友善的跟我們介紹新環境。

  然而第三天我就走人了,原因之一是《國文天地》一時尚無主編接任者,希望我留任,之二是進入後才知道要同工同酬得加入國民黨,由於我非黨員,思忖加入政黨得由於本願,而非為工作加入,所以第三晚和梅新主編訪問了牟宗三大師後,跟他提出無法在中副待下來,很記得他勸慰我「別那麼傻,很多人想進中副工作還進不來。」而我仍然選擇告別,以致沒能與黛嫚繼續當同事。但三天內也略可認識了梅新主編的做事風格,他做事熱情澎湃、拼勁十足,三個晚上,天天跟他出去採訪或文友晤談,回家都半夜了。沒想到的是,雖沒待成中央副刊,繞了一圈,卻回到副刊編緝界,成為體驗及見證副刊變化的一員。

  因此黛嫚書中陳述的副刊工作內容和媒體變化,深得我心,同時代同質性的編輯者深知其中冷暖,我們都是起於八○年代中的作者與編者,見識了副刊在七○年代以來最活躍、影響力最深的年代,當我們處身其中時,整個媒體環境的變化十分急遽,這和時代變化潮流是一致的,大環境講究快速淺薄,需要耐心閱讀的深度文學成為冷僻孤高的區塊,在已然擴充了許多流行素材的報紙版面裡,不再成為軟性版面矚目的焦點,有時還成為報社無廣告效益還增加成本的不可承受之重。

  文人辦報的時代漸去漸遠,將資源挹注在文學版面上的榮景不再,報紙仍然維持副刊,一是傳統使然,但傳統不必然不能挑戰,要嘛擇菁去蕪,要嘛翻轉創新,媒體的形式不會一成不變,變化是可能存在的,目前已在進行中,會到達什麼程度,我們身在其中,時間的距離還沒產生,憑的是經驗上的預測;文學副刊仍然存在,另一個原因是報紙既講究提供豐富多元的閱讀,文學仍算是其中一元,雖然越是豐富的版面性質,越是培養了分眾的閱讀取向,文學版面是讀者選項之一。資方要照顧的是所有版面,資源挹注的輕重,與資方思維有關。資方必然要顧慮到報社事業的維持,維持的判斷又與哪塊版面與讀者較密切,可以討好閱讀群有關。供與需站在不同立場,各有思維算計,這是複雜微妙的關係,報紙提供了什麼版面,常常成因於一個非賺無以維持的事業體與編輯所組織的版面到底值不值得再成為成本中的一塊。在輕薄、易消化、鼓勵消費取向的報紙面貌中,還需要一些理想性做為社會責任,現在副刊仍能維持,是證明了還有理想性的存在,說來,只要還有文學副刊存在,即使資源有限,副刊編輯仍有責任透過版面讓文學發揮應有的分量 。

  黛嫚書中陳述的,正是我輩進入副刊工作時的環境生態和趨勢變化,中央副刊的停刊促使黛嫚以退後一步觀看的距離,得以冷靜敘述二十年來的報紙副刊變化,以及編輯者的思考。所謂旁觀者清,她所提的對未來副刊的存續隱憂不無道理。但她也以編輯「在野」的身分,說明做為一名編輯,即使副刊停刊,仍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寫作、推動文藝工作,猶如她以這本書,回憶編輯生涯點滴,讓我們看見一篇作品或採訪刊登在報紙上,背後是龐大的事業體運作與工作人員投注了他們長期的精力和熱誠,與許多人事交流才得以成就一塊版,日積月累,以版面顯現文學活力的縮影。

  以文學能量來講,文學將始終存在,因為能量不滅,只是流竄,與時俱變的在不同媒介呈現。電子化閱讀使新聞紙本岌岌可危,紙本明日何在,都是個問號,明日副刊又將何在?但也不必太悲觀以為消失近在眼前,要樂觀看待會有不同的形式安置文學,電子化、影像化、網路社群化……,或者回歸紙本的樸實可親,因為未知,所以我們還努力著,站在此處凝視未來,在這個時代,應變是必要的準備。

