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

詩路
定價:300
NT $ 60 ~ 351
  • 作者:林明德
  • 出版社:爾雅
  • 出版日期:2014-10-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395798
  • ISBN13:9789576395796
  • 裝訂:平裝 / 28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為《詩路》說幾句話
  
  我出身南部小漁村,屬於窮鄉僻壤的地帶,世世代代以養麻薩末為業。
  
  吾鄉漁塭阡陌,防風林、沙灘、大海,一望無際;白天有海鳥、白鷺鷥起落,夜晚則濤聲到枕邊,伴人入眠。純樸是斯土斯民的共同印記,而力爭上游則是吾鄉子弟的基因。
  
  林家大多學歷不高,長輩雖鼓勵晚輩讀書上進,卻採取放任適性的態度。在這樣環境裡,我會走上讀書一途,顯然是爹娘鼓勵與自我抉擇雙重因素的影響。
  
  從小對經典就心存一份仰慕,小二聽張老師談《論語》,就主動寫筆記。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門聯,是我另類的書本,我經常逐戶細讀,默默背記。老師從山東流亡到臺灣,輾轉來永安,他教我們吟唱李白〈靜夜思〉,我印象特別深刻,他雙眼噙著淚水彈風琴教唱,那曲調如泣如訴,牽引出遙遠的鄉愁,也成為我生命中的第一首唐詩。
  
  高中青春浪漫,少年情懷總是詩,國文老師引領我們吟〈春望〉、讀〈琵琶行〉、誦〈長恨歌〉;我曾趁早自習偷偷翻閱幾回《紅樓夢》。一九六○年代,考上大學,隻身北上。那時流行存在主義,張秀亞老師啟迪我們讀詩、寫詩,讓我們在詩歌中尋找一些生命的回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卡之琳(一九一○︱二○○○)〈斷章〉
  
  在池塘裡  
  青蛙忽然跳進  
  水濺有聲  
  —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俳句
  
  有次上課,老師在黑板以行草寫出這些詩句,全班同學靜默無聲,一時陷入沉思,各自玩味詩心。當下,我若有所得,內心泛起一片愉悅。從此,愛詩、讀詩、解詩、寫詩成為大學生涯的重要課外活動。那時,朱光潛先生幫我打開一扇美學的門扉,王夢鷗老師引導我認識語言的藝術,而艾略特的「歷史的意識」有如暗途一盞燈,從而培養我純正的文學趣味,並且以入門須正、朝夕諷誦作為進入詩世界的竅門。輔園時代,我嚮往先行代詩人,吟哦周夢蝶、羅門、洛夫、鄭愁予、余光中與楊牧……。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轉益多師,規模大家,並且提筆邁上詩路。後來與好友籌組大地詩社,與羅青推動草原文學,開設新文藝講座,名家連袂到課堂上解讀一首詩的誕生……,這些經驗構築我的詩觀與美學:知感交迸,用心於字句之外。
  
  身處白色恐怖年代,曾多次探測聞一多〈死水〉的深度,在詩史尋找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而美麗島事件宛如一場洗禮,獨立思考判斷忽然覺醒,我在胡適〈威權〉找回那幾乎失蹤的心聲,努力探索〈老鴉〉,嘗試連結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肌理,重新詮釋文本的深層結構。
  
  一九八○年代,偶然的機緣接觸到民俗藝術,並且跨出學院,走入民間,親自領略另一種學問,斟酌雅俗三十多年,歸納出「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這個嚴肅的命題,並持續為它尋找答案,提供例證。
  
  一九九六年,揮別輔大,應聘彰師,跡近賴和,聆聽〈覺悟下的牲〉,一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撞進我的心靈深處,彷彿是無聲的震撼,縈迴久久。
  
  「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我在半線積極築夢:為國文系覓尋新路向;以人文投入行政團隊,共同追求大遠景;啟動文化工程,十年經營彰化學;整理王夢鷗老師文集,重現其文化智慧;尋訪民藝耆老,建構常民生命史;投入文化詮釋與批判,為文化政策提供一些觀點。二○一一年,我從四十年的教授生涯退休,卻又揭開人生的新起點。猶不能忘情田野踏查,持續挖掘人文資源,以例證俗之美,並且進行幾項學術工程,在人間世忙碌、奔馳。
  
