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以前,心理疾病通常都會認定是一種咒詛或是癲狂。佛洛伊德受因果決定論的影響,認為心理疾病並非難解的謎題,而是可以透過方法找出真正的病因。例如佛洛伊德以專業的神經醫學訓練背景,探討出腦部受傷如何導致失語症的發生;這項成功的經驗使佛洛伊德致力於一些未知精神疾病的成因,精神分析法因而誕生。
精神分析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問,它以質性研究為基礎,融合量化研究的觀點及結果,發展出獨特的研究方向。佛洛伊德另外也提出了許多創見,例如:本我、自我、超我、閹割恐懼、伊底帕斯情結、無意識等等,影響力甚至擴及文學、藝術、電影、哲學,乃至宗教領域。
佛洛伊德是第一位有系統談論心靈之人,隨著時代的演進,雖然不少後代學者紛紛提出不同於佛洛伊德的看法,但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的影響,堪稱二十世紀初的心理學巨匠。本書內容涵蓋精神分析的起源、內涵、發展、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並用圖解的方式將複雜的理論化繁為簡,對於有心想要了探索的人,本書將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引領讀者一窺其堂奧。
目錄
Chapter 1 精神分析的起源
什麼是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發展精神分析背景
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的地位
精神分析在英國的發展
精神分析在北美洲的發展
精神分析在歐陸的復興
精神分析的理論是如何來的?
了解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①:驅力、客體與動機
了解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②:自我、自體與動機
Chapter 2 我們的心靈如何運作?
意識的組成
「我」的組成
防衛機制的作用
性心理發展階段
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
客體及客體關係
前伊底帕斯階段
伊底帕斯階段
Chapter 3 不同的精神分析學派及觀點
古典精神分析學派
兒童精神分析
自我心理學
拉岡學派
客體關係理論
自體心理學
精神分析學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Chapter 4 為什麼心會生病?
心理發展失常導致心理疾病
伊底帕斯情結的負面影響
「自我」功能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衝突和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①:壓抑、轉移、合理化
防衛機制②:投射、被動攻擊、想像
防衛機制③:否認、扭曲、妄想投射
情緒與創傷事件
Chapter 5 精神分析的治療工具
催眠
自由聯想
夢的解析
詮釋
精神分析治療的環境與界限
精神分析師與患者的關係
阻抗
移情和反移情
治療成功的要件:領悟與疏通
Chapter 6 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的夢假說
佛洛伊德分析夢的方法
榮格的夢假說
快速動眼期睡眠研究的發現
「REM睡眠=夢境」VS.夢假說
夢的量化分析方法
神經生理學的夢生成假說
夢的認知神經科學觀點
Chapter 7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與內容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常用質性研究法①:語詞分析方法
常用質性研究法②:個案研究方法
重要研究議題①:精神分析用語與概念的研究
重要研究議題②:無意識心理發展
重要研究議題③:用什麼方法治療最有效?
重要研究議題④:治療發生了什麼變化?
Chapter 8 近代精神分析的發展與問題
重要發現①:意識與無意識
重要發現②:尋找「我」
重要發現③:記憶的謬誤
重要發現④:夢功能的另類看法
重要發現⑤:尋找客體在主體的位置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什麼
什麼是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發展精神分析背景
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的地位
精神分析在英國的發展
精神分析在北美洲的發展
精神分析在歐陸的復興
精神分析的理論是如何來的?
了解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①:驅力、客體與動機
了解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②:自我、自體與動機
Chapter 2 我們的心靈如何運作?
意識的組成
「我」的組成
防衛機制的作用
性心理發展階段
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
客體及客體關係
前伊底帕斯階段
伊底帕斯階段
Chapter 3 不同的精神分析學派及觀點
古典精神分析學派
兒童精神分析
自我心理學
拉岡學派
客體關係理論
自體心理學
精神分析學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Chapter 4 為什麼心會生病?
心理發展失常導致心理疾病
伊底帕斯情結的負面影響
「自我」功能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衝突和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①:壓抑、轉移、合理化
防衛機制②:投射、被動攻擊、想像
防衛機制③:否認、扭曲、妄想投射
情緒與創傷事件
Chapter 5 精神分析的治療工具
催眠
自由聯想
夢的解析
詮釋
精神分析治療的環境與界限
精神分析師與患者的關係
阻抗
移情和反移情
治療成功的要件:領悟與疏通
Chapter 6 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的夢假說
佛洛伊德分析夢的方法
榮格的夢假說
快速動眼期睡眠研究的發現
「REM睡眠=夢境」VS.夢假說
夢的量化分析方法
神經生理學的夢生成假說
夢的認知神經科學觀點
Chapter 7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與內容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常用質性研究法①:語詞分析方法
常用質性研究法②:個案研究方法
重要研究議題①:精神分析用語與概念的研究
重要研究議題②:無意識心理發展
重要研究議題③:用什麼方法治療最有效?
