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政治是全球不容忽視的議題,牽繫公民的各個生活層面,更是近年兩岸三地的討論熱點。香港由八十年代起集中在婦女運動,推演至今多元的性/別運動,涵蓋女性、男性、同性戀者、酷兒等不同性/別身分人士。
本書針對社會時事、流行文化現象、文學中關注的性/別爭議問題,如性騷擾、口靚模、整形、同志消費現象、基督徒的性/別解放、教學經驗、中國形式婚姻的流行等,作不同角度的學術研究及分析,更講述15個本地及中國進行性/別運動的團體的在地經驗。體現香港性/別運動的演變和發展路向,更鼓勵各界別對話溝通,建立平等平權、友善共融的多元社會空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慧貞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兼任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合編著作包括《華人基督徒婦女與香港教會:口述歷史》及《性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
蔡寶瓊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系副教授,亦任中大性別研究課程主任多年。主要任教「性別與教育」、「性態教育」等科。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教育政策、婦女運動、工人生命史及男性氣質等。
黃慧貞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兼任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合編著作包括《華人基督徒婦女與香港教會:口述歷史》及《性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
蔡寶瓊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系副教授,亦任中大性別研究課程主任多年。主要任教「性別與教育」、「性態教育」等科。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教育政策、婦女運動、工人生命史及男性氣質等。
目錄
總序 黃慧負、蔡寶瓊 i
作者簡介 xvii
一、性∕別運動、研究與教育
1 導讀 蔡寶瓊 002
1.1 (性)騷擾與文明現代性 甯應斌 005
1.2 從“直人撐同志”探索性∕別運動的轉化式身分政治 黃結梅 019
1.3 珠三角製造業女工的勞動故事:當下處境與出路 女工關懷 031
1.4 “現身”説教:反思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性∕別教學經驗 金曄路、鄧芝珊 044
1.5 香港性別平等教育狀況考察 蔡寶瓊 055
二、性∕別主體的建立
2 導讀 黃慧貞 072
2.1 婦女主體的思索:宗教、家性敍事 黃慧貞 075
2.2 婦女與可持續和平:山西婦女生態農耕轉型中的知識生產硏究 陳順馨 089 2.3 男性問題的性別思考:三個男人的故事 陳錦華、梁麗清 103
2.4 灣仔社區建設的性別意涵 金佩瑋 116
三、 身體政治與性∕別再現
3 導讀 江紹祺 130
3.1 性慾“靚模”:後女性主義的女體情慾建構? 梁展慶、章力行 137
3.2 完善、融合與變身:中國女性美容整形動機探析 柯倩婷 150
3.3 流行文化、性∕別想像及酷兒空間:歌迷眼中的何韻詩 李卓賢 162
3.4 台灣男同志的消費展演、部署與抵制:以“曹格現象”作為一個批判性的個案研究 林純德 181
3.5 步行於日與夜:《達洛威夫人》、《夜森林》、《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女性”方浩然 196
3.6 非母語寫作與生成女人:論李智良的“陰性書寫” 張歷君 211
四、身體、情慾、基督
4 導讀 胡露茜 226
4.1 酷兒身體經驗的創造與重生 黃美鳳 230
4.2 酷兒基督論:基督與基督徒的性∕別解放 林茂國 241
4.3 女同志牧師出櫃的信仰告白:情慾作為一種靈性力量 卜莎崙、胡露茜 249
五、本土起義:香港性∕別運動
5 導讀 羅懿明、蔡泳詩、蔡寶瓊、黃慧貞 268
5.1 對抗性騷擾:從個案介入到制度轉變 新婦女協進會 272
5.2 香港的性教育如何配合青少年的性早熟需要 香港性教育會 277
5.3 內地來港從事性工作的女性“性-慾”的流動 紫藤 282
5.4 街頭性工作者與社區關係調查報告 青鳥 288
5.5 援助交際在香港 青躍-青少女發展網絡 292
