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歷經了長久的戰亂紛擾,最終演變為兩岸分治的局面,對於這段歷史的發展,其中的合縱連橫、談判妥協及民生的疾苦、社會的演變等,身處現代的我們,實應有深刻的體認與瞭解。
本書除詳盡論列中國現代歷史的發展外,並具有與坊間一般論著不同的特點:一、雖也以國民黨的發展為主軸,但在國共關的演變上,亦著墨甚多;二、除了詳述二次大戰後臺灣的發展之外,對於中國大陸政經演變,也有詳細的說明。全書不落俗套,綱舉目張,使讀者展卷之始,即能掌握脈絡與涵義所在,值得再三省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薛化元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福鐘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潘光哲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福鐘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潘光哲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
編寫要旨
第一章 清季政局與革命運動 1
第一節 清季政局與社會變動 1
第二節 革命運動的興起 13
第二章 中華民國的誕生與民初政局 23
第一節 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 23
第二節 南北軍閥混戰 33
第三節 民國初年的外交 41
第三章 中國的啟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 49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49
第二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歷程 57
第三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65
第四章 國共合作與北伐 73
第一節 國共合作與國民黨改組 73
第二節 國民政府成立前後的南方政局 80
第三節 北伐與國共決裂 89
第五章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99
第一節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與成就 99
第二節 外患與中國的反應 109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 118
第六章 近代的臺灣 127
第一節 清代的臺灣 127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抗爭 140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發展 150
第七章 第二次中日戰爭 163
第一節 第二次中日戰爭的經過 163
第二節 戰時國共勢力的消長 172
第八章 國共內戰與中國大陸的易幟 183
第一節 戰後和平建國的努力 183
第二節 國共內戰 191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發展 203
第一節 新政權的鞏固 203
第二節 共產社會的嘗試 211
第三節 改革開放的展開 220
第十章 臺灣的發展 231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臺灣 231
第二節 統治體制的鞏固與發展 242
第三節 戰後臺灣經濟的發展 253
第四節 民主運動的展開與體制轉型 266
第五節 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官方立場 279
大事年表 291
參考書目 300
第一章 清季政局與革命運動 1
第一節 清季政局與社會變動 1
第二節 革命運動的興起 13
第二章 中華民國的誕生與民初政局 23
第一節 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 23
第二節 南北軍閥混戰 33
第三節 民國初年的外交 41
第三章 中國的啟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 49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49
第二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歷程 57
第三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65
第四章 國共合作與北伐 73
第一節 國共合作與國民黨改組 73
第二節 國民政府成立前後的南方政局 80
第三節 北伐與國共決裂 89
第五章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99
第一節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與成就 99
第二節 外患與中國的反應 109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 118
第六章 近代的臺灣 127
第一節 清代的臺灣 127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抗爭 140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發展 150
第七章 第二次中日戰爭 163
第一節 第二次中日戰爭的經過 163
第二節 戰時國共勢力的消長 172
第八章 國共內戰與中國大陸的易幟 183
第一節 戰後和平建國的努力 183
第二節 國共內戰 191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發展 203
第一節 新政權的鞏固 203
第二節 共產社會的嘗試 211
第三節 改革開放的展開 220
第十章 臺灣的發展 231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臺灣 231
第二節 統治體制的鞏固與發展 242
第三節 戰後臺灣經濟的發展 253
第四節 民主運動的展開與體制轉型 266
第五節 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官方立場 279
大事年表 291
參考書目 300
序
編寫要旨
一、本書乃參考中國近代史、現代史領域諸多前輩的研究,邊竄而成。因非學術性著作,且囿於篇幅,僱正文中不一一註明出處,而於書後參考書目中列明所參考的著作,以示不掠美之意。
二、有關臺灣史部分,則隅谷三喜男等、張勝彥等、黃昭堂、若林正丈、吳密察、楊碧川等人的著作,是重要的參考書籍,特此說明。
三、本書初版第一、二、三章及第五章第一、二節由潘光哲執筆;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節、第七章第二節、第八章第二節、第九章由李福鐘執筆;第六章、第七章第一節、第八章第一節及第十章則由薛化元執筆。四版以後的修訂,則由薛化元執筆。
四、有關本書的體例部分,原則上採中國紀元,附上西元紀元。唯為尊重史實起見,凡外國史事原則上採西元紀元,日本領臺期間採西元紀元,至於中共政權統治下的中國大陸,亦採西元紀元。