重要研究議題④:治療發生了什麼變化?
Chapter 8 近代精神分析的發展與問題
重要發現①:意識與無意識
重要發現②:尋找「我」
重要發現③:記憶的謬誤
重要發現④:夢功能的另類看法
重要發現⑤:尋找客體在主體的位置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什麼
序
推薦序
在痛苦中看到真愛在無意識裡的努力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
一位三十歲女性獨自在家照顧她一歲半的男孩,被搞得筋疲力竭之後,她只好打電話給孩子的父親,然而她是他的外遇,電話中除了第一句「愛人你好」是問候語,第二句問美金的匯率之外,其他的都是在抱怨孩子的調皮,最後她將孩子弄得嚎啕大哭,孩子的父親受不了那尖銳的哭聲,只好將電話掛掉。接下來的第一天雙方互不通話或說話,只有女方給男方的簡訊:「你怎麼可以因為孩子哭就掛電話,這是什麼態度,不要我們就直說」,男方在第二天回簡訊:「我知道妳帶孩子很辛苦,妳帶得很好,可是也不要用哭聲轟炸我的耳朵」。第三天,男性帶著一些禮物去探望母子,並給她一些資助,他們終於破涕為笑,合好如初。
這是生活中可見的情緒轉變情節,發生了什麼事呢?上述中的男性成功地用金錢哄騙女性?女性成功地傳達她缺錢的痛苦和帶孩子的無奈?孩子成功地扮演撮合父母親的角色?
就筆者粗淺的精神分析能力來看,很明顯,這位有外遇的男性成功地聽懂了那位女性的話中含意,除了缺錢之外,因為過去常批評她寵孩子,女性也在此將孩子弄哭,傳達她「沒有寵壞孩子」的委屈,另外弄得孩子在電話哭,這也讓男性有感同身受的痛苦,可以更深地體會女性獨自帶孩子的苦難,順便也告訴這位男性:我這麼苦,你拿錢來是應該的。而這位男性後續的簡訊安撫以及資助,完全同理了女性的哀愁,成功地挽回一段關係。
至於那位女性,則無意識地使用令人讚嘆的繁複招數,傳達出求助的訊息,又不必直接開口求助,看似高明,可是關鍵卻擺在男性身上,如果男性聽不懂或不想懂,那麼結果就不同了,所以那位女性的「人格結構」很可能是依賴他人的、脆弱的。
同理生命中重要的人,可以增進親密關係,減少沒有必要的遺憾;聽懂他們的話,是生活幸福的一大關鍵,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十一世紀,將「關係的健全狀態」列為健康的定義之一。要能聽懂別人的話,就非得有精神分析的功力不可,精神分析的功力,每個人身上都有,常見的狀況卻是疏於運用。上面例子中的女主角,雖然她依賴、脆弱,但是卻展露出鋪排劇情的大師功力,就這個觀點看,或許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內在靈性都看成是一個大師,祂經常傳達著我們內在的狀況供我們參考,只是要如何適當翻譯祂的話,精神分析可能是至今最可行的一條路。
臨床實務中的精神分析
一位二十歲的年輕女大學生,因為自己的憂鬱症被民俗療法醫好了,感到恐懼莫名而求醫,希望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她紅著眼眶進入診間、微笑地打招呼告訴我有關她憂鬱及後續的一切,所有的言行都帶著優雅和有禮,對自身的困擾描述精確,儘管衣著妝飾相當平凡,掩不住她是一位教養得宜的大女孩,不過身形相當瘦削,約莫只有四十公斤。
「聽來妳的情緒被民俗療法醫好了,卻也被它搗亂了,關於民俗療法,妳會想到什麼呢?」「我想到神祕、可怕、黑暗、欺騙,就像外婆開的神壇一樣,尤其是黑暗、欺騙,我很受不了家人都信這一套,……可是我怎麼說都沒有用,畢竟我很嚴重的憂鬱被它治好了!這樣一來,我要不要幫外婆做見證?不屑的東西怎麼說它好?可是我明明好了,又不能違背良心,不幫外婆說話也是說謊,我真的不知該怎麼辦?」女孩很認真地說著,又流下淚來。
再試著理解女孩更多,她是一位律己甚嚴的道德論者,雖然她更反對只將道德掛在嘴上的貴族名流,她排行老二,家裡經濟不好,大姊和小妹都相繼投入就業市場而未升學,父親因病長期臥床,母親則在外婆家中神壇幫忙、學習。
