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避免自以為是
我們常常自以為是,習慣於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我們很自然地, 根據過去的經驗或學習而來的知識和信念,不斷地對自己、對他人、對這個世界做出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必須能夠相信這些判斷,否則將陷入徬徨困惑。然而, 若是過於堅持自己的價值或理論並強加於他人身上,將會導致嚴重的問題。
本書介紹的故事清楚說明了自以為是的問題。首先,學習障礙挑戰 許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看法:努力就會有成果、失敗代表懶惰或逃避。這看法如同鬼魅般跟隨著受苦於學習障礙的人以及他們身邊的人。學習障礙也挑戰許多治療師 傾向於相信的事:沒有成果的努力代表了潛意識裡的矛盾、抑制或攻擊。當這些看法壓制了反省以及共感的能力時,我們將無法真正感知學習障礙所帶來的痛苦和希 望。
這是一本協助我們避免自以為是的好書。它協助受苦於學習障礙的人超越世界的標準,發展自己的觀點,進而能夠重新詮釋個人的歷史, 得到自由。本書也協助人們深入了解學習障礙,避免因為誤解所帶來的傷害。對治療師而言,這更是一本珍貴的書,尤其是本書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中,提到了幾個
學習障礙者在診療室中的表現:「對聲音音調的細微差異沒有反應;聽不懂治療師說的話;容易融入但沒有發生內在過程;不經思考;表淺;資料有趣但不會造成衝 擊;記不得上週的討論;每當治療時間或日期有更動就會缺席……」等等。試想,若我們沒有仔細傾聽,而只是套用理論(移情、防衛、阻抗、攻擊、嫉羨、負向治 療反應等等),將會讓我們遠遠地離開個案的經驗。
當然,這並不是說上述的那些理論無用或有害。即使是在學習障礙的特殊經驗中,這些理 論仍然無比重要。只是,在閱讀了本書之後,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共感並思考個案的經驗,這些理論都會浮現新的意義。而這些新的意義,是在我們真正聽到個案的 聲音和觀點之後產生的。我相信,對於治療師而言,這是本書最有價值之處。
周仁宇
本文作者為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美國華盛頓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美國精神分析學會(APsaA)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
譯者序
超越學習障礙
我為何會翻譯這本書?其中牽涉到一些因緣:二○○八年我去到芝加哥學習精神分析。某一次上課的時候,因為老師勒文(Fred Levin)的介紹,認識了莫娜•歐倫史坦(Myrna Orenstein)這位社工師。在這裡我很想介紹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分析訓練督導勒文博士,因為他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人。除了生涯過程很精采(他曾遠赴
東京做研究數年)之外,他的研究橫跨精神分析與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analysis),企圖把精神分析裡的重要發現,找到生物學上的生理 基礎。此外,他還非常博學多聞,知識領域遠遠超越傳統的精神分析以外,甚至對於藥物成癮與酒癮都有很高的興趣。他令我印象深刻之處,還包括他對人的高度興 趣,以及對病人的信任,這些都是勒文明顯的個人特質。
有一次督導的時候,勒文突然提到他的朋友莫娜想找一個中國人翻譯她的著作,因為 她想把她的書介紹給中國。我當時想到台灣或許可以擔任這個窗口,所以就一口答應這個邀請。之後莫娜寄來她的書,我大致讀了一些章節後,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有 些特別,形式與一般的精神分析論文大不相同,但又包括了不少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的內容。於是我嘗試問了幾家出版社,就在我快要放棄的時候,突然傳來張老師
文化答應出版這本書的好消息!這就是這本書中文版得以出版的過程。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在目前的台灣,深度心理學的著作可能因為過於艱深,出版的成 績似乎不是很好。可是莫娜這本書恰恰嘗試跨越理論的藩籬,以與當事人訪談做為開啟本書的主題,同時設定以一般人為讀者,讓這本書讀來應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 收穫:
第一是經驗的再發現。學習上的困難與障礙,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有人可以如此詳實地描述障礙的心理感受,以及超越障礙的諸 多困難,同時涵蓋可能的心理情緒影響。這些可以是一種「經驗的再發現」。經驗在充分語言化與意識化後,做為當事人的我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藉著這本書 的幫助,得以重新審視自身特有的學習困難與障礙,以及可能延續至今的情緒影響。
第二是學習有趣的新知識。讀者在完成本書閱讀之後,必 然可以發現勒文對這本書的巨大影響。包括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視野,神經精神分析的生物學基礎描述,以及多種專業的兼容並濟;這些確實是勒文帶給這本書的影 響。而莫娜本身也是走過學習障礙挑戰的英雄人物,她永不放棄且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可以說是透入書頁之中。她很有耐心地協助本書的修正與完成,這本書最
終可以順利出版,她本人的堅持及想要與更多人分享的意志,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超越的實現過程。每個人一生中都不斷面臨著不同的 考驗,也都需要想辦法度過與超越難關。沒有辦法超越而陷入僵局、困頓、「斷層」的時候,可能就會面臨生命的停滯。停滯時,我們都有各自的解決辦法,如果有 機會參考別人的超越與成功經驗總是好的,可能會有幫助。而這本書正是如實地、無私地分享了許多超越經驗。讀者如果可以堅持讀完本書,應該也是一種超越;而
這裡講的成功與超越,應該與市面上的成功學與正向心理學有很大不同。你讀了就知道。
我在翻譯過程中,也面臨個人分析訓練的考驗。因著 地理距離的限制,我決定以Skype進行個人的分析訓練,而這更加重了語言的負擔與障礙。詳細讀完本書以後,我個人也獲益良多;因為訓練過程裡的太多困難 與障礙,幾乎每每讓我落入所謂的「斷層」狀態,而我也只能屢敗屢戰,一方面想辦法堅持下去,另一方面則要努力從其他管道獲取必要的支持、理解與彌補。我選
擇以論文閱讀來取代課堂上的言語討論,否則很難較有系統地獲得所需的理論知識;這就是所謂的「代償」。另外,一對一討論的自在與收穫,也對照出課堂上團體 的參與困難。這些點點滴滴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但它畢竟是我個人的學習過程,而莫娜的書剛好是陪伴與支持我的另一個自體客體。
最後,我 要謝謝莫娜給我這個翻譯的機會,讓我有機會接觸這一本有趣的書。我還要感謝張老師文化公司俞總編與同仁們的大力協助,讓這本書總算可以順利完稿。也要謝謝 一路上的同事與夥伴:秀惠的陪伴與支持,讓這本書的份量可以有效被分擔。謝謝臺大醫院神經外科楊士弘醫師的協助指正,讓本書相關圖表更為精確。還要謝謝小 華與子芸的同在,你們是我可以堅持到今天的支柱。
許豪沖
本文作者現任自體心理診所負責人。臺大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任,投入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超過二十年,目前仍繼續接受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分析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