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讀這本書,感受到國珍老師不時挑戰自己、也挑戰讀者對於閱讀的刻板印象,特別是有關閱讀一般般、泛泛的答案。
什麼是閱讀?讀者或許有答案,但不知道答案也可以。國珍老師會追問,是這樣嗎?如果那樣,算不算?作者看似論閱讀,更是論思考,深度的思考,換個角度思考,由反面思考。
讀這本書有個樂趣,在於書中的例子與聯想。柯南與毛利小五郎兩個人物都做偵探,但他們的判斷不一樣,一是依主觀經驗判斷,一是依證據做選擇,就像閱讀後的回答,有兩種類型。還有《星際爭霸戰》裡,衝動的寇克艦長和冷靜的史巴克,一個像我們右腦的運作,另一則像左腦的運作。國珍老師透過故事聯想,幫助讀者檢視自己是哪一種讀者,如何回答問題。這些聯想,創造出關乎閱讀的新事例與新思維─這是閱讀。
在本書中,也出現了幾次「作者已死」的概念,意指當作者放下筆的瞬間,就是讀者詮釋的開始,讀者自由自在想像、創造。然而,看似自由發揮的思維,卻框在文本中─在文本中深思,或是自聯想產生新知,也是閱讀。
但在我看來,或許國珍老師最想說的是:「你有挑戰過你的老師嗎?」、「你(讀者)有沒挑戰過作者?」書中提出胡適作品〈差不多先生傳〉的例子,更表達出透過閱讀,作者希望讀者看到與體會的事情─讀者在這過程中會懷疑,也會思考,這更是閱讀!
書,就在你手中。國珍老師邀請你邊讀、邊疑、邊思。
等你來挑戰!
柯華葳,清華大學學習與科技學系教授
推薦序
「閱讀理解」是近些年很多校園在推動的計畫,只因學測考試需要,很多考題都以課外書內容來出題,進而很多家長與老師開始重視。
但真正需要讓我們關心的是「理解閱讀」,如果閱讀只為了考試那麼你最多只能拿到100分,但如果閱讀是用在人生中更多時刻,你將超過許多100分。
所以,理解閱讀是出自於對閱讀的喜歡,並且知道閱讀可以陪伴一生之久,就如書中提到了「世界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閱讀始終都在,只等待你開啟這個近在咫尺的寶藏。
最後與你推薦【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不只幫助你閱讀理解更多知識,更讓你理解閱讀在生命中更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鄭俊德,百萬粉絲社群「閱讀人」主編
推薦序
「你所有的閱讀與人生經歷,終究會以某種形式,再現。」
這是我從事教職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信念;國珍的新作,就是最佳的見證。翻閱國珍的大作,隨著他的娓娓道述,我似乎也再次梳理自己對閱讀理解的認知與感受,除了頻頻頓首,也深自省悟。
回首多年前與國珍的初識,他義無反顧的邀我一起為閱讀教育而努力,並且踏實地以出版優質期刊作為取徑,年復一年,至不同的場域面對學校教師、家長或學生,數百場的閱讀推廣講座,受到數位科技宰制、資訊速食主義當道的今日,一路走來,可謂篳路藍縷,而這本書可說是他多年來集結的碩果之一,是由他醞釀良久建構而成的閱讀理解世界,也是他對閱讀最真誠的理解。
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與慢慢回思的好書!
