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萬春
1956生於宜蘭,十七歲開始接觸繪畫,二十一歲進入國立藝專學習雕塑,三年後放棄雕塑的學習,開始修繪畫及音樂。
二十三歲開始第一次個展,至今個人展覽多次,其中以八十七年的「劇場風景」為其巔峰時期。
他的風格多變,演變的階梯明顯,創作中少有重複的模式,熟悉的套路總是令他厭倦,不斷的實驗、創新成了他一貫的風格取向,在這多向的風格中隱約有一種共通的樣貌,那就是—安靜、空靈、滄桑、疏離和無盡的漂泊感。還有些是源於他孤獨的天性,有些是對困頓生活的領悟,他運用電影剪輯的手法與中國造字的原理,結合成一套屬於他獨特的繪畫語言,這氛圍雖有些冷僻、邊緣,但卻極富原創性,這也是他自始至終未曾改變的追求方向。
展歷
Wang, Wan-Chun(B.1956)
出生於台灣宜蘭蘇澳,國立藝專畢業
1980 美國新聞處個展
1983 台北,春之藝廊個展
1987 台北,永漢畫廊個展「劇場風景」
1989 台北,永漢畫廊個展「夜與黎明」
1989 台北,夜與黎明,春之藝廊
1990 高雄,串門畫廊個展
1991 台北,誠品畫廊個展
1992 台南,新心畫廊個展
1993 台北,台灣畫廊個展
2000 台北,漢雅軒畫廊個展,「視像外的意象」
2004 台北,台北MOMA畫廊個展,「境與我」
2006 台北,台北其玟畫廊個展,「青春與激情的招魂術」
2007 北京,798藝術區D09—17個展
2008上海,五角廣場800號藝術空間
2011台中,紅野畫廊個展
2011台中,紅野畫廊個展,「緣溪行」
王萬春
1956生於宜蘭,十七歲開始接觸繪畫,二十一歲進入國立藝專學習雕塑,三年後放棄雕塑的學習,開始修繪畫及音樂。
二十三歲開始第一次個展,至今個人展覽多次,其中以八十七年的「劇場風景」為其巔峰時期。
他的風格多變,演變的階梯明顯,創作中少有重複的模式,熟悉的套路總是令他厭倦,不斷的實驗、創新成了他一貫的風格取向,在這多向的風格中隱約有一種共通的樣貌,那就是—安靜、空靈、滄桑、疏離和無盡的漂泊感。還有些是源於他孤獨的天性,有些是對困頓生活的領悟,他運用電影剪輯的手法與中國造字的原理,結合成一套屬於他獨特的繪畫語言,這氛圍雖有些冷僻、邊緣,但卻極富原創性,這也是他自始至終未曾改變的追求方向。
展歷
Wang, Wan-Chun(B.1956)
出生於台灣宜蘭蘇澳,國立藝專畢業
1980 美國新聞處個展
1983 台北,春之藝廊個展
1987 台北,永漢畫廊個展「劇場風景」
1989 台北,永漢畫廊個展「夜與黎明」
1989 台北,夜與黎明,春之藝廊
1990 高雄,串門畫廊個展
1991 台北,誠品畫廊個展
1992 台南,新心畫廊個展
1993 台北,台灣畫廊個展
2000 台北,漢雅軒畫廊個展,「視像外的意象」
2004 台北,台北MOMA畫廊個展,「境與我」
2006 台北,台北其玟畫廊個展,「青春與激情的招魂術」
2007 北京,798藝術區D09—17個展
2008上海,五角廣場800號藝術空間
2011台中,紅野畫廊個展
2011台中,紅野畫廊個展,「緣溪行」
目錄
06 奧德賽與捕魚郎交換行舟:讀王萬春《緣溪行》 文/黃智溶
When Odysseus Swapped Boats with a Fisheman : an Essay for Wan-Chun Wang’ Painting “Strolling by a Streamside” By Huang Chih Jung
08留白的靜思 孤寂與救贖 人生如夢亦能踏實的王萬春 文/黎巧倩
Pondering in Endless Space : Wan-Chun Wang’ Solitary life ,Real life By Viviane Lee
12 王萬春簡歷
Profile
14 油畫
Painting
78 剪紙
Paper-cut
When Odysseus Swapped Boats with a Fisheman : an Essay for Wan-Chun Wang’ Painting “Strolling by a Streamside” By Huang Chih Jung
08留白的靜思 孤寂與救贖 人生如夢亦能踏實的王萬春 文/黎巧倩
Pondering in Endless Space : Wan-Chun Wang’ Solitary life ,Real life By Viviane Lee
12 王萬春簡歷
Profile
14 油畫
Painting
78 剪紙
Paper-cut
序
奧德賽與捕魚郎交換行舟
告訴我,繆斯,那位精明能幹者,
在攻破神聖的特洛伊城堡後,
飄零浪跡的經歷。