  不管未來變化了什麼,黛嫚曾為編輯人,以此書註記一段報紙副刊編輯歲月,她多稱頌梅新主編,其實在她擔任主編期間,必有許多擔當,副刊主編除了才識,還需要有一付好肩膀,擔起誤解批評責難,這部分她沒多著墨,說與不說間,謹守了格子內的分寸。此書在現在及未來回溯,於大眾認知與學院研究上都會深具意義。
 
蔡素芬

  蔡素芬
  知名小說家。現任自由時報影視藝文中心副主任、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曾任《國文天地》月刊主編、《自由時報》撰述委員、副刊主編。著有《鹽田兒女》、《橄欖樹》、《星星都在說話》、《燭光盛宴》、《姐妹書》、《海邊》、《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等長短篇小說。

推薦序

曾經,我們翻開報紙的第一件事是讀副刊……


  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央日報走過七十九個年頭,印行了最後一天的報份,從此走入了歷史。就這麼巧,那一天中副版面上的專欄方塊正好輪到由我「值星」。報紙停刊的決定來得倉促,主編黛嫚一知道消息便通知了我,囑我為副刊寫下最後一次的「方塊」。我們在電話上沒有多講什麼,盡在不言中⋯⋯

  時間回到一九八八年。

  早我半年進入中副的黛嫚,替我引見了當時的主編梅新先生,第二天我便成為了梅新先生口中「一群小蘿蔔頭」的副刊編輯一員。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報禁解除,三大報增張,中副一下子擁有了三個版,正適合意氣風發、對文學滿腔熱血的梅新先生好好大展身手!不怕我們這群才剛離開校園的文學科系畢業生之前毫無編輯枱工作的經驗,梅新主編一個個從頭教起。我本來決定要出國念書的,就因為這樣在國內多待了一年。

  雖然一年後離職,但是我與中副的關係始終未斷,只因為那一份「革命情感」。在資源與另外兩大副刊明顯懸殊的工作環境,再加上報紙特殊的黨報色彩,我們這群年輕編輯在主編梅新的帶領下,更加認知到堅持這樣一塊兼具開放視野與文化內涵的純文藝園地之重要。大家每天都抱著﹁輸人不輸陣﹂的傻氣,把其他幾家的副刊攤開比較,一邊觀摩,一邊體會,一邊學習,怎樣可以讓副刊這個版面更靈活、更醒目、更⋯⋯

 中副歷經了孫如陵主編的盛世、梅新主編的重新擦亮招牌(共獲得了四次金鼎獎)、到了黛嫚掌舵時,大環境已經越來越惡劣了。但即使如此,她不僅仍維持了中副一貫的品質,更時有前瞻性的精彩企畫佳作,身為老同事的我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藝高膽大。沒錯,黛嫚執掌華文報紙歷史最悠久的副刊那年,不過才三十出頭!

  美好的一仗,我也曾在場。我們都在場。

  這一仗,不光是為編一個副刊,而是為台灣文壇的深耕與傳承盡一份力。那個所有海外華人唯一看得到的副刊就只有中副的年代⋯⋯那個曾經在海外的大陸作家都渴望能在他們最熟悉的中副發表文章的年代⋯⋯

  我彷彿知道,黛嫚有一天一定會把這一切都記下來的。果然,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當《推浪的人》的PDF檔一傳到我電腦,我便迫不及待一睹為快。許多往事歷歷在目──「中副新春茶會」的熱鬧、「百年文學研討會」的氣勢與名家雲集、諾貝爾文學獎開獎之夜的人仰馬翻⋯⋯──隨著黛嫚感性的文筆一一又重回到了心頭。但更多是我不知道的。那些是在黛嫚成為中副主編後所經驗的壓力與如履薄冰。在二○○○年後台灣社會與人文思想如炸彈開花,既可謂之多元,有時亦可稱之為莫衷一是的氛圍下,作為一個副刊主編,顯然必須對社會有更全面的觀察,對媒體有更深刻的體認,才能扮演好那個既要發掘新的聲音、又要保存文學超越政治傳統的掌門人角色。