許育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序
閱讀理解是二十一世紀的基礎能力,未能具備便是如同文盲,此為國珍樂意研發與推廣閱讀理解及其策略的深刻體認。
過去幾年,國珍及其團隊協助國小至高中、甚至到大學的老師與學生,在閱讀上找到入門與精進的方法。團隊編寫了多種閱讀素材和評量,有助於學生練習後掌握文本型態和架構、文字的運用能力,以及善用策略增進閱讀理解的層次。這些帶有方法與具理解層次的後設學習,將可累積成學生的閱讀素養,而為學生準備素材和改變教學方法的老師,也因此增強了自己的教學素養。
這本書的出版,彙整了國珍及其團隊在閱讀理解與評量的主要思考、概念架構、方法和許多例子,不論是學生、老師、家長和關心閱讀理解的大眾,皆適合一窺究竟,進而打開對閱讀理解的認識和探索。書的內容帶給讀者的啟發,如同旅者走入變幻多端的鬱鬱森林,因手中的指引而能在其中怡然自得,在開闢路徑的同時還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陳佩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推薦序
引領華文世界閱讀理解教育的開拓者
閱讀理解的素養,將是未來孩子非常重要的素養。因為在新課綱上路後,台灣的教育將會有不同的樣貌。過去我們的教育只在乎孩子有沒有知識,未來將變成更重視孩子是否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知識、技能、態度三者的交織,成為我們孩子未來面對快速變遷世界所需要的素養。在許多的素養中,閱讀理解素養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塊,因為有閱讀理解素養的孩子,才有能力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中擷取資訊、統整解釋、省思評鑑。
如果您的孩子在九年級以下,您更應該關心孩子未來是否具備閱讀理解的素養。因為自從去年大學學測開始有素養題型的考題後,大考中心也宣示比例將會逐年提升,三年後將成為學測的重點。未來台灣的教育所在乎的,不再是把課本背的滾瓜爛熟,而是你有沒有能力去擷取資訊、統整解釋、省思評鑑。只要孩子能漸進的培養出這樣的能力,未來即使不死背課本也無須擔心;反而,如果不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孩子,就算死背課本也沒有用。這樣的趨勢,在今年的學測已經愈來愈明顯。
面對新課綱上路,家長要怎麼理解這個新趨勢?我誠摯推薦家長好好閱讀國珍這本新書《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這本書可以幫助家長更深入了解閱讀理解素養。看完後,家長就會知道,沒什麼好擔心的!未來就是讓教育正常化,只要平常點點滴滴幫孩子培養閱讀理解的能力就好,孩子不需要再為了考試而急就章的填鴨知識。只要孩子的能力培養起來,未來只要自然展現能力就會有好表現,家長不用再焦慮。
認識國珍,是他剛創立品學堂,在台灣開始推廣閱讀理解素養的時候。我還記得當時問過他,怎麼會想要踏進去耕耘這塊華文世界之前沒有人做過的領域?我還記得國珍跟我說的:「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閱讀理解這麼重要的素養,台灣卻都沒有幫孩子培養。這素養對孩子的未來太重要了!為了台灣的孩子,只好跳下海出來做了啊!」
認識國珍五年以來,我原以為前幾年我跑遍台灣到處演講推廣教學創新的行程,已經少有人跟我一樣瘋狂。但國珍在台灣各地向學校老師推廣閱讀理解素養的行程,讓我覺得更瘋狂!他為何會如此的投入於開墾這塊幾年前少有人談的閱讀理解?其實國珍就是這樣一位好爸爸,他不僅想成就自己的孩子,也想成就其他的孩子。國珍想要幫孩子建立對他們一輩子有用的素養:閱讀理解。他這份發心,是讓我最感動的!
「閱讀」教育,在過去已經有許多老師在努力,加強孩子的閱讀量。但國珍卻是在華文世界首開風氣之先,推廣「閱讀理解素養」。這兩者差異很大!只做閱讀,看再多的書,對孩子幫助是有限的。要教孩子閱讀,還需要搭配訓練他包括擷取資訊、統整解釋、省思評鑑的整體能力,這樣子的閱讀才對孩子有幫助;孩子才能夠透過這樣閱讀,不斷增進他理解這個世界的能力。這樣的理解能力,對於將身處在未來瞬息萬變世界的孩子,是極端重要的!所以國珍常頑皮的跟我說,他在做的事情就是幫孩子「明天需要的素養,溫給他傳便便!」(台語)
五年前,國珍在華文世界開始倡議閱讀理解素養,他整個閱讀素養的概念、架構,讓各地教學工作者驚艷。更難得的是,他不只是演講,而是真實的實踐。國珍和他品學堂的夥伴過去四年在我所創辦的「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從孩子們小學五年級開始,便有系統的實際為他們開課。無界塾沒有國文課本,而是由國珍的品學堂團隊針對孩子設計從小培養閱讀理解素養的教學。經過四年下來,這些孩子都已經高中了。透過這四年的實驗教育,國珍跟品學堂的夥伴做了許多教學設計與實驗,他們成為台灣最有實際教孩子閱讀理解素養經驗的老師。這樣的實務經驗彌足珍貴。
因為國珍的理論是實際對孩子教過、驗證過的,所以才能與基層老師的教學經驗結合而被廣為接受。如今國珍的閱讀理解教育不僅在台灣得到肯定,在華文世界各地也開始受到重視,大陸、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邀約不斷。作為朋友,我真的非常感到驕傲,國珍真的堪稱台灣教育之光。
經過國珍在各地的耕耘推廣,目前在台灣各地已有許多老師開始為孩子的閱讀理解素養而努力。然而不可諱言,目前還不是每位老師都有進行閱讀理解素養教育的能力,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的增能,台灣老師才能普遍有能力幫孩子培養閱讀理解素養。但在那之前該怎麼辦呢?我個人認為,能否發展出培養閱讀理解素養的數位學習科技,將會是關鍵!
