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孫中山

日本人與孫中山
定價:440
NT $ 348 ~ 456
  • 作者:馬厄利爾‧詹遜
  • 原文作者:Marius B. Jansen
  • 譯者:吳偉明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6-01-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56487
  • ISBN13:9789620756481
  • 裝訂:平裝 / 2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孫中山與日本的關係,複雜且微妙,尤其是他與日本政客以及民族主義者的交往一直頗受民國史研究者的關注。孫中山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的背後,他的日本友人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以豐富史料,層層推演孫中山與日本人千絲萬縷的關係。《日本人與孫中山》成書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雖然期間新材料不斷出現,此書至今仍為中日關係史研究方面可超而不可越的地標。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一本視角獨特、學術性較強的史學作品。坊間缺少討論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的中文研究,僅有的幾本多從孫本身以及當時中國政局的視角入手,而本書作者較超然的學術背景,使他選擇從日本國內政治以及國際大環境的轉變的角度切入這個議題。

  2. 全書線索清晰,關注大事件和大人物。從章節的安排可以看出,各章按時間線索串聯起一系列獨立的事件或者議題,對讀者來說相當的直觀。雖為學術作品卻不會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憂慮。

  3. 有關中國近代史,中日關係,孫中山的學術著作在兩岸三地都很受關注。本書為知名的研究者的作品且視角獨特。

  4.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吳偉明教授為其中一位譯者。吳教授是香港知名的日本歷史文化博主(粉絲專頁:知日部屋),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是本書作者的學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厄利爾.詹遜(Marius B. Jansen)


  美國的日本史和中日關係史大師。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師從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和賴肖爾(Edwin O. Reischauer)。自1959年起至1992年退休為止一直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並於1969年在普大創立東亞研究學系及擔任首任主任。代表作包括The Japanese and Sun Yat-sen(1954)、Sakamoto Ryōma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1961)、Japan and Its World: Two Centuries of Change(1975)、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1972(1975)、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1992)及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2000)等。

譯者簡介

吳偉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詹遜關門弟子。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並兼任文學院副院長、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及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專攻中日思想文化史、旁及港日關係史及日本流行文化。近年研究以德川時代的中國人傳說、明治易學及港日文化交流為重點。新近著作包括《德川日本的中國想像》(2015)、《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2015)、《在日本尋找中國》(2013)、《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等。譯有《德川日本》(1996)。
 

目錄

譯者序
導論
 
第一章    明治擴張主義的意識形態及政治脈絡
第二章    人物與先例
第三章    孫中山
第四章    1900年:惠州與廈門
第五章    同盟會
第六章    1911年革命
第七章    1913年革命
第八章    1915年:武力指導
第九章    孫中山與日本援助
 
結論

 

譯者序
 
  2012年在慶祝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成立廿週年的宴會上碰見當時香港商務印書館的總編輯陸國燊博士。他表示想將美國的日本史泰斗(故)馬厄利爾•詹遜(Marius Jansen)的名著《The Japanese and Sun Yat-sen》(哈佛大學出版社,1954年)中譯,邀請我跟他各譯一半。詹遜是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陸博土是新亞書院歷史系的大師兄及日本史前輩,我欣然即席答應。
 
  三年轉眼過去,陸博士與我各有各忙。他沒有再提譯書之事,我亦未有跟進。今年8月,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張宇程先生突然聯絡我,表示已從哈佛大學出版社取得中文版版權,亦邀請我翻譯。我才知道陸博士沒有忘記。不過因為版權有限制,規定必須在本年內出版,我只好把手上的三個研究計劃暫時擱下,日以繼夜工作,花了兩個多月把它完成。時間倉促,一切以“不求甚譯,達意為主”為原則。一些冗長的注釋作了些刪減。譯稿經杜紹康先生、鄧曜强先生及吳詠梅博士校正,在此一併致謝。
 
  究竟一本六十年前出版的學術書對當今的學術界有何價值?此作不但開西方研究孫中山的先河,至今已成經典之作,是研究孫中山的出發點及必要參考。它對中文讀者有特別意義。第一,作者是美國人,沒有思想包袱,可以客觀地描述孫中山的一生。孫在書中是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讓史實說明一切,沒有半點美化或醜化。第二,它運用大量原始日文資料及政府檔案,以孫與日本人的關係作切入點,將近代錯綜複雜的中日關係抽絲剝繭。這作正好填補中國學者研究孫中山的盲點。昔日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研究院時閱讀此作,在思想上產生很大衝擊。盼望這學術經典的中文版會為中國人的孫中山研究帶來嶄新的觀點及引起有意義的討論。
 
  這是我的第二本譯書,首本是詹遜的《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譯書不是興趣或專長,而是一種致敬及報恩的方式,希望老師在天之靈會感到欣慰。在翻譯過程中與孫中山及詹遜神交,這種感動是筆墨無法形容的。
 
譯者 吳偉明
2015年立秋於中大梁銶琚樓
 
 

內容連載

導論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到了1929年6月1日算是大功告成,而蘇聯顧問曾一度備受歡迎,加以重用,現在卻已棄如敝屣。蔣介石在1928年率領軍隊北向山東,雖然意外的受到日軍阻撓,同時亦一度被逼下野赴日,但最後仍能東山再起。他與租界的金融及工商勢力已建立起牢固聯盟。在內外力量的支持下,蔣似乎能為中國帶來安定,把民國以來分裂的板塊重新統一起來。
 
1925年4月以降,孫中山的遺體一直安放在北京城外西山的一個廟宇中。孫早於1895年已相信南京的中央位置是統一全國的關鍵要素,故其靈柩亦祈能永久安葬該地。後來軍閥內亂結束,孫中山的遺體便運往南京。在南京城外紫金山宏偉的紀念堂中,他可以凝望新政府的一切,包括統一全國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各項措施。在孫成為中國民族主義守護神的新角色下,他過往的不足與自相矛盾早已被遺忘。孫中山由這個尊貴的安息地所產生的影響力,比他以前在這城市中所經營的革命活動還要大。
 
是年6月1日,連珠槍響打破黎明的沉寂,向沿着中山路聚集數以千計的人們正式宣佈,對孫作最後致敬的儀式已經開始。長達兩里的行列隊伍步離南京,這個隊伍由士兵、各個工會代表及男女童軍組成,另外亦有許多非正式的弔唁者站在路邊,而沿馬路邊都拉起繩索,由士兵警衛,不許人們越過。士兵都很清楚自己身負重任,要讓今天的活動順利完成,因此一直高度戒備,手指從沒有離開過步槍的扳掣。群眾注視着行列中各個隊伍安靜經過,他們的耐心終於得到回報,終於一睹靈車上巨大而造工精細的棺木。靈車後面是孫夫人、她的弟弟宋子文、她的妹妹與蔣介石、孫科及其夫人、胡漢民,還有這位逝去領袖的其他戰友。所有人的衣着都十分簡單,一律是樸素的白色。靈車拖着藍白相間的繩索,繩索後是各國的外交團成員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逾4小時後,大約是10時半,靈車抵達紫金山山腳,亦即孫中山安息之地。負責主祭的人早在南京城外換乘汽車到達,重新排成隊伍,拾級而上。挑夫將棺木移往一個巨大擔架,旁邊是藍白相間的挑擔。挑夫從山腳抬棺而上,動作緩慢而吃力,這時候主祭者在前面引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48
  2. 新書
    79
    $348
  3. 新書
    79
    $348
  4. 新書
    85
    $374
  5. 新書
    88
    $387
  6. 新書
    9
    $396
  7. 新書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