  五十年來,我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歷程幾個階段,共得二百一十九首,既展現生命風景,也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時光隧道中許許多多的自我。我的詩路始終貼緊生命歷程,與時俱變,從抒情敘事,到社會關懷,以至於文化詮釋與批判,風格可謂多樣。形式是分行詩,當中又以自由詩占多數,部分為格律詩與分段詩。詩篇或一行、二行、三行……至於組詩〈自述〉一四四行,相當多樣,任憑詩意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例如:
  
  我是追逐天地線的孤雁。(〈一行詩〉)
  
  平地造林純園訴說土地倫理,  
  人文傳世書屋牽繫臺灣子民。(〈給詩人吳晟〉)
  
  走進時光隧道  
  那句昂揚的「還我河山」,彷彿  
  低緩的回音:山.河.我.還。(〈金門印象十二首之十〉)
  
  等花事都過了  
  你,孤絕的英姿  
  千指崢嶸,高舉燦然  
  盞盞,寂寞的輝煌(〈木棉樹〉)
  
  其他,如〈一九七三〉、〈深入海流捕捉六棘鼻魚〉、〈空位子,等你〉、〈守護臺灣最後的溼地〉、〈臺灣是我們的依靠〉、〈關於飲酒的論述〉等詩,則發揮自由詩體的特色,運筆揮灑,無拘無束,唯一不變的原則是,意象鮮明,語言簡練,以求言近旨遠。
  
  特別要說明的是,附錄五首是二○一一年,我屆齡退休,王灝、林武憲等五人贈送的詩篇,詩短情厚,且留作紀念。
  
  二○一三年,我與隱地聯絡,沒想到促成一段文學因緣。他走踏文壇數十年,集小說、散文與出版於一身,五十五歲(一九九二)開始寫詩,「用十八年的時間縱橫呼嘯過詩海」(白靈語),出版五種詩集。聽說我寫詩五十年,想出詩集,大受感動。「林教授,這是文壇大消息,爾雅樂意為你出版。」他說著又主動邀約,我看得出那是出自以文字譜寫生命樂章的一份同情與尊重。於是,我答應了。
  
  半年前,蕭蕭、白靈兩位老友聽說我要出詩集,異口同聲說道:「寫詩五十年,詩集證明你的堅持,一定為您寫篇序,聊表祝賀之意。」我感動的說聲「多謝」。蕭蕭是我的學弟,大家在詩藝上切磋數十年;白靈為草根詩社同仁,算是知己。但我還是強調,文本的詮釋權屬於評論者,我絕對尊重,而且會虛心接納。名書法家杜忠誥教授特別為詩集題字,體勢流暢,柔中帶勁,平添不少光彩,真是感激不盡。
  
  古人十年磨一劍,我卻五十年完成《詩路》,可見其艱辛。感謝天地、父母、家人與師友,願這本詩集能與您們分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明德
  

  一九四六年生,高雄市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教授兼副校長,現任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二八~)。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臺灣文學、民俗藝術與飲食文化。
  
  一九六年代開始寫詩,邁上詩路,是大地、草根詩社成員,也是輔大草原文學社的推手。
  
  一九八年跨出學院,投入民俗文化的研究,長期以來,以「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再現臺灣圖像,重塑鄉土情懷」為努力目標,引領社會大眾了解並欣賞民藝之美。
  
  一九九六年轉任彰師大教授,設置作家現身與人文講座。二六年,擔任副校長,積極推動區域文學,與半線人文踏查。
  
  目前總策劃彰化學叢書(八年六十冊)與王夢鷗先生文集。著有論文百篇與專著《阮註定是搬戲的命》(二三)等三十餘冊,並編有《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一九九四)等三十餘冊。
  
  曾獲高雄縣文藝作家作品推薦獎(一九九五)、第二十屆中興文藝獎︱散文獎(一九九七)、臺北市政府社會教育獎(一九九八、二三)、第四屆國家公益獎(二二)、彰化縣政府第十一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二九);二一二年,率領基金會獲頒臺北市政府「譽揚獎」;二一四年,《剪紙藝師︱李煥章》榮獲二一三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目錄

