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學者歐陽修,半百時撰寫〈讀書〉一長詩,開首「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衰,心意殊未倦」,這四句詩十年前也曾被漢寶德先生所引用,自陳是心情的寫照。近十年來,他依然孜孜不倦於几案,以如椽之筆書寫人間。
《倚窗細吟建築》一書,即整理彙編漢寶德先生所著,有關傳統建築、窗格藝術、孔廟與鹿港等四輯,並由黃健敏先生配圖的新書,書中所有文章的心意寄於建築文化。
正如同《倚窗細吟建築》書名,古蹟建築在歷經歲月加持後,引人思古,欣賞其風華好比品嚐佳釀;而閱讀漢寶德先生的文章,展卷讀來每每雋永常新,底蘊深厚、意義長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漢寶德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迄今。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為建築看相》、《透視建築》、《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建築》、《漢寶德談藝術》、《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漢寶德的人文行腳》、《人與空間對話》、《認識建築》、《人與空間對話》、《漢寶德談美》、《設計型思考》與《漢寶德建築行》等書。曾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中華日報副刊、天下雜誌、大地雜誌、探索雜誌、人本教育札記、明道文藝雜誌撰寫專欄。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爾後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 傑出成就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主要經歷: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咨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曾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兼任授課。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 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曾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爾後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畫「魅力都市‧建築世界」演講系列70場。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該刊物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曾為聯合報深度旅遊周刊「開起建築之眼」,國語日報「城市一瞥」,藝術家雜誌「環境與藝術」,炎黃藝術/山藝術雜誌「公共空間」,室內雜誌「都市家具」等專欄撰文。著作包括《貝聿銘的建築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台灣.法國公共藝術》、《2001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2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漢寶德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迄今。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為建築看相》、《透視建築》、《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建築》、《漢寶德談藝術》、《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漢寶德的人文行腳》、《人與空間對話》、《認識建築》、《人與空間對話》、《漢寶德談美》、《設計型思考》與《漢寶德建築行》等書。曾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中華日報副刊、天下雜誌、大地雜誌、探索雜誌、人本教育札記、明道文藝雜誌撰寫專欄。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爾後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 傑出成就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主要經歷: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咨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曾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兼任授課。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 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曾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爾後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畫「魅力都市‧建築世界」演講系列70場。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該刊物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曾為聯合報深度旅遊周刊「開起建築之眼」,國語日報「城市一瞥」,藝術家雜誌「環境與藝術」,炎黃藝術/山藝術雜誌「公共空間」,室內雜誌「都市家具」等專欄撰文。著作包括《貝聿銘的建築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台灣.法國公共藝術》、《2001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2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目錄
序言
Ⅰ 傳統建築
台灣傳統建築
傳統建築源流課程回顧
林安泰古厝
台北北門
Ⅱ 窗格藝術
傳統建築的窗格藝術
江南的窗格藝術
窗格藝術的回顧
Ⅲ 孔廟
台南孔廟
彰化孔廟
我與孔廟
Ⅳ 鹿港
歷史的鹿港
鹿港傳統建築舉隅
鹿港龍山寺
編後記
Ⅰ 傳統建築
台灣傳統建築
傳統建築源流課程回顧
林安泰古厝
台北北門
Ⅱ 窗格藝術
傳統建築的窗格藝術
江南的窗格藝術
窗格藝術的回顧
Ⅲ 孔廟
台南孔廟
彰化孔廟
我與孔廟
Ⅳ 鹿港
歷史的鹿港
鹿港傳統建築舉隅
鹿港龍山寺
編後記
序
序
《倚窗細吟建築》出版序──第一代的古蹟維護者 漢寶德
健敏老弟收集了一些我在幾十年前的有關傳統建築的文章,集為一冊,出版前要我寫一篇序文。老實說,這些文字出現在當年的報章、雜誌或研究報告上,我自己早已淡忘了。他肯花功夫去搜集、編輯,重新弄出一個頭緒,實在很不容易。然而這本書的出版,其意義在那裡呢?
對於年輕一代的古蹟維護的工作者,這些資料已經沒有實際的價值。可是對於把台灣傳統建築維護視為重要文化發展的一部分,願意了解其發展的歷史的年輕朋友,卻有一些參考的價值。因為數十年前,當我單槍匹馬推動古蹟維護的時候,古建築保存的觀點與今天是大不相同的。今天出版這本書,讓年輕一代回憶一下當年的情況,對於他們今天的工作應該可以有深度的體會。這也許就是歷史的價值所在吧!
