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一位天生的旅行者>
葡萄牙里斯本的阿爾法瑪區。一下公車,盡是荒蕪破落,了無人跡。旅伴遲疑地問:「妳確定是這裡嗎?」
慕瑾堅定地往前走,然後一轉彎,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畫面跳入眼前。港口旁,兩排專賣海產的餐廳一家挨著一家,一串串豔紅的螃蟹和龍蝦掛在餐廳門口,熱氣氤氳。空氣中有一股大海的味道,餐廳老闆用南歐的熱情大聲招呼客人。聲音、氣味、畫面,無不令人血脈賁張,這是所有旅行者夢想的地方。
問她,為什麼知道要拐進這條巷弄,「直覺!」她說。(別忘了那是一個沒有Google地圖的年代。)
這就是慕瑾,一個真正的旅行者。她對美有一種天生的品味和喜好,對美食狂熱和直覺;她發自內心熱愛土地,又勇於探索世界。
十幾年前,兩次和她一起出國旅行,分別是兩布(布拉格、布達佩斯),和雙牙(西班牙、葡萄牙)。行程安排、旅館預定、開車、買票,以及幫旅伴拍照,她包辦了所有的事情。然而,每到任何一家餐廳,面對窗外明信片般的美景,她永遠俐落地先挑選那個背對景色的座位坐下,為的是把好的view留給其他旅伴。而那時候,她的身分只是「朋友」,而不是「導遊」。
她是一個最好的旅伴,她做功課和計畫,但個性體貼寬容,讓人沒有壓力;她有想法和堅持,但她欣賞每個人的優點,包容大家的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當她開始從行銷經理人,「轉業」成為導遊,帶領很多外國旅客在臺深度旅行,我們幾乎可以猜到,她和這些外國旅人會成為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導遊和顧客的關係。她知道如何帶他們欣賞臺灣,但又不是有壓迫感的,讓人非得愛臺灣不可的那種激昂和令人窒息。因此今天,不只是臺灣的各個偏鄉部落,她在全世界有了說各種不同語言的鄉親。
如果你沒有機會跟她一起旅行,至少應該讓她帶你去一家她推薦的餐廳,聽她精采描述這個餐廳的特色和老闆的故事;如果你沒有機會和她一起吃飯,那麼至少至少,應該趕快看看這本書,跟著慕瑾,用新的角度看臺灣。
EMBA雜誌總編輯 方素惠
推薦序二
<出發吧,重新探索我們的美麗臺灣!>
人生中許多美好的事,常常是因著一些你認識的美好人物展開,回顧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旅遊經驗,慕瑾總是最重要的關鍵字。從花蓮豐濱到加泰隆尼亞的湛藍晴空,從苗栗南庄到普羅旺斯的山城尋索,我們青春歲月的流浪印記,總有她細細擘畫的痕跡。
她天生屬於旅行,好奇、熱愛美食、精湛的攝影技巧和在開車暢遊世界的膽識……在朋友圈中無人不曉。無論旅程安排或巷弄美食,「問慕瑾」總能獲得超乎預期的回應,因此當她要結合天賦與興趣,做一個專業導遊時,我真心覺得這是地表最睿智的抉擇。
這本書整理了過去六年慕瑾接待國際旅人的點點滴滴,閱讀的過程中除了深深受到故事的吸引之外,每篇文章更帶給我許多反思。若看書名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一本書寫旅遊,描繪外國人如何喜歡上臺灣的連篇故事,但我更相信這是一本會讓你感動莫名的書。
在書中,我看到了無敵的使命感。
彷彿要用盡全身力氣,把故鄉的美好傳出去,面對各種「獨特」的期望(不管是爬玉山還是澎湖潛水)總是能聽到慕瑾內心強烈的呼喊:沒問題,如果這樣可以讓你更愛臺灣。而面臨無數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與機敏,更讓我折服。當我們用這個角度來詮釋時,這本書是一方勵志帖,鼓舞更多在工作中困頓的心靈,重拾初衷找到揮灑的熱情。
在書中,我看到了不同文化間的尊重學習。
九個特色鮮明的旅程委託,六個不同國家和生活習慣的適應交融,透過慕瑾的參與、觀察真實呈現。我們以為可以當個主人,滔滔不絕地講述我們引以為傲的臺灣種種,迫不及待地展現我們習以為常的待客之道,卻忘了眼神交會的瞬間,其實我們可以慢下來聆聽和學習。反向來看,這本書也給臺灣旅人自我探索的提醒。
在書中,我看到美麗臺灣的豐富盛宴。
體驗更多臺灣美食、美景、美好的人情物意,相信是你在架上拿起這本書閱讀的理由,透過每篇文章後註的整理,給了我們極為方便查找的線索,只是這本書期待你獲得更多。兄弟回家創業的想望、為臺灣農業復興的壯志、想經營一方驚喜與感動的初心……這些夢想的火鉅,早已融入每個章節,在臺灣每個角落閃閃發光。
二○○一年天下雜誌推出「三一九鄉向前行」,我們期望點燃鄉鎮希望,找到地方的光榮感。十五年過去臺灣成爲許多國際旅人的心靈原鄉,很高興這個運動影響了許多人,也產生了許多好的改變,慕瑾多次書中提及,這讓在天下雜誌工作的我,與有榮焉。
初冬時節氣候清朗,風吹稻浪,紅葉飛舞,美麗的景緻好像在呼喚我們心中的能量。
出發吧!帶著這本書一起重新探索,每個人心中的美麗臺灣。
