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裡的美食家:神經人類學家的美食踏查

大腦裡的美食家:神經人類學家的美食踏查
定價:280
NT $ 110 ~ 252
  • 作者:約翰‧艾倫
  • 原文作者:John S.Allen
  • 譯者:陳彥含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3-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92188
  • ISBN13:9789863592181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大腦科學、美食與人類演化的書。
吃是一種本能,為了生存的本能,
吃好吃的東西可不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滿足大腦所發出的訊息,
但是,大腦為什麼要發出這樣的訊號呢?
身為神經人類學家的艾倫,透過研究、透過動物觀察,
以人類學的角度為我們闡述大腦vs.美食這件有趣的事情。

  吃東西一定非要美食不可嗎?
  書中探究了對食物的厭惡與喜好、給食物加上「好」和「壞」標籤的強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還對吃這件事進行了跨文化比較。為什麼我們喜歡吃脆脆的東西?為什麼抵擋不住油炸物的吸引,即使心臟血管已經阻塞到不行?油炸物像嗎啡,入口時的香氣,咬下去的瞬間喀擦,就像是大腦細胞們的歡呼聲~~~事關吃喝,因此決定味覺的絕不是單一因素(案情不單純)。

  要吃多少才會飽?
  看看大胃王比賽,或是吃到飽餐廳裡人們的表情,有沒有一種「食物理論」決定我們會選哪些東西來吃,決定吃多少才算飽,決定我們愛吃什麼?本書探索了味覺的演化基礎,以及每一種文化其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氣氛。

  獨一無二的雜食者
  人類是地球上最複雜的雜食動物。我們吃飯時,味蕾將味覺傳遞到大腦,將食物吞嚥之後,食物經過食道再到胃進行消化,雙管齊下。也許是與食物這樣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類如此特殊,也讓飲食文化顯得十分獨特。即使是靈長類也不會像人類這樣看待食物。結論是,味蕾能夠體現人類的自然史,人類是超級雜食者(拍手)。

  人類飲食是文化現象,由每位進食者的集體行動塑造而成。文化是大腦活動的外部共同表現,也是其擴音與增強器。為了解雜食心智如何進食,必須將人類飲食視為生物與文化現象。進食就像一種語言,是經驗的累積,在各種不同層次之下,進行有效開發。透過食物與飲食習慣,我們將發掘並探索大腦功能的多重面向。就像稜鏡將白光分為組成白光的基本光線,我們也能透過進食行為,揭開並照亮大腦運作的途徑。

  本書內容
  第一章 ︳檢視香脆食物的廣泛吸引力,以及香脆食物受歡迎的原因,並介紹此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從靈長類始祖到現今的超級雜食動物,圖解人類飲食的生物歷史。
  第三章 ︳檢視與食物相關的感官,主要探討味道為何既是生物性,也是文化性的。
  第四章 ︳研究「想吃更多」的自然趨勢,以及較不常見卻一樣有趣的「想吃更少」的現象。
  第五章 ︳探索記憶的不同表現與程度,以及食物為何是回憶的特殊事項。
  第六章 ︳研究人類如何分類物品,藉此可反映出人類如何透過心智組織與簡化,將周遭環境合理化。
  第七章 ︳探討最有創造力的物種(人類),如何在食物與飲食領域展現創意。
  第八章 ︳闡述食物理論的概念。

本書特色

  一位神經人類學家,為我們呈現人與食物間,充滿了獨特視角、敏銳觀察和創新觀點的精神盛宴。
  涵蓋關於食物演化、渴求和厭惡、食物偏好的文化差異、大腦記憶與食物選擇。
  闡述人腦的各種複雜的高級功能,如感覺、記憶、分類、創造力對人類食物演化的貢獻。
  如何成功抵制美食的引誘和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如何解決環境與食物所產生的衝突。

名人推薦
    
  吳映蓉 台大營養學博士
  徐 仲 飲食文化研究者
  郭家芬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教授兼主任
  黃偉俐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維多利亞 料理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艾倫(John S.Allen)


  美國南加州大學「棟賽夫認知神經科學成像中心」和「腦與創造力研究所」的神經人類學家。艾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在奧克蘭大學人類學系擔任教職的數年間,他曾於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帕勞群島和新西蘭進行心理生理學和神經分裂症演化的田野調查。1998年,艾倫開始跟隨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夫婦領導的認知科學研究組開展人類神經解剖學研究。
 

目錄

 引言
1 香香脆脆
2 兩條腿、腦子大、臉很小的超級雜食猿類
3 食物與感官的大腦
4 吃多,吃少
5 食物與進食的記憶
6 分門別類:好的食物、壞的食物、可以的食物、不行的食物
7 食物與創意旅程
8 心智理論,食物理論?
附錄
致謝
索引
 

內容連載

痛的愉悅感:吃辣椒

痛覺不是味道;痛覺就是痛覺。不管在口中,或是身體其他部位,痛覺接受器的神經細胞都相同。有些反應迅速,對急性傷害反應強烈,警告受傷的人迅速反應,避免遭受更多痛苦。其他痛覺接受器則反應較慢,不直接反應在患處,而在組織損傷時釋放的化學物質。急性疼痛痊癒後,仍會持續痠痛一段時間:疾病或發炎引發的組織損傷,也會造成痠痛。

痛覺接受器與其他感覺接受器不同,無法快速適應刺激。如前所述,吃進大量相同食物,不管再怎麼好吃,都會減低味覺細胞反應。然而,從個人經驗可知,吃進再多辛辣食物,都不會產生習慣性,反而會越來越痛苦。就算稍微有點習慣,辛辣食物也不會減緩,或是停止痛覺接受器的運作。因此,食物辛辣感與其他味覺大不相同。

當然,以長期來看,人們是可能習慣辛辣食物的。我有位大學室友,在他的文化背景當中,並沒有非常辣的食物。在其他室友慫恿之下,他有一次不情願地在早餐的蛋中,加上一點點辣莎莎醬。他覺得超辣的,但過了幾個月後,他已適應辣度,並加上越來越多莎莎醬。很明顯地,他很喜歡莎莎醬,辣度可能加深他的喜愛,或可能是因為莎莎醬的辣度,不會讓他討厭這種食物。他顯然已經習慣莎莎醬的辣度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9
    $110
  2. 新書
    79
    $221
  3. 新書
    85
    $238
  4.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