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開創倫理學的新思維/蔡甫昌
《道德部落》是一本充滿閱讀趣味與思考深度的倫理學著作,作者約書亞‧格林將他在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兩領域之專長做了很好的結合與發揮,探討的問題是從近處取材開始,例如歐巴馬推行全國性的健康保險是否合乎憲法的問題;從蓋瑞‧哈丁經典的「公地悲劇」發展出來的牧民衝突;大家熟悉的「電車難題」及其相關腦科學實驗的結果;助人的義務與界線何在的問題;財富分配與社會正義的問題;墮胎與胎兒生命權的問題等。這些醫療或生命倫理學的問題,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索其背後所涉及之基本道德哲學主題,例如介於「我」及「我群」、「自利」及「利他」、「我群」及「他群」、「個人主義」及「集體主義」,以及不同族群文化(或部落)之間的意識型態差異,還有不同基本倫理學理論「義務論(康德)」、「實效主義(邊沁)」、「德行論理學(亞里斯多德)」的歧異主張。格林引用了許多腦科學、道德心理學實驗來佐證他的論述,提出「共通貨幣」的概念(訴諸科學證據來建立可衡量事實與價值的共同貨幣),來闡述、改善、主張實效主義。作者最後提出六個原則給全球化部落中的現代牧民,包括:一、面對道德爭議時,請教你的道德直覺,但不要完全信賴它;二、權利不是用來論證,而是用來結束論證的;三、將焦點放在事實上,並且使別人也這麼做;四、當心有偏私的公平;五、運用共通貨幣;六、給予。
本書豐富及具原創性的思維,將帶給喜歡認真思考生命與生活中大小倫理問題的讀者許多啟發,也指出了應用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一些可嘗試開創的研究方向,值得向大家推薦!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教授)
科學研究與哲學思辨的對話/張忠宏
雖然人類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和平的世紀,戰爭與各種衝突仍像幽靈盤旋不去。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德思考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和平與繁榮的前景。
這個信念,是本書的寫作動機。這當然不是多麼獨特、多麼了不起的信念,事實上,每位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哲學家,大概都必須抱持類似的信念,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意義與價值。
然而,讓本書與眾不同、卓爾不群之處,在於作者廣泛採用了當代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結合紮實的哲學訓練,處理重要而爭議不休的哲學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正視的見解。
首先,格林論證,人有兩種不同的道德能力。第一種道德能力,透過自發、缺乏彈性、卻反應快速的道德情感而運作,用以解決個人與其所從屬的團體間的衝突;第二種道德能力,是理性思考能力,透過審慎的推理及與情境相關的決策原則,解決新穎、複雜及具高度一般性(抽象性)的問題。
其次,格林認為,我們會密切注意他人在自己所從屬社會的位置,以確定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並傾向優待和我們親近的人。格林稱這種傾向為「部落主義」,而以人生活在「道德部落」裡,來刻畫這種道德處境。
在格林看來,儘管道德情感有過與不及之弊,並非百分之百可靠,但足以帶來道德部落內部的和諧與發展。問題是,當不同的道德部落相互爭奪土地與水草資源,道德情感就暴露出局限不足處,而有賴理性思考能力的介入。
理性思考能力要如何介入並處理道德部落間的衝突呢?格林在這個問題上,轉向了倫理學裡的實效主義,主張:道德上對的事情,就是讓快樂的淨值極大化。但是,他所主張的實效主義,與倫理學裡常見的實效主義有個明顯的不同,即他的實效主義是個有所限制的實效主義。依照這個有所限制的版本,道德上對的事情,除了讓快樂的淨值極大化之外,也不能過度違反人們的道德情感。
這樣一種立場,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值得注意。第一,格林試圖調和人類所具有的兩種道德能力,使其在道德思考中都有角色可供扮演。第二,格林從人類道德能力的研究,推論道德事務的是非對錯,是以實然(is)來推論應然(ought),以事實來推論規範。第三,理性與道德情感間的關係,是前者既約束後者,又受後者限制。因此,在道德事務上,並沒有一套明確的決定程序,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
受過倫理學訓練的讀者,很容易可以從這三個特點中,看出格林這本書的重要性。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之所以重要,只是因為它提出了具有以上三個特點的立場。格林廣泛採用了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替每個主張辯護。同時,他也利用這些主張,來回應哲學家所提出來的各種挑戰。包括電車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雙重效應原則,代罪羔羊與要求過多、過高等質疑,在文中都有所交代。
對不具有倫理學訓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有極高的可讀性。心理學、社會科學、人類學、及生物學門裡對道德議題感興趣的老師或學生,不但可以從本書讀到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可以藉機觀摩,科學研究如何能與哲學思辨對話。
最後,應當指出,本譯作的出版,對台灣學界來說,絕對是場及時雨。近年來,跨領域的道德研究,在國內各大學中,仍處於方興未艾之勢。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廣大學子,以及社會各界俊秀賢達,都可因著本書忠實流暢的譯筆,開卷有益。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