「老人家糊塗也就算了,年輕人也跟著一起騙錢,我媽媽真是窮糊塗了,以前還告訴我們要有骨氣,……我現在回家都不吃東西,想到那是不義之財,胃口就全跑掉了,有時候甚至連水也不喝」「那妳餓了怎麼辦?」「不會餓啊,為何這樣問?」「像過年、暑假這麼長的假期怎麼吃?」「我會到外面吃,用自己打工賺的錢,那種感覺就像兩個陣營在對仗,我吃我的,她們吃她們的,看誰撐得久。」她流露出微笑。
「那妳怎會願意接受民俗療法?」「我是被逼的,因為我沒錢吃東西,沒力氣反抗,只好看看她們有多大能耐,……想不到一試就完了,我一喝符水就好了,人就整個輕鬆了,唉……」、「是妳喝符水的嗎?妳一定沒想過符水是給妳的神喝的,在妳裡面的神。」
沉默了一下,她說道:「前幾天,我想到身體裡好像有兩個神,一個是喝符水的,一個是看書的……昨晚我也夢見前幾天看到的進香團,一個是矮黑而和氣的七爺,一位是瘦長白皙而嚴肅的八爺」「因為七爺的符水進入妳體內,給八爺喝了,所以妳的憂鬱症才會好。」看女孩沉默了一下若有所悟,我把握機會再鼓勵她進行心理治療。進行心理治療後發現,這位女孩有強大的超我(心中代表道德理想的部分),不斷威脅著自我要達成想像中別人的要求,因此外婆的符水有著多重意義:實質和象徵地為疲累的自我止渴、赦免罪惡感、放下超我對自我的堅持、放下自我對超我的職責、流貫統合她內在對外在的忽略、喚醒無意識中自尊的源頭……等等,這些精神分析的成果幫助她走向更有收穫的人生,話說回來,如果當初門診沒有藉著精神分析術看出並提醒她符水的意義,她不會進入下個治療階段。
對這位女孩而言,符水是治癒憂鬱症的媒介,但真正發揮療效的其實不是符水,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心理作用,透過精神分析的抽絲剝繭,找出女孩心理的糾結。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精神分析就好比這帖看似玄妙的符水,並不是真的一試就見效,而是能深入給予心理困惑者更多關鍵性的提示,協助思索其中的脈絡,進而看清楚自身的問題。如果我們要成為更有能力的心理助人者,精神分析這帖符水,可能勢必要嚐一嚐。
結語:照亮黑暗的燭火
精神分析從佛洛伊德開創以來,從治療精神疾病進展到探討人的諸多心理運作,過程中雖然滿布著科學化的軌跡,但它的源頭是神話、是文學。這領域不像一般科學工作的單調重複,而是充滿著許多無法生硬套用的個人化象徵意義,舉例來說,「精神(psyche)」一詞的始祖——賽姬(Psyche),是位美麗的公主,卻只能隨著命定嫁給一個有翅膀的怪物,雖然怪物對賽姬很好,但是她仍無法相信這是真愛,也不知道怪物的真正身分是愛神。受到家人煽動的她,決定不顧怪物的警告和約定,在半夜拿燭火偷看他,這時賽姬看到了愛神俊美的臉龐,然而蠟燭的淚在她驚惶欣喜之際燙傷愛神的翅膀,讓愛神因賽姬的不信任拂翼而去,自此時起賽姬(音同〔心靈〕)才真正開始面臨著愛的後續考驗。
賽姬的故事結局是圓滿的,不過它的開端在於燭淚打破原有的美滿,對照到我們的心靈來看,人由嬰兒期的完全依賴要進展到成人的完全獨立,不也正像打破原來的美滿假象(有安穩的依賴),進而接受種種考驗,才能讓心靈在信任之中得到真愛(滿足的關係)。賽姬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燙傷愛翼的燭淚,燭淚的傷害,往往是真愛的開端,透過精神分析可以在痛苦中看到:真愛在無意識裡的努力。
要提筆寫下精神分析著作的導讀,真是一件充滿羞愧感的工作,除了能力有限之外,還是能力有限,不過看到作者以及編者的驚人毅力和縱橫才器,讓久疏筆耕的我,只得硬著頭皮且於有榮焉地一起完成。本書讀來簡明有趣,顯示作者有駕馭文字和繁複概念的天賦,加上多幅精心製作的圖解,更令人感到親切生動,很適合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學生及各界人士做為入門書或工具書。末了,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是我認為心理助人者蠻貼切的象徵圖像,更是精神分析書籍的象徵,像是「照亮黑暗」這層意義,祈願這本書對它的讀者都能產生這層意義。