詩路
序一 林明德詩路.詩錄林明德 蕭 蕭  三
序二 風雨煙霞一詩人 白 靈  九

歸三三
邁上六月的行程三五
玄思道上三七
雨後三八
雲飄三九
向鐘響處四 
遙寄關山四二
木棉的秋四三
秋的聯想四五
碑石之外四七
水情篇五 
給亭亭五二
一九七三五五
二行詩五六
 哀歌五七
那一徑菩提樹六三
木棉樹六四
夜在臺大六五
夜讀《紅樓夢》六六
相遇六七
飄搖的夢六八
現代春聯九副六九
阿媽的肖像七三
靜思七則七五
尋問七八
初訪賴和紀念館七九
賴和印象八 
大樓角落的紅花八一
香港,一九九七八二
靜靜翻閱妳的生命史八三
相招鬥鬧熱八六
讓我思考幾天八七
奔波八八
花蓮印象八九
變天九 
帶脈轉動九一
一行詩九二
生活片斷九三
鬧元宵九四
點上開學燈九五
二○○○年元宵九六
 

序一

風雨煙霞一詩人(白靈序)


  ︱林明德詩集《詩路》初讀

  詩人有兩種,一種用文字寫詩,一種用行動寫詩。只用文字寫詩者經常見其人不如讀其詩,愛用行動寫詩者則可能有不同典型。有來如雨去如風、劍及履及瀟灑奔走、為詩為藝術可傾其所有必擲頭顱灑熱血而後已者;也有溫文儒雅、生活即詩詩即生活、親炙其人可坐暖一室春天共看一夕煙霞者。

  林明德這個人大概是九成九時間以行動寫詩,且兼有前述行動詩的兩種典型。長期為人師表的他,始終熱心教學,努力拓展研究領域,三十餘年來立志要讓臺灣民間藝術從「小傳統」挺進「大傳統」,馬不停蹄深入鄉土,各方奔走。全心全力鼓倡「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的他,卻只以一分的時間停駐凝神寫詩。林明德說「古人十年磨一劍,我卻五十年完成《詩路》,可見其艱辛」,他不斷從中探索「詩之路」的深層意涵,與土地庶民積極互動的更大可能,以及模鑄「始終在路上」健行的生命態度。這種綰合鄉土民俗與許多「無臉」的素人藝術工作者,積極互動的道路,是要不斷地奔波的,卻也是更動人更富有傳承性,可以積極厚植藝文土壤的「詩之路」。

  林明德自謙以中文系背景「不自量力」地投身民俗運動,他說:
  跨出學院走入民間,斟酌雅俗三十年
  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自述三十六首〉之二十五)

  一九八一年,林明德「正式」加入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承辦「民間劇場」、「古蹟的盛會」、「民俗藝術節」、「國際偶戲節」……等系列活動,雖然自述「斟酌雅俗三十年」,其實已超過三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他完成八十多萬字的《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一書,堪稱是他「奔波詩之路」的代表作,因為那是「鍛鍊身心的經驗:十八個月的田調,二十多人的投入,加上個人的意匠經營,我們循序漸進,從基礎資料的歸納,到四門二十五類匾聯文化的探索」(序文〈澳門匾聯之美〉),讀者當不難想像那種到處面對廟宇祠堂牌坊仰頭注視讚嘆拍照記錄尋訪的畫面,而「匾」與「聯」豈不是活生生的「民間之詩」嗎?

  林明德幾乎遍走臺澎金馬港澳的壯舉,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而那不就是「千山我獨行」的「行動詩」嗎?因此當他說「寂天寞地一燈燃」時,他的「一燈感」和「燃」必須奮不顧身,灼燒青春歲月的孤獨「飛行感」,應該是相當悲壯的。林明德四處宣揚「民間」的寬廣豐沛,於各種場合釐清並斟酌雅俗分際,誠懇鼓倡民俗的文化力量,雖困蹇難行如無法觸及的「天地線」,但那重重親炙浸染於民間藝術而不能自拔的情感,實非筆墨所能追索描摹。