為了幫助孩子更容易養成閱讀理解素養,國珍所帶領的品學堂團隊,與我們 PaGamO
團隊合作開發全方位的數位學習服務:「PaGamO素養品學堂:閱讀理解線上素養學校」,即將在近期推出。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線上學習服務,讓更多孩子在家便能逐步養成自己的閱讀理解素養。此外我們也努力募集公益資源,希望能讓更多弱勢孩子在文化刺激不足、相關師資不足的情況下,能透過「PaGamO素養品學堂」的線上學習服務,幫他們養成閱讀理解的素養。用教育科技來弭平教育資源的落差,是國珍跟我共同的期待!
閱讀理解素養是孩子未來學習的重要關鍵。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孩子「明天需要的素養,溫給他傳便便」!這本好書,誠摯推薦給關心孩子教育的您!
葉丙成/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 PaGamO 創辦人
推薦序
他為作者拿起那一冊書,改變了讀者的人生
有一年夏天,我看到一則影音。在炙熱刺眼的夏日陽光中,一個清新的直髮少女從窗口看到一個靜坐讀書的少年,然後,就那一眼,她戀愛了。
那一天下午,回家路上她經過一家小書店。亂髮的大叔店長問她:「你看書嗎?」身上揹著吉他的她,搖頭。
店長遞給她一本書,說:「拿去看看。你的世界,會變得不同喔。」
那幾天,少女捧著那一冊書,又哭又笑的讀到很晚很晚……。又一天,她來到學校。從同一個窗口看到,那日的少年伸手撫摸著另一個女孩的頭髮,她知道,那男孩已心有所屬。
失戀了嗎?我們這樣擔心著。沒想到,那女孩竟然釋然的笑了。然後,片尾緩緩浮出一行字:「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有著一本書的不同。」
為什麼讀了一本書之後,我們的世界就會有所不同呢?因為在翻開書頁那一剎那,我們的身心既柔軟又開放,等著接收來自古今中外的文字。那些文字隨後化身為奇思妙想,與我們的靈魂對話,讓我們重新解讀自己、解讀他人。之後,這一套新的理解,形成內在秩序,成為我們應對這世界的潛規則。
閱讀是如此美好的經驗,理論上,只要識字的人應該都無法捨棄閱讀,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並非如此。
到了學校之後,閱讀成為應付考試的工具,以至於許多孩子後來變成不考試就不閱讀。但是,也有許多孩子,讀了之後,並不了解作者寫些什麼,想表達什麼。所謂的閱讀,成為作者單向的喃喃自語,那些寫成的文字,寂寞的漂浮在茫茫時空之中,沒有被那些渴求解答的心靈接收到。
這是雙方生命中的遺憾。需要有人來為讀者和作者之間,在那原來沒有交集的心靈世界,架上一座橋。
國珍老師這些年來,正是這樣努力著。
國珍是我的小學同學,我從小就聽學校老師說,他是作家之子。其實,這對任何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標籤。我想,就他而言,應該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探索自己身為一個作家之子的宿命,究竟應該往哪裡去。
最後,他在中年選擇創辦《閱讀理解》雜誌,與國、高中老師結盟,做為推動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先鋒。他勤於奔波全台各教學現場,針對老師舉辦教學工作坊,有時一年超過一百場,這是沒有熱情無法成就的驚人行動。
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是他一步一腳印的痕跡。這本書裡面不只教導了閱讀理解的技術,也展現了他博學的視野,與精巧的溝通功力。這種種奇妙的組合,讓他成為今日台灣推動閱讀理解的指標人物。
我旁觀他這些年的努力,心裡覺得震撼。一個曾經背負眾人期待的少年,最終在人生中找到他的天命,並且奮力前進,這真是令人感動的生命歷程。
的確,由國珍這樣一位作家之子,以動人的言語,將閱讀理解的福音送到每個老師心裡,再由老師們帶著福音,傳送到教室中每一個學子的心靈,這樣經年累月花費時間打造而成的閱讀之橋,堅實且恆久,讓作者與讀者之間再無隔閡……。
這樣的心靈工程,想必,終將改變許多人的一生。
