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貫心

楞嚴貫心
定價:380
NT $ 256 ~ 342
  • 作者:果煜法師
  • 出版社:橡樹林
  • 出版日期:2014-10-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409864
  • ISBN13:9789866409868
  • 裝訂:平裝 / 360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楞嚴經》──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獲高度推崇,
  是時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真心本來就是存在的,真心也時時刻刻都在作用。
  只是我們不知道:起作用者原是「真心」,但都被「妄識」所扭曲了……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慧可禪師雖修行了很久,但心還是不能安。達摩祖師說:很簡單啊,你把心拿來,我就替你安。慧可禪師思忖良久,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這「良久」是什麼意思?慧可禪師想了又想,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很簡單,因每個人都自認為有心。但真問到你:心在哪裡時,就張口結舌,答不出心在哪裡?因為,既眼耳鼻舌身都不是,受想行識也不是……想來想去,竟沒有一個是的。所以最後只能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了老半天,卻找不到我的心啊。

  慧可禪師修行了老半天,最後遇到達摩祖師時,還說我心未安。

  ◆真心是性,而非相。建立「正知見」才可能開悟!

  就《楞嚴經》的宗旨來看,見到真心後,在修行的過程中,才算找到真正的方向跟門路。在未見真心前,雖很認真修行,卻起起落落,有的時候比較清楚;有的時候又渺渺茫茫。所以在修行上,總不能落實。

  「未有正知見做基礎,一個人單憑參一個話頭就能開悟的話,那滿街都是禪師了。所以,如果不能先以正知見來消除邪知邪見,就算你打坐、修定、參禪,都不可能開悟。」果煜法師透過講《楞嚴經》,作出這樣提醒。

  ◆佛教各派必讀經典!今果煜法師以白話講述的精要版本

  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楞嚴經》,唐代後才傳入中國。隋朝的智者大師很早就聽說有這部經典,也確認它的義理非常崇高、深妙,但是這部經典卻一直沒能傳到中國。那是因為當時印度把這部經典當作國寶,禁止外傳。直到後來有人發心、偷渡成功,才於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更被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經文中反覆辯證「真心」究竟為何?又在何處?雖然因篇幅廣大而常被學習者延後研讀的時間,但事實上,其「明辨真心」、「建立正知見」的宗旨,學習者如能越早嫻熟、便越早受惠。

  果煜法師早年研讀《楞嚴經》時也曾輾轉難明,講經時融入許多個人的修正經驗。本書中,果煜法師透過最白話易懂、最貼近現代人心的用語,佐以妙語如珠的生動比喻講述經文,是讀者一探此重要典籍之智慧、奧祕不容錯過的版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果煜法師


  果煜法師自小生長在單純、素樸的農村社會,隨著年歲的增長,一股探究宇宙真相的熱忱,驅使他不斷深入百家爭鳴的領域中,於是從傳統的「老莊哲學」,到「新潮文庫」,都曾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尤其大學時代,更循此加入台大晨曦學社,正式其探討佛法的生命歷程。

  途中雖經服役與就職的轉折,但「深入佛法,自度度人」的願心,不但未有任何的冷卻褪色,反而更加的懇切鮮明。由是於民國七十三年,毅然決定出家修行的道路,選擇於農禪寺剃度,追隨聖嚴法師修學禪法。七十五年告假入山,作更上層樓的進修;七十八年住山期滿,才應時代需求,略作開示演講。

  由於果煜法師原就對「中觀」有深入的理會,又在禪修中有貼心的體驗,故其開示或為文,皆能百步穿楊、鞭辟入裡,見人所未曾見,言人所不能言,聞者莫不讚歎激賞,對禪修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法師至今已出版的文集有:《一葦過江》、《十住芳草》、《百步穿楊》、《千江水月》、《萬里雲天》、《天心明月》、《六妙門》等,以及書籍《禪林風雨》(2013年,橡樹林出版)。

  相關著作
  《禪林風雨》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 開題與證信序
何以這部經典是禪宗最重視的經典?因為它跟「明心見性」有蠻直接的關係。
「心是什麼?心在何處?」很多人於一生中,都不會去找心︱因為既然每個人都有心,就不需要再去找心。找心的人大部份也不知道心在何處?若不知道心在何處,就沒辦法安心。

第二章 - 發起序及七番破處之一
一般人不識真心,故心為境轉,心為境奴。佛陀侍者阿難被摩登伽女以咒術誘惑、攝入婬席即是一例。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裡,有各式各樣的摩登伽女。
現在很多人參禪,都在參「什麼是無?」參這跟當事人不相干的問題,怎麼能夠開悟呢?還不如參「我是誰?」來得直接了當。可是要參「我是誰?」也不是那麼容易得力。參「我的摩登伽女是誰?」或許還快一些。

第三章 - 七番破處之二
破內/破外/破根裡/破竅穴間/破隨所合處/破中間/破不著,此七番破處。

第四章 - 十番顯見之一
一個人如果從「用」上去找心,既有見聞覺知的作用,那當然是因為有心。所以,有用處就一定有心。可是這並未找到真正的心,而只是找到心的影子而已!