  他是背著筆劍的儒俠,備極辛勞地在民間江湖闖蕩了數十載,讓人幾乎以為他當年從「草根詩社」走出去以後,已遠離了詩壇。沒想到他對詩一往情深,隨處可見,比如一九九二年散文集《開拓生命情境》的序文中說:「通常在教學、研究之中之餘,有創作的衝動,尤以新詩散文居多。」《詩路.後記》說:「五十年來,我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歷程幾個階段,共有二百一十九首,既展現生命風景,也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時光隧道中許許多多的自我。」他說「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其實應該包括他總策劃的「彰化學」叢書(八年六十冊)、主編或著作的《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一九九四)、《臺灣民俗技藝之美》(一九九八)、《彰化縣飲食文化》(二○○○)、《臺灣工藝地圖》(二○○二)、《阮註定是搬戲的命》(二○○三)、《臺中市飲食地圖》(二○○四)、《臺中飲食風華》(二○○六)、《小西園偶戲藝術》(二○一二)等,不論面對的是古蹟、飲食、戲劇、偶戲、工藝,他皆以詩人的心境、無法忘懷詩情的精神去貫穿這一切。

  因此當一九九七年林明德在〈大樓角落的紅花〉一詩說:
  沐浴、靜坐、默誦《心經》。大年初二,在鞭炮聲中過。
  深夜燈前,忽然泛起寫詩的念頭。
  行路匆匆,不經意發見
  大樓角落,幾朵紅花
  無聲的春訊

  「忽然泛起寫詩的念頭」正是他詩情始終流竄於血液,終身難以甩脫的宿命。此詩的前半與後半看似無關,也難判別「寫詩的念頭」是起於發見「大樓角落的紅花」之前或之後。從文意看,又似均可,如是「念頭」起於前,「紅花」的發見在後,則「念頭」影響了後來的「發見」,若是「念頭」起於後,則「紅花」的發見似是深夜沐浴靜坐後對白日行色匆匆的回想與發見。此詩便是由此不確定的曖昧關係釀造相當大的詩意,而「沉默的紅花」則像是「寫詩的念頭」,紅花與念頭,心一實一虛,一景一情,一白日一深夜,一「行路匆匆」一「靜坐」,形成極佳的現實與理想衝突的對比。

  但他的「行路匆匆」確是詩人本色。他說「我在日月奔波/以忙碌書寫知天命之年的痕跡」(〈自述三十六首〉之二十三),又說「夢想,總在天地線逗引/默默我們許下諾言/以一生奔波追逐」(〈澎湖印象十二首〉之一),那根逗引的「天地線」的內涵卻是如此:

  我主持的「小西園許王技藝保存計畫」,為期兩年半,陸續執行了藝師技藝的影音與文字紀錄、經典劇目、曲譜的整理,以及藝師前傳的撰寫。我們合作完成了五類型十四齣戲,成果相當豐碩。這段期間,我應用參與觀察法與交叉訪談法,嘗試建構「小西園」的譜系,探索許王的偶戲藝術。由於多方的接觸、觀察,才正見識到許王這個人。(〈小劇大夢想〉)

  這樣的「奔波」當然極具價值和意義。林明德在《阮註定是搬戲的命》中記載了我們這一代人童年到處追逐觀賞野台布袋戲「小西園許王」的一生和藝術內涵,也等於為民間藝術的根源寫下一首長長的行動詩。

  讀他的《詩路》,我們發現林明德的「夢想」和「行動詩」,皆與他的童年有關。一個在高雄小漁村「世世代代養麻薩末」(平埔族西拉雅SIRAYA人稱虱目魚為麻薩末)的漁家子,長大後奉獻數十年青壯歲月於「半線文學」(彰化縣舊名半線),以及臺灣閩南各地文化的保存、整理與建構,應該也是由民間回到民間,中間偶然繞道臺北紅塵,汲取養分增益歷煉,反而更能觀照民俗之美。小學時,林明德受到流亡來臺的老師啟發,對詩詞產生憧憬,據他回憶:

  八二三砲戰後,屘叔新婚別戍守金門
  我是阿嬸的代言人,憑空書寫兩地情
  大街小巷的門聯是書本,我逐戶細讀
  銘記︱不須著意求佳景自有奇逢應早春(〈自述三十六首〉之三)