推薦序
精神分析的自我體驗與科學驗證
從陌生到親近的精神分析探索之路
大學讀心理系時,幾乎每一門與心理學有關的學科都會提到精神分析與該科的關係,但我心裡總存有這樣的疑問:「『無意識』在哪裡?防衛機轉在哪裡?每個人在小時候都需經歷口腔期、肛門期等性發展時期嗎?在這些時期出了問題就真的會得到精神疾病嗎?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些論點?」當時覺得精神分析的名詞及理念的了解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讀,自己完全無法接受這些謬論。因為這些學科都是以幾個章節就將精神分析與發展、人格、社會與該科的關係交代完畢,我完全無法從中感受到精神分析的外來語詞與我的生命或世界有何關聯性。
直到一九七九年在台北榮總當臨床心理師時,心理治療是我的主要業務之一,接受督導是臨床心理師訓練的一部分,以便心理師可以提供患者更高品質的心理治療。因此,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是由梅寧傑醫學中心退休返台的程玉教授督導,該中心的精神分析訓練世界馳名,程教授更是位學養、醫療及人生歷練都相當豐富的醫師。每次督導時間都是由我先報告自己在該星期治療某位病患的會談內容,程教授再精準地抓住幾個患者的重要議題,而後要我盡可能地思考及假設可能的意義;當我絞盡腦汁說出一些觀點後,程教授再說出他的想法。每次的督導中我都覺得收穫滿滿,但是也心力交瘁到胃痛;程教授像個慈祥的老爸,而自己好似個渺小的笨小孩。
直到有一天,也是我和程教授固定的每週督導時間,在督導前半小時我還興致勃勃地和同事聊到上次督導的經驗,但當我接到程教授的電話,問我為何遲了半小時還沒到他辦公室時,我腦中竟然想不起來我要去他辦公室做什麼?
之後,我放下電話趕到程教授的辦公室途中,腦中不由自主地冒出:「有病患突然來找我」、「主任找我有急事」、「家裡有狀況」等一堆理由;幸而在推開程教授的門前,我才意識到剛剛心理所想的一堆理由其實是自己的防衛機轉在運作,以逃避面對被督導時的壓力。進到房間與程教授面對面時,我很誠實地說:「對不起!程教授,我不知道我為何會忘了。」程教授回答:「我從來沒有打電話給遲到的『被督導者』,我也不知道我為何會打給你。」我還記得程教授用一隻手不斷開開關關我對面桌上的抽屜,似乎顯得不安的樣子。
這是第一次我深深體會到,我對程教授的認同焦慮也那麼自然地出現,以及無意識的合理化防衛機轉那麼自然地就跳出來減輕我的焦慮及罪惡感。程教授擔心會失去我這個被督導者的焦慮也讓我好感動,一種被疼惜的感覺由心中發出,覺得和這位心目中理想慈父的關係一下子變得好近。此後,接受程教授的督導仍是豐富又絞盡腦汁的學習,但是我再也沒有無意識地忘掉督導時間。有了諸如上述的體驗,我才真正地能體會精神分析理論與我的生活是那麼地貼近。
融入精神分析概念的科學研究
往後接受心理學碩士訓練,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看到Karon及Rabin等教授很自然地在心理衡鑑及治療的過程中將精神分析的理論融入,覺得好美妙;雖然接下來的博士學術及專業訓練是與精神分析看似不太相容的認知行為取向,該取向著重可觀察的行為及可明確推論的邏輯思考及信念(基模),且該學派幾乎不提無意識的概念。但是實際上,認知行為治療的鼻主Aaron T. Beck就是有精神分析證照的神經科醫師,我認為他的「基模」核心理念根本就是將精神分析的童年創傷經驗以更能驗證及量化的方式做了改進。
