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冷戰結束之後,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浪潮高漲,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議題普遍受到重視。國家認同的形成要素,包含心理、文化、領土、歷史、與政治等五個面向,著者針對這五個面向深入分析,對象包含民主先進國家、新興國家、與共產國家的個案研究。
本書選擇的個案國家為美國、比利時、芬蘭、烏克蘭、愛爾蘭、印度、韓國、新加坡、越南與以色列,以未來學的「多層次因果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 CLA),綜合歸納各國在國家認同的主題上,由淺至深,分層分析其中的本質與實踐,有相當深刻而讓人耳目一新的視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紀舜傑
現職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與美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執行編輯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理事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
經歷
總統府參議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民主太平洋聯盟台灣分會秘書長
學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與都市議題博士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
東吳大學歷史系學士
台中私立衛道中學高中部
紀舜傑
現職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與美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執行編輯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理事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
經歷
總統府參議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民主太平洋聯盟台灣分會秘書長
學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與都市議題博士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
東吳大學歷史系學士
台中私立衛道中學高中部
目錄
第一章︱導論
壹、國家認同的理論回顧
貳、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美國的國家認同
大熔爐的新挑戰
壹、美國移民歷史與現況
貳、西班牙裔移民的挑戰
參、美國國會的回應
肆、結論
第三章︱比利時的國家認同
南與北的爭議
壹、前言
貳、比利時的政府體制與認同問題
參、分裂的潛在因素探討
肆、實證檢驗
伍、結論
第四章︱芬蘭的國家認同
冷戰後的創新之路
壹、前言──芬蘭形象
貳、芬蘭民族主義的內涵
參、國家認同的建構
肆、結論
第五章︱烏克蘭的國家認同
民族、民主、與地緣政治之作用
壹、前言
貳、國家認同實證發現
參、民族發展史:與俄羅斯的認同紛爭
肆、獨立後的民主建制
伍、地緣政治:小國的宿命?
陸、結論
第六章︱愛爾蘭的國家認同
大國壓迫之自由之爭
壹、前言
貳、數世紀的恩怨
參、1845年大飢荒
肆、民族主義的內涵──語言、殖民、宗教
伍、北愛爾蘭的難題
陸、歐盟與美國的因素
柒、結論
第七章︱印度的國家認同
民族、宗教、與國家之合一
壹、前言
貳、獨立前的認同運動
參、獨立後的認同問題
肆、結論
第八章︱韓國的國家認同
美國、核武、與統一
壹、前言
貳、韓國的族群民族主義
參、身土不二的國家認同
肆、美國因素──主權與安全的掙扎
伍、北韓的核武民族主義
陸、結論
第九章︱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從生存威脅到永續執政的國族建構
壹、前言
貳、建國之初──偶然後的生存威脅
參、1980後──經濟發展後的論述轉變
肆、新移民的挑戰
伍、結論
第十章︱越南的國家認同
鄰近強權、殖民、與全球化之挑戰
壹、前言
貳、建國歷程
參、越南民族主義之要素
肆、全球化下的新定位
伍、結論
第十一章︱以色列的國家認同
集中營與巴勒斯坦的推拉
壹、前言
貳、記憶中的國度
參、以色列的阿拉伯人──認同的挑戰
肆、結論
第十二章︱結論
國家認同之多層次因果分析
壹、前言
貳、多層次因果分析
參、結語
參考書目
壹、國家認同的理論回顧
貳、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美國的國家認同
大熔爐的新挑戰
壹、美國移民歷史與現況
貳、西班牙裔移民的挑戰
參、美國國會的回應
肆、結論
第三章︱比利時的國家認同
南與北的爭議
壹、前言
貳、比利時的政府體制與認同問題
參、分裂的潛在因素探討
肆、實證檢驗
伍、結論
第四章︱芬蘭的國家認同
冷戰後的創新之路
壹、前言──芬蘭形象
貳、芬蘭民族主義的內涵
參、國家認同的建構
肆、結論
第五章︱烏克蘭的國家認同
民族、民主、與地緣政治之作用
壹、前言
貳、國家認同實證發現
參、民族發展史:與俄羅斯的認同紛爭
肆、獨立後的民主建制
伍、地緣政治:小國的宿命?
