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期待一個更圓融的經濟發展
經濟學是什麼?翻開坊間教科書,經常是這麼起頭的:「經濟學乃是研究人類基於理性自利之心態,思考如何將有限、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一門社會科學。」這可以說是自十八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經濟行為的基本認識。簡言之,經濟學的實踐,就是在「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狀況下,人類社會如何進行資源配置的選擇。
純粹的資本主義式經濟學,強調「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對於資源的分配作用,所具有的絕對主導能力。而在數理科學走進經濟學的世界後,人類的行為往往被抽象化並套入經濟理論模型中,簡化成為個體選擇效用或利潤的極大化等自利行為;然人類行為複雜性,使經濟世界、金融市場不時出現超乎經濟學所能解釋的現象。況且,個人在資本市場所追逐的自利行為,並不一定會吻合國家發展途徑的需要,例如廠商的海外逐利行為亦有可能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
就如同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中,退休金融家Ben Rickert對著購得「信用違約交換選擇權」而沾沾自喜的年輕投機客所說的:「如果我們押對了(次級房貸危機的發生),那人們就要失去他們的房子、工作和退休金存款了。…… (美國金融界)用數字來簡化人們,就像這樣:當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時,意味著又將有四萬人會失去生命,你知道嗎?」
並希望他們在獲取因金融危機而產生的鉅額暴利時,也能夠同時銘記這個事實。
是的,從狹義的觀點來看,有人得必有人失。但當我們開始將視野拉得更高、更遠時,經濟學家開始看見更深沉的問題:人們真的是完全站在所謂「自利」的角度,讓市場機制決定一切嗎?與此同時,當一方之得代表著另一方之失時,我們真的從自由競爭中獲利了嗎?試想,社會中有許多人願意不求物質回報地承擔社會責任,或進行公益活動,並從中獲得自身的滿足與快樂,這難道不是一種非典型的「自利」嗎?
我們始終清楚地認知,經濟學的理論模型從來無法完善地解釋經濟發展,人們只能致力於讓理論或模型較能更適切地詮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我們亦不斷發現更多可以納入、甚或應當考量的各種變數。故而,經濟學家們總是在不斷改進、嘗試提出較為周全的經濟學理論或模型。他們就這樣翻越一座又一座的理論山峰;然而眼前面對的,卻是更多尚待攻略的連綿山巒。這是所有經濟學家必須克服的挑戰,也是你我都要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
作為一本引領普羅大眾進入經濟學世界的讀物,本書作者凱特林‧馬歇爾(Katrine Marçal) 以其身為《瑞典晚報》(Aftonbladet)
總主筆,她那詼諧幽默的筆鋒、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深入淺出的行文,用一種系統性而又充滿張力的鋪陳方式,從較少有人觸及的角度切入,引領讀者一窺經濟學的另一種風貌。她不但在十六個章節內,帶著讀者走過了經濟人的前半生,同時也將經濟人後半生的想像圖,展開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都知道,世上總有些公共議題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然誠如作者所言:「惟方式與出發點皆不相同」,每個人的思維與見解均有許多不同之處,也因此經濟學(乃至其他各類科學)的發展,才能不斷匯聚不同觀點,並延伸向不同領域,而得到較為合理周延的整合,進而造福人類。
隨著歲月更迭、世代交替、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舊有的經濟理論已不足以解釋現今我們面臨的許多經濟現象、問題,更遑論危機了。經濟學家也不斷地嘗試從不同面向,思考既有的經濟理論以及社會經濟的意義與價值,思考如何才能更正確地詮釋經濟發展的藍圖,進而為永續經濟指明該走的途徑。
畢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始終仍在於追求人類最大的福祉。而作為一名經濟學者,筆者希望闔上本書後,讀者將能擁有更多元、更開放及更圓融的心胸,去探索經濟學的不同風貌、去關懷經濟發展的途徑與目標。
因為,這不是一本蓋棺論定「經濟人」的書,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總是有無限可能」的書!
謝文真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