過去,精神分析因為缺乏實徵研究的證據來支持其理論及治療的成效而常被批評為不科學。但在腦科學愈來愈發達的現在,佛洛伊德的無意識、解離性失憶等理念逐漸都受到支持。王浩威醫師在二○○四年六月號的《科學人》雜誌中就曾特別提到,該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麥爾(Adolf Meyer)獎得主──賈巴德(Glenn Gabbard)以邊緣性人格違常經過深度而長期的精神分析治療為例,證明精神分析可改變病患的闡釋與回應能力,且在腦部造影中也可看到明顯的變化。可見得,在科學的研究方法愈來愈進步的狀況下,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又再度獲得肯定。因而在教學中,我都會提醒研究生要想深入了解一個人,絕對要了解精神分析的理念。
一窺精神分析堂奧就從本書開始
本書是讓我一拿到手就想看完的一本書。很佩服作者能用清楚的表格、圖解及簡潔有力的文字來說明許多人關心的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論及其往後的發展史、分析治療的歷程及夢的解析等深奧議題。譬如,佛洛伊德、客體關係論、克萊恩的遊戲治療、自體心理學對於童年時期創傷經驗導致精神疾患的關係;精神分析治療的歷程及元素(治療時間、情感轉移、反轉移、抗拒、領悟及修通),以及夢的各種理論及研究(從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分析差異,演進至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全書將各個精神分析的類型及歷史、治療與實徵研究做了巧妙的融合。我在大學時代若有這麼一本書,大概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諸多疑惑都早已釐清了。
此書另一個特點是不只說明心理疾患,更強調「健康的心靈」是如何形成的,這與一般精神分析相關書籍強調各種疾患的病因歷程有相當大的不同。我建議讀者讀這本書時,可從每篇章名、學習重點、本文及圖解一氣呵成讀完;且除了要了解精神分析的理念與發展,也要試著將生活經驗融入分析。這樣你才更能藉著這本書了解深層的自己。
本書以相當科學且客觀的態度來詮釋及整理精神分析。初次接觸精神分析的讀者相信可以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概念來了解從佛洛伊德到現代精神分析論點的全貌。曾經閱讀過精神分析理論的讀者,相信這本書也可以幫助你統整或延伸原來已讀過的精神分析概念。因而我很願意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想要了解精神分析或已經接觸過精神分析的讀者,相信大家都會和我一樣,對精神分析會有更多地認識。
文/張本聖(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在痛苦中看到真愛在無意識裡的努力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
一位三十歲女性獨自在家照顧她一歲半的男孩,被搞得筋疲力竭之後,她只好打電話給孩子的父親,然而她是他的外遇,電話中除了第一句「愛人你好」是問候語,第二句問美金的匯率之外,其他的都是在抱怨孩子的調皮,最後她將孩子弄得嚎啕大哭,孩子的父親受不了那尖銳的哭聲,只好將電話掛掉。接下來的第一天雙方互不通話或說話,只有女方給男方的簡訊:「你怎麼可以因為孩子哭就掛電話,這是什麼態度,不要我們就直說」,男方在第二天回簡訊:「我知道妳帶孩子很辛苦,妳帶得很好,可是也不要用哭聲轟炸我的耳朵」。第三天,男性帶著一些禮物去探望母子,並給她一些資助,他們終於破涕為笑,合好如初。
這是生活中可見的情緒轉變情節,發生了什麼事呢?上述中的男性成功地用金錢哄騙女性?女性成功地傳達她缺錢的痛苦和帶孩子的無奈?孩子成功地扮演撮合父母親的角色?
