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設計出版的目的可以用以下面一句話來概括:激發讀者學習自然歷史、物理和地理的興趣。
1.
有哪個人對動物故事不感興趣呢?由於這一事實,此類圖書的數量,不管是系列讀物還是單本圖書,都非常龐大。但動物科學的迅速發展,對這圖書的生存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前代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可以從享受懷特的《塞爾波恩》和比伊克的《四足獸》裡描寫的動物中得到滿足。懷特的經典作品一再改版,它採用了通俗的語言以及年輕讀者感興趣的插圖。而成年人或學者完全有能力閱讀原版《塞爾波恩》。然而,比伊克的《四足獸》卻沒能再版,因此人們很難獲得此書。而且該書用詞古典,不適合孩子閱讀。它那過時的插圖和現在的圖書也無法相比,要花費讀者大量時間。
《達爾文在路上看到了什麼》雖然寫於四十年前,但直到現在仍是新鮮可信,富有價值。編者認為,把各式各樣的動物故事和一個人聯繫在一起,這種書有很大優勢。而且,一個有如此貢獻和權威卻為人謙遜的觀察家,不應為人忘卻。達爾文,當然就是這樣一個卓越的觀察家。另一方面,把這些動物和這些動物生存的地區聯繫在一起,將使讀者對動物王國的分佈有一個清晰準確的概念,並且,從更大意義上說,讀者將會擁有相應的世界地理學識。最後,把這些故事放在全書的第一部分,年輕讀者的注意力肯定能被吸引過來。
2. 幾乎不亞於有趣動物故事的是:新奇民族的故事和它們的風俗,特別是粗野和凶蠻的野人。這一章節題為「人」,它應該不會讓年輕讀者失望。
3. 和前面所述的內容緊密聯繫的是,題為「地理」的這一章節(這是一個更好設計的需要),它包括了對達爾文所到過的部分城市、高山、峽谷、平原以及一些國家地理特徵的描述。
4. 最後,在這一題為「自然」的章節,讀者將會發現地球的偉大以及一些別的內容。前面章節也許涉及過這方面的內容,但編者有意保留到最後。原因是它不太容易理解。但是經驗顯示,從整體上來說這絕對會讓讀者感到很有趣。
如果編者刻意安排的循序漸進能獲得很大成功的話,這本書就能為家庭的任何成員服務,不管是下到兒童,還是上至老人。孩子,只要他們感興趣,或者,隨著他的學識漸開,能夠熟練理解,直到最後完全掌握,任何時間內都可以讓他們在閱讀本書中受益。
同時,雖然父母比他們孩子們所知更多,他們也可以節選章節選讀。它的文學價值也比想像中的要好。那些相信達爾文是唯物主義者的人們將會發現,達爾文對人世關懷的雄辯,絲毫不遜於古羅馬戲劇演員傳世經典名言─「我是人,任何有關人的事,我都關心」。
一些插圖和說明借用於原書和它的姊妹書,但一些數字借用了其他資源,其目的是為了傳遞準確的資訊。散佈於本書的地圖,包含了本書所提到的每一個重要的地理名稱。畢竟,希望每一個第一次讀這本《達爾文在路上看到了什麼》的人(有的也許會勾起他第一次到國外旅遊的記憶),或遲或早會把自己融入自哥倫布以來最重要航行的奇妙而完整的故事中去。
導讀
這是一本適合所有讀者看的書,目的是激發我們的後代學習博物學的興趣,懂得尊重生命、喜愛大自然。
達爾文是近世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這本書就借用達爾文的小獵犬號航程所見,歸納了動物、人、自然、地理四篇,也合乎博物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人類學、地球科學的內涵。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讀到達爾文在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五年一路上看到的動物、人種、自然和地理是什麼模樣,也必然會在心裡面和現今的世界做個比較,這正是「學而不思則殆」的道理,要讀者「想想以前的樣子,想想現在的樣子」。且挑幾段文字看看這本書的思想世界:
沙漠島的馴服鳥:「…這些鳥都可以靠近,只用一根軟枝條就可以殺死它們,我自己就用帽子或草帽抓住一些。…我看到一個男孩在井邊手持樹枝站著,在小鳥到井邊喝水的時候,揮舞樹枝打死了一些鴿子和雀類。他已經收穫了一小堆鳥類作為晚餐。他說他常常有這樣的興致守在井邊。」
現在還有這樣的事嗎?是不是因為「牠可能已經從其他國家吸取了教訓,長了智慧」?是誰「教訓」了牠們?
火地島人:「…當在冬天饑荒時,他們在殺掉狗之前先殺掉老女人做糧食。洛先生問一個男孩為什麼,這男孩回答:小狗會抓水獺,老女人不會。」
其實小獵犬號艦長費茲羅心中負有神聖的使命,他要探究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原型」是甚麼樣子。他來到這塊未受文明污染的原型大地找到的人是不是就是「原型」? 還有,「…在1836年10月19日,我們最終離開了巴西海岸,感謝上帝!我永遠不會再到一個奴隸制國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們再看環礁島:「…旅行的人告訴我金字塔的巨大規模以及別的遺跡,但是我覺得比起這些山上的石頭——這些由細微而弱小的生物堆積起來的石頭,顯得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這是一個奇蹟,這奇蹟在第一眼不會衝擊人的眼睛,但過後想想,它會衝擊人的思維。」隨著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亦始終牽動著我們的「思維」,不是嗎?
黃 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