第五章 - 十番顯見之二
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為常/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周遍/顯見無礙/顯見不分/見非自然、因緣/見離能所,此十番顯見。

第六章 - 別業同分妄見
眾生於見到萬物的當下,既內覺有能見者,也外現有所見相。以「能所對立」的思考模式,即是「影見俱眚」也。既能見者是病,也所見者非實。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眾生常認為:心是心,物是物,然後再以心去看物。如果已把心、物二元化了,這心即是妄心,所見即是妄相。

第七章 -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既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那為什麼會從本來清淨中,而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不只是諸有為相,而且常常變化遷移,循環反覆?

第八章 - 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就修行而言,進展方向並不會太複雜,方向只有二個而已:一是順流而下的生死門,一是逆流而上的還滅門。逆流而上者,即從見性而不著相;二是順流而下者,則著相而造業、生死。
故從學佛、聽經、聞法,以得到正知見之後,對於修行,應該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而能持續往這個方向邁進,就不會再迷失了。

第九章 - 修證圓通
菩薩修圓通之法:反息循空/純覺遺身/無上覺/無上道/無生忍/念佛心/聞思修/入流相。
 

推薦序    

  這《楞嚴貫心》乃是我於2010年到加拿大─溫哥華講《楞嚴經》之講記。因時間不多,故只擇要點講解而已!

  其實,關於《楞嚴經》我已出了一書,名為《楞嚴新粹》,內容即為講解《楞嚴》之大意。而重點唯在確認「如來密因」,即是「心性」也,且心以「能了別」為性。

  但很多人對於「心何以“能了別”為性?」還是理不清楚。只好再回經中,重講「十番顯見」的部分。因為「十番顯見」者,乃為「顯性」而已!

  於重講「十番顯見」時,又豁然覺悟:「默照禪」的源頭,當在「楞嚴」也。何以故?默者,即是不動的心性。照者,則為了別的作用。既從默起照,也於照歸默。

  但眾生都執相而不見性,故心為境轉,迷失本性;流浪六途,回不了家。如百丈懷海見野鴨的公案: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見一群野鴨飛過」這是「照」的用。「祖遂把師鼻扭」乃為提醒他「默」之本─野鴨飛過,但心性本是不動不搖者。師於言下有省,終能回頭見岸。

  由是而言,修默照者,亦能開悟。何以故?於照歸默,即能見性也。但一般修「默照」者,都非如此修法。

  如有謂:默照者,只管打坐也。然只管打坐是什麼意思?不用方法?不求證量嗎?既如此懶散,當不可能見性!

  亦有謂:默照者,離言語相、文字相、思議相。但離相,卻不等於見性。離世俗諦,云何見第一義諦?

  於是大家都公認:修默照者,不能見性開悟也。

  然若能如我所說「既從默起照,也於照歸默」,又云何不能見性開悟呢?否則,何以古來又皆謂「悟在楞嚴」呢?

  總之,從默起照,即是「大圓鏡智」;於照歸默,證得「楞嚴大定」也。
 

內容連載

在佛陀當時,對於飲食有三種處理方式。第一、大家都知道,當時的飲食最主要是透過「托缽」的方式去取得的。就是捧著缽出去,然後等著別人來供養。當然,有的人運氣好,走沒兩步路,就得到供養了。有的人大街小巷繞遍了,還是沒有人供養。這都跟過去生的福德因緣有關啦。
 
第二、叫「應供」,印度當時有些居士,在節慶日、或是眷屬的生日、或是先人的忌日,為了替他們祈福,所以去供養僧眾。而供養的方式,乃是先在家裡準備很多飲食,然後派使者到僧團告知,告知我們今天已準備十人、或二十人份的飲食,請求僧團派人去應供。
 
在僧團裡有特別的執事來處理這類事情,如準備十份,就派十個應供;準備十五份,就派十五個應供。每次派的人都不會一樣。那派後剩下的呢?剩下的,就得自己去托缽了。
 
第三、是「別請」,有的居士跟哪位僧眾比較相應,他想單獨供應。然應供,是由僧團指派而沒有選擇性!到時候,你相應的不來,不相應的卻來了。
 
所以居士就寧可指定:我今天雖準備兩份飲食,卻指定要某某人來受供。你可以親自跟他講,也可以透過僧團轉告。這即是別請也。
 
簡單講,飲食有三種方式:第一托缽,第二應供,第三別請。
 
所以我們看經文「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這即是剛剛講的應供:因為波斯匿王的先父忌日,王為替父親祈福,所以供僧。請佛帶著弟子眾一起前來應供。
 
然後,「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那時候,又有其他的長者居士,發心供養。所以,佛就請文殊,帶著菩薩和阿羅漢去應諸齋主。
 
其實從《律典》來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文殊菩薩大部份示現的都是在家相、天人相,在四大菩薩裡,乃只有地藏菩薩,常示現出家相。既文殊菩薩現的是在家相,就不可能代表僧團接受供養。因為那時,僧俗的倫理是非常清楚的,不容有一點的混淆。
 
那時候阿難因接受別請,所以趕不回來,未能參加波斯匿王的供養。事實上,如果接受了別請,就是趕得上供養,也不能夠再吃了。為什麼?日中一食──既吃完結齋後,就不能再吃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7
    $256
  2. 電子書
    7
    $266
  3. 電子書
    7
    $266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0
  6. 新書
    79
    $301
  7. 新書
    85
    $323
  8. 新書
    88
    $334
  9. 新書
    88
    $334
  10. 新書
    9
    $342
  11.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