就筆者粗淺的精神分析能力來看,很明顯,這位有外遇的男性成功地聽懂了那位女性的話中含意,除了缺錢之外,因為過去常批評她寵孩子,女性也在此將孩子弄哭,傳達她「沒有寵壞孩子」的委屈,另外弄得孩子在電話哭,這也讓男性有感同身受的痛苦,可以更深地體會女性獨自帶孩子的苦難,順便也告訴這位男性:我這麼苦,你拿錢來是應該的。而這位男性後續的簡訊安撫以及資助,完全同理了女性的哀愁,成功地挽回一段關係。
至於那位女性,則無意識地使用令人讚嘆的繁複招數,傳達出求助的訊息,又不必直接開口求助,看似高明,可是關鍵卻擺在男性身上,如果男性聽不懂或不想懂,那麼結果就不同了,所以那位女性的「人格結構」很可能是依賴他人的、脆弱的。
同理生命中重要的人,可以增進親密關係,減少沒有必要的遺憾;聽懂他們的話,是生活幸福的一大關鍵,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十一世紀,將「關係的健全狀態」列為健康的定義之一。要能聽懂別人的話,就非得有精神分析的功力不可,精神分析的功力,每個人身上都有,常見的狀況卻是疏於運用。上面例子中的女主角,雖然她依賴、脆弱,但是卻展露出鋪排劇情的大師功力,就這個觀點看,或許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內在靈性都看成是一個大師,祂經常傳達著我們內在的狀況供我們參考,只是要如何適當翻譯祂的話,精神分析可能是至今最可行的一條路。
臨床實務中的精神分析
一位二十歲的年輕女大學生,因為自己的憂鬱症被民俗療法醫好了,感到恐懼莫名而求醫,希望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她紅著眼眶進入診間、微笑地打招呼告訴我有關她憂鬱及後續的一切,所有的言行都帶著優雅和有禮,對自身的困擾描述精確,儘管衣著妝飾相當平凡,掩不住她是一位教養得宜的大女孩,不過身形相當瘦削,約莫只有四十公斤。
「聽來妳的情緒被民俗療法醫好了,卻也被它搗亂了,關於民俗療法,妳會想到什麼呢?」「我想到神祕、可怕、黑暗、欺騙,就像外婆開的神壇一樣,尤其是黑暗、欺騙,我很受不了家人都信這一套,……可是我怎麼說都沒有用,畢竟我很嚴重的憂鬱被它治好了!這樣一來,我要不要幫外婆做見證?不屑的東西怎麼說它好?可是我明明好了,又不能違背良心,不幫外婆說話也是說謊,我真的不知該怎麼辦?」女孩很認真地說著,又流下淚來。
再試著理解女孩更多,她是一位律己甚嚴的道德論者,雖然她更反對只將道德掛在嘴上的貴族名流,她排行老二,家裡經濟不好,大姊和小妹都相繼投入就業市場而未升學,父親因病長期臥床,母親則在外婆家中神壇幫忙、學習。
「老人家糊塗也就算了,年輕人也跟著一起騙錢,我媽媽真是窮糊塗了,以前還告訴我們要有骨氣,……我現在回家都不吃東西,想到那是不義之財,胃口就全跑掉了,有時候甚至連水也不喝」「那妳餓了怎麼辦?」「不會餓啊,為何這樣問?」「像過年、暑假這麼長的假期怎麼吃?」「我會到外面吃,用自己打工賺的錢,那種感覺就像兩個陣營在對仗,我吃我的,她們吃她們的,看誰撐得久。」她流露出微笑。
「那妳怎會願意接受民俗療法?」「我是被逼的,因為我沒錢吃東西,沒力氣反抗,只好看看她們有多大能耐,……想不到一試就完了,我一喝符水就好了,人就整個輕鬆了,唉……」、「是妳喝符水的嗎?妳一定沒想過符水是給妳的神喝的,在妳裡面的神。」
沉默了一下,她說道:「前幾天,我想到身體裡好像有兩個神,一個是喝符水的,一個是看書的……昨晚我也夢見前幾天看到的進香團,一個是矮黑而和氣的七爺,一位是瘦長白皙而嚴肅的八爺」「因為七爺的符水進入妳體內,給八爺喝了,所以妳的憂鬱症才會好。」看女孩沉默了一下若有所悟,我把握機會再鼓勵她進行心理治療。進行心理治療後發現,這位女孩有強大的超我(心中代表道德理想的部分),不斷威脅著自我要達成想像中別人的要求,因此外婆的符水有著多重意義:實質和象徵地為疲累的自我止渴、赦免罪惡感、放下超我對自我的堅持、放下自我對超我的職責、流貫統合她內在對外在的忽略、喚醒無意識中自尊的源頭……等等,這些精神分析的成果幫助她走向更有收穫的人生,話說回來,如果當初門診沒有藉著精神分析術看出並提醒她符水的意義,她不會進入下個治療階段。
