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決定一切」,是作者研究文學的終身指標。解釋字句意義只能算是了解作品,惟有體會作者寫作的時代、環境、意識形態,才能真正去欣賞一部作品,享受作品中的情趣。如何定義作者的「意識」?寫作的時代背景怎麼影響到作品?作者以畢生研究心得為基礎,融會貫通古今中外各種文學研究方法,找出了嶄新獨特的解讀途徑。
本書收錄的近二十篇論述,包含詩歌、詞、賦、平話小說等作品的欣賞,或是他對於文學批評、寫作的看法。篇篇嚴謹精確,且慧眼獨具,筆法深入淺出,推論之來龍去脈一目了然,將可引導對文學評論有興趣的讀者,從不同角度深入鑽研,更全面的細品文學況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辰冬(一九○七~一九八三)
河南濟源人。燕京大學國文系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燕京大學、天津女子師範學院、西北師範學院、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文化先鋒》半月刊、《新思潮》月刊、《中華文藝》月刊、香港《自由報》副刊等。創辦兼主持「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和「復興國學院」,致力推動文藝創作。著有《浮士德研究》、《文學新論》、《陶淵明評論》、《杜甫作品繫年》等書。
李辰冬(一九○七~一九八三)
河南濟源人。燕京大學國文系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燕京大學、天津女子師範學院、西北師範學院、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文化先鋒》半月刊、《新思潮》月刊、《中華文藝》月刊、香港《自由報》副刊等。創辦兼主持「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和「復興國學院」,致力推動文藝創作。著有《浮士德研究》、《文學新論》、《陶淵明評論》、《杜甫作品繫年》等書。
目錄
再版說明
自序 一
怎樣欣賞杜詩〈春望〉 一
杜詩〈述懷〉欣賞 七
杜詩〈喜達行在所〉三首欣賞 一五
曹子建〈洛神賦〉的意義 二三
什麼叫文學 三一
怎樣研究文學 三七
再談怎樣研究文學 四五
《三國演義》的價值 五三
《西遊記》的價值 八五
《儒林外史》的價值 一○五
《鏡花緣》的價值 一一九
《老殘遊記》的價值 一三五
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演變的關係 一五九
論方言與文學的關係 一八五
關於《紅樓夢》原本問題 一九五
文學批評的基本認識 二○五
怎樣判斷作品的好壞 二一五
初學寫作的幾個基本步驟 二一九
附錄:導讀 二二五
附錄:談《文學欣賞的新途徑》 二三一
自序 一
怎樣欣賞杜詩〈春望〉 一
杜詩〈述懷〉欣賞 七
杜詩〈喜達行在所〉三首欣賞 一五
曹子建〈洛神賦〉的意義 二三
什麼叫文學 三一
怎樣研究文學 三七
再談怎樣研究文學 四五
《三國演義》的價值 五三
《西遊記》的價值 八五
《儒林外史》的價值 一○五
《鏡花緣》的價值 一一九
《老殘遊記》的價值 一三五
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演變的關係 一五九
論方言與文學的關係 一八五
關於《紅樓夢》原本問題 一九五
文學批評的基本認識 二○五
怎樣判斷作品的好壞 二一五
初學寫作的幾個基本步驟 二一九
附錄:導讀 二二五
附錄:談《文學欣賞的新途徑》 二三一
序
再版說明
在中國文學批評領域,李辰冬先生受西洋文學批評理論影響,跨領域廣泛吸收不同的研究方法,深入追究作者的生平、意識,梳理其作品之脈絡,因此創造出了一條嶄新獨特的欣賞大道。本書收錄李辰冬先生十八篇關於文學的論文,除詩歌詞賦、平話小說等作品欣賞分析外,也包涵文學史流變、文學創作方法等,深入淺出,引導讀者跨越與作者因時空隔閡產生的迷霧,真正觸其本心,產生共鳴。
本書內容嚴謹,鉅細靡遺,在學術界好評如潮,歷久不衰。惟既有之銅版鉛字已略顯漫漶;開本及版式,亦已異於現代出版潮流。此次再版,我們放大了開本、字體,重新設計版式,不惟美觀,而且大方。同時將原來之章後注改為當頁注,並修改了舊版的一些訛誤疏漏之處,相信能讓讀者在閱讀時更便利舒適。
自序
「意識決定一切」,是我終身研究文學的指標,拙著《文學新論》是如此,《陶淵明評論》是如此,《文學與生活》是如此,這裡所收集的十幾篇論文也是如此。只有發現了作者的意識才可以真正了解作品。
然為什麼稱這裡的十幾篇論文為《文學欣賞的新途徑》呢?因為欣賞與了解不同,了解僅是字面意義的知曉,而欣賞則要透過文字的意義追究出作者的意識而與之共鳴;要與作者的意識起了共鳴始可謂之欣賞。這裡的十幾篇論文,研究對象雖有不同而目標則是一致。追究作者的意識而與之共鳴,前賢似未走過,故稱之為「新」。至於是不是「新」,「新」的是否應該,尚乞讀者指正!
