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台灣,民主了嗎?
在某政治系課堂上,教授向剛從高中畢業的大學一年級新生提問「哪個國家認為自己政治最清廉?」美國、日本、瑞典⋯⋯等答案此起彼落,但皆非正解。最後教授揭曉答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亦即我們俗稱的北韓。理由是,北韓人民在長期國家教育與媒體洗腦下,思想意識被國家控制,對於民主政治是非的判斷失去了基本能力。政治強人去世,舉國如喪考妣;世襲領導人登基,全國人民則又奉若神祇。這些景象透過電視畫面傳遞,對於年輕世代而言這固然覺得新奇可笑、是
kuso 的絕佳素材;但對於曾經歷黨國威權洗腦教育的中年世代來說,卻是百感交集。多數中年世代孩提時期對台灣民主制度曾有的美好圖像,原來不過是透過教育體制「由上而下」式的強迫移植灌輸罷了。
根據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觀察,台灣在 1976 年以前施行的是硬性威權統治,1976 年到 1996 年則施行軟性威權統治。直到 1996 年全民直接選舉總統,憲政民主原則才得到貫徹。2000 年政權和平輪替,我國的民主化又進入民主鞏固階段,因而 2000
年台灣的自由度從此大幅提昇。然而值得我們省思的是,「台灣」與「民主」,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是否如童話的王子與公主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很遺憾,「答案是殘酷的」。
從拉丁美洲等許多新興民主國家的經驗來看,當一國的政權從威權政體轉型為民主政體後,並不必然完成「民主鞏固」,而某些國家在轉型為民主體制後,常會因沒能完全落實「民主鞏固」,使得政治體制重新擺盪回到威權政治體制。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EIU)2010 年 12 月公布的 2010 年全球民主指數調查,自上次 2008
年調查以來,全球普遍呈現「民主倒退」(democracy in retreat)現象。台灣在這份最新調查中,排名全球第 36 名,比 2008 年前排名倒退 3 名。到了 2011 年,台灣又下跌一個名次,排行第 37。雖然 2012 年台灣前進至第 35 名,然而若考量 2013
年九月政爭與諸多於各地蜂起的示威抗議事件,在行政獨裁加上國會監督無力下,台灣民主指數的排名恐怕會繼續下墜。
台灣是年輕民主國家,全世界都關注台灣民主鞏固和深化的道路是否遭受阻力。台灣的民主究竟是前進還是後退?有何值得誇耀或擔憂之處?上述的國際指標固然不無參考意義,但是我們自己如何看待乃至於如何詮釋台灣的民主發展與困境,其重要性當凌駕於有隔靴搔癢之憾的國際指標之上。有鑑於此,青平台基金會從 2013
年中開始籌劃「台灣民主觀察」專書的出版,其意義在於希望從青年的角度切入,對台灣民主發展進行定期性、系統性的持續分析與觀察。
何謂民主,簡單而言可謂所有國家權力的行使均服膺民意,以民意為依歸。而國家權力大抵又可分為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再加上具有垂直分權意義的地方自治制度。從而在本書編排上,即循前述憲法學概念作為經緯,分別就行政民主、國會民主、司法民主、草根民主(地方民主)四個方向,邀集專家學者共同剖析台灣民主發展情形。
最後附帶一提者,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無可諱言地,中國民主發展的動態與台灣民主化的變遷深切關連。有關中國(包括香港、澳門)的民主觀察,亦有其現實上認識的意義,因此本書另以附錄形式予以一併呈現。
◎《民主觀察 2013》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