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米羅綁票記》繁體中文版作者自序
各位親愛的台灣讀者,您讀到這本小說是我的榮幸,我內心非常高興。中文是一種優美的文字,而且全球使用中文的人口也最多,故能將此書以中文版呈現在您面前更是令我無比雀躍。
本書主角胡安.畢羅是一位不知名的法國作家,他在一趟美國之旅中莫名遭到綁票,綁匪竟鐵口直斷,說他正是西班牙大畫家米羅。這則奇遇將領著你從巴黎起 程,沿途停靠並遊歷紐約、巴塞隆納及布達佩斯。本書情節也會引你沈浸於各式主題,如藝術與詩歌、浪漫及愛情、革命和戰爭、科學加幽浮等。不過小說本身則超
越上述諸般情節,因為故事中探究了身處於一個無從預料的世界時,我們所面臨的生存之謎及身份之謎。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部小說無從歸類,因它將犯罪與藝術交織在一起,又將哲學與歷史共冶一爐。這部形而上的作品以理論來探討人生中的巧合及現實之謎。僅管敘事中或有嚴肅之處,但讀者亦可從書中所附的作者原創插畫裡,體驗其獨到的幽默。
精妙的翻譯往往超越片面的字詞、文法和句構,這等藝術也必考量原著的精髓及種種文化層面。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之久,中國文學之歷史亦持久又興盛,而其中 也涵蓋了翻譯理論,這一點真是令人驚艷!好比說,早在一九五○年代,出身上海的知名譯家、藝評家傅雷就曾點出,翻譯同繪畫一般,好的翻譯側重神似,形似次
之。忠於原著的「信」是每一部譯作的基本功,這自然不在話下。不過,我們也看到,遠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期就有翻譯家支謙出面,批評部分僧侶翻譯梵文經書 時欠缺了譯文中該保留的「雅」。
這本小說能請到曾建綱博士擔任譯者,我覺得真是作者及讀者之福。曾博士以其學術著作連結了東方與西方 (按:指譯者所譯注的十七世紀英國詩人鄧約翰早期情詩《哀歌集》,聯經,2011年)。他以熟稔的中、英雙語,練就了其獨特的譯功,他的佳譯亦得力於自身
長期浸潤在東西文化之中。曾博士的譯筆結合了信、雅、達三者,並在其間權衡輕重,因此這本翻譯小說既可信又高明,我深信各位讀者必能親身體驗一趟愉悅、刺 激又別具意義的展讀之旅。
我個人長久以來即仰慕中華文化。我曾兩度造訪中國大陸,足跡深入遼寧、雲南等地。我對中國文學、詩詞、藝術和歷史興趣濃厚。另外,我亦喜歡研究傳統中醫。
因這部小說也花了一些篇幅來討論歐洲的醫學,我亦樂見此事及書中其他諸點能激起東西方之交流,進而增進中西哲思深一層的理解。
走筆至此,我由衷感激編輯王窈姿小姐及臺灣商務印書館,因他們的協助和投入,這本小說的繁體中文版才能順利呈現在名位眼前。
保羅.哈托Paul Hartal
加拿大 蒙特婁巿2014年7月31日
出版後記
雖然我自己並不把本書視為科幻小說,但其中涉及科幻的情節或可當成一則寓言,其寓意著眼於人類與機器間游移未定的關係,而我們和科技間那種與日變遷的共 存關係及不斷演進的相互依賴也成了寓言中另一焦點。當今的電子時代已徹底改寫了工業、商業、學校及家庭。如今電腦、自動提款機、工業用機器人、佈告牌顯示
系統等,對我們而言已無可或缺,且無所不在。由此看來,我們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生化人」(cyborgs),是個自動控制下的生命體,分別由有機體及人 造零件所共同組成。這等生化人橫跨於內在和外在空間,二棲於心靈與物質。這麼一說,可別忘了,時下眾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質也多仰賴於仿生植入體而得以改善,
如人工心律調節器、機械義肢、視網膜視覺設備及人工電子耳等。談到這本小說,我發現一件有趣的關連,那便是知名的非營利研究機構「生化人基金會」(The Cyborg Foundation)正是以故事中的巴塞隆納為本部呢。
我對於「真之何必為真」這個謎題有股迷戀,而這本小說正足 以真切的反映這股迷戀。我們到底是何許人也、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處,這全是謎。心理學家說,沒人得知人類生命的內在機制和運作方式。物理學家則告訴我 們,若是追根究底的說,那麼科學中藉以描繪宇宙時所採用的一些基本觀念——空間、時間及物質等字眼——充其量不過就是幾個抽象的隱喻。
許多人都相信,文藝小說及詩歌在娛人之外別無是處,也因此認為這類作品遠遜於堆疊事實和科學數據的文獻。不過,依我之見,這種想法恐怕站不住腳。原因在 於,好的小說及詩歌乃創意之作,而正是在這般珍寶中,人類才得以乘著想像之翼翱翔至更高層的真理。就認知作用而言,創意之作和科學平起平坐,甚有過之。各
位讀者請容我援引愛因斯坦為例來自圓此說。一九二九年他在柏林受訪時曾說:「想象力比知識來的重要,因為知識有其限度,而想象力則足以環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