一、本書乃參考中國近代史、現代史領域諸多前輩的研究,邊竄而成。因非學術性著作,且囿於篇幅,僱正文中不一一註明出處,而於書後參考書目中列明所參考的著作,以示不掠美之意。
二、有關臺灣史部分,則隅谷三喜男等、張勝彥等、黃昭堂、若林正丈、吳密察、楊碧川等人的著作,是重要的參考書籍,特此說明。
三、本書初版第一、二、三章及第五章第一、二節由潘光哲執筆;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節、第七章第二節、第八章第二節、第九章由李福鐘執筆;第六章、第七章第一節、第八章第一節及第十章則由薛化元執筆。四版以後的修訂,則由薛化元執筆。
四、有關本書的體例部分,原則上採中國紀元,附上西元紀元。唯為尊重史實起見,凡外國史事原則上採西元紀元,日本領臺期間採西元紀元,至於中共政權統治下的中國大陸,亦採西元紀元。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清季政局與革命運動
第一節 清季政局與社會變動
摘要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面臨的變局,錯綜複雜。只接受過傳統教育,認識和視野只侷限在傳統範疇的最高統治者,不可能有充分的認識與應變能力。但是,他們卻掌握了做決策的最高權力,並唯權力鞏固是視,對引導國家發展產生了負面的限制作用。國勢危急,向以關懷國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挺身而出,呼籲維新改革,以救危局,康有為與梁啟超師徒即是1890年代維新改革力量的代表人物。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清德宗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的建議下,做出了維新變法的決策。但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致使史稱「戊戌變法」的改革行動並未成功。
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影響重大。如基督教的重行傳播,由於文化衝突,遭受某些中國人的杯葛,甚至引發「教案」,紛擾無已,義和團運動應運而起。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民間反抗外國勢力入侵的行動,雖夾雜愚昧無知的成分,卻是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先導。這一事件還嚴重衝擊清廷的政治權威,動搖政權的基礎。清廷迫於壓力,只好宣示改革,推行「新政」,後來更進一步宣示預備立憲。熱心於維新事業但反對採行革命手段的地方士紳,熱烈回應,這些熱心參與的人物通稱為立憲派。但因清廷推動的立憲措施不孚眾望,使得立憲派人士最後轉向支持革命,對中華民國的建立有重要的貢獻。
清廷的統治能力不斷的弱化,是其傾覆的重要因素,財政的崩潰即是重要的表徵。為因應財政需求,清廷大借外債,搜括民財,無窮已時,因之引發諸如抗捐、搶米等行動,社會秩序動盪不存,清廷自然難逃傾覆的命運。
統治集團與清季政局
清末的政治權力運作仍維持傳統中國「皇權至上」的形式。漢人督撫自平定太平天國後,對政局逐漸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舊受滿族皇權的節制。如袁世凱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擔任直隸總督等職後,權傾一時,至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年甫三歲,其父載灃以攝政王名義監國,一紙諭令要袁世凱「開缺回籍養疴」,袁也只好倉皇離職(1909年1月),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掌握皇帝權力的滿族統治者,個人處理政務的能力優劣,甚或脾性好惡,都會對當時的局勢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一節 清季政局與社會變動
摘要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面臨的變局,錯綜複雜。只接受過傳統教育,認識和視野只侷限在傳統範疇的最高統治者,不可能有充分的認識與應變能力。但是,他們卻掌握了做決策的最高權力,並唯權力鞏固是視,對引導國家發展產生了負面的限制作用。國勢危急,向以關懷國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挺身而出,呼籲維新改革,以救危局,康有為與梁啟超師徒即是1890年代維新改革力量的代表人物。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清德宗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的建議下,做出了維新變法的決策。但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致使史稱「戊戌變法」的改革行動並未成功。
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影響重大。如基督教的重行傳播,由於文化衝突,遭受某些中國人的杯葛,甚至引發「教案」,紛擾無已,義和團運動應運而起。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民間反抗外國勢力入侵的行動,雖夾雜愚昧無知的成分,卻是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先導。這一事件還嚴重衝擊清廷的政治權威,動搖政權的基礎。清廷迫於壓力,只好宣示改革,推行「新政」,後來更進一步宣示預備立憲。熱心於維新事業但反對採行革命手段的地方士紳,熱烈回應,這些熱心參與的人物通稱為立憲派。但因清廷推動的立憲措施不孚眾望,使得立憲派人士最後轉向支持革命,對中華民國的建立有重要的貢獻。
清廷的統治能力不斷的弱化,是其傾覆的重要因素,財政的崩潰即是重要的表徵。為因應財政需求,清廷大借外債,搜括民財,無窮已時,因之引發諸如抗捐、搶米等行動,社會秩序動盪不存,清廷自然難逃傾覆的命運。
統治集團與清季政局
清末的政治權力運作仍維持傳統中國「皇權至上」的形式。漢人督撫自平定太平天國後,對政局逐漸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舊受滿族皇權的節制。如袁世凱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擔任直隸總督等職後,權傾一時,至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年甫三歲,其父載灃以攝政王名義監國,一紙諭令要袁世凱「開缺回籍養疴」,袁也只好倉皇離職(1909年1月),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掌握皇帝權力的滿族統治者,個人處理政務的能力優劣,甚或脾性好惡,都會對當時的局勢產生一定的影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306
-
新書85折$306
-
新書95折$342
-
新書95折$342
-
新書$360
-
新書$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