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亞洲」告別
亞洲這個概念原是歐洲人的構想,從誕生以來一直未能逃脫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騎劫。
● 「亞洲」的再發現
本書集結中日韓印等亞洲各國學者,嘗試建立一種既不依仗西方思想理論、亦不以國族利益為主導的「亞洲」視野。
● 對香港的啓示
香港是否可以跳出港英、港中的二元論述,選擇在亞洲視野中尋找建構自我的另一種可能?
目錄
羅貴祥/序言:在香港看亞洲 vii
亞洲:流動的歷史
衛思韓/何謂亞洲:十八世紀中國變化的邊域 3
孫歌/亞洲性格與世界意涵:中國革命的思想史意義 27
Brij Tankha/尋找亞洲的世界主義:印度的想像 59
亞洲:後進的視野
白永瑞/韓國東亞論述系譜與分斷體制:南北韓的對峙與依存 77
羅貴祥/反思亞洲主義及方法 91
酒井直樹/從胡塞爾到竹內好:西方與他方話語中的文明轉移 109
岩渕功一/流動的文化消費:「跨亞」作為方法 131
亞洲:身份的重構
青柳寬/幻想亞洲:亞洲對於日本當代人的象徵工具性 151
周耀輝、高偉雲/Nirvana、張藝謀、亞洲的角色:視覺與批判 165
Nihal Perera/在亞洲製造自我:海嘯災後斯里蘭卡的重建 177
譚迪詩/人口與公民之間:在港菲律賓人的困境 195
作者簡介 205
亞洲:流動的歷史
衛思韓/何謂亞洲:十八世紀中國變化的邊域 3
孫歌/亞洲性格與世界意涵:中國革命的思想史意義 27
Brij Tankha/尋找亞洲的世界主義:印度的想像 59
亞洲:後進的視野
白永瑞/韓國東亞論述系譜與分斷體制:南北韓的對峙與依存 77
羅貴祥/反思亞洲主義及方法 91
酒井直樹/從胡塞爾到竹內好:西方與他方話語中的文明轉移 109
岩渕功一/流動的文化消費:「跨亞」作為方法 131
亞洲:身份的重構
青柳寬/幻想亞洲:亞洲對於日本當代人的象徵工具性 151
周耀輝、高偉雲/Nirvana、張藝謀、亞洲的角色:視覺與批判 165
Nihal Perera/在亞洲製造自我:海嘯災後斯里蘭卡的重建 177
譚迪詩/人口與公民之間:在港菲律賓人的困境 195
作者簡介 205
內容連載
序言:在香港看亞洲 (節錄)
羅貴祥
「亞細亞」、「亞洲」、「東方」這些名稱與概念,是秉承希臘文明的羅馬帝國所發明的,主要用來分別歐洲自己與他方的世界,創造自我與他者的身份標籤。1古代在這些「他方世界」生活的人種,究竟叫不叫自己做「亞細亞」或「東方」,需要深入的考證。然而,進入了歐洲霸權主導的帝國殖民主義年代,所有被歐洲歸類為「他方世界」的人種,都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亞洲人」、「非洲人」、「(南)美洲人」、「澳洲人」等——面臨這種被歐洲劃分類別的無可選擇的處境。雖然是被逼接受這種分類,但現代亞洲人怎樣理解及使用「亞洲」這個概念,卻可以有許多可能性以及歷史的複雜性。
不能逆轉的歷史事實是,進入現代世紀,歐洲的認知方法伴隨著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支配了全世界。在對抗的層面上,「亞洲人」似乎很大程度上承認了自己舊有的模式已失效,但又未能創造新的一套與歐洲(或籠統地稱為西方)的力量抗衡。唯一的選擇,就是矛盾地使用西方的一套,來為自己定義或再定義,以此檢視自己、認識與建立自我,希望從而找出新的可能。這種以西方價值標準,幻想能造就新自我的作法,當然是充滿矛盾的困局。從十九世紀至今,「亞洲人」跌跌撞撞、屢敗屢試地要以他人的尺度,企圖畫出自己的空間。
