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定價:420
NT $ 220 ~ 432
  • 作者:林鶴宜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5-03-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00674
  • ISBN13:9789863500674
  • 裝訂: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從荷西、明鄭到清領,從日據、戰後到解嚴,近四百年的歷史;
從南管戲、北管戲、布袋戲、歌仔戲、京劇到現代戲劇,橫跨各劇種。

本書是臺大戲劇系林鶴宜教授的代表作,論述全面,而文字可親,
不僅是第一部,也是當前最重要、最完整的臺灣戲劇通史。

  臺大戲劇系主任林鶴宜教授所著《臺灣戲劇史》是第一部臺灣戲劇通史,也是目前最重要且最完整的臺灣戲劇通史。

  全書共六章,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細緻的梳理,內容涵括傳統戲曲和現代戲劇二大專業及其相互影響關係,並介紹每一個階段發展特色,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戲劇類型和次要類型。

  本書撰述嚴謹,而文字可親,兼顧史觀和議題討論,納入新出諸多研究成果。除了提綱挈領傳授臺灣戲劇史相關必要知識之外,亦提供不同觀照角度及見解,有利於讀者進行批判性接受。

  本書為最新之「增修版」,經過大幅修訂、新增內容,更具開創性、重要性及完整性。配合各章節內容,精選珍貴圖片與文字相呼應,全書精彩圖片逾百幅;又詳附徵引書目、圖表目次及學術名詞索引,便於引領讀者入門,進入戲劇史研究之堂奧,更是通往未來臺灣戲劇史研究的必經道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鶴宜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戲劇研究》學報總編輯。主要著作有《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2011)、《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2008,與許美惠合著)、《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2007)、《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2004 ,與蔡欣欣合著)、《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2003)、《臺灣歌仔戲》(2000)、《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1995)等書,中國及臺灣戲劇研究論文多篇。戲劇評論散見報章雜誌。
 

目錄

圖輯
圖表清單
增修版序
增修版緒言

第一章 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
1-1 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
1-2 臺灣的開發
1-3 臺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
1-4 臺灣的風土和人文
1-5 戲劇演出與常民生活
1-6 語言與戲劇
1-7 無可迴避的歷史命運
1-8 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1-9 臺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
2-2 清文獻所見的臺灣戲劇
2-3 南管戲的流行
2-4 南管戲的劇目
2-5 南管戲的表演藝術
2-6 潮劇和其他戲劇
2-7 車鼓戲和其他小戲
2-8 清前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2-9 清前期的職業戲班、子弟館閣與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 北管戲的流行
3-2 北管戲的劇目
3-3 北管戲的表演藝術
3-4 四平戲
3-5 皮影戲
3-6 傀儡戲
3-7 布袋戲
3-8 採茶戲和其他劇種
3-9 清後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3-10 清後期的職業戲班、子弟結社與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4-2 各劇種的角力:臺灣總督府的一份調查報告
4-3 職業「七子班」變身為高甲戲
4-4 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
4-5 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
4-7 歌仔戲的音樂
4-8 歌仔戲的表演藝術
4-9 客家採茶戲的風行
4-10 布袋戲漸成派別
4-11 職業新劇和改良戲
4-12 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
4-13 日據時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 大陸地方戲聚集一島
5-2 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復甦
5-3 內臺歌仔戲的全盛
5-4 從唱片、廣播到電影歌仔戲
5-5 歌仔戲搭上電視的流行列車
5-6 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
5-7 從劍俠戲、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
5-8 1970年代傳統戲曲由盛轉衰: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5-9 臺灣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
5-10 戰後的臺語職業新劇
5-11 「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
5-12 1970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現代戲劇的勃興
6-1 心靈與視野的解嚴
6-2 歌仔戲的多方向發展
6-3 「外臺歌仔戲」和「藝文劇場歌仔戲」
6-4 戲曲現代化的領航者:臺灣京劇
6-5 客家採茶戲的蛻變
6-6 布袋戲呈現多元面貌
6-7 面臨滅絕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6-8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化
6-9  1980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戲劇
6-10 1990年代的現代戲劇
6-11 新世紀的現代戲劇
6-12 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家與作品
6-13 現代戲劇的專業化和類型

結語 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
徵引文獻
索引
 

增修版緒言(摘錄)
林鶴宜


  本書以六個篇章呈現臺灣戲劇四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梳理,介紹年限設定為2013年。

  依據藝術內涵和特徵,戲劇在這個島嶼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其間變化十分顯著。

  清代乾隆以前屬於草創階段,臺灣的土地開發仍限於南臺灣,以臺南為行政和文教中心,泉州人多過漳州人,主要的流行劇種是明代嘉靖年間就盛行於泉州及閩南的「泉腔」,臺灣稱為「南管戲」,大陸稱為「梨園戲」。