陸、結論
第六章︱愛爾蘭的國家認同
大國壓迫之自由之爭
壹、前言
貳、數世紀的恩怨
參、1845年大飢荒
肆、民族主義的內涵──語言、殖民、宗教
伍、北愛爾蘭的難題
陸、歐盟與美國的因素
柒、結論
第七章︱印度的國家認同
民族、宗教、與國家之合一
壹、前言
貳、獨立前的認同運動
參、獨立後的認同問題
肆、結論
第八章︱韓國的國家認同
美國、核武、與統一
壹、前言
貳、韓國的族群民族主義
參、身土不二的國家認同
肆、美國因素──主權與安全的掙扎
伍、北韓的核武民族主義
陸、結論
第九章︱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從生存威脅到永續執政的國族建構
壹、前言
貳、建國之初──偶然後的生存威脅
參、1980後──經濟發展後的論述轉變
肆、新移民的挑戰
伍、結論
第十章︱越南的國家認同
鄰近強權、殖民、與全球化之挑戰
壹、前言
貳、建國歷程
參、越南民族主義之要素
肆、全球化下的新定位
伍、結論
第十一章︱以色列的國家認同
集中營與巴勒斯坦的推拉
壹、前言
貳、記憶中的國度
參、以色列的阿拉伯人──認同的挑戰
肆、結論
第十二章︱結論
國家認同之多層次因果分析
壹、前言
貳、多層次因果分析
參、結語
參考書目
序
自序
個人對認同議題的培力(empowerment),可追溯至當年赴美留學,從新生座談、機場接機、宿舍安頓、到熟悉學校與周遭生活環境,都是台灣同學會的學長姊幫忙,這群始終以台灣人自稱的學會幹部,讓我清楚地定位與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的不同,也不同於仍以中國同學會自稱的台灣留學生。學會的T恤上印著Taiwan, the country I am from! 有位香港學生指著衣服上的台灣地圖問我,台灣是個country嗎?我略為氣憤地回答,當然是!後來在校園裡也因國際學生活動中心懸掛國旗,與中國留學生在網路上論戰。1996年總統大選前,中國以飛彈威脅台灣人民,我主持MSU校園的燭光祈福晚會,那是一個寒冷的3月夜晚。隔天,大夥兒開車前往芝加哥中國領事館,燒旗抗議。也是在那一場遊行,我見識到西藏支持者街頭抗議遊行的紀律與震撼。
學成後有幸回到母校淡江大學任教,跨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科領域──未來學,不論在教學或是研究上,結合這個新興學科與我的政治學背景,便是我面臨的大挑戰。因為未來學跨科際整合的屬性,我必須拓展我的學術橫向廣度,因為教授社會未來時,所有當前的重要議題都必須討論,如何兼顧議題廣度與研究深度,而且不能偏離政治學專業領域,都是我的重要課題。
因為未來學仍未被普遍接受,在學界的地位也頗為尷尬,就像申請國科會(現為科技部)的研究計畫補助時,經常不知道該歸屬那個學術領域,多次以未來學方法應用申請,都遭到質疑其可行性。直到這幾年,我才摸索出以未來學的研究方法與知識論,應用至我的政治研究上。不敢說自己是開路先鋒,但是的確走著一條少有前人的路。總是開玩笑地說,淡江未來所在國外比在國內紅!