對這位女孩而言,符水是治癒憂鬱症的媒介,但真正發揮療效的其實不是符水,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心理作用,透過精神分析的抽絲剝繭,找出女孩心理的糾結。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精神分析就好比這帖看似玄妙的符水,並不是真的一試就見效,而是能深入給予心理困惑者更多關鍵性的提示,協助思索其中的脈絡,進而看清楚自身的問題。如果我們要成為更有能力的心理助人者,精神分析這帖符水,可能勢必要嚐一嚐。
結語:照亮黑暗的燭火
精神分析從佛洛伊德開創以來,從治療精神疾病進展到探討人的諸多心理運作,過程中雖然滿布著科學化的軌跡,但它的源頭是神話、是文學。這領域不像一般科學工作的單調重複,而是充滿著許多無法生硬套用的個人化象徵意義,舉例來說,「精神(psyche)」一詞的始祖——賽姬(Psyche),是位美麗的公主,卻只能隨著命定嫁給一個有翅膀的怪物,雖然怪物對賽姬很好,但是她仍無法相信這是真愛,也不知道怪物的真正身分是愛神。受到家人煽動的她,決定不顧怪物的警告和約定,在半夜拿燭火偷看他,這時賽姬看到了愛神俊美的臉龐,然而蠟燭的淚在她驚惶欣喜之際燙傷愛神的翅膀,讓愛神因賽姬的不信任拂翼而去,自此時起賽姬(音同〔心靈〕)才真正開始面臨著愛的後續考驗。
賽姬的故事結局是圓滿的,不過它的開端在於燭淚打破原有的美滿,對照到我們的心靈來看,人由嬰兒期的完全依賴要進展到成人的完全獨立,不也正像打破原來的美滿假象(有安穩的依賴),進而接受種種考驗,才能讓心靈在信任之中得到真愛(滿足的關係)。賽姬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燙傷愛翼的燭淚,燭淚的傷害,往往是真愛的開端,透過精神分析可以在痛苦中看到:真愛在無意識裡的努力。
要提筆寫下精神分析著作的導讀,真是一件充滿羞愧感的工作,除了能力有限之外,還是能力有限,不過看到作者以及編者的驚人毅力和縱橫才器,讓久疏筆耕的我,只得硬著頭皮且於有榮焉地一起完成。本書讀來簡明有趣,顯示作者有駕馭文字和繁複概念的天賦,加上多幅精心製作的圖解,更令人感到親切生動,很適合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學生及各界人士做為入門書或工具書。末了,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是我認為心理助人者蠻貼切的象徵圖像,更是精神分析書籍的象徵,像是「照亮黑暗」這層意義,祈願這本書對它的讀者都能產生這層意義。
文/陳俊志(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推薦序
精神分析的自我體驗與科學驗證
從陌生到親近的精神分析探索之路
大學讀心理系時,幾乎每一門與心理學有關的學科都會提到精神分析與該科的關係,但我心裡總存有這樣的疑問:「『無意識』在哪裡?防衛機轉在哪裡?每個人在小時候都需經歷口腔期、肛門期等性發展時期嗎?在這些時期出了問題就真的會得到精神疾病嗎?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些論點?」當時覺得精神分析的名詞及理念的了解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讀,自己完全無法接受這些謬論。因為這些學科都是以幾個章節就將精神分析與發展、人格、社會與該科的關係交代完畢,我完全無法從中感受到精神分析的外來語詞與我的生命或世界有何關聯性。
直到一九七九年在台北榮總當臨床心理師時,心理治療是我的主要業務之一,接受督導是臨床心理師訓練的一部分,以便心理師可以提供患者更高品質的心理治療。因此,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是由梅寧傑醫學中心退休返台的程玉教授督導,該中心的精神分析訓練世界馳名,程教授更是位學養、醫療及人生歷練都相當豐富的醫師。每次督導時間都是由我先報告自己在該星期治療某位病患的會談內容,程教授再精準地抓住幾個患者的重要議題,而後要我盡可能地思考及假設可能的意義;當我絞盡腦汁說出一些觀點後,程教授再說出他的想法。每次的督導中我都覺得收穫滿滿,但是也心力交瘁到胃痛;程教授像個慈祥的老爸,而自己好似個渺小的笨小孩。
直到有一天,也是我和程教授固定的每週督導時間,在督導前半小時我還興致勃勃地和同事聊到上次督導的經驗,但當我接到程教授的電話,問我為何遲了半小時還沒到他辦公室時,我腦中竟然想不起來我要去他辦公室做什麼?