5.6 反性暴力運動策略的解構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 295
5.7 香港之跨性別運動前瞻及與社會間之相互關係 香港跨性別資源中心 300
5.8 中國大陸同性戀形式婚姻初探 上海女愛小組 303
5.9 北京女同(雙)性戀社區、組織與同志運動發展 北京同語 307
5.10 開拓同志友善空間:一間主流社會服務機構的嘗試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313
5.11 宗教霸權下之同志運動經驗 香港女同盟會 319
5.12 基督教關係觀再思 基恩之家 322
5.13 性別公義在教會:倡議與實踐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 326
5.14 從女性主義神學角度看性工作 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 329
5.15 把聖經搶回來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332
作者簡介 xvii
一、性∕別運動、研究與教育
1 導讀 蔡寶瓊 002
1.1 (性)騷擾與文明現代性 甯應斌 005
1.2 從“直人撐同志”探索性∕別運動的轉化式身分政治 黃結梅 019
1.3 珠三角製造業女工的勞動故事:當下處境與出路 女工關懷 031
1.4 “現身”説教:反思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性∕別教學經驗 金曄路、鄧芝珊 044
1.5 香港性別平等教育狀況考察 蔡寶瓊 055
二、性∕別主體的建立
2 導讀 黃慧貞 072
2.1 婦女主體的思索:宗教、家性敍事 黃慧貞 075
2.2 婦女與可持續和平:山西婦女生態農耕轉型中的知識生產硏究 陳順馨 089 2.3 男性問題的性別思考:三個男人的故事 陳錦華、梁麗清 103
2.4 灣仔社區建設的性別意涵 金佩瑋 116
三、 身體政治與性∕別再現
3 導讀 江紹祺 130
3.1 性慾“靚模”:後女性主義的女體情慾建構? 梁展慶、章力行 137
3.2 完善、融合與變身:中國女性美容整形動機探析 柯倩婷 150
3.3 流行文化、性∕別想像及酷兒空間:歌迷眼中的何韻詩 李卓賢 162
3.4 台灣男同志的消費展演、部署與抵制:以“曹格現象”作為一個批判性的個案研究 林純德 181
3.5 步行於日與夜:《達洛威夫人》、《夜森林》、《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女性”方浩然 196
3.6 非母語寫作與生成女人:論李智良的“陰性書寫” 張歷君 211
四、身體、情慾、基督
4 導讀 胡露茜 226
4.1 酷兒身體經驗的創造與重生 黃美鳳 230
4.2 酷兒基督論:基督與基督徒的性∕別解放 林茂國 241
4.3 女同志牧師出櫃的信仰告白:情慾作為一種靈性力量 卜莎崙、胡露茜 249
五、本土起義:香港性∕別運動
5 導讀 羅懿明、蔡泳詩、蔡寶瓊、黃慧貞 268
5.1 對抗性騷擾:從個案介入到制度轉變 新婦女協進會 272
5.2 香港的性教育如何配合青少年的性早熟需要 香港性教育會 277
5.3 內地來港從事性工作的女性“性-慾”的流動 紫藤 282
5.4 街頭性工作者與社區關係調查報告 青鳥 288
5.5 援助交際在香港 青躍-青少女發展網絡 292
5.6 反性暴力運動策略的解構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 295
5.7 香港之跨性別運動前瞻及與社會間之相互關係 香港跨性別資源中心 300
5.8 中國大陸同性戀形式婚姻初探 上海女愛小組 303
5.9 北京女同(雙)性戀社區、組織與同志運動發展 北京同語 307
5.10 開拓同志友善空間:一間主流社會服務機構的嘗試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313
5.11 宗教霸權下之同志運動經驗 香港女同盟會 319
5.12 基督教關係觀再思 基恩之家 322
5.13 性別公義在教會:倡議與實踐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 326
5.14 從女性主義神學角度看性工作 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 329
5.15 把聖經搶回來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332
內容連載
一、性∕別運動、研究與教育
導讀 蔡寶瓊