二年前,我的大學母校東吳大學歷史系邀請我回去與學弟妹談談我的學思歷程,系主任(學姊)介紹我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背離歷史,投向未來了!突然之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專業背景完全與未來學強調的三個時空契合,我大學主修歷史是研讀過去,碩士班與博士班轉向偏重當前議題研究的政治學,現在教未來學,不正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完美結合!然而在學術圈內,跨得廣可能招來未能累積深度研究的質疑,說白一點,就是什麼都懂一點,但是都不專精。可能較適合當政治評論人,而不是政治研究學者。這些不是抱怨,是反省。支持的力量來自相信這個國家需要有一群人時時想著未來,就像有人習慣以歷史為師,也該有人習慣以未來回推(backcasting)當前的所作所為。
這本書是過去這些年對各國的國家認同研究的總結,選擇的個案有民主先進國家、新興國家、與共產國家。沒有納入對台灣的討論,是計畫以另一本專書處理。除了政治學的分析角度外,我也結合未來學的分析方法,希望能開拓國家認同的研究角度。
淡江大學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環境,由衷感謝,也特別感佩張建邦創辦人推廣未來學的願景與堅強意志。感謝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先進們的提攜,特別是施正鋒老師對我的愛護與督促。感謝翰蘆出版社協助出版本書。當然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毫無保留的支持。
個人對認同議題的培力(empowerment),可追溯至當年赴美留學,從新生座談、機場接機、宿舍安頓、到熟悉學校與周遭生活環境,都是台灣同學會的學長姊幫忙,這群始終以台灣人自稱的學會幹部,讓我清楚地定位與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的不同,也不同於仍以中國同學會自稱的台灣留學生。學會的T恤上印著Taiwan, the country I am from! 有位香港學生指著衣服上的台灣地圖問我,台灣是個country嗎?我略為氣憤地回答,當然是!後來在校園裡也因國際學生活動中心懸掛國旗,與中國留學生在網路上論戰。1996年總統大選前,中國以飛彈威脅台灣人民,我主持MSU校園的燭光祈福晚會,那是一個寒冷的3月夜晚。隔天,大夥兒開車前往芝加哥中國領事館,燒旗抗議。也是在那一場遊行,我見識到西藏支持者街頭抗議遊行的紀律與震撼。
學成後有幸回到母校淡江大學任教,跨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科領域──未來學,不論在教學或是研究上,結合這個新興學科與我的政治學背景,便是我面臨的大挑戰。因為未來學跨科際整合的屬性,我必須拓展我的學術橫向廣度,因為教授社會未來時,所有當前的重要議題都必須討論,如何兼顧議題廣度與研究深度,而且不能偏離政治學專業領域,都是我的重要課題。
因為未來學仍未被普遍接受,在學界的地位也頗為尷尬,就像申請國科會(現為科技部)的研究計畫補助時,經常不知道該歸屬那個學術領域,多次以未來學方法應用申請,都遭到質疑其可行性。直到這幾年,我才摸索出以未來學的研究方法與知識論,應用至我的政治研究上。不敢說自己是開路先鋒,但是的確走著一條少有前人的路。總是開玩笑地說,淡江未來所在國外比在國內紅!
二年前,我的大學母校東吳大學歷史系邀請我回去與學弟妹談談我的學思歷程,系主任(學姊)介紹我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背離歷史,投向未來了!突然之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專業背景完全與未來學強調的三個時空契合,我大學主修歷史是研讀過去,碩士班與博士班轉向偏重當前議題研究的政治學,現在教未來學,不正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完美結合!然而在學術圈內,跨得廣可能招來未能累積深度研究的質疑,說白一點,就是什麼都懂一點,但是都不專精。可能較適合當政治評論人,而不是政治研究學者。這些不是抱怨,是反省。支持的力量來自相信這個國家需要有一群人時時想著未來,就像有人習慣以歷史為師,也該有人習慣以未來回推(backcasting)當前的所作所為。
這本書是過去這些年對各國的國家認同研究的總結,選擇的個案有民主先進國家、新興國家、與共產國家。沒有納入對台灣的討論,是計畫以另一本專書處理。除了政治學的分析角度外,我也結合未來學的分析方法,希望能開拓國家認同的研究角度。
淡江大學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環境,由衷感謝,也特別感佩張建邦創辦人推廣未來學的願景與堅強意志。感謝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先進們的提攜,特別是施正鋒老師對我的愛護與督促。感謝翰蘆出版社協助出版本書。當然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毫無保留的支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36
-
新書95折$285
-
新書$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