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胡因夢 *推介
《關於活著這件事〉是一套三部曲著作,克氏基金會稱其為最簡明易懂的系列作品之一,而且是在克氏的好友阿道斯﹒赫胥黎的要求之下,結集整理出版的。
長期關注克氏教誨的讀者們將會發現,這三本書徹底呈現了克氏直言不諱的洞見。它們遠比後期教誨的反覆辯證,更能展現出真理是不講情面的風範,也讓人有一種「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踪跡」的感悟 。
印度的哲人和佛學家在五0年代就開始深入研究克氏的思想,西方的心理學家、科學家、教授和宗教領袖等等,也帶著各自的專業背景和經驗,前來向克氏討教真理,共同探索契入實相的途徑。但克永遠本持著徹悟時的見解,主張:「實相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派別及方法來達成它。」
這種不妥協,也不給方便的做法,令許多仍然渴望抓住一些支撐的人,不知道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於是只好以既有的宗教典範,來界定克的體悟和觀察。當時的印度學者主張克氏表達的就是沒有扭曲之前的正宗佛法,也有一些哲人主張他是一位「以理入禪」的道地禪師,這 一點倒是頗為符合勃拉瓦茨基夫人(Helena Blavatsky, 1831- 1891)的預言。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勃拉瓦茨基夫人這位西方最著名的大通靈家,就做出了救世主即將再現和彌勒下生的預言,而且這位再來人將會發揚佛陀拈花微笑之後的「禪」或究竟真理。她甚至成立了通神學會——吸納歐美各方精英的神學研究組織——準備尋找和迎接這位再來人。果然如其所料地,通神學會的確在印度的阿迪亞爾海灘,發現了這位再來人的「肉身工具」,克里希那穆提。但是克氏悟道之後的第一個行動,卻是解散通神學會為他設立的組織,把捐款退回給信眾,並且拒絕扮演救世主和上師的角色。一個徹見空性的人,是不可能執著於上述的把戲的。這段精采的歷史往事,很清楚地記載於克氏傳記裡面(《克里希那穆提傳》〔Krishnamurti:
A Boigraphy〕普普.賈亞卡〔Pupul Jayakar, 1916-1997〕著) ,不熟悉克氏平生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做為重要的參考。
我之所以用「重要」二字,是因為在一片「退而求其次」的出版品影響之下,讀者很容易迷失於心想事成、念力的開發、吸引力法則、通靈、催眠、靈療、靈能傳遞等等的現象中,誤以為這些能夠帶來進一步的滿足,提供相對意義和價值的「概念」及「活動」就能取代「非概念性的存在」與「行動」,使我們輕易地嚐到至樂、愛、美,以及人人都想達成的祥和與解脫。
的確,從「探個山窮水盡,忽然一念頓歇而徹了自心」的究竟層次來理解本書,讀者可能就不會將克氏「只破不立」的洞見 ,看成是不夠慈悲、不夠圓融的批判性見解了。
本書有克氏在散步時與大自然互動的如實描述,也有與來訪的各界人士探討 自我真相的洞見而這兩種場景之間,很巧妙地未經刻意安排地,形成了一種帶有啟發作用的對比,使得有慧心的讀者立即能意識到解脫與煩惱、自由與糾結之間的差異性。
這一套三部曲著作,大部分出自美國克氏基金會(Krishnamurti Foundation of America)所發行的早期全集,是克氏最簡明易懂的系列作品之一,遠比後期教誨的反覆辯證,更能展現出「真理是不講情面」的風範,徹底呈現了克氏直言不諱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