  一個小學階段就為人寫家書的「阿嬸的代言人」,長大後成為「臺灣民俗的代言人」。童年時「大街小巷的門聯是書本,我逐戶細讀」,對門聯的興趣和熟記竟影響到林明德後來在兩岸三地四區的匾聯研究。由「逐戶細讀」、「逐廟細讀」、「逐鄉細讀」,再到「逐島細讀」,這段進程漫長而綿延,一直豐養他的內外世界。民俗力量的「可怕」,其實就像「童年力量的可怕」一樣,法國哲學家、科學家、詩人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曾說:

  為生活在某一過去的氣氛中,必須使我們的記憶非社會化……超出……最早的……回憶……找到我們尚未被認識的存在,即孩子的心靈,即全部不可認識者的總和。夢想走得這麼遠,人不禁對其過去感到驚訝,對自己所會是的那個孩子感到驚訝。……我們就這樣在自己身上發現了靜止的童年,從日曆的齒輪下解放出來的,無變化的童年。

  可以說,林明德因童年「逐戶細讀」的「過去的氣氛」,使他的人生能夠「非社會化」,而找到「尚未被認識的存在,即孩子的心靈」。他的「夢想走得這麼遠」,經常「在自己身上發現了靜止的童年」,說自己是「追逐天地線的雁子」,那根「天地線」即源自深刻的童年記憶和夢想。緣此以觀,則民俗也等於一個「民族的童年」、「文化的童年」,時時提醒我們自身俱足的「孩子的心靈」。亦即巴什拉說的,「人類心靈的永久的童年核心」是「一個靜止不移,但永遠充滿活力,處於歷史以外,並且他人看不見的童年」;人若能「再次發現童年」,就如同進入一種「在詩的生存的時刻中」,「才有真實的存在」。

  林明德身體力行的行動詩,既為他自己也為我們保存純粹的童年。他在〈重現民間工藝的風華〉敘寫:

  詮釋民間工藝的內涵與魅力,也證明了民俗學者馬雷特(R.R.Marett)所說的:「儘管民俗是在古代形成,但它屬於這裡和現在,它們隨時都會恢復青春。」

  每個人經歷過的童年,都會復甦於人生的任何時刻,變成「屬於這裡和現在」,隨時讓我們「恢復青春」。民俗藝術的珍貴,正因為它永遠「屬於這裡和現在」。童年記憶中的民俗藝術,成了林明德長期追索的生命動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

  一九六九年完成的〈邁上六月的行程〉,是林明德《詩路》中最早的詩作之一,等於預告他未來的行動詩取向,與雅俗兼具的風格:

  一盞燈影
  一壺悲愁
  一冊莊子
  他,邁上六月的行程
  似僧非僧,隱隱記得
  來衝風雨
  去踏煙霞
  斜照半
  青,是我
  還山
  路

  這首詩是他「始終在路上」健走的寫照,「燈影」、「悲愁」、「莊子」、「似僧非僧」恰似他無法被社會化,想要追尋天地線的自我期許。林明德如此奮力「衝風雨」,宜乎其能悠遊「踏煙霞」。「衝」和「踏」是實情而非虛擬,於是「斜照半峰青」果然成了他人生的指標,因為那裡才是他歸去的「山路」的方向,這樣的「行程」令人動容,稱他為「風雨煙霞一詩人」實非過譽。一九七○年代後,他的詩風也都指向這樣的路徑,比如:

  給你湖光山色,
  吟我雲淡風輕。(〈二行詩︱日月潭印象〉之三)
  
  日出,點亮一山
  無聲的驚嘆(〈追逐阿里山傳說〉)
  
  斗室變成宇宙
  燈下一盆茉莉
  整夜清香(〈生活片斷〉)
  
  華燈初上車近苗栗乍見東山浮現明月
  窗裡窗外凝神相對突然發現不見星點(〈日子三段〉之二)

  上引諸節均清新可誦,顯現他除行動詩外,在文字詩上的功力。比如「給你湖光山色」正是他對世人的默默奉獻,「吟我雲淡風輕」則是他平淡不虛浮的本色,「無聲的驚嘆」、「茉莉整夜清香」、「浮現明月」而「不見星點」(暗示星點是他更在意的)等等,都是他「淡」「輕」性格的不同流露。