隨着所謂“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會的推展,女性主義硏究(feminist studies)與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漸漸在世界各地大學出現。由於兩者皆植根於社會運動,但又要在學院制度中尋找並建立其生存空間,故此它們都具有兩個不同的面向:一個是社會運動的,針對某些羣體(如性工作者、跨性別者等)的壓抑,而以爭取社會公義為主要驅動力;另一個是學術的,以性別為分析角度入手,以期對社會現象有更豐富和細緻的理解。當然,在運動和研究的實踐中,兩者其實往往是互相交錯和互相依存的。因此,我們見到學院中性別或女性主義硏究的學者,除了個別從事純粹的學術活動外,其餘的或多或少都會參與相關的社會運動。與此同時,社會運動既受惠於理論分析,其實踐與變化也會引發理論的檢討和發展。
本部分收錄了五篇文章,在社會運動實踐和理論構築兩者之間各佔不同的位置。甯應斌〈(性)騷擾與現代性〉一文,是本部分最接近理論演繹而較少現象觀察及整理之作。作者嘗試糾正“主流女性主義”(包括“激進-文化女性主義”,但從行文看來,似乎是指“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分析性騷擾問題上的偏頗,指出它過分強調性別的壓抑而忽略“騒擾”這概念。作者更進一步把“騷擾”概念的冒升,連繫到現代社會獨有的人際互動模式:在講求“自我的領域”(territories)和文明的不注意(civil inattention)的現代社會秩序中,男性對女性的凝視其實並非一定是性騷擾,而可以是騷擾(或不禮貌)而已。作者再進一步帶出“性騷擾”指控背後可能存在的階級因素,提到男性騷擾者“往往不是上層階級年輕英俊等等,而是經常被歧視或不屑目光的貶低者”,而這凝視的舉動帶有複雜的心理因素,其中包括階級仇恨。作者在文末呼龥我們“必須考慮到性別因素以外的權力關係與社會公義,而不是單向地思考如何利用國家法律與道德教化來壓抑性騷擾的言行”。甯文提醒我們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重新思考一個我們以為是明白不過的問題(性騷擾)。
導讀 蔡寶瓊
隨着所謂“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會的推展,女性主義硏究(feminist studies)與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漸漸在世界各地大學出現。由於兩者皆植根於社會運動,但又要在學院制度中尋找並建立其生存空間,故此它們都具有兩個不同的面向:一個是社會運動的,針對某些羣體(如性工作者、跨性別者等)的壓抑,而以爭取社會公義為主要驅動力;另一個是學術的,以性別為分析角度入手,以期對社會現象有更豐富和細緻的理解。當然,在運動和研究的實踐中,兩者其實往往是互相交錯和互相依存的。因此,我們見到學院中性別或女性主義硏究的學者,除了個別從事純粹的學術活動外,其餘的或多或少都會參與相關的社會運動。與此同時,社會運動既受惠於理論分析,其實踐與變化也會引發理論的檢討和發展。
本部分收錄了五篇文章,在社會運動實踐和理論構築兩者之間各佔不同的位置。甯應斌〈(性)騷擾與現代性〉一文,是本部分最接近理論演繹而較少現象觀察及整理之作。作者嘗試糾正“主流女性主義”(包括“激進-文化女性主義”,但從行文看來,似乎是指“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分析性騷擾問題上的偏頗,指出它過分強調性別的壓抑而忽略“騒擾”這概念。作者更進一步把“騷擾”概念的冒升,連繫到現代社會獨有的人際互動模式:在講求“自我的領域”(territories)和文明的不注意(civil inattention)的現代社會秩序中,男性對女性的凝視其實並非一定是性騷擾,而可以是騷擾(或不禮貌)而已。作者再進一步帶出“性騷擾”指控背後可能存在的階級因素,提到男性騷擾者“往往不是上層階級年輕英俊等等,而是經常被歧視或不屑目光的貶低者”,而這凝視的舉動帶有複雜的心理因素,其中包括階級仇恨。作者在文末呼龥我們“必須考慮到性別因素以外的權力關係與社會公義,而不是單向地思考如何利用國家法律與道德教化來壓抑性騷擾的言行”。甯文提醒我們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重新思考一個我們以為是明白不過的問題(性騷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8折$343
-
新書79折$348
-
新書79折$348
-
新書79折$348
-
新書85折$374
-
新書9折$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