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戰將 V.S. 愛將
當陳青來邀序時,想想自己既沒有光鮮亮麗的學歷,在職場上也沒有響噹噹的頭銜可撐腰,從小作文能力又欠栽培,文學修養也是個半調子,年輕人也不喜歡聽老調長談的嘮嘮叨叨,我憑什麼可以成為這本書助力呢?反思一下,我這個臭皮匠比各位豐富的就是在職場上打滾了二十幾年遭遇到的辛酸疲憊和身為人力資源主管看遍無數的年輕人來來去去和跌跌撞撞,也許這就是我可以替這本書做最好的見證。
話說當年也沒有人教我如何去面對職場,父母只交代我們要認真工作和逆來順受,結果證明靠著這兩句交代, 我這隻小白兔走入職場叢林後,多年來也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但是walk hard not walk smart。在職場上,無論換幾個工作,我自認從來不是老闆的愛將,都是以「戰將」自居,你們知道差異在哪嗎?愛將絕對是放在身邊,偶爾出出主意挖個濠溝就好,
戰將可就不一樣囉,戰將絕對是派出去打仗拚搏難搞的任務和敵人,打贏了回來賞個勳章以聊表辛苦,萬一打輸了,小則賞一丈紅,大則發配邊疆,
所以戰勝只為了保住飯碗和性命,千萬別為我嘆息,戰將的生活讓我充滿了朝氣和無數的機會,我已經愛上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如果你不喜歡戰將的命運,買這本書學學,準能讓你一踏入社會就能自在求生,如果你喜歡戰將的命運,那更要讀讀這本書,保證能早日榮升將領。
我在公司常常主持座談會,和新進的菜鳥聊聊如何可以生存於複雜的組織,短短的時間,我只能提醒大家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外加謙虛多問,頓悟到的人可以一路順風,領悟力有待加強的人恐怕真的會半路失蹤(離職),作者陳青用輕鬆的語調寫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我非常支持和肯定,給正在把玩而猶豫不決買下這本書的年輕人一個良心的忠告:別鐵齒啊!
專業固然必要,會做人更重要, 小白兔闖入叢林前,考慮穿個防彈衣吧!!
全球第一封裝測試企業之人資經理 羅潔玉
自序
「聰明工作,充分玩樂」。
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夢想。可惜,多數人都是事與願違,換句話說是「充分工作,聰明玩樂」,例如,在不耽誤工作與不影響年底考核的前提下,抓緊可以放長假時來一趟歐洲十四日遊。
然而,工作與休閒失衡的不知所措者,恐怕是「不明工作,不分玩樂」,常常遊蕩在工作該如何提升與玩樂該如何擴大的不明不白間。這樣的工作者,常是工作時像玩樂,不知道該隨時善用資源精進自己,有空時卻不是滑手機,就是讀娛樂新聞⋯⋯,而玩樂時卻只能像工作般地重視細節與精打細算,唱KTV找最便宜時段,天天找朋友團購省運費⋯⋯。
「不明工作,不分玩樂」與「充分工作,聰明玩樂」之間,或許是種選擇;「充分工作,聰明玩樂」與「聰明工作,充分玩樂」之間,卻是一種提升。
我曾是一位十足的「充分工作,聰明玩樂」信奉者,一直相信「工作與專業」的差異是在時間與熱情的投入程度,例如,我家附近的一家古早味紅茶冰店,打電話去訂外送時,如果是忙碌時間,電話由領時薪的小妹接,我們的對話是以下:我:「我要請你們外送?」她會說:「現在很忙,不行喔。」
但是,如果是老闆接的電話,老闆會說:「現在是用餐時間,所有餐飲店都忙,我半小時後送過去,可以嗎?」老闆的對話在於服務客戶,而打工者只是說明現況,服務業的精神與本質不就是在於「滿足客戶」嗎?這就是很多人在低薪的工作上只做低報酬的服務品質。
我想,我是無心插柳的情況下,在低薪時努力提供高報酬的服務。
我剛出社會時,我媽媽跟我說過一句話:「坐人船,要人船行。」(台語)。這話影響我很深,也造就我在往後的十年常常不計自己的付出,只問部門績效或公司利益。回頭去看,我是在壓縮自己的摸索期與成長期,讓自己提早在職場中「還沒當上老闆就知道老闆怎麼想。」
「還沒當上老闆就知道老闆怎麼想」這話或許夾帶些許廣告語法,但是,其實在近幾年的顧問與講師工作中,我常常扮演「勞資雙方」的意見協調與資源整合的角色,能雙方摸頭還讓彼此點頭,一定是要能把話說到彼此心裡。例如,我服務的某企業,內部有位科班出身外表出色的視覺企劃正妹,可惜她的視覺專業沒有她的外表正,她常覺得老闆很挑剔甚至高壓,其實,以我多年的企劃經驗,她的老闆對他的要求或許只是「基本」,但是,我不是這樣跟她溝通,而是告訴她,如果我們自己要花幾百萬做廣告,會不會也很謹慎與精明。
相對地,對於老闆的溝通,只要是具體的市場調查與分析數據,不是以「我都修改了幾十次」的苦勞要來「集點」換「老闆點頭」。
在澳洲工作的經驗改變了我對「工作與玩樂」的比重分配與內容規劃。也是讓我有機會追求成為「聰明工作,充分玩樂」的樂活族。
在BIA(澳洲第一所核發四級簿記證書教育機構,曾在市場最大領導)工作時,週休三日,年休假一個月,加上國假日,其實工作的日子跟放假的日子比例相差不遠。但是,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是週休三日,所以某種程度而言,我們公司是以四天完成五天的工作量,所以,時間應用與績效產出顯得更錙銖必較。
我曾經在「自我摸索」某個軟體應用時被我的英國老闆Dennis T當面說過「You just waste your time.」,當我把這經驗分享給身邊的台灣人,幾乎是百分之百都說:「你的老闆好糟糕」。但是,我其實想過「領高薪、創造高績效」或「領低薪、做低貢獻」,我寧可選前者,既然選前者,就是要承受更高標準的檢驗。
那次的經驗讓我自省後學會更有效率的「狀況分析」與「問題解決」。這讓我想起我MBA「營運管理」的荷蘭籍教授Rene K曾說過「澳洲人一噸一噸地把鐵賣到日本,日本一斤一斤地把鋼鐵賣回澳洲」。工作者,是要像澳洲人賣鐵礦,還是像日本銷售鋼鐵。
我在BIA的成長不只是改變,而是蛻變。從一位領時薪的打工者到營運主管,我想,當時嚴厲而慷慨的Dennis T是我職場成長的導師,他對工作的嚴厲與直言,讓我無須消耗太多無謂的時間才逐步成長,他的慷慨與積極不僅協助我職涯規劃與提供教育訓練,更是在薪資上曾經一年調薪三次。
回到台灣後,重新進入職場時,有許多感觸與感想。這書中分享了許多我經歷的職場現象甚至亂象。工作者無須覺得上班只是因為「為五斗米而折腰」,很多時候,腦袋轉個彎,腰桿就直了!想想怎麼讓自己的工作產出從「鐵」升等到「不鏽鋼」;讓自己從肉身熊貓人進階為鋼鐵人。讓自己從有血有肉與會哭會笑的肉身熊貓人進階到無血無淚能拼能打的鋼鐵人。
如果小白領一進職場就立志追求「聰明工作,充分玩樂」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便可以早早把工作的斷線權奪回來,不再下班時總是被工作糾纏,可以專心的工作,開心的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