  相較於「行動詩」,林明德似乎對「文字詩」沒有傾全力關注,因為前者的庶民性最接近他夢想追逐的「天地線」。或許由於長時間在民間活動,他經常隨興有感記下印象,有時也不刻意雕琢文字意象;不過,古典詩詞與楹聯的浸潤薰陶,也讓他常能融古今辭語於一體,形成他的強項。

  林明德那些與「楹聯」有關的詩句,隱藏了極深沉的民俗意涵和生活價值,應該就是從童年即「逐戶細讀」的演繹和實踐,言簡意賅,卻常為我們現代人所忽略漠視。例如他的「白話化對聯」:

  典藏世界偶戲五洲俱在,
  涵蓋臺灣菁英三代齊全。(〈「雲林布袋戲館」〉)
  
  平地造林純園訴說土地倫理,
  人文傳世書屋牽繫臺灣子民。(〈給詩人吳晟〉)
  
  扎根民俗土壤百齣劇舞說臺灣魅力
  豐美肢體語言五十年譜寫舞蹈傳奇(〈舞蹈家郭惠良〉)
  
  進德創校白沙日夜教學指望卓越
  寶山開疆學府晨昏論劍追求鷹揚(〈交接〉,按:寫給彰師大)
  
  出入雅俗為畢生紙藝
  斟酌古今成一代藝師(〈剪紙藝師李煥章〉)

  「對聯」是迄今庶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卻拘泥於古典而始終不易突破,林明德的「白話化對聯」正是對此項藝文的更新表現。他謙稱「拋磚引玉」,是期望現代詩人也能積極參與貢獻才智。林明德說他要「緊握斯土斯民的脈搏」,發願「挖掘族人文」、「整合民俗藝術」、「再現臺灣圖像」、「重塑鄉土情懷」(〈在人世間,奔馳〉),就不是只會噴口水說愛鄉愛土的「口頭派」,而是道道地地手足胼胝的「手足派」,應可為躲在象牙塔或宅男式的詩人借鏡。

  在民間長年「奔馳」是辛苦的,但林明德不可能停下夢想和行動,期盼他未來能將豐沛的「行動詩」挹注到「文字詩」,以相得益彰。林明德是臺灣民俗運動的先行者之一,希望他繼續詩寫民俗底蘊,讓我們領受更多庶民文化的美麗與憂傷,也為現代詩開拓出新視野、為民俗與詩的融合發射出豐贍的彩光。 
  
序二
 
林明德詩路.詩錄林明德(蕭蕭序)


  在臺灣,很多人叫林明德,但只有一個林明德的文學生命與我雖有分合卻緊緊相連。康原兄嫂每次在我面前提到林明德,一定是「賃林明德」,那個「賃」的音,在臺灣話的意思就是「你們」、「你家」,林明德是「我們」的、「我家」的︱是好是壞與康原無涉,卻與我息息相關,好像我負有絕大部分的責任似的。所以,在臺灣現代詩壇打滾五十年的我,當林明德出版《詩路》時,我能不在路旁為他錄音、錄影、錄像嗎?

  林明德在〈為《詩路》說幾句話〉的後記中,提到張秀亞老師「啟迪我們讀詩、寫詩,讓我們在詩歌中尋找一些生命的回音。」引用卞之琳的〈斷章〉、松尾芭蕉的〈俳句〉,我彷彿也回到張老師的課堂,聽到她琅琅的笑聲。林明德提到輔園時代,嚮往先行代詩人,吟哦周夢蝶、羅門、洛夫、鄭愁予、余光中與楊牧……,那時我雖是大一新鮮人卻是《輔大新聞》社長、「文哲學會」會長,許多詩人、藝術家是我辦社團活動邀請來演講、朗誦的,歷史系的陳芳明、英文系的羅青、食品營養系的龔華,應該都曾躬逢其盛。後記中他還提到「大地詩社」、「草原文學」,加上當時我已加入的「龍族詩社」,大約就是我們當時言談中的江湖。集中詩篇〈玄思道上〉的玄思道,是我命名的一條幽思小徑,從文學院大樓左側通往貴子路、泰山,是我們黃昏時模仿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沉思漫步的祕密所在,那時「鶯啼蝶影不到」,後來成為「芙蓉流艷」的「情人道」,「而他走在多風的午後」,林明德瀟灑的背影總是如此感嘆著。
  