回頭看來,台灣古蹟保存,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鼓吹,70年代開始行動,是以東海大學建築系為發動基地的,所以這二十年可稱為第一代。那個時代所持有的觀點與今天絕然不同,其價值觀大體可析為以下幾項:
(1)民族主義的。那時候的建築界正努力於現代化,也就是西化。少數建築界人士感到地域色彩的文化價值有保存的必要。但台灣的地方建築已在半世紀日本人的統治下逐漸西化。如何肯定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有研究必要的,其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有價值的地方傳統建築,予以保存。當時的觀念,文化傳統非常重要,古並不那麼重要。具體的說,我們重視的是可以代表閩南傳統的老房子。
(2)形式主義的。把建築當成文化來看,只有呈現在外觀與空間上的特點最為重要;這也正是我們要保存的重點所在。建築作為一種工藝,其內容當然就要複雜得多。但是歷經歲月的老建築,要自工藝的各方面保存,固然重要,但對建築保存的感性效果,並不十分重要,只要維護了外觀的傳統形式,其目的已經達到了。
(3)修舊可以為新。這個觀念是很自然的來自文化傳統。傳統建築初建時是光鮮亮麗的,但使用的材料並無耐久性,通常三年、五年就會老化,所以一座重要的建築必須不斷的維護,在外觀上應該是經常亮麗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宅,斑駁而有古意,是年久失修的結果,要修就自然修復到新鮮了。我們不是不喜歡古意,是順其自然。
以上這些觀念與受日本較進步的文資保存的觀念影響的第二代的看法是不太相同的。這個分界點就是文資保存法的立法。我的工作,不論在書面上與實務上。自彰化孔廟到鹿港龍山寺及市街,台北林家花園等,都是在那二十年間完成或起步。所以當政府成立文建會,開始為保存立法時,他們就慢慢排除我了。我這時候正忙著籌建科博館,雖知道日式保存不太符合國情,也不願多言,讓年輕人去大力推動了。
到今天,台灣的古蹟維護已進入第三代了,但是我仍然認為有些問題值得認真討論其價值,不能把它當成純技術性的作業程序。我以垂老之年,坐在文資審議會中,聽作業報告,時常覺得保存工作慢慢失掉廣大的文化的意義,成為市民之間利權爭執的工具。我極少發言,因為知道我的世代已經過去了。
希望對古蹟維護有興趣的年輕朋友,自拙作的觀念中還可以找到值得參考的東西。
謝謝幫助本書出版的朋友們。
《倚窗細吟建築》出版序──第一代的古蹟維護者 漢寶德
健敏老弟收集了一些我在幾十年前的有關傳統建築的文章,集為一冊,出版前要我寫一篇序文。老實說,這些文字出現在當年的報章、雜誌或研究報告上,我自己早已淡忘了。他肯花功夫去搜集、編輯,重新弄出一個頭緒,實在很不容易。然而這本書的出版,其意義在那裡呢?
對於年輕一代的古蹟維護的工作者,這些資料已經沒有實際的價值。可是對於把台灣傳統建築維護視為重要文化發展的一部分,願意了解其發展的歷史的年輕朋友,卻有一些參考的價值。因為數十年前,當我單槍匹馬推動古蹟維護的時候,古建築保存的觀點與今天是大不相同的。今天出版這本書,讓年輕一代回憶一下當年的情況,對於他們今天的工作應該可以有深度的體會。這也許就是歷史的價值所在吧!
回頭看來,台灣古蹟保存,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鼓吹,70年代開始行動,是以東海大學建築系為發動基地的,所以這二十年可稱為第一代。那個時代所持有的觀點與今天絕然不同,其價值觀大體可析為以下幾項:
(1)民族主義的。那時候的建築界正努力於現代化,也就是西化。少數建築界人士感到地域色彩的文化價值有保存的必要。但台灣的地方建築已在半世紀日本人的統治下逐漸西化。如何肯定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有研究必要的,其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有價值的地方傳統建築,予以保存。當時的觀念,文化傳統非常重要,古並不那麼重要。具體的說,我們重視的是可以代表閩南傳統的老房子。
(2)形式主義的。把建築當成文化來看,只有呈現在外觀與空間上的特點最為重要;這也正是我們要保存的重點所在。建築作為一種工藝,其內容當然就要複雜得多。但是歷經歲月的老建築,要自工藝的各方面保存,固然重要,但對建築保存的感性效果,並不十分重要,只要維護了外觀的傳統形式,其目的已經達到了。
(3)修舊可以為新。這個觀念是很自然的來自文化傳統。傳統建築初建時是光鮮亮麗的,但使用的材料並無耐久性,通常三年、五年就會老化,所以一座重要的建築必須不斷的維護,在外觀上應該是經常亮麗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宅,斑駁而有古意,是年久失修的結果,要修就自然修復到新鮮了。我們不是不喜歡古意,是順其自然。
以上這些觀念與受日本較進步的文資保存的觀念影響的第二代的看法是不太相同的。這個分界點就是文資保存法的立法。我的工作,不論在書面上與實務上。自彰化孔廟到鹿港龍山寺及市街,台北林家花園等,都是在那二十年間完成或起步。所以當政府成立文建會,開始為保存立法時,他們就慢慢排除我了。我這時候正忙著籌建科博館,雖知道日式保存不太符合國情,也不願多言,讓年輕人去大力推動了。
到今天,台灣的古蹟維護已進入第三代了,但是我仍然認為有些問題值得認真討論其價值,不能把它當成純技術性的作業程序。我以垂老之年,坐在文資審議會中,聽作業報告,時常覺得保存工作慢慢失掉廣大的文化的意義,成為市民之間利權爭執的工具。我極少發言,因為知道我的世代已經過去了。
希望對古蹟維護有興趣的年輕朋友,自拙作的觀念中還可以找到值得參考的東西。
謝謝幫助本書出版的朋友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