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把40年實踐TPS的經驗,交棒下去
本人在1962年進入愛信精機,之後被分配到新豐工廠工作,在這間工廠,一路從事汽車部品的製造產業,至今將近40多年。
愛信精機是豐田汽車集團的直系企業,在2013年度,全體的營業額是2兆8千億日幣,員工人數超過8萬人,在汽車製造業中,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企業。
本人進入愛信工作,是從品質管理部門開始的,負責過生產技術部門,也對生產現場「物的製造」貢獻了我的力量。其中特別是QC手法的活用,以及對管理階層的經營指導,和擔任公司外講師的職務等等,我可以非常驕傲地說:我對公司內外都有莫大的貢獻。
1996年,我以新豐工廠廠長的身分,負責工廠的管理與運作相關的所有經營事項。如同前段所介紹的,愛信精機身為豐田集團所屬的企業,當然也積極地展開TPS活動(豐田生產方式);同時,TPS也是支撐工廠經營運作的主要活動。
之後,在1999年初,我被派任到台灣工作,以台灣慧國工業(愛信精機在台灣的生產據點)副總經理的身分,被交付管理公司營運的責任。
慧國工業是在1979年,以愛信精機的台灣生產據點而設立,到我上任時已經快要滿20個年頭了。慧國工業設立之初就已經導入TPS活動,並積極地從事各項相關活動。在豐田汽車集團裡,被稱為TPS之父的大野耐一先生,當初蒞臨台灣時,慧國工業也有幸請到大野耐一先生,來指導慧國工業的TPS相關事務。
等到TPS的始祖豐田汽車將事業擴展到台灣時,已經是慧國公司設立後第10年,也就是1988年。若要說最早在台灣進行TPS活動的公司是哪家,應該可以說是慧國工業吧。
本人在慧國工業上任時,TPS早已導入經過20年。可惜當時的TPS活動非但沒有隨著時間而更上層樓,反而越來越陳腐與僵化。在TPS導入之初,活躍在第一線普及與推廣TPS與改善活動的人,若不是辭職了就是已經變成管理者而離開現場了。
最大的問題是:TPS沒有傳承、交棒給新世代,由新世代來繼承。因為TPS艱深的運作理論與製造業「追求生產力」至上的情況,TPS的原理原則早被遺忘了。同時,確保品質的活動(QC活動)、設備維護(PM活動)都與TPS活動分離,以各自獨立的形式來實施。
我認為TPS活動、QC活動、PM活動,還有5S活動及目視化活動,都必須密切地相互連結來推行才行。至於原因,不管是確保安全性、品質或生產性,甚至到設備的維持維護,全都是在「生產現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承接上述活動的地點,全都是生產現場。
為此,我和熟悉TPS改善活動的江瑞坤副總,把這件事情當作公司內教育的一部分,共同執筆撰寫、編輯這本「精實現場管理」教材。內容除了工廠管理實務之外,在教材中特別整理說明了何謂TPS,以及如何針對TPS的原理原則採取行動。
本書相關內容皆已在慧國公司分階段實踐,同時也推展到協力會的部會及其他產業,獲得不錯的回響,願這本書的出版,能多少帶給台灣的各位讀者對現場管理有所啟發,並在提升管理水準上,幫得上各位的忙。
大野義男
作者序
從學習、成長到分享與傳承
新書終於可以出版了,距離上次出版「豐田的三位一體生產系統」已經過了7年又6個月了。記得六年前,原計畫在台灣工作到65歲就退休回日本的大野院長,在他64歲生日的前夕,我向他提出懇求說:「希望您能繼續留在台灣,幫助台灣產業競爭力提升,並且在您70歲時我們共同再出一本書來慶祝您「古稀年」生日,也把您寶貴豐富的經驗分享與傳承給台灣」,大野院長想了一下之後說;「我愛台灣」能為台灣貢獻一份力量是我樂意的。
懇求大野院長留下來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台灣更多的企業有機會獲得他的指導、協助,使台灣產業之「物的製造」技術力與競爭力能夠升級。經與學界(雲林科技大學侯東旭教授、修平科技大學前校長林寶琮先生)及企業界老闆(如巨大工業:劉金標
董事長、信昌機械:奚志雄總經理、山立交通:吳建立會長、烈光企業:吳烈權董事長、六和機械:宗緒順總經理、林商行玻璃:林鍵一總經理、健生實業:莊健培副董事長、全興油封:吳崇讓董事長等)商討之後,於2008年5月成立了「中華精實三位一體生產管理協會」,目的就是希望大野老師來主持這個協會。協會的宗旨:『透過精實管理活動來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理事長乙職大家推薦由奚志雄擔任。
在協會組職中設有「精實管理學院」,其院長乙職敦聘大野老師擔任,精實管理學院主要的任務是輔導會員公司和專案計畫的輔導實施,同時也要針對輔導公司的人才進行有計畫的培育。希望透過協會的交流平台,讓有需要對產業升級的企業及會員公司之間能相互學習、成長與分享。
今年是大野院長「古稀年」70歲的生日,對他感到抱歉的是無法在他70歲生日(2月29日)當天舉行新書發表會,因為這三年來自己重捨書本到政治大學企家班去充電、學習,所以出書就延遲到現在才完稿準備出版,總算是對大野老師承諾的達成,同時也是鼓勵自己從政大企家班順利畢業。這六年多來自己本職工作還是一樣,繼續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而努力之外,有機會跟大野院長一起參與輔導其他產業的精實改善活動,除了指導生產現場改善也對輔導公司的管理幹部進行一系列的教育訓練,這幾年深深發現到被輔導公司的幹部對改善活動和教育訓練的熱衷參與越高,則公司改革的成功機率相對是高的。這讓我深深體會到「人才對企業的盛衰」有絕對影響的,當今企業老闆們應該要認知到未來企業發展關鍵之一就是要有足夠的「人才庫」,因此在職場內建構一個可以讓新一代的人才能夠從工作中學習、自我成長的「人才育成平台」是尤其重要的。
從事「物的製造」也是可進行「人才製造」,身為管理者應該從現場改善活動之中去挖掘人才﹑培育人才。32年前我進入慧國公司就從「物的製造」原點、「製造現場」工作開始,經歷多個部門輪調和豐田生產方式改善活動洗禮。造就自己對現場改善活動充滿高度的「夢想與熱情」,一直追求打造出自己理想中的製造現場。
大野院長和我希望把這種管理經驗能透過這本書的發行,給從事製造現場管理人士參考,以表達我們對台灣製造產業升級盡一份微薄的心力,這也是我所想要追求的志業 ──「從學習、成長到分享與傳承」。
江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