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憂傷靈的良藥
憂鬱症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因為古老的典籍和《舊約聖經》都有類似憂鬱症狀的描述;同時憂鬱症也是一個文明病,因為在現代的社會壓力更大,周圍的支持系統更加薄弱。從最近幾年看診的狀況,可以明顯感受憂鬱症個案數的增加及年齡層的下降。同時,憂鬱症也與癌症及愛滋病並列為廿一世紀的三大疾病。
憂鬱症的病因為何仍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個人體質,加上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如: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人格特質、人際問題及生活壓力…等,這些因素對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影響比重;基督徒既無法免除這些因素影響,所以也無法免疫於憂鬱症。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及心理∕認知治療兩種。在台灣的醫療制度下,精神科醫師常常半天門診需要看幾十個個案,所以藥物治療是主流,少數的個案才會轉介作心理治療。藥物與心理治療有相似的療效,若能合併兩種治療方式會有更好的效果。個人從事精神醫學廿七年也漸漸體會,除了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信仰也能成為憂鬱症個案很大的幫助。有些個案透過信仰的幫助,憂鬱症的改善超乎預期。
本書的作者是位基督徒,也是長期的憂鬱症患者。因為自身的經歷,所以她能深深體會到憂鬱症患者的絕望與掙扎,還有各樣的憂鬱症狀。從內文可以看到她有家庭的憂鬱症病史,所以體質因素對她的憂鬱症有很重要的影響。有些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會反覆發作或是部分的改善,對他們來說,憂鬱症是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本書四十天的默想課程與配合相關的《聖經》經文,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憂鬱症心理的深刻體會。憂鬱症常會伴隨焦慮的症狀,個案的症狀若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條件或是以憂鬱症症狀為主,通常精神科醫師會下憂鬱症的診斷,而抗憂鬱藥本身除了治療憂鬱的情緒外,對焦慮症狀也會有幫助。
本書第一天課程,主題是「再多等一天」,憂鬱症最大的挑戰就是放棄自己或是自殺。生病的過程是很辛苦和絕望,但是活下去就有希望,在這個絕望的關口一定要挺住。就如書中所描述,有些曾經企圖輕生的個案後來都很慶幸當時自殺沒有成功。憂鬱症個案常「不想見人」(第六天)、「自我控告」(第八天)、「自覺低人一等」(第十二天)、「很在意他們怎麼看我」(第廿一天)、「很難下決定」(第廿四天)、「扭曲的想法」(第卅六天)等等。作者透過自身的經歷,提供面對的方式及合適的《聖經》經文。若能用心體會,對憂鬱症的改善和學習共處會很有幫助。
處於憂鬱期常使人無法專心或是思考不流暢,本書每一天的課程不多,包括《聖經》經文、默想、步驟、禱告及日記,可以逐日慢慢完成;本書也可以用讀書會的方式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因為每個人的症狀及環境不一樣,有不同的調適方式。
憂鬱症除了藥物、心理的治療與信仰的操練,運動對憂鬱症也很有幫助。一開始可能很勉強,因為不想出門,但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後,憂鬱症也會跟著改善。有些人甚至可以不再需要藥物的治療,因為運動在大腦可產生類似抗憂鬱藥物治療的腦細胞成長。
希望每位憂鬱中的朋友能夠堅持下去,因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聖經)。願上帝幫助你使用這本書來改善憂鬱症。
蔡世仁
臺北榮總成人精神科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部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