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合梳理中國商代晚期以前考古學文化的譜系格局和發展演變狀況,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國文化圈或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其範圍涵蓋了現代中國大部分地區。
作者認為早期中國是有中心、有主體的超穩定的多元一體結構,有著以農為本、穩定內斂、整體思維、祖先崇拜等基本特質,經歷跌宕起伏的連續發展過程,是秦漢以後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的基礎。讀者可以從本書了解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並從中得到啟示,鑑往知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建業
甘肅通渭人,1967年出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國西北地方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先秦考古》、《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譜系與文化交流》、《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態、人地關係與早期中國》、《原史中國》等,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岱海考古(三)——仰紹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遺存與環境資訊》等。
韓建業
甘肅通渭人,1967年出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國西北地方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先秦考古》、《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譜系與文化交流》、《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態、人地關係與早期中國》、《原史中國》等,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岱海考古(三)——仰紹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遺存與環境資訊》等。
目錄
序/嚴文明
引言
第一章 緒論
一、文化上和政治意義上的中國
二、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
三、本書目的
四、研究和寫作思路
第二章 早期中國之前的中國
一、早期中國人種和文化上的古老基礎
二、五大文化系統
三、早期中國的萌芽
四、三大文化系統
第三章 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的形成
一、核心文化的蓬勃發展
二、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化」
三、紅山文化的新階段
四、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趨同
五、華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文化
六、廟底溝時代的三層次結構文化共同體
七、小結
第四章早期中國的古國時代
一、仰韶後期:分化與整合
二、龍山時代:從萬國林立到中原中心
第五章 早期中國的王國時代
一、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大部地區
二、黃河上游至新疆東部
三、長江上游地區的三星堆文化
四、華南地區文化
五、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六、二里頭──二里岡時代的文化交流
七、小結
第六章 早期中國與古史傳說
一、炎黃時期
二、顓頊、帝嚳時期
三、堯、舜時期
四、夏代
五、商代早期
六、小結
第七章 早期中國的地理環境基礎
一、早期中國的地理環境基礎
二、環境演變與文化變遷
三、小結
第八章 結語
Abstract
插圖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緒論
一、文化上和政治意義上的中國
二、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
三、本書目的
四、研究和寫作思路
第二章 早期中國之前的中國
一、早期中國人種和文化上的古老基礎
二、五大文化系統
三、早期中國的萌芽
四、三大文化系統
第三章 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的形成
一、核心文化的蓬勃發展
二、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化」
三、紅山文化的新階段
四、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趨同
五、華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文化
六、廟底溝時代的三層次結構文化共同體
七、小結
第四章早期中國的古國時代
一、仰韶後期:分化與整合
二、龍山時代:從萬國林立到中原中心
第五章 早期中國的王國時代
一、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大部地區
二、黃河上游至新疆東部
三、長江上游地區的三星堆文化
四、華南地區文化
五、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六、二里頭──二里岡時代的文化交流
七、小結
第六章 早期中國與古史傳說
一、炎黃時期
二、顓頊、帝嚳時期
三、堯、舜時期
四、夏代
五、商代早期
六、小結
第七章 早期中國的地理環境基礎
一、早期中國的地理環境基礎
二、環境演變與文化變遷
三、小結
第八章 結語
Abstract
插圖目錄
內容連載
一、文化上和政治意義上的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文獻。周成王時青銅器何尊上有這樣的話:「唯(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1《尚書.梓材》中說「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詩經》中多處出現「中國」一詞,如《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民勞》中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話。當時的「中國」與「中土」、「中原」內涵近似,與「四方」相對,合起來便是《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所謂「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中國」既指「中土之國」即京師成周洛邑*2,也指代表天命擁有王權的「天下」之核心,因此雖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國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3。春秋戰國至秦漢以後,「中國」常與「四夷」相對,範圍也擴大到中原,乃至於擴大到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正朔」皇朝*4,但仍不是國名,內涵也小於「天下」。至清康雍乾三朝統一天下,
中國才基本確立近代中國的空間格局。辛亥革命以後,「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才真正成為國名。
現在一般所說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可稱為現代中國。現代中國可以從文化和政治兩個方面去觀察。文化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表現為多民族多區域文化「多元一體」;政治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表現為國家基本統一,能夠對約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以及一定範圍的領海和領空行使主權,下分30多個省級行政單位。雖然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上現代中國內部單元的劃分並不一致,但總體都具有統一性特徵,其地理空間也基本一致*5。
歷史上的中國,空間或疆域範圍眾說紛紜,有人將其歸納為至少5種觀點*6。這當中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主編譚其驤宣導的以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的版圖作為歷史上中國疆域範圍的意見最具代表性。他提出: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文獻。周成王時青銅器何尊上有這樣的話:「唯(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1《尚書.梓材》中說「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詩經》中多處出現「中國」一詞,如《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民勞》中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話。當時的「中國」與「中土」、「中原」內涵近似,與「四方」相對,合起來便是《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所謂「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中國」既指「中土之國」即京師成周洛邑*2,也指代表天命擁有王權的「天下」之核心,因此雖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國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3。春秋戰國至秦漢以後,「中國」常與「四夷」相對,範圍也擴大到中原,乃至於擴大到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正朔」皇朝*4,但仍不是國名,內涵也小於「天下」。至清康雍乾三朝統一天下,
中國才基本確立近代中國的空間格局。辛亥革命以後,「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才真正成為國名。
現在一般所說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可稱為現代中國。現代中國可以從文化和政治兩個方面去觀察。文化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表現為多民族多區域文化「多元一體」;政治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表現為國家基本統一,能夠對約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以及一定範圍的領海和領空行使主權,下分30多個省級行政單位。雖然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上現代中國內部單元的劃分並不一致,但總體都具有統一性特徵,其地理空間也基本一致*5。
歷史上的中國,空間或疆域範圍眾說紛紜,有人將其歸納為至少5種觀點*6。這當中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主編譚其驤宣導的以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的版圖作為歷史上中國疆域範圍的意見最具代表性。他提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383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3折$419
-
新書95折$428
-
新書95折$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