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治療與文化間取得平衡
家庭治療的故事很多,米紐慶(Minuchin)常說,家庭治療師基本上就是說故事的人。
當然,故事有很多不同說法,家庭治療的故事不是個人的故事,而是有關一小群人怎樣在親情的舞台上彼此穿插,尋求接近、互相碰撞、互相糾纏,那是一幕幕立體的舞台劇。在這個過程中,幸運的人會找到生活的意義、愛的力量、情的可貴;他們會從矛盾中獲得解脫,找回難以接觸的家人。因為家既可是一個寶庫,也可是一種綑縛。不幸的人,就會繼續在這個寶庫內迷失,找不到對方。
家庭治療師的工作,就是投入這個小舞台,與家人共舞,希望舞得精彩。 但是不同文化的治療師,會帶來不一樣的家庭理念及處理方式,因為每個文化都有其是非對錯的一套家庭價值觀,由本土治療師看本土家庭,是很有趣的嘗試。究竟身在其中,能令我們更有效地推動家庭健康成長,還是因為自己也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助長了文化對家庭帶來的障礙?
所謂文化,其實就是群體經過長時間發展出來一套不斷重複的方式與思維。治療師要尊重文化,也要挑戰文化,因為文化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刻板印象、一種枷鎖,讓當事人難以動彈。在治療與文化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是很講功力的地方。這本由趙文滔與其他六位治療師的共同著作,七位不同的治療師,七個不同的故事,比起時下很多翻譯本,可讀性很高。其實家庭故事的重點在於探索,不一定要有完美的定論,這群治療師的努力,值得鼓勵。
李維榕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學博士,AAMFT 認可督導,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臨床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家庭治療教授,乃第一位獲得美國家庭治療學院頒發「家庭治療理論及臨床實踐傑出貢獻奬」的華人)
推薦序
讓愛流動,從家的修復開始
《聖經》裡,關於「家」的第一個故事,是亞當和夏娃共組的家庭所發生的一件悲劇。做哥哥的該隱,親手殺死了弟弟亞伯。因為嫉妒,因為壓抑許久的憤怒,讓哥哥該隱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愛,與神對他的愛。他認定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被剝奪,正是因為亞伯的存在。於是,他以暴力奪取了亞伯的生命,以為亞伯不存在,關愛或許就能回到他身上。
在《聖經》裡,或許主要的意涵是談人性的嫉妒,以及人性裡諸多的「罪」。但是,從人類生活的角度來看,如果能有一位家庭治療師進入這個家,聽懂這個家的傷,也聽懂該隱的憤怒及悲傷,或許該隱的決定,可以不是讓這個家承受更大的失去,與更難面對的傷痛。
家,是我們每個人生命誕生之地,也是我們生命感受愛、經驗愛、理解愛,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許多開始初為人父、人母的個體,並非都有足夠的愛的經驗,以深刻覺知自己要為家、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家庭生活及成長經驗。當家在發展的歷程,我們尚未真正知曉究竟「這個家怎麼了」時,傷害、羞辱、攻擊、冷漠就在這個家發生,撕裂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心靈及彼此的關係。
在我閱讀由趙文滔教授及六位家庭治療師共同撰寫的《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一書,內心充滿感觸;當中所描寫的家庭故事,我們必然都不陌生,就像是我們成長中的故事,或是鄰居、朋友及同儕發生的家庭經驗,是存在我們社會、社區裡關於「家」的事。
然而,我們或許知道那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卻可能不知道這些難念的經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寫出來的?以至於我們對於這難念的經,捨棄理解,也阻抗碰觸,無法以更大的面向、更廣的角度、更長的脈絡,來洞察如何對家庭關係的破損及傷害進行修復。
