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這個巨人張開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下望去,國境內有多少因貧窮而掙扎、無力吶喊的人民,宛如一堆石頭散落人間。他悲憫地伸手挑出一顆人民頑石,為它鍍上「低收入戶」的金箔。金箔在漫漫長夜中熠熠發光。國家巨人很滿意自己:「看哪!國家多麼照顧貧窮的人民!」然後他轉身離去,留下那一整袋被遺棄的石頭自生自滅。
問題在於低收入戶不等於窮人,低收入戶是製造出來的。低收入戶在2013年占台灣總人口的1.5%,主政者曖昧地將這1.5%的低收入戶視為全台的貧窮人口,台灣於是變成了全球貧窮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次低的突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貧窮人口比例竟是台灣的兩倍以上。本書就以接近白描的方式揭露了台灣政府治理貧窮的實相,並藉由剖析低收入戶審查機制,呈現出基層承辦人員的工作現場,赤裸裸地還原了基層承辦人員內心深處的掙扎,細膩描繪出制度如何扭曲人性。
本書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台灣當代的貧窮議題。貧窮議題不只是有關於貧窮,它還是所有福利制度的原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伯勳
1981年生,臺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現任職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信知足常樂是真理,但反對放任這個世界的不公不義。
自知不是走上街頭的社運人士,只期許自己能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盡力而為,讓社會變得更好。
洪伯勳
1981年生,臺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現任職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信知足常樂是真理,但反對放任這個世界的不公不義。
自知不是走上街頭的社運人士,只期許自己能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盡力而為,讓社會變得更好。
目錄
推薦序 當社會救助不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 王增勇 004
推薦序 貧窮是富裕社會的鏡子 劉華真 007
自 序 012
引 言 015
第一章 甚麼是低收入戶 023
第二章 惶惶不可終日,充滿猜忌的救助官員 059
第三章 三種低收入戶審查機制,與焦慮的救助官員 103
第四章 貧窮人口數的弔詭之處 151
結 語 政策的批判與修正的方向 193
附 錄 203
跋 221
推薦序 貧窮是富裕社會的鏡子 劉華真 007
自 序 012
引 言 015
第一章 甚麼是低收入戶 023
第二章 惶惶不可終日,充滿猜忌的救助官員 059
第三章 三種低收入戶審查機制,與焦慮的救助官員 103
第四章 貧窮人口數的弔詭之處 151
結 語 政策的批判與修正的方向 193
附 錄 203
跋 221
序
推薦序
當社會救助不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好的研究來自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當觀察停留的夠久,許多習以為常的理解都會被瓦解與顛覆,新的知識空間於焉開展。伯勳這本由論文改寫的書就展現這樣的特質。他的田野資料紮實,展現他敏銳的觀察力與進入田野的能力;對文獻展現充分的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在分析上有個人獨特的創意但又不失嚴謹,往往讓讀者驚豔於他的結論。
