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我們尋找美麗

除非我們尋找美麗
定價:300
NT $ 130 ~ 432
  • 作者:黃孫權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4-06-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896761
  • ISBN13:9789865896768
  • 裝訂:平裝 / 240頁 / 16.5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狂飆年代以後,誰大開誰的眼界?

  如果曾有噪音,也離反抗甚遠。

  《破週報》總編輯黃孫權‧思想格鬥者──
  最具衝擊性觀看世界的方式。

  在黃色小鴨消氣之後。在偽眷村趕走老眷村之後。在台北好好看的句點之後。在房價再創新高之後。在藝術成為資本主義的前衛部隊之後。在學運的火種點燃之後。

  除非我們尋找美麗,否則無法面對羞辱。

  黃孫權是前《破週報》總編輯,當代最富行動力的藝術文化評論者。他以社會批判的角度切入,藉由最貼近生活的議題,揭開不痛不癢的文化假面;他以專注熱切的眼神,注視島國經濟大夢底下,權力的集中與移轉、勞工移民的悲歌與希望。

  身為藝術行動者,他以清晰的視野,對新自由主義影響下的台灣提出深刻反思,評論範圍橫跨建築、媒體、社運、藝術,與大眾流行現象。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今日,他批判純藝術的無效性,強調行動的重要,唯有以行動代替姿態,才能抵達「燕子之城」,才能打破階級,甚至世間的冷漠絕望。

  ──在〈我們一起愛(或恨)大黃鴨,只是因為我們害怕羞恥〉裡,看流行如何根除我們的羞恥感。

  ──在〈包租婆之島〉中,台灣近年看似繁榮的文化嘉年華,實則僅是包租婆。

  ──在〈好文化就是好生意?〉中,戳破台灣文創大夢,夢裡只是修辭學展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孫權


  現為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1994年創立台灣唯一另類文化刊物《破週報》,並擔任總編輯至2014年3月停刊為止。曾於香港與中國美院客座,台灣多所藝術大學兼課。1997年擔任反對市政府推土機─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總召,《我們家在康樂里》紀錄片於國內外影展與藝術展展出。參與多項社會運動,包含2000年寶藏巖的「弱勢社區博覽會」,2003年的反戰運動,2005年香港的反WTO部長級會議、2004-2005樂生等等。2004年創立台灣部落格(twblog.net),曾為全台灣最具有影響力的部落格媒體,同年並創立台灣獨立媒體中心(tw.indymedia.org),成為全球120個城市的全球獨立媒體中心網絡之一。近年開始從事策展與藝術創作等工作,在高雄成立「搗蛋藝術基地」,作品曾於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高美館等地展出,以及策劃台灣最早的「藝術進入社區」《寶藏巖GAPP》(2003-2004)計畫,《跨域雙城展》,《覹空間》、高美館的《侯淑姿個展──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高雄點唱機》,高雄勞工博物館《跨國候鳥在台灣》等。著有《綠色推土機》,譯有《自己幹文化──英國九零年代的派對與革命》,編有多本著作,其評論文章常於兩岸三地重要的媒體上發表。為橫跨建築、媒體、社會運動與藝術的藝行者(artivist)。
 

目錄

〈自序〉我的左手發芽了

【輯一】鏡像

行動一定不要是反應,而是創造  
我們一起愛(或恨)大黃鴨,只是因為我們害怕羞恥  
包租婆之島  
好文化就是好生意?  
大開誰的眼界?狂飆的八○年代之後  
總編手記:大方踩過《破報》吧!  
如果曾有噪音的話,也離反抗甚遠  
豪宅燈火,庶民無望  
雙城合謀記  
變電箱上的垃圾  
找不到雨果的台北101,以及,已然寫就注定傾頹之石頭寓言  
改變移動的事實性  
祖國,父國,母國  

【輯二】折射

我們在此相遇──藝術家侯淑姿與她的左營眷村影像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
青春共同記憶,與傷痛魂身再見──2013高美獎得主:陳云《好久不見》   
置人與悶──林文蔚 × 黑金城文件展  
走出雙展辦,看見幸福(大廈)
伊達邵的歌聲  
我想寫本什麼都沒有的書  
艾未未與藝術的第四種含意  
玻璃底片上的西方眼睛  
留住一切親愛的!
無關佔領,只是無聊的小確幸而已  
三階段打造品牌地景密技  
識異、交往、快感──跨領域藝術在台灣
誰在乎誰策展:當今藝術的「歷史性計畫」  
三種脈絡,三個方法——談謝英俊建築與台灣空間生產之辯詰  
當建築成為展覽,終而只剩展覽——記兩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輯三】視界

怪醫豪斯瑪莉娜  
必須與複音唱和!活在疆界上的女人們──亞洲女性藝術家1984–2012(Woman in-between: Asian Woman Artists 1984-2012)  
視界/世界的社會權利  
後八九的歷史皺摺  
以節慶去構想一個城市——關於亞維儂藝術節的幾點思考  
除非我們尋找美麗,否則無法拒絕羞辱  