之後,我放下電話趕到程教授的辦公室途中,腦中不由自主地冒出:「有病患突然來找我」、「主任找我有急事」、「家裡有狀況」等一堆理由;幸而在推開程教授的門前,我才意識到剛剛心理所想的一堆理由其實是自己的防衛機轉在運作,以逃避面對被督導時的壓力。進到房間與程教授面對面時,我很誠實地說:「對不起!程教授,我不知道我為何會忘了。」程教授回答:「我從來沒有打電話給遲到的『被督導者』,我也不知道我為何會打給你。」我還記得程教授用一隻手不斷開開關關我對面桌上的抽屜,似乎顯得不安的樣子。
這是第一次我深深體會到,我對程教授的認同焦慮也那麼自然地出現,以及無意識的合理化防衛機轉那麼自然地就跳出來減輕我的焦慮及罪惡感。程教授擔心會失去我這個被督導者的焦慮也讓我好感動,一種被疼惜的感覺由心中發出,覺得和這位心目中理想慈父的關係一下子變得好近。此後,接受程教授的督導仍是豐富又絞盡腦汁的學習,但是我再也沒有無意識地忘掉督導時間。有了諸如上述的體驗,我才真正地能體會精神分析理論與我的生活是那麼地貼近。
融入精神分析概念的科學研究
往後接受心理學碩士訓練,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看到Karon及Rabin等教授很自然地在心理衡鑑及治療的過程中將精神分析的理論融入,覺得好美妙;雖然接下來的博士學術及專業訓練是與精神分析看似不太相容的認知行為取向,該取向著重可觀察的行為及可明確推論的邏輯思考及信念(基模),且該學派幾乎不提無意識的概念。但是實際上,認知行為治療的鼻主Aaron T. Beck就是有精神分析證照的神經科醫師,我認為他的「基模」核心理念根本就是將精神分析的童年創傷經驗以更能驗證及量化的方式做了改進。
過去,精神分析因為缺乏實徵研究的證據來支持其理論及治療的成效而常被批評為不科學。但在腦科學愈來愈發達的現在,佛洛伊德的無意識、解離性失憶等理念逐漸都受到支持。王浩威醫師在二○○四年六月號的《科學人》雜誌中就曾特別提到,該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麥爾(Adolf Meyer)獎得主──賈巴德(Glenn Gabbard)以邊緣性人格違常經過深度而長期的精神分析治療為例,證明精神分析可改變病患的闡釋與回應能力,且在腦部造影中也可看到明顯的變化。可見得,在科學的研究方法愈來愈進步的狀況下,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又再度獲得肯定。因而在教學中,我都會提醒研究生要想深入了解一個人,絕對要了解精神分析的理念。
一窺精神分析堂奧就從本書開始
本書是讓我一拿到手就想看完的一本書。很佩服作者能用清楚的表格、圖解及簡潔有力的文字來說明許多人關心的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論及其往後的發展史、分析治療的歷程及夢的解析等深奧議題。譬如,佛洛伊德、客體關係論、克萊恩的遊戲治療、自體心理學對於童年時期創傷經驗導致精神疾患的關係;精神分析治療的歷程及元素(治療時間、情感轉移、反轉移、抗拒、領悟及修通),以及夢的各種理論及研究(從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分析差異,演進至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全書將各個精神分析的類型及歷史、治療與實徵研究做了巧妙的融合。我在大學時代若有這麼一本書,大概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諸多疑惑都早已釐清了。
此書另一個特點是不只說明心理疾患,更強調「健康的心靈」是如何形成的,這與一般精神分析相關書籍強調各種疾患的病因歷程有相當大的不同。我建議讀者讀這本書時,可從每篇章名、學習重點、本文及圖解一氣呵成讀完;且除了要了解精神分析的理念與發展,也要試著將生活經驗融入分析。這樣你才更能藉著這本書了解深層的自己。
本書以相當科學且客觀的態度來詮釋及整理精神分析。初次接觸精神分析的讀者相信可以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概念來了解從佛洛伊德到現代精神分析論點的全貌。曾經閱讀過精神分析理論的讀者,相信這本書也可以幫助你統整或延伸原來已讀過的精神分析概念。因而我很願意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想要了解精神分析或已經接觸過精神分析的讀者,相信大家都會和我一樣,對精神分析會有更多地認識。
文/張本聖(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240
-
新書79折$252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88折$282
-
新書88折$282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