雖然,我無意將一個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條長河,但回想起,我們那一輩年輕時探索藝術,竟有一股如高江急峽般洶湧澎湃,波瀾壯闊,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氣勢。如今,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條歷經千巖萬壑的的溪流,已經開始和緩地漫延到草澤縱橫、魚鳥躲藏的出海口了。
當然,我們還能在畫家王萬春的畫面上,找到昔日荒誕怪異的人物與動物,孤寂陰翳的圖像,與精密微調壓縮的空間感。但似乎還有一彎潺潺溪流,或者一條細絲般銀白的海平面,隱隱約約、似有若無地,如掌紋般,出現在畫面的某些不顯眼的角落,它有時像蛇一樣潛潛溜過;有時,被阻擋在土堤外,只讓我們遙聞幽細的浪濤聲。
就像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裡,那一位東晉太元時的捕魚郎,王萬春向我們暗示,他的人生已經飽飫了,兩岸繁花似錦的桃花源了,此時此刻,他是以一種優遊自在的心情來「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或者說,他以這種心情邀請觀者,進入他藝術世界裡繽紛的桃花源吧!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也常常是最暗藏生機勃發之處,在此支流密佈,河海交會的港口處,許多舟楫即將揚帆啟程,許多奧德賽即將出海冒險。
在此,我們轉換另一套西方的說法,在攻破了藝術的城堡之後,我們的英雄,應該回到家鄉──伊薩卡,還是開始他的浪跡天涯呢?
再一次的航行,事實上,是很疲憊的,因為,你好像已經擁有許多的榮譽和勳章。未來,你將與獨眼巨人搏鬥,你將用粗壯的繩索,把自己緊緊綁在桅桿上,躲避海妖塞壬,她那充滿挑逗與誘惑,掺了迷藥的歌聲,你將在茫茫的大海上,獨自再一次漂泊十年。
但是,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是如此容易令人乏味,未知的旅程總是充滿著奇異的冒險,不斷地引誘著你,那麼多的珍珠、珊瑚、銷魂香水,在等待著你,所以,我奉勸你──精明能幹的藝術家,永遠不要停留,在緣溪行,探索兩岸明媚的風光之後;還要繼續揚起你的風帆,航向你未知的藝術之旅吧!
讓伊薩卡常在你心中
抵達那裡是你此行的目的
但千萬不要匆促趕路
最好多延長幾年
留白的靜思 孤寂與救贖 人生如夢亦能踏實的王萬春
初次接觸王萬春的作品,觀者常為他畫中強烈、深沉的孤寂感駐足吸引,甚至被交雜詩意與詭異的意境感到震攝。不免好奇,這位出生宜蘭濱海小鎮的畫家,是位隱士;還是一名看破紅塵的帶髮修行者?
1956年,畫家王萬春生於宜蘭五結鄉的漁村。少時曾受藍清輝與陳忠藏的畫作之觸動,矢志成為畫家。二十九歲那年母親驟逝,造成內心思想上極大的變化;開啟而立之年後的半隱居生活。王萬春深信遠離塵囂能有較多的時空來省思自我,且必須喚醒「潛藏心靈暗處的脈動」,否則「再長的沈澱也是枉然」。
回首創作數十載,王萬春認為在卅歲後「一種成熟的繪畫樣貌才逐漸地清晰」。八零年代末,曾醉心戲劇拍攝的畫家創作了黑白色調、詩意濃郁的紙墨拼貼「劇場風景」系列,可明顯察覺他未來風格奠立之雛形--渺小人物與動物襯托背景的留白廣闊;而生活常見的物品點綴其中。偌大的空間亦象徵了時間的緩緩流動。畫家猶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獨自回溯自我人生的同時,也靜觀著旁人的生命點滴。
王萬春早期創作的水彩作品,色調明亮柔和、筆觸細緻。1991年因脊骨損傷而不再繪製水彩畫,改採壓克力或油畫顏料創作。畫風上整體轉變為厚實的筆觸與深沉的色調,人稱之「冷異畫境」。爾後也開始創作不少充滿怪誕奇想的剪紙作品。
王萬春知名的油畫系列作品「弱不好弄」,取自左傳的典故:「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此系列中,常見「老人臉」的孩童有著成人般的高大身軀。2009年的作品內,巨人般的人物聳立在畫面中央,直擊大地的雷霆預示了恐怖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沼澤地四布突起的尖刺,也許是人物行進時留心抬腳的原因。老人樣的孩子還須手持利刃,針對來者不善的烏鴉。肚上那條看似像臍帶的繩索,在爭鬥中不慎已被惡鳥「先將一軍」咬斷了。遠方的天空依舊萬里無雲,有人正在充斥電線桿的「文明之地」,悠閒地施放風箏。相較於前方的爭鬥與蠻荒,氛圍迥異的世界同時存在、分庭抗禮。原野上有個布條標語,揭露了作品的名稱。王萬春在畫作中常使用「文字與圖片之組合」的表現方式;也是他認同萬物如「陰陽二元」有著相互搭配與平衡之關聯。典故本指有些孩兒從小不愛遊逸嬉鬧;卻可引申為人「生於憂患」的意涵,每個人長成後則須面對人生中不同的挑戰與競爭。童年的單純與快樂是那麼短暫,戰戰兢兢與勞碌一生後才能「死於安樂」。