重看一次那個夏日女孩的影音,我突然發現,國珍似乎已化身為其中那位亂髮大叔,他順手從書攤拿起一冊書,遞給眼前的少年少女,並且帶著神祕的微笑,說:「拿去看看,你的世界,會變得不同喔!」
丘美珍/專欄作家、臉書「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自序
答案讓我好奇,問題引我前進
我寫過許多文章,但是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寫一本書。
生長在作家的家庭,家中出入往來,盡是文壇的巨人與天神。寫書這件事在我心中,有如造物者開天闢地般的崇高神聖。在眾神腳邊仰望,虔誠的閱讀似乎成為必然,那至少是我存在的證明。也因為閱讀,我得以追尋巨人的足跡,看見我以外的世界,對比出我的步伐,在無數的困惑裡摸索,在每個發現後看見下一個方向。不知不覺中,思考成為習慣,答案成為問題,顛覆成為創造,閱讀成為質疑,理解成為起點。
七年前,因為工作內容需要,進行田野調查式的訪談,了解台灣教育的現況,尋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帶著一個團隊拜訪許多專家學者。當時受訪的學者專家提供從不同面向觀察到的問題,但有一個議題幾乎每一位都談到,而引起我的好奇,就是「閱讀素養」。
當時我的孩子也剛進入學校就學,幾次朋友聚會聊起教育這個話題,我發現,這群在各領域表現極為優秀的人,談起教育,多是個人求學過程中不甚愉快的經驗外,更對當前教育方式與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感到不滿,甚至說從學校習得的知識與能力在社會上所用有限,尤其是單一而標準化的答案背誦,與真實工作上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之間,存在著相當的落差。固然這些想法包含了朋友們個別的情緒,但我回想起自己的升學經驗,的確很相近。
我求學時不算一個乖學生,並不是行為乖張,而是對無須辨證、理所當然的答案感到困惑,所以常問出讓老師以為我是在搞笑的問題,雖然不曾被重罰,但是一頓訓斥總是難免。當時學校對我而言,是另一種形式的聖所,面對如聖典的課本,虔誠是必要的態度,所以我試著持經念誦,最後也順利就讀我選擇的藝術科系。原本以為在藝術領域裡得以自由,但是另一個基於技術上,畫得好與壞的認定標準,又左右了多數同學創作上的發展。
客觀來看這共同的經驗,我們的教育偏重在知識與技術層面,卻忽視個人差異,犧牲個人發展,要求學生達到單一標準下的「好」,以至於失落了基於發展個人,給予自主探究與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國內教育學者共同提到「閱讀素養」是我們教育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加上周遭朋友對教育經驗的反思,這兩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無關,我卻在閱讀關於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報告中,串起這兩者的關聯性。
台灣學生在PISA評量的表現上,不談整體排名,單就閱讀素養中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個層次來看,在統整解釋與省思評鑑這兩個層面,與領先國家的表現就有了明顯的差距。這表示,我們的孩子缺乏藉由他所讀到的內容自主進行建構與推論的能力,而欠缺這樣的能力,在真實情境中將會造成合理預測與判斷的困境。更令人憂心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從擷取訊息、形成廣泛而完整理解的基礎能力已經不足。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面所說過往共同的學習經驗。學校的上課方式與升學考試,養成孩子只要記得答案,依附在一致性標準下的思維,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裡缺乏自主思考,最後造成這結果。基於這結果與學生在國際評量的表現,就更能理解學者專家為什麼認為閱讀教育是當務之急了。
