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先秦偉大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學派的經典文獻,道教則奉之為《道德真經》,在中國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乃至文學史上都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老子》一書凡上下兩卷,八十一章,五千言,傳世著名版本有馬王堆帛書本、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等,近現代有特色的注本尤多。本書以王弼注本為底本,參照眾家加以考訂、注釋,「文化史拓展」項目對道家與道教的關係等作了精到的論述,「文學史鏈接」項目對後世引用《老子》典故的作品作了廣泛介紹,「問題分析」項目對為何說「道可道,非常道」等問題作了獨到的分析,有助於讀者全面理解與領悟《老子》。
本書上冊包含導論與〈道經〉,下冊則包含〈德經〉及附錄。
本書特色
本書以王弼注本為底本,參照眾家加以考訂、注釋,「文化史拓展」項目對道家與道教的關係等作了精到的論述,「文學史鏈接」項目對後世引用《老子》典故的作品作了廣泛介紹,「問題分析」項目對為何說「道可道,非常道」等問題作了獨到的分析,有助於讀者全面理解與領悟《老子》。
目錄
上冊
序 王元化
導讀
道經
下冊
德經
附錄
(一)古代老子史料、序跋、評論、作品選錄
(1)《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節錄) ………司馬遷
(2)《韓非子》卷六〈解老第二十〉(節錄)……… 韓非
(3)《老子指歸》卷一〈君平說二經目〉………嚴遵
(4)〈老子銘〉………邊韶
(5)〈通老論〉(殘篇)……… 阮籍
(6)〈老子道德經序訣〉(節錄)……… 葛玄
(7)〈老子廟碑〉(節錄)……… 薛道衡
(8)〈老子猶龍賦〉………范仲淹
(二)〈老髓新詠〉八十一首(並序)……… 許永璋
(三)從創作論看老子的文藝思想………許結
序 王元化
導讀
道經
下冊
德經
附錄
(一)古代老子史料、序跋、評論、作品選錄
(1)《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節錄) ………司馬遷
(2)《韓非子》卷六〈解老第二十〉(節錄)……… 韓非
(3)《老子指歸》卷一〈君平說二經目〉………嚴遵
(4)〈老子銘〉………邊韶
(5)〈通老論〉(殘篇)……… 阮籍
(6)〈老子道德經序訣〉(節錄)……… 葛玄
(7)〈老子廟碑〉(節錄)……… 薛道衡
(8)〈老子猶龍賦〉………范仲淹
(二)〈老髓新詠〉八十一首(並序)……… 許永璋
(三)從創作論看老子的文藝思想………許結
內容連載
【問題分析】
為什麼說「失道而後德」?儒道兩家道德觀有同有異嗎?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與德有時是一體的,如「上德」、「玄德」在某種意義上可看成「道」的代名詞;但有時又是分離的,如本章所言「下德」以及「失道而後德」之「德」,均與道之自然玄遠不同,具有人世的著相性徵。因為「道」往往是具有超越的本根意義,「德」有時是體道的功用,或人為的實踐。據老子本章所言,道與德是處兩個不同層面的,其所謂「失道而後德」有一種導向,明示道德淪喪後的社會頹勢,即由道而德,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均歸於「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邏輯。《莊子‧知北遊》載:「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而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莊子之解,頗為精到。道與仁、義,有無象與有象之別,而「德」介其中,或體於上,如「上德」,或流於下,如「下德」,欲以有形治於國,加諸人,必流於禮教之束縛;能以無形而「無為」,則能由大道行,返歸自然,得到自由。宋代學者張載作《正蒙》,承《易》學之緒倡一「氣」之本與「一物兩體」之用,將「窮理盡性,則性天德」推擴於「能悅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為廣度。其落實於人性論,就是有「天地之性」(至善),有「氣質之性」(有善有惡),人承天地之性,秉賦氣質之性,能由氣質之性上承天地之性,則為善,倘由氣質之性下行於人欲,則為惡。這種思想秉承儒家人性論傳統,與老子的思想出發點不同,但其思維結構,卻通合於老子的「失道而後德」的由大道行到大道廢,又至大道回歸的過程。
為什麼說「失道而後德」?儒道兩家道德觀有同有異嗎?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與德有時是一體的,如「上德」、「玄德」在某種意義上可看成「道」的代名詞;但有時又是分離的,如本章所言「下德」以及「失道而後德」之「德」,均與道之自然玄遠不同,具有人世的著相性徵。因為「道」往往是具有超越的本根意義,「德」有時是體道的功用,或人為的實踐。據老子本章所言,道與德是處兩個不同層面的,其所謂「失道而後德」有一種導向,明示道德淪喪後的社會頹勢,即由道而德,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均歸於「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邏輯。《莊子‧知北遊》載:「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而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莊子之解,頗為精到。道與仁、義,有無象與有象之別,而「德」介其中,或體於上,如「上德」,或流於下,如「下德」,欲以有形治於國,加諸人,必流於禮教之束縛;能以無形而「無為」,則能由大道行,返歸自然,得到自由。宋代學者張載作《正蒙》,承《易》學之緒倡一「氣」之本與「一物兩體」之用,將「窮理盡性,則性天德」推擴於「能悅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為廣度。其落實於人性論,就是有「天地之性」(至善),有「氣質之性」(有善有惡),人承天地之性,秉賦氣質之性,能由氣質之性上承天地之性,則為善,倘由氣質之性下行於人欲,則為惡。這種思想秉承儒家人性論傳統,與老子的思想出發點不同,但其思維結構,卻通合於老子的「失道而後德」的由大道行到大道廢,又至大道回歸的過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150
-
新書85折$162
-
新書9折$171
-
新書95折$181
-
新書95折$181
-
新書$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