王萬春的油畫中,天空總是佔據畫面上最多的比例。作品「消失前的紀念」與「海的呼喚」中,亮麗蓬鬆的「捲積雲」即將隨風吹逝,隱含世事之瞬息萬變。「消失前的紀念」裡,身形修長的女性站在一個豎立許多立柱的場景,如一名初訪此地的遊客面對著相機的鏡頭捕捉。是獨自出遊的女士在異地遙想心事;還是她是個在他人心海中被人幽幽想念的對象?從遠方飄來的漫天雲朵,將會一點一寸地吞沒這天、這地,與她的孤獨身影。此時分佈井然、矗立在荒野中的白色立柱群不禁讓人聯想到紀念碑…。「海的呼喚」裡,男子像在對放生的鳥兒說出祝福的話語;抑或是手中牽引一只翱遊在真正鳥群間的紙鳶。也許他是在幻想,展開雙臂就能和候鳥一樣自在飛翔、自由遷徙。乾涸貧瘠的石地上,卻有一小株植物安靜怡然地生長著。明亮的團雲與晦暗荒蕪的石塊,不知何者才是生命中的「海市蜃樓」?天和地猶如隱喻的「海」一樣廣闊,人生時須轉個心念、親近大自然能讓人的心胸變得更開朗!
迥異於油畫的表現方式與內容,王萬春的剪紙作品多以人物或怪物為主體,例如極為詭異的氛圍如作品「悲傷之夜」與「鼾」。奇異的情節搭配背景對比鮮豔的用色,觀者好像在看一本無字的神話故事書。「鼾」中的人物,呼聲震天。不知此刻,他的「淺意識」正在上演哪一齣戲;還是他正巧「靈魂出竅」,球狀的靈體俯瞰著睡夢中的自己?「悲傷之夜」中,有著會飛的半圓體、梯子與長翅的紙片人。倒榻的建築物、毛色深重的烏鴉及身纏藤蔓的不完整人物,猶將畫面中的「重量」向下拉扯,置中的白色半圓似乎快要被引爆,跟著建築物蹴然倒下!半身人物木然的表情,好像心已被掏空。明明是綠意盎然的季節,卻只見烏鴉無情的報信與哀傷的氣息。畫作邊緣的白色處,不知是人物的淚滴;還是暗示這事件是記憶猶新的泛黃回憶。人世無常,有些事情總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經過多年仍無法淡忘。
王萬春的作品,許多是對生命的體悟與哲思,難以分辨何者為幻、何者為真。畫面中的留白之處,其弦外之音不禁使人低迴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場景、及日常生活的物件,像在相互對話或是與觀者交談。人物通常代表畫家本身,亦可讓觀者融入個體的生命經驗來體會作品中的場域。人類何其渺小,生命中卻又充滿太多變數與苦痛,與其恣意狂放情緒,不如暫時隱遁山水沉澱--「寧靜」地釋放痛苦,不失為一種撫慰心靈的方式。王萬春多年來即使經歷生活上的種種變動,心中永遠秉持年少時期的夢想--做為一位單純、愛好自然的畫家。
──讀王萬春《緣溪行》 ◎黃智溶
告訴我,繆斯,那位精明能幹者,
在攻破神聖的特洛伊城堡後,
飄零浪跡的經歷。
───荷馬《奧德賽》
雖然,我無意將一個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條長河,但回想起,我們那一輩年輕時探索藝術,竟有一股如高江急峽般洶湧澎湃,波瀾壯闊,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氣勢。如今,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條歷經千巖萬壑的的溪流,已經開始和緩地漫延到草澤縱橫、魚鳥躲藏的出海口了。
當然,我們還能在畫家王萬春的畫面上,找到昔日荒誕怪異的人物與動物,孤寂陰翳的圖像,與精密微調壓縮的空間感。但似乎還有一彎潺潺溪流,或者一條細絲般銀白的海平面,隱隱約約、似有若無地,如掌紋般,出現在畫面的某些不顯眼的角落,它有時像蛇一樣潛潛溜過;有時,被阻擋在土堤外,只讓我們遙聞幽細的浪濤聲。
就像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裡,那一位東晉太元時的捕魚郎,王萬春向我們暗示,他的人生已經飽飫了,兩岸繁花似錦的桃花源了,此時此刻,他是以一種優遊自在的心情來「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或者說,他以這種心情邀請觀者,進入他藝術世界裡繽紛的桃花源吧!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也常常是最暗藏生機勃發之處,在此支流密佈,河海交會的港口處,許多舟楫即將揚帆啟程,許多奧德賽即將出海冒險。
在此,我們轉換另一套西方的說法,在攻破了藝術的城堡之後,我們的英雄,應該回到家鄉──伊薩卡,還是開始他的浪跡天涯呢?