〈附錄一〉「我身為批評家,無意旁顧平衡立場!」──Douglas Kellner專訪  
〈附錄二〉「今日的烏托邦,明日的現實」──David Harvey專訪  
 

自序

我的左手發芽了


  這本書出得有點意外。有一天突然收到了寶瓶文化總編輯亞君的來信,她看了〈包租婆之島〉一文被瘋狂轉貼後,問我有無出書的打算,我當時半信半疑,難道我文章通俗可人,是心靈雞湯等級產品了?亞君說不,現在社會需要批判之聲。之後一切各位也可想像,你們拿到的這本書,就是亞君與辛苦的寶瓶文化編輯們,在我生活之外的異世界努力向我望來的成果。

  書裡的篇章,多是近來受邀寫的,有種工具感,用後即丟,短蹴戰鬥風格,有種應該在「無能改變現實」成為事實前,你要與之搏鬥一番才能算數的感覺。

  你很難想像興趣廣泛的業餘愛好者能夠專心精選自己的代表作,也許羅蘭.巴特行,但我不行。儘管我依著心中主題選擇近年來評論有關媒體、藝術、文化政策、建築的文章,但對讀者是否清晰,我完全沒把握。我發表過無數文章,多半是為了行動所需而非展現某種優美文意,為了樂趣而非塑造特定領域的專業性。總之,我的幾篇文章不是我的全部。老實說,我心中最愛的仍是在破報早期每週一篇的總編手記,在那些幾乎不算文章的文章中,是我仍有信仰且行動之生活政治的全部,是與一群青春無敵的同仁奮鬥,在自己的媒體找到自己相信且認同的一切。

  前陣子網路上流行一篇〈十九位華人藝評家逐個數〉的文章,我不認識作者熊月禽(專業熊貓按摩員﹝兼營黑熊﹞),但其中一段描寫我的,被無數朋友轉貼給我看。他(或她)這樣寫道:

  「黃孫權,屬於無時無刻都必須要保持帥氣瀟灑的書寫者。格鬥、攻擊、轉身、護衛,任何姿態必須讓費洛蒙充分散發。無可救藥的左翼浪漫分子,無法適應無聊乏味的埋頭研究學者生活,只為了當下的行動或目的而且戰且走。屬於蒐集/分析歷史資料並不精確求是的評論者,不過,不礙事的。」

  朋友總在揶揄我幾句話後說,很接近你。我知道的,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魯迅說:「革命文學家和革命家竟可說完全兩件事。」寫文章與行動完全兩碼事,然而,讀了約翰.伯格你方知藝術應有的力量,讀了魯佛的《佩德羅.巴拉莫》方知世事塵間,你總在你行動前思考,而寫作就是思考的力量。

  在出書之前,我的左手腕浮腫青筋上冒出了小囊包,有時甚痛,學名叫腱鞘囊腫,是一個不會好卻無大礙的毛病。長年的編輯工作,過度單靠雙手的勞動,本也不太在意。倒是,看著它,好像這二十年的寫作歷史肉身化了,我不知道這是批判思考的獎賞,還是批判無度的報應。我倒寧願想像,裡面有顆左翼思想的種子,有一天它會發芽茁壯,能夠阻止「無能改變的現實」成為現實。

黃孫權
2014 六月於高雄
 

內容連載

行動一定不要是反應,而是創造

「我持有對現實的欲望,因為我相信我的欲望的實現!」

凌晨兩點開車衝上台北的時候,腦袋一直浮現這句話。是的,今天我還要上課,還有生平第一次的個展要開幕,但看到我學生朋友都在行政院遭受警察暴力對待,我無法靜心,除了衝車北上,別無它法。我無法強迫學生「罷課」,像一間大學教授強迫他們若不到抗議現場就要寫一萬字的報告,但容許我請假吧,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補課。因為老師不能將自己的政治判斷加諸學生身上,而上課是討論政治判斷的基礎,知識並不亞於街頭;同時,街頭也不亞於知識,我們要改變的並非文詞美妙思辨精采的腦波,而是現實。

「禁止一切禁止!」

今天的課是「文化行動研究」,這是我來高師大教書後每年必開的課程,通常以1960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與1968年的學生運動作為開章,從第三世界與解殖的觀點來理解歐美青年「花的革命」是如何產生的。討論達達主義與國際情境主義者如何突破藝術專業與日常生活的界線,以日常生活作為鬥爭的思考。1999年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產生的翻轉和全球獨立媒體中心(indymedia center)的興起,墨西哥原住民解放軍 Zapatista 精采的副司令 Marcos 的童話革命哲學,到後現代花俏的各種政治塗鴉、電音派對以及環保先鋒主義、監督不良企業、文化反堵等等。從三一八學潮發生以後,許多畢業的學生又拿起當初上課的文本開始閱讀,並告訴我:「當初我有念沒有懂,現在我懂了。」於是,知識變成了實踐力量,故事變成經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30
  2. 新書
    79
    $237
  3. 新書
    79
    $237
  4. 新書
    85
    $255
  5. 新書
    88
    $264
  6. 新書
    9
    $270
  7. 新書
    9
    $270
  8. 新書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