在一次與工作團隊的長談後,我們決定要將發現的問題,轉成解決問題,展開推動台灣閱讀素養教育,為老師與學生提供教學需要的文本與提問,並以雜誌的形式發行,藉由商業模式,取得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經費。
還記得當時身邊許多好友都很關心問我:「你在工作上發展得很好,為什麼要蹚這渾水?」、「在這樣升學掛帥的環境下,真的要辦一本與閱讀素養教育有關的雜誌嗎?」我很清楚知道,這是我生命中很大的轉折,包括我的家人要共同承擔的決定。當時我的回答是:「難道我們要看著孩子在教育這個重要的基礎上,就與世界脫節嗎?面對教育,與其指指點點,不如捲起袖子做事吧!」朋友問我:「四十五歲後離開熟悉的工作,投入辦雜誌,你不緊張害怕嗎?」我說:「會啊!但是也很期待開花結果的時候。」《閱讀理解》學習誌就像是我第三個小孩,在半年後二○一二年正式出刊。
現在是二○一九年,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十九年了,相對於一個世紀的百年,十九年並不算長。但是如果從教育與人口數來看,卻有不一樣的感受。如果我們以目前平均每一年約二十萬人畢業來算,從二○○○年到二○一九年,有超過三百八十萬人畢業投入社會,三百八十萬人大約占全台灣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而且這群人正是當前社會的骨幹。那麼,在他們接受教育時,是否培養了閱讀素養、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面對二十一世紀巨變時代的能力?這些年隨著國際發展的步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為複雜而多元,這固然開啟個人與國家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從更多大大小小、糾結難解的衝突來看,似乎也在考驗每個人有限或在世代中消逝的理解能力。
身處知識爆炸的年代,世界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未來充滿不確定的焦慮和高度競爭的不安全感。在創造明日世界的同時,學校教授的技能與知識,構成我們和下一代對世界的認知,所以教育本身如何接軌未來,要給予下一代什麼內容,才能讓他們具備生存競爭與實踐自我的能力?我認為閱讀理解和素養,是最重要的學習─從國際性的評量到新課綱的目標與升學考試的內涵,都反映了這時代的需求。
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寫一本書。但是今天寫了這一本關於閱讀的書。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談閱讀如何影響生命的書,但是內容的確論及閱讀與生命成長的關聯。
這也不是一本談如何讀出文章內涵的書,但它可以協助讀者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度從何而來。
這更不是一本講述閱讀有多重要的書,但是每個篇章都提供觀點,協助讀者重新認識閱讀的重要。
這絕不是一本談閱讀可以從他人的著作中獲得多少答案的書;反而是提醒我們可以從閱讀中思考多少問題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重新認識閱讀的書。在這過程中,也重新認識我們自己是如何被自己創造出來。
打開這本小書,如果你願意一篇一篇慢慢讀完,在每讀完一篇後,去思考甚至挑戰書中的觀點,或許你會發現我所有的篇章,包括書中那些困惑、好奇、質疑、探究、思辨的過程,本身就是閱讀素養的實踐。不因為擁有一個答案而形成限制,更從答案開始思考,而真正擁有思想與心智的自由。
在閱讀這亙古以來,人類偉大的心智活動面前,我還是像那個在巨人與天神腳邊的孩子。思考與提問成為必然,因為那是我獨立存在的證明,是我能與之同行的能力。答案讓我好奇,問題引我前進。
如果你在書中發現可以給孩子帶來改變的觀念,很好,那是我準備好給孩子的禮物。
如果你讀完後發現有更多的問題,很棒!請讓問題帶領你展開一趟學習之旅,因為那是我準備好要給你的禮物。
文/黃國珍(本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