無論完善與否,貧窮是自有社會福利以來,社福制度矢志要減緩甚至消滅的社會問題。社會救助就是解決貧窮問題的對應制度,被視為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伯勳的這本書解構了這個基本福利假設,問題化了我們對社會救助的單純想像,開啟了我們重新思考宣稱要解決社會問題而設立的社會制度,是否真的如其所宣稱的發揮功能,還是這些制度已經成為他們要解決的問題的一部分?如同傅柯的《規訓與懲罰》批判了監禁是人道主義的表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反地,監禁是權力運作的進化,是一種對人在身體與精神上更徹底的規訓與計算。伯勳的研究也指出社會救助體制不必是對窮人的最低生活經濟保障,而是有能力參與體制遊戲規則的人才能進入的體系。
台灣的貧窮現象在八零年代晚期曾經以「低收入戶比率全世界最低」被政府宣稱這反映了台灣是均富的社會,是實施三民主義的具體成效。這項宣稱引發社會福利學者的好奇,探究之後才發現,台灣低比率的低收入戶是導因於嚴苛的申請標準與流程。令人驚訝的是,解嚴後的民主化歷程所啟動的社會福利改革,雖然促進了許多社會福利的發展,例如全民健保、家庭暴力、老人年金保險、身心障礙福利等,過去二十五年來,嚴苛的社會救助制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與進展。低收入戶比率雖然從零點五%提升到一點五%,但這個比例仍遠低於西方福利國家的十五至三十%。社會救助就像是下水道與地基是一個城市的基礎工程一樣,當社會救助制度無法適當地反應一個人維持生活水準的經濟能力時,社會福利制度是無法適切地輸送與分配資源的。
伯勳的研究揭示了一個以防弊為設計精神的科層體制,讓體制內的公務員懷疑來申請的民眾是要來福利詐欺,層層體制的公務員更是彼此不信任,以稽核查弊的原則運作。其結果是社會救助成為一個高門檻的福利制度,真正有需要的窮人往往沒有能力進入這個體系;制度運作的本身顛覆了這個制度存在的目的,這是多大的諷刺。伯勳的研究必然會讓許多人不安,但因為他豐厚且具體的描述讓他所探究的世界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文本中,讓我們無法迴避社會救助,這個福利國家最關鍵的基石,在台灣居然如此空洞的事實。
當社會救助不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好的研究來自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當觀察停留的夠久,許多習以為常的理解都會被瓦解與顛覆,新的知識空間於焉開展。伯勳這本由論文改寫的書就展現這樣的特質。他的田野資料紮實,展現他敏銳的觀察力與進入田野的能力;對文獻展現充分的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在分析上有個人獨特的創意但又不失嚴謹,往往讓讀者驚豔於他的結論。
無論完善與否,貧窮是自有社會福利以來,社福制度矢志要減緩甚至消滅的社會問題。社會救助就是解決貧窮問題的對應制度,被視為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伯勳的這本書解構了這個基本福利假設,問題化了我們對社會救助的單純想像,開啟了我們重新思考宣稱要解決社會問題而設立的社會制度,是否真的如其所宣稱的發揮功能,還是這些制度已經成為他們要解決的問題的一部分?如同傅柯的《規訓與懲罰》批判了監禁是人道主義的表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反地,監禁是權力運作的進化,是一種對人在身體與精神上更徹底的規訓與計算。伯勳的研究也指出社會救助體制不必是對窮人的最低生活經濟保障,而是有能力參與體制遊戲規則的人才能進入的體系。
台灣的貧窮現象在八零年代晚期曾經以「低收入戶比率全世界最低」被政府宣稱這反映了台灣是均富的社會,是實施三民主義的具體成效。這項宣稱引發社會福利學者的好奇,探究之後才發現,台灣低比率的低收入戶是導因於嚴苛的申請標準與流程。令人驚訝的是,解嚴後的民主化歷程所啟動的社會福利改革,雖然促進了許多社會福利的發展,例如全民健保、家庭暴力、老人年金保險、身心障礙福利等,過去二十五年來,嚴苛的社會救助制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與進展。低收入戶比率雖然從零點五%提升到一點五%,但這個比例仍遠低於西方福利國家的十五至三十%。社會救助就像是下水道與地基是一個城市的基礎工程一樣,當社會救助制度無法適當地反應一個人維持生活水準的經濟能力時,社會福利制度是無法適切地輸送與分配資源的。