  清乾隆49年(1784),官方正式在臺灣鹿港與福建蚶江設口開渡。(《廈門志》卷五〈船政略〉)使得鹿港成為僅次於臺南的商業港口城市,也引來更多的閩、粵移民渡臺。北管戲據悉便在此際傳入,並在嘉慶年間開始盛行,從而取代南管戲,成為臺灣民間最喜聞樂見的劇種。

  日據明治28年(1895),臺灣成為日本從甲午戰爭獲取的戰利品,五十年的統治,將臺灣的文化發展區隔出一個特殊的段落,也滲入了許多突破性的因素。現代戲劇的傳入是這個階段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傳統戲劇在中日戰爭以前空前繁榮,刺激了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二戰期間的「皇民化」洗禮,為當時少數繼續演出的傳統劇曲,如歌仔戲和布袋戲等,形塑了特殊的異文化拼貼外貌和體質。

  戰後之初,本土戲曲如雨後春筍般復甦,隨著新移民湧入的各省地方戲亦競相登臺獻演,令人為之眼花撩亂。其中,歌仔戲迎來它第二個黃金高峰,京劇則受到政策的保護,一枝獨秀;現代戲劇卻深受「反共抗俄」之禁錮,直到1970年代,才在宗教藝術團契和校園中找到掙脫束縛的契機。

  1980年代是臺灣歷史上偉大的十年,政治的解嚴,同時也是心靈和視野的解嚴。壓抑了數十年的能量,一時轉化為文化藝術開創精神的強大動力。式微的傳統戲曲求新求變,力圖創造時代新貌。現代戲劇則從小劇場重新起步,一方面保留實驗精神,另一方面竟以此孕育出臺灣的現代專業戲劇。進入新世紀,現代戲劇的聲勢已超越傳統戲劇,成為這個階段的主體。

  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戲劇類型和次要類型。本書選擇在每一個戲劇類形成長巔峰的年代,就其流行經過、劇目內涵和表演藝術三大要點進行個別介紹,從而建構這一部超過四個世紀的通史。為了真切的反映時代氛圍,本書紀年概依各時代政權年號,次以西元。

  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一個由閩、粵漢人移民為主的拓荒者所建構的農業社會,戲劇活動主要以宗教和年節慶典、生命禮俗為溫床,帶有高度的民間氣息。而做為座落在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嶼,使它多次成為政治角力的折衝點和停損點,經歷了多政權的更迭,也從而注入許多新的藝術元素。五大發展階段,和它的歷史命運是緊密扣連的,也以此形塑它的藝術特徵。
 

內容連載

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本書依照藝術內涵特色和時代變化,將臺灣戲劇的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
一、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
二、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
三、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
四、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
五、1980 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
 
戲劇在過去極不受官方和知識分子的重視,故研究臺灣早期戲劇文獻資料相當貧薄。清代是中國君主封建制度的終結,文化發展變化相對小,有清一朝可依劇種的流行,以嘉慶元年(1796)為斷,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時間分別有172年和98年之久。日據50年進入臺灣戲劇發展的第三階段,雖因身處異文化殖民統治,受到限制,然亦因而注入不少新的藝術元素,新舊戲劇並陳,頗有可觀。第四階段為二戰後到民國68年(1979),時間有35年,臺灣處於戒嚴禁錮的保守年代。傳統戲曲散發了它最後的餘暉,現代戲劇則備受壓抑,難以施展。1980年代臺灣本土意識抬頭,社會氣氛丕變,視野大為開放,戲劇也受到影響,至今(2013)有34 年,是為第五個階段。以下將五個階段貫串起來,概述如下:
 
原住民擁有很豐富的歌舞,只是沒有漢民族概念中「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清代方志筆記記載了原住民過年時集體歌舞表演的「賽戲」,還提到其領導階層喜好以漢人的戲服做為宴會服飾,後來更進一步漢化,接受了漢人的戲劇。清中葉以前,南管七子戲在臺灣獨領風騷。同時流行的劇種還有潮劇(大戲);竹馬戲、車鼓戲(以上歌舞小戲);唸歌仔(說唱小戲)等。
 
清中葉的乾、嘉之際,北管亂彈戲傳入臺灣,還有小戲的車鼓、採茶,偶戲的影戲和懸絲傀儡,應該也已經在臺灣流傳。陸陸續續又有其他劇種如四平戲、布袋戲等傳入。到了清代尾聲,臺灣的傳統戲劇陣容幾乎完備。尚未到齊的,是在日據商業劇場刺激下,由南管戲轉化而來的高甲戲,以及新興的年輕劇種歌仔戲和客家大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2
    $220
  2. 新書
    79
    $332
  3. 新書
    79
    $332
  4. 新書
    85
    $357
  5. 新書
    88
    $370
  6. 新書
    9
    $378
  7. 新書
    9
    $378
  8. 新書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