趙老師在本書特別提出「華人社會文化」的理解,對一位家庭治療師的重要,我再認同不過了。如果,西方所教授的家庭治療理論是骨架,那麼深入探究「華人社會文化」對於家庭及個體的影響,就絕對是我們所需要添補的血肉。有了血肉,家庭治療才能真正有氣息與活力,才可以深入家庭,影響關係。
我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即將屆滿十年,這些年來,接觸了台灣的家庭問題,也至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社會,聆聽個體的成長經驗及家庭經驗,更多的深覺是,身為心理工作者,絕不能只熟悉西方心理治療理論,卻對自己身處的「社會文化」渾然不覺。這種渾然不覺,將使我們理解人的問題及家庭的關係所造成的身心傷害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僅僅以矯正行為或調動認知的方式介入,並不能完整評估在華人社會文化下,家庭及個體所累積與形成的損害。
我能在本書出版前,先暢讀了「華人社會文化下家庭治療」觀點及完整介入歷程,實在是我的榮幸及恩典。不論是否身為家庭治療師,我都相信,讀者可以從中學習對「家庭關係」有不同的視框,和了解當中的動力過程。而最具有價值的部分,是本書統整了台灣家庭治療所需的元素,提供給家庭治療師完整的介入觀點。
對一般民眾來說,相信也能從本書了解家庭治療的面貌及進行方式。或許我們都能開放地,願意使用這樣的資源及方式,幫助自己和家人關係。讓我們的家,不僅僅是真實與愛流動的地方,也是生命滋養成長、最具力量的源頭。
蘇絢慧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作者序
滿意的關係,健康的人生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所做的一個歷經七十五年的研究發現,良好的關係真的能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孤單則會損害壽命。重要的是關係的品質,而不是朋友數量的多寡。最能預測一個人未來健康狀況的,不是生理指標,而是他對目前關係的滿意度。
當我們逐漸接近人生終點,回顧一生,很少人會想到工作及物質成就,多數人的遺憾,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未能與心愛的人相伴,或是為了維持和諧而總是壓抑自己,未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諷刺的是,我們卻繼續花不少時間埋首工作,奮力追求物質成就,永遠忙不完。
多數人心中並非不愛自己的家人,卻往往因為不習慣或不知道如何向彼此表達,或未能克服過去的恩怨,使彼此心裡的疙瘩阻礙了關係的修復;有些是受到過去陰影影響,不相信對方會改變、聽得進我們想說的話;有些則是錯過可以表達的機會,徒留遺憾悔恨。
關係難免起起落落、時好時壞,無人能倖免,我們都希望知道如何能修復受傷的關係。本書試圖呈現關係修補的真實歷程,希望能帶給讀者信心與力量,看見關係裡的希望,讓自己的關係開始有所不同。特別是能在我們自己的文化脈絡下,找到合適的方法。當關係開始改善,人生也將隨之不同。
這本書能完成,要感謝許多人。除了我之外的六位作者,也都是有經驗的家庭治療師,但要排除萬難把一個案例寫成一個可讀的故事,需要相當的決心;張老師文化持續的支持,讓本書得以出版;特別要感謝故事裡的家人,透過治療歷程,分享了他們生命中一段特別的經驗,不但拓展了我們七個治療師的視野,相信也會打動許多讀者的心。
據我所知,本書應該是較為完整呈現台灣家庭治療故事的第一本。如果您是心理專業人員,希望本書能引發您對家庭工作的興趣與熱情,逐漸培養出對華人家庭關係動力的文化敏感度。我們誠摯邀請您,一起來探討、參與這個豐富而充滿生命的領域。
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能用看似簡單的色彩,細膩呈現光影的豐富層次,讓畫面中的人物獲得「靈魂」。如果您是有經驗的家庭治療師,我們誠摯地邀請您,細細體會本書這七個家庭會談歷程中的層次與意境,不吝給我們一點回饋與指導。
如果我們能從本書的故事裡學到一點關係中的智慧,希望當你我年老時,都能擁有滿意的關係、健康的生活和有意義的人生。
趙文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