二十年來,我從「意識」的標向研究《詩經》,在《詩經》裡有極大的發現,但在這些篇論文裡隻字不提;因為問題太大,不是短短論文可以談論得了的。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演變的關係》一篇講演裡所提到的《詩經》,僅僅是我初步作《詩經》研究時所得的結論,與現在所講的《詩經》頗有不同;但為紀念這一階段研究的成果,仍然保存著原來的面目,不予更動;然從此也可知道我們的路途並未走錯,只不過工夫的深淺而已。不久讀者讀到我的關於《詩經》論文時與此處所言不同,恐有所懷疑,故先作此聲明。
在中國文學批評領域,李辰冬先生受西洋文學批評理論影響,跨領域廣泛吸收不同的研究方法,深入追究作者的生平、意識,梳理其作品之脈絡,因此創造出了一條嶄新獨特的欣賞大道。本書收錄李辰冬先生十八篇關於文學的論文,除詩歌詞賦、平話小說等作品欣賞分析外,也包涵文學史流變、文學創作方法等,深入淺出,引導讀者跨越與作者因時空隔閡產生的迷霧,真正觸其本心,產生共鳴。
本書內容嚴謹,鉅細靡遺,在學術界好評如潮,歷久不衰。惟既有之銅版鉛字已略顯漫漶;開本及版式,亦已異於現代出版潮流。此次再版,我們放大了開本、字體,重新設計版式,不惟美觀,而且大方。同時將原來之章後注改為當頁注,並修改了舊版的一些訛誤疏漏之處,相信能讓讀者在閱讀時更便利舒適。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自序
「意識決定一切」,是我終身研究文學的指標,拙著《文學新論》是如此,《陶淵明評論》是如此,《文學與生活》是如此,這裡所收集的十幾篇論文也是如此。只有發現了作者的意識才可以真正了解作品。
然為什麼稱這裡的十幾篇論文為《文學欣賞的新途徑》呢?因為欣賞與了解不同,了解僅是字面意義的知曉,而欣賞則要透過文字的意義追究出作者的意識而與之共鳴;要與作者的意識起了共鳴始可謂之欣賞。這裡的十幾篇論文,研究對象雖有不同而目標則是一致。追究作者的意識而與之共鳴,前賢似未走過,故稱之為「新」。至於是不是「新」,「新」的是否應該,尚乞讀者指正!