天下雜誌總經理 葉雲
作者序
<東西方靈魂交會>
二○○九年春天,我拿到國際領隊及英語導遊執照,準備開始重開機的第二生涯。我一向熱愛自助旅行,也完全沒有跟團旅遊的經驗,但因緣際會,我曾因《天下雜誌》推動的微笑臺灣三一九活動啟發之故,多次踏遍臺灣三一九鄉,因此當時的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希望能以更貼近在地的體驗方式,讓更多朋友認識臺灣這片土地,如我一般愛上這片美好土地的人情地景與食物。於是,一則接待外國來臺客人的旅行社招募英語車導(司機兼導遊)啟事,開啟了我的private/
tailor-made tour(私人包團/客製化行程)在地導遊旅程。
我的第一組客人,是一對來自德國漢堡附近小鎮的中年夫妻,在我們碰面後不久後,據他們的說法:「Muchin(我的英文名字)是個跟我們很相近的人。」所以我們很快變成朋友,在一起體驗我心目中的臺灣。除了想深度走訪臺灣,他們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領養臺灣的小孩。沒想到,我的第一次導遊身分在接下來幾年中繼續延伸,從好朋友、在地翻譯,到最後成了小孩的在臺「親人」。二○一五年十月中旬,這對夫妻帶著經過百轉周折才領養成功的「臺灣出生、受虐,德國收養」九歲小男孩返臺,請我帶著他們一家三口重溫當年跟我環島的路線,為的是讓已經遺忘國語的「德國」小男孩不忘記自己的根。
他們的出現對我而言深具意義
當年是我第一次開車載著客人環島,一方面惦記著行程,一方面又希望能讓他們獲得景點以外的在地體驗,他們竟然很快地解讀到我的念頭:「Muchin,忘掉旅行社規劃的行程吧,照著妳想帶我們去的路線走!」除了住宿地點不變外,我們完全打破原訂行程,因為彼此間的信賴感,我得以盡情帶領他們進行各種體驗。
我們駛離高速公路,轉進小路,到苗栗銅鑼吃古早味客家菜及賞玩店主人收藏的農村生活客家文物、從知本開一小時車到鹿野品味野菜鍋、在東海岸金樽漁港放空一下午喝咖啡、跟臺北人在誠品過夜讀生活,最後一夜,在國家劇院看雲門的表演後,暫別臺灣。這些都是我們嵌在記憶中的共同美好經驗。
旅途上,我們幾乎都在分享彼此對於旅行、生活及對雙方社會現象等看法,景點解說這件團體旅遊的必備事項,反而不再是重點。之後為了領養小孩,他們兩年內又來到臺灣兩次,而我也因為出差及帶團旅行到了德國跟他們重聚。我們在一起時,常說自己不是所在社會的主流人士,但是我們卻在思想、生活品味、會心一笑的環節充分契合,真是跨越地界、文化藩籬,東西方靈魂的交會!
從他們開始,我與後來接待的外國客人為彼此的相遇一致定調為:與在地朋友體驗真實臺灣味。當旅人彼此能在思想、生活品味、會心一笑的環節充分契合,就是一次次跨越地界、文化藩籬,東西方靈魂的交會。
故事,來自參與生活的旅行
當行程不再是觀光,而是共同體驗、對話,主角即是人,不再只是造訪的景點,許多動人的篇章一一開展。
義大利紅蝦美食評鑑指南編輯當年從日本人手中接到第一杯來自臺灣阿里山的烏龍茶,那念念不忘的美好味覺記憶,在南投的製茶廠中被充分喚醒。
芬蘭人在十分之一於自己國家的島國上,看到超越想像的飲食、宗教的多元化;他們用高度文明的思維行走及解讀臺灣,讓相遇的臺灣人重新檢視這片家鄉土地的美麗寶藏。
英國律師夫妻用英式觀點自主規劃行程,聆聽自然、尋訪英國人在臺足跡、跟在地人的對話,從行前到旅程中不停地閱讀臺灣(書)到真實體驗臺灣。
從底層出身的加拿大記者,在臺灣從都市到鄉村體驗不同角落的慢生活,溫泉魚按摩體驗成了他最開心的經驗,也是回國後最想分享的一篇獨立報導。
提著兩盒臺東釋迦開心回到德國,夜裡啜一口臺灣烏龍茶,想起清晨四點在花蓮靜浦海上跟原住民捕魚苗的難忘經驗,德國記者夫妻在一個月的採訪攝影生活中,愛上充滿生命力的美麗寶島。
放下相機、手機、行囊,身心輕盈地行走在臺灣山林步道間的美國老饕夫妻,「走路是為了體驗自然及吃得更多」的旅行哲學,讓他們品嘗的臺灣在地美食小吃比不少臺灣人更到位,我們也成為彼此旅行中的心靈伴侶。
從琉球來的美國家庭六人組,原本是想要來臺灣享受戶外活動,因為連綿陰雨,轉而成為一場家庭學習之旅,讓四個從一歲半到十三歲的女孩們學習教養、適應變動、還有跟外人一起旅行的經驗。
潛水高手東德記者在外島澎湖的另類生活以及傳統醫療體驗,讓他對臺灣的人情味擁有最深刻的記憶與最放鬆的享受。
一群德國專業登山客在臺灣遭遇不停歇的暴雨,從失望頹喪到見證災難發生,終究攀上玉山峰頂,讚嘆臺灣的自然之美。
這九個故事,是外國旅人與我在過去六年間,在這塊土地的美好相遇。我們的因緣從熱愛旅行而開始,因無數的互動而彼此觸動,也讓我完成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美好的心願。這些故事未因他們離開臺灣而結束,我與他們的友誼篇章持續在地球某個角落上演,也希望每個聽故事的人能在身心旅程的某個點上有緣成為旅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