伯勳的研究揭示了一個以防弊為設計精神的科層體制,讓體制內的公務員懷疑來申請的民眾是要來福利詐欺,層層體制的公務員更是彼此不信任,以稽核查弊的原則運作。其結果是社會救助成為一個高門檻的福利制度,真正有需要的窮人往往沒有能力進入這個體系;制度運作的本身顛覆了這個制度存在的目的,這是多大的諷刺。伯勳的研究必然會讓許多人不安,但因為他豐厚且具體的描述讓他所探究的世界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文本中,讓我們無法迴避社會救助,這個福利國家最關鍵的基石,在台灣居然如此空洞的事實。
內容連載
四大影響審案的因素
因素一:書面審查
第一個因素,叫做「書面審查」,包括申請者依法所要檢附的資料,以及救助官員如何根據這些資料來審查的過程。或許讀者會覺得奇怪,客觀的書面資料還能有甚麼問題呢?但大家別忘記,現在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低收入戶的審查方式能否確實反映申請者目前的狀態。因此,是否能從書面資料斷定申請者現在是不是貧窮的,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
於是我逐一檢查每項書面資料的來源,最後發現,把這些客觀的資料放在一起,反而變成最不客觀的描述。
為什麼這麼說呢?別忘了前面提過,救助官員會請民眾提供全家人的財產所得清單,做為資產調查的基礎。然而,財所清單原來是國稅局用來確認民眾需要繳多少稅時所用的資料,而報稅又是在報上個年度的稅,根本不會更新到最新的狀況。換言之,救助官員能取得的資料也永遠是「過去」的,不能反映申請者當下的情況。
讓問題更複雜的是,這些資料不僅是過去的資料,通常還是混雜多個時段的綜合體。我們以「動產」來說明,會讓大家更為清楚。
目前對動產的分類,包括「存款」、「汽車」、「投資」三個部分,但這三者採計的時間,卻都是不同的。
首先,財所清單並不會清楚寫出「存款」有多少。救助官員必須拐一個彎,從清單找出去年的「利息所得」,除以台銀的利率,回推民眾「去年」在銀行當中的本金。
其次,在「汽車」方面,儘管清單會標註汽車的購買時間、排氣量等等,不過上面卻不會顯示那台汽車值多少錢。救助官員必須自行設計估價的公式,或是請民眾檢附外面車廠的估價單,來推算該車折舊之後的「現在」價值為何1。
最後,雖然清單上會列出「投資」的金額,看起來比較可靠,但一來檢附的資料清單通常是去年的,二來各公司更新股東名單的速度,也會直接影響到該筆資料的出現與否,就算是最新的財所清單,一般來說也都是「半年」以前的資料了。
因素一:書面審查
第一個因素,叫做「書面審查」,包括申請者依法所要檢附的資料,以及救助官員如何根據這些資料來審查的過程。或許讀者會覺得奇怪,客觀的書面資料還能有甚麼問題呢?但大家別忘記,現在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低收入戶的審查方式能否確實反映申請者目前的狀態。因此,是否能從書面資料斷定申請者現在是不是貧窮的,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
於是我逐一檢查每項書面資料的來源,最後發現,把這些客觀的資料放在一起,反而變成最不客觀的描述。
為什麼這麼說呢?別忘了前面提過,救助官員會請民眾提供全家人的財產所得清單,做為資產調查的基礎。然而,財所清單原來是國稅局用來確認民眾需要繳多少稅時所用的資料,而報稅又是在報上個年度的稅,根本不會更新到最新的狀況。換言之,救助官員能取得的資料也永遠是「過去」的,不能反映申請者當下的情況。
讓問題更複雜的是,這些資料不僅是過去的資料,通常還是混雜多個時段的綜合體。我們以「動產」來說明,會讓大家更為清楚。
目前對動產的分類,包括「存款」、「汽車」、「投資」三個部分,但這三者採計的時間,卻都是不同的。
首先,財所清單並不會清楚寫出「存款」有多少。救助官員必須拐一個彎,從清單找出去年的「利息所得」,除以台銀的利率,回推民眾「去年」在銀行當中的本金。
其次,在「汽車」方面,儘管清單會標註汽車的購買時間、排氣量等等,不過上面卻不會顯示那台汽車值多少錢。救助官員必須自行設計估價的公式,或是請民眾檢附外面車廠的估價單,來推算該車折舊之後的「現在」價值為何1。
最後,雖然清單上會列出「投資」的金額,看起來比較可靠,但一來檢附的資料清單通常是去年的,二來各公司更新股東名單的速度,也會直接影響到該筆資料的出現與否,就算是最新的財所清單,一般來說也都是「半年」以前的資料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59折$164
-
新書85折$238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5折$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