最熱中「亞洲」這個概念的,無疑是能最先成功現代化國家化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日本需要「亞洲想像」,因為「亞洲」既可以聯合區內力量對抗西方,也可以挑戰中國在區內的歷史中心地位,有助日本成為新的領袖。早期日本的「亞洲想像」,有「脱亞」與「興亞」的對壘,但又有相互重疊的地方,底線雜不開強調日本的國家主權、利益與國際地位。興亞論者提出,亞洲諸民族的聯合,特別是日本與中國互相提攜、同文同種,黃種人對抗白種人,把「東方」理想化為精神文明的代表,抗衡「西方」的物質文明和暴力侵略。但亞洲主義後來變質為替日本軍國主義張目的意識形態,所謂泛亞身份、黃色人種、「八紘一宇」(即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大東亞共榮圈,都不過是帝國主義侵佔他國與殖民統治的幌子。吊詭地,「亞洲」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用作區分他∕我的標記,但日本的殖民主義者卻用「亞洲」來融合被侵略統治的人,並以此為擴張的策略。2既有浪漫一面,也有擴張野心一面的「亞洲想像」,在今天的日本,依然曖昧地存在著。
羅貴祥
「亞細亞」、「亞洲」、「東方」這些名稱與概念,是秉承希臘文明的羅馬帝國所發明的,主要用來分別歐洲自己與他方的世界,創造自我與他者的身份標籤。1古代在這些「他方世界」生活的人種,究竟叫不叫自己做「亞細亞」或「東方」,需要深入的考證。然而,進入了歐洲霸權主導的帝國殖民主義年代,所有被歐洲歸類為「他方世界」的人種,都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亞洲人」、「非洲人」、「(南)美洲人」、「澳洲人」等——面臨這種被歐洲劃分類別的無可選擇的處境。雖然是被逼接受這種分類,但現代亞洲人怎樣理解及使用「亞洲」這個概念,卻可以有許多可能性以及歷史的複雜性。
不能逆轉的歷史事實是,進入現代世紀,歐洲的認知方法伴隨著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支配了全世界。在對抗的層面上,「亞洲人」似乎很大程度上承認了自己舊有的模式已失效,但又未能創造新的一套與歐洲(或籠統地稱為西方)的力量抗衡。唯一的選擇,就是矛盾地使用西方的一套,來為自己定義或再定義,以此檢視自己、認識與建立自我,希望從而找出新的可能。這種以西方價值標準,幻想能造就新自我的作法,當然是充滿矛盾的困局。從十九世紀至今,「亞洲人」跌跌撞撞、屢敗屢試地要以他人的尺度,企圖畫出自己的空間。
最熱中「亞洲」這個概念的,無疑是能最先成功現代化國家化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日本需要「亞洲想像」,因為「亞洲」既可以聯合區內力量對抗西方,也可以挑戰中國在區內的歷史中心地位,有助日本成為新的領袖。早期日本的「亞洲想像」,有「脱亞」與「興亞」的對壘,但又有相互重疊的地方,底線雜不開強調日本的國家主權、利益與國際地位。興亞論者提出,亞洲諸民族的聯合,特別是日本與中國互相提攜、同文同種,黃種人對抗白種人,把「東方」理想化為精神文明的代表,抗衡「西方」的物質文明和暴力侵略。但亞洲主義後來變質為替日本軍國主義張目的意識形態,所謂泛亞身份、黃色人種、「八紘一宇」(即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大東亞共榮圈,都不過是帝國主義侵佔他國與殖民統治的幌子。吊詭地,「亞洲」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用作區分他∕我的標記,但日本的殖民主義者卻用「亞洲」來融合被侵略統治的人,並以此為擴張的策略。2既有浪漫一面,也有擴張野心一面的「亞洲想像」,在今天的日本,依然曖昧地存在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36
-
新書85折$361
-
新書9折$383
-
新書9折$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