二十年來,我從「意識」的標向研究《詩經》,在《詩經》裡有極大的發現,但在這些篇論文裡隻字不提;因為問題太大,不是短短論文可以談論得了的。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演變的關係》一篇講演裡所提到的《詩經》,僅僅是我初步作《詩經》研究時所得的結論,與現在所講的《詩經》頗有不同;但為紀念這一階段研究的成果,仍然保存著原來的面目,不予更動;然從此也可知道我們的路途並未走錯,只不過工夫的深淺而已。不久讀者讀到我的關於《詩經》論文時與此處所言不同,恐有所懷疑,故先作此聲明。
一九七○年七月李辰冬自序於臺北
內容連載
怎樣欣賞杜詩〈春望〉
欣賞與了解不同;了解只是字句意義的了解,而欣賞要透過字句與作者的情感起共鳴。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要追究作品的時代,作品的環境,甚而作者寫這篇或這部作品時的意識形態,而使讀者與作者站在同一的地位、同一的環境、同一的意識形態來享受作品中的情趣。且以杜詩〈春望〉為例,看看怎樣來欣賞作品。
〈春望〉的原詩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要想站在作者的時代、環境與意識形態來欣賞這首詩,得先了解八項事實:第一、「國破山河在」的「國破」指什麼時候的事件而言,以明作者此時的時代環境;第二、「城春草木深」的「城」指什麼城,以明作者寫詩的所在地;第三、「感時花濺淚」的「感時」指的是什麼時事,以明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第四、「恨別鳥驚心」的「恨別」是與誰離別,以明作者當時的心情;第五、「烽火連三月」的「三月」應作如何解釋,以明當時的戰爭情況;第六、「家書抵萬金」的「家書」是指誰的書信,以明作者與家人離別的情形;第七、「白頭搔更短」的「白頭」為何而來,以明作者當時的心情;第八、「春望」是在什麼地方望?臉朝那個方向?望什麼?以明作者當時的意識形態。謹先從第一個問題解答起。
〈述懷〉詩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述懷〉詩寫於至德二載(西元七五七年)夏,所謂「去年」當指至德元載。潼關破在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六月十九日凌晨,玄宗自長安延秋門出奔四川,安祿山將孫孝哲於六月二十二日入長安,所謂「國破」,當從這個時候算起。國破山河在,就是京都雖說淪陷了,而山川土地仍然存在。
據《通鑑紀事本末‧安史之亂》說:「乃遣孫孝哲將兵入長安。……祿山命搜捕百官宦者宮女等,每獲數百人,輒以兵衛送洛陽。王侯將相扈從車駕,家留長安者,誅及嬰孩。」這時王侯將相有的扈從玄宗赴川,有的被孫孝哲俘虜送往洛陽,有的被殺,所以〈哀王孫〉詩說「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這時的長安城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所謂「城春草木深」是在表現淒涼的景象。
欣賞與了解不同;了解只是字句意義的了解,而欣賞要透過字句與作者的情感起共鳴。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要追究作品的時代,作品的環境,甚而作者寫這篇或這部作品時的意識形態,而使讀者與作者站在同一的地位、同一的環境、同一的意識形態來享受作品中的情趣。且以杜詩〈春望〉為例,看看怎樣來欣賞作品。
〈春望〉的原詩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要想站在作者的時代、環境與意識形態來欣賞這首詩,得先了解八項事實:第一、「國破山河在」的「國破」指什麼時候的事件而言,以明作者此時的時代環境;第二、「城春草木深」的「城」指什麼城,以明作者寫詩的所在地;第三、「感時花濺淚」的「感時」指的是什麼時事,以明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第四、「恨別鳥驚心」的「恨別」是與誰離別,以明作者當時的心情;第五、「烽火連三月」的「三月」應作如何解釋,以明當時的戰爭情況;第六、「家書抵萬金」的「家書」是指誰的書信,以明作者與家人離別的情形;第七、「白頭搔更短」的「白頭」為何而來,以明作者當時的心情;第八、「春望」是在什麼地方望?臉朝那個方向?望什麼?以明作者當時的意識形態。謹先從第一個問題解答起。
〈述懷〉詩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述懷〉詩寫於至德二載(西元七五七年)夏,所謂「去年」當指至德元載。潼關破在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六月十九日凌晨,玄宗自長安延秋門出奔四川,安祿山將孫孝哲於六月二十二日入長安,所謂「國破」,當從這個時候算起。國破山河在,就是京都雖說淪陷了,而山川土地仍然存在。
據《通鑑紀事本末‧安史之亂》說:「乃遣孫孝哲將兵入長安。……祿山命搜捕百官宦者宮女等,每獲數百人,輒以兵衛送洛陽。王侯將相扈從車駕,家留長安者,誅及嬰孩。」這時王侯將相有的扈從玄宗赴川,有的被孫孝哲俘虜送往洛陽,有的被殺,所以〈哀王孫〉詩說「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這時的長安城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所謂「城春草木深」是在表現淒涼的景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126
-
新書85折$136
-
新書9折$144
-
新書9折$144
-
新書95折$152
-
新書$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