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自然取經,發現了無數獲利模式
1948年的某個晚上,瑞士電機工程師喬治.德梅斯塔(Georges de Mestral)剛結束阿爾卑斯山的打獵之旅回到家中時,發現狗兒身上以及他自己的襪子上都沾上了鬼針草。
德梅斯塔原本就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所以他決定把這個麻煩的東西放到顯微鏡下好好研究一番,結果發現鬼針草的種子前端有倒鉤,難怪會黏在衣服或狗毛上。他靈機一動,認為這玩意兒說不定可以取代拉鍊──後來它的確成了接合力超強的魔鬼氈。
另外一個極具震撼力的例子,則是日本新幹線那長達15公尺、外形很像一條長鼻子的車頭,它具有幫助火車跑得更快,並降低其微壓波噪音(tunnel boom,因空氣壓縮而產生的巨大音速干擾)的功能。而這個獨特的設計其實是抄翠鳥的長喙,當它潛入水中捕魚時,能夠使空氣及水的阻力與波動降到最小。
製藥業也早就注意到植物與動物可能為現代醫藥提供新的化學突破:古埃及人用柳樹製作止痛藥,但複製其活性成分的鎮痛、解熱、消炎藥──阿斯匹靈,卻直到1853年才由法國化學家傑哈德(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合成出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難怪科學家們會不斷想要向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取經,以學習他們「天然的尚好」之製藥方法,希望能找到研發新藥的靈感。
如何利用複製改良既有的事物
想要讓複製(或說抄)成為創新的核心機制,方法就是聚焦在「改良」還不夠完美的東西。
各位或許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學過蘇格蘭的工程師瓦特(James Watt),因為發明了蒸汽引擎,而被尊稱為工業革命之父,但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
詹姆斯.瓦特出生於1736年,是蘇格蘭著名的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曾獲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更是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歷史給他的定位是「改良了紐科門蒸汽機,奠定了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甚至以他的名字「瓦特」替功率的國際標準單位命名。
而湯瑪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則是十八世紀初期一位專門研究蒸汽機的工程師。紐科門與當時其他人所設計的蒸汽機,是依靠蒸汽凝結時產生的真空吸力來汲水,不過紐科門式蒸汽機
最大的缺點就是能源效率不佳。
瓦特的突破性設計在於「改良」了紐科門式蒸汽機的缺點。他在蒸汽機的氣筒外加了一具冷凝器,來冷卻氣筒裡的蒸汽以驅動活塞,這樣氣筒就不必反覆冷卻與加熱(且產生的能源也不會白白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