  夕陽小立
  風在林表,此刻
  碑石已成為你的名字
  你的英挺啞然了,小周
  綠苔也驚視那串迤邐的哀傷
  
  那詩中呼喚的小周,是我們共同的朋友白色小馬般的周文浩,二十六歲的英年卻在陪我訂婚後的十五天過世,是林明德、我和綠苔一起驚視的那串迤邐的哀傷……,四十二年後蒼白的髮再讀此詩,依然泫然而泣,不能自己。

  大學畢業後的研究所,林明德與我仍然走在相同的古典文學的欣賞與研究路上,只是學校不同了,際遇不同了,交往的對象不同了,我獨沽一味現代詩,走著長遠的路,只單純與現代詩人相互切磋、摸索;他偏向民俗藝術,在廣大的鄉野間走踏、調查。五十年的奮鬥我出版了許多現代詩相關產物,他遲至今日,紀念性地回憶著自己曾經走過的「詩路」,慶幸的是他不忘初衷,從《詩路》中可以看出他產量雖不豐,但年年繫掛著寫詩這件事,或許兩三行或者一副巧對聯,或許幾句話或者一則小札記,只管詩興,不論新舊,只管心境,不論雅俗,《詩路》是林明德自我心靈的田野紀錄,存真,寫實,沒有傳統文人式的虛矯造作,顯現的是民間、村野俗而有力的熱誠、純真、良善。同時,他與許常惠(1929-2001)相似,都從學院、學理,走向民俗、真實,不會把粗糙當做真切,以意識裹脅意志,他們都能尊重民俗為民族,不會假民族自覺去嘲笑不同觀念的同胞,更不會假民族自決去制裁相異的民族。這才是詩最為本質的所在。失去這一點,即使保有詩壇極多數人的呼擁,那是與詩不相涉的成功的社會運動。成功的社會運動中,詩是工具、手段,不是終極的目的;成功的革命行列裡,詩是諧韻的口號、富於韻律的吶喊,從來不是他們理想的心靈境界。

  林明德詩中的真,從《詩路》中他看待眾人的深情可以見出,賴和、姜貴、曼德拉,多麼不同的身分背景,神刀施至輝、素人編織家林黃嬌、剪紙藝師李煥章,多麼相異的工藝技巧,都是他關注的對象;柔情似鋼的金門、島嶼情結的澎湖、祖師廟的萬華、文旦的鶴岡,甚至於昆明、你所不曾聽聞的廬侯……,都在他筆下布袋戲般活躍。這種開放,是面對海、面對洋、面對天空的臺灣人胸懷,詩的肚量。近作〈臺灣是我們的依靠〉可以呼應林明德一向的襟度︰
  
  島嶼族群多元,幾萬年來
  逐漸凝聚堅實的文化年輪
  出土文物,拼貼多樣圖騰
  展現活潑包容的海洋文化
  
  林明德與我有著一段極長的相異軌轍,直到一九九六年他從輔大退休,轉任彰化師大,又與我、我的彰化深深有了盟約情義,十五年間以一個高雄的少年、臺北的學者,卻為彰化文化的根莖、彰化研究的花果,花白了頭髮。作為彰化子弟、作為他的學弟,我深愧不如。二一一年他屆齡退休,我繼續留守彰化,「彰化學」這樣繁重的軛,我俯首承接,昂首而行,雖然會走出不同的軌轍,但我深深佩服林明德所堅持的深情的《詩路》、開闊的文學大道。
  二一四年白露秋分之交寫於明道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
    $60
  2. 二手書
    2
    $60
  3. 二手書
    2
    $60
  4. 二手書
    28
    $85
  5. 二手書
    33
    $100
  6. 二手書
    37
    $110
  7. 二手書
    37
    $110
  8. 新書
    9
    $270
  9. 新書
    9
    $270
  10. 新書
    9
    $270
  11. 新書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