  閱讀這本回憶錄,讓我尤其驚喜的是,黛嫚不僅僅是分享了她在中副的寶貴經驗,更重要的是,她讓我們看到副刊其實也是傳播媒體的一環,它在台灣的藝文生態中所歷經的變化,與它為台灣建立起的許多人文軟實力,需要有像這樣一本書留下記載。

  所以,這不光是一本散文集子,它也像一部文化史。黛嫚除了擁有一枝散文之筆,更有資料蒐集消化再重新鋪陳的學術科班訓練,在爬梳與副刊編輯相關的所有事務上顯得尤其駕輕就熟。不管是否曾是死忠的副刊讀者,你都會從她的書中發覺,台灣社會在過去三十年間的種種變遷,都相當程度地反映在副刊這個版面。而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副刊就這樣悄然熄燈了,這背後亦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但,記憶的斷層卻可能遠比我們想像得更深、更黑、發生得也更快速。

  而黛嫚的這本書,某種程度像是抵擋了台灣社會失憶的洪流──在「翻開報紙第一件事是讀副刊」這說法還未成為一句謎語之前。

郭強生

  郭強生
  知名作家,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散文《何不認真來悲傷》兩度榮獲金鼎獎。《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另著有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
 
 

內容連載

編I走上編輯枱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剛進報社工作時,也許因為我是新人,還在學習與進入狀況的階段,不敢派給我重要工作;也許是當時的工作環境,人手足夠,當時副刊兩間辦公室,我還弄不清楚要負擔幾個版面,但數一數文字編輯就七、八位。我埋首的例行工作很快就可以做完,抬起頭來,看看身旁的同事每個人都專注於手上的事務,若是坐在位子上發呆未免可疑,於是我常拿著文稿到撿字房去看工人做事。

通常副刊的稿子和其他版面的文字作業並無不同,一樣是把文稿做好編輯工作送到排字房,再由該組的組長發配撿排,只是當時副刊版上有兩位大作家的文稿需要專人負責,一個是高陽長篇連載《醉蓬萊》,該長篇很受歡迎,編輯總是想每天多登一些以饗讀者,偏偏高陽寫作的速度趕不上刊登,經常發生明天要見報的長篇已沒有存糧的事,於是這時就得編輯發揮催稿本事,想辦法拿到續篇,高陽的稿子一拿到,排字工人就直接在鉛字版面上撿排,而編輯也是直接在打樣上頭校對。

有一次負責長篇的編輯手頭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而得有人去拿隔天要見報的《醉蓬萊》文稿,我便充當一次快遞。當時正在一場飯局上的高陽看到我,已經電話聯絡過,他知道我的來意,於是放下手上的筷子,坐到旁邊的桌椅上,拿起紙筆開始寫稿,不到半個小時,他停下筆,對我說,「八百字夠了吧」,把手上的稿紙交給我,又回到餐桌上繼續宴飲。大作家快手快筆的風範令人傾心,而那隔天要見報的八百字自然是要高手來撿排才不會誤事。專責處理副刊文稿的排字工人D,圓短粗壯的身材很難想像那手眼的協調力量驚人。

還有一次高陽就在辦公室裡寫稿,先問說,要多少字,寫到剛夠把那空白填滿的字數就停筆,翩然離去。那一剎那有點像勢鈞力敵的籃球賽最後一記三分球定勝負之後,全場閧然暴響起掌聲,只不過,我們這些等下班等累的小編輯,不敢鼓掌,只想快點把那方塊填滿好下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8
    $171
  2. 新書
    79
    $284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88
    $317
  6.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