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六標準差」(Six
Sigma)是近年來全世界最風行的企業管理哲學,透過建立一套衡量標準,經由事實與資料的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提升顧客的滿意度,大幅提振企業的獲利績效。六標準差能夠讓員工了解如何以科學的方式,來改善他們目前做事的方式,以及如何讓自己的績效在未來能繼續維持。然而,六標準差能夠帶領企業到達的境界有其限制。當一企業的品質水準由3s、4s逐漸改善,並朝向6s的方向前進時,往往會在5s的地方停頓下來(稱之為five
sigma wall),很難再突破。如果希望效率能夠更上一層樓,企業應該要採行「六標準差設計」(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六標準差將重心放在如何使生產和企業流程更有效率,藉以消除錯誤和節省成本;而DFSS的起點則更早,從開發或是重新設計流程本身著手,在一開始就把流程設計好,如此一來,後面的執行階段自然可以防止錯誤的發生。
本書是繼經濟新潮社推出《我懂了!六標準差》後,又一本廣受專家學者好評的經營管理叢書。這是DFSS這個領域的第一本著作,企業人士期待一本DFSS的專書已經很久了,而本書並非介紹技術知識的書籍,乃是以易懂的方式解釋DFSS。我在拿到本書之後,迫不及待地一閱而畢。我發現作者確實寫出了DFSS的精髓,滿足了大家對這個領域知識的渴求,整本書讀來,頗有令人欲罷不能的感覺。在此,我很樂意地為大家推薦這本書。
企業所遭遇的問題,常常是千頭萬緒、環環相扣,從行銷、生產(或服務),乃至後勤支援,無一不是休戚與共、息息相關。一般的公司,常將搶救問題的「救火員」當成公司裏的英雄人物,而事實上,作者強調能「防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為避免「救火」時所面臨的窘境,公司如何建立一套「防火」的經營管理機制,乃是企業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DFSS正是「防火」工作的最佳選擇。DFSS乃是藉由一些工具、方法、流程與專案計畫之整合,處理產品與流程之設計問題。每家公司推行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通常需先組織一專案團隊,然後評估顧客需求,接著進行機能分析、概念的發展、詳細的產品與流程設計以及相關的控管規畫。
與六標準差的DMAIC(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相較下,DMAIC是處理現有的流程,而DFSS則專注於產品與流程的設計;DMAIC是較為被動的,而DFSS則更為積極主動;DMAIC的獲益是較好量化的,而通常透過DFSS之獲益是較難量化的,但其影響是較為長期的。本書強調「產品和流程的設計一開始就要正確」的理念,這是所有的企業必須要有的首要考量。六標準差能夠修補出現問題的地方,而DFSS則讓業者一開始就設計出不會出問題的產品或制度流程。作者也提醒大家,DFSS是要提升新產品發展過程的水準,而不是要取代新產品發展的過程。
本書作者以簡單易懂的方式,首先介紹DFSS,並將六標準差與DFSS的差異做一比較,接著討論DFSS的執行策略與相關人員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並以半本書的篇幅清楚地介紹六標準差設計的五大行動步驟(IDDOV):
一、辨識出改善機會(Identify):找出需要進行的專案,並完成整個專案規畫。
二、界定條件(Define):精確掌握顧客心聲,把顧客心聲轉換為公司的語言(即界定顧客需要的條件)。
三、發展概念(Develop):透過有創意的方法構思出可行方案,接著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當挑選出解決方案後,最後對這個方案找出產品和服務可能失敗的癥結。
四、最適化設計(Optimize):利用穩健設計的觀念來使設計最佳化,讓流程能夠適應實際使用狀況可能存在的變異。
五、驗證(Verify):測試與試產,並以適當的控制方式去執行工作,以維繫成果。
透過DFSS我們可充分抓住顧客的需求,並盡早分配公司所需之額外資源。我們也期望DFSS實施之後,公司可發展自己的所謂的「產品平台」(註:product platform為一族群產品分享共通的科技,並追求一些相關的市場需求),透過這個平台,產品可一代一代的推出(就像書本或軟體可以一個版本接著另一個版本的推出一樣),並縮短導入市場的時間,以提高企業競爭力。
本書為有意推動DFSS的企業主管與經理人提供一完整的思考邏輯。六標準差並非為DFSS的先決條件,鼓勵大家可以同時進行六標準差和DFSS。如果能將DFSS的精神導入工作當中,定能大量降低不良的問題,顯著提升流程運作的效率,讓顧客滿意,創造企業的另一番榮景。
蘇朝墩教授(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推薦序
我們必須傾聽顧客的聲音,才能知道顧客需要什麼,然後生產顧客所喜愛的產品,進而為企業獲取利潤。
之前,我曾經為《我懂了!六標準差》一書撰寫推薦序,現在,我又再度受到出版社的邀請,為《我懂了!六標準差設計》撰寫推薦序。我想讀者最為關心的是,「六標準差」與「六標準差設計」到底有何不同?
六標準差是著重於改善既有的設計,是從品質管制階段或生產階段著手,徹底消滅錯誤的發生;而六標準差設計則是著重於創新的設計,是從產品的發韌及流程設計開始,從源頭就免於錯誤的發生,做出符合甚至超越顧客需要的產品。
事實上,直到今日還有許多人對於品質有錯誤的觀念,有些人認為品質是生產人員的責任,也有人認為品質是品管人員的責任,否則企業設立品管部門有何意義?事實上,品質是設計出來的,是從一開始有產品設計的念頭就已經存在,就如本書上所提到,產品的設計攸關產品七○%的成本,而八○%的品質問題,則是無意間被設計到產品裏去的,所以品質是從產品發韌設計開始,並有全員的投入與重視才能達成。
我們必須從產品發韌開始,就以六標準差的高標準,做出「顧客喜歡」的產品為目的,讓顧客有驚艷的感覺,燃起愛不釋手的衝動,並願意掏腰包採取購買行動,當然前提是,我們設計出來的絕對是最好的產品,品質保證當然也是無庸置疑的。所以實行六標準差設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替顧客創造價值,也讓企業獲取利潤。
所以企業在一開始設計產品時,就必須把品質跟設計合而為一。例如,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早期到歐美拜訪顧客時,他可以僅用短短幾分鐘時間,在關掉電燈的會議室中,摸黑將所設計的筆記型電腦進行拆解再組裝,讓顧客感到非常驚訝,也因此深受顧客的肯定,並接獲許多訂單。
又例如說,許多產品將「防錯」、「防呆」設計到產品裏,讓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不會因為人為的疏忽,或設計上的不良,導致產品出現瑕疵;另外,顧客在使用上也不會因為操作錯誤導致產品故障,而顧客根本不用花腦筋,自然就能知道如何使用這些產品,而且產品的壽命不僅長,故障率也幾近於零。
本書作者延續了《我懂了!六標準差》的風格,以輕鬆、詼諧的筆法,讓讀者可以輕鬆地認識六標準差設計,同樣的我僅用了九十分鐘就將本書閱讀完畢,我認為本書不僅是主管人員應該閱讀,其他非管理人員或專業人員也都應該閱讀。所以我樂意推薦本書給所有重視品質的讀者,也期望閱讀過本書的讀者,都能因為認識六標準差設計,讓產品從設計開始,就奠定了完美。
石滋宜博士(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