再一次的航行,事實上,是很疲憊的,因為,你好像已經擁有許多的榮譽和勳章。未來,你將與獨眼巨人搏鬥,你將用粗壯的繩索,把自己緊緊綁在桅桿上,躲避海妖塞壬,她那充滿挑逗與誘惑,掺了迷藥的歌聲,你將在茫茫的大海上,獨自再一次漂泊十年。
但是,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是如此容易令人乏味,未知的旅程總是充滿著奇異的冒險,不斷地引誘著你,那麼多的珍珠、珊瑚、銷魂香水,在等待著你,所以,我奉勸你──精明能幹的藝術家,永遠不要停留,在緣溪行,探索兩岸明媚的風光之後;還要繼續揚起你的風帆,航向你未知的藝術之旅吧!
讓伊薩卡常在你心中
抵達那裡是你此行的目的
但千萬不要匆促趕路
最好多延長幾年
───卡瓦菲斯《伊薩卡島》
留白的靜思 孤寂與救贖 人生如夢亦能踏實的王萬春
文:黎巧倩
初次接觸王萬春的作品,觀者常為他畫中強烈、深沉的孤寂感駐足吸引,甚至被交雜詩意與詭異的意境感到震攝。不免好奇,這位出生宜蘭濱海小鎮的畫家,是位隱士;還是一名看破紅塵的帶髮修行者?
1956年,畫家王萬春生於宜蘭五結鄉的漁村。少時曾受藍清輝與陳忠藏的畫作之觸動,矢志成為畫家。二十九歲那年母親驟逝,造成內心思想上極大的變化;開啟而立之年後的半隱居生活。王萬春深信遠離塵囂能有較多的時空來省思自我,且必須喚醒「潛藏心靈暗處的脈動」,否則「再長的沈澱也是枉然」。
回首創作數十載,王萬春認為在卅歲後「一種成熟的繪畫樣貌才逐漸地清晰」。八零年代末,曾醉心戲劇拍攝的畫家創作了黑白色調、詩意濃郁的紙墨拼貼「劇場風景」系列,可明顯察覺他未來風格奠立之雛形--渺小人物與動物襯托背景的留白廣闊;而生活常見的物品點綴其中。偌大的空間亦象徵了時間的緩緩流動。畫家猶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獨自回溯自我人生的同時,也靜觀著旁人的生命點滴。
王萬春早期創作的水彩作品,色調明亮柔和、筆觸細緻。1991年因脊骨損傷而不再繪製水彩畫,改採壓克力或油畫顏料創作。畫風上整體轉變為厚實的筆觸與深沉的色調,人稱之「冷異畫境」。爾後也開始創作不少充滿怪誕奇想的剪紙作品。
王萬春知名的油畫系列作品「弱不好弄」,取自左傳的典故:「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此系列中,常見「老人臉」的孩童有著成人般的高大身軀。2009年的作品內,巨人般的人物聳立在畫面中央,直擊大地的雷霆預示了恐怖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沼澤地四布突起的尖刺,也許是人物行進時留心抬腳的原因。老人樣的孩子還須手持利刃,針對來者不善的烏鴉。肚上那條看似像臍帶的繩索,在爭鬥中不慎已被惡鳥「先將一軍」咬斷了。遠方的天空依舊萬里無雲,有人正在充斥電線桿的「文明之地」,悠閒地施放風箏。相較於前方的爭鬥與蠻荒,氛圍迥異的世界同時存在、分庭抗禮。原野上有個布條標語,揭露了作品的名稱。王萬春在畫作中常使用「文字與圖片之組合」的表現方式;也是他認同萬物如「陰陽二元」有著相互搭配與平衡之關聯。典故本指有些孩兒從小不愛遊逸嬉鬧;卻可引申為人「生於憂患」的意涵,每個人長成後則須面對人生中不同的挑戰與競爭。童年的單純與快樂是那麼短暫,戰戰兢兢與勞碌一生後才能「死於安樂」。
王萬春的油畫中,天空總是佔據畫面上最多的比例。作品「消失前的紀念」與「海的呼喚」中,亮麗蓬鬆的「捲積雲」即將隨風吹逝,隱含世事之瞬息萬變。「消失前的紀念」裡,身形修長的女性站在一個豎立許多立柱的場景,如一名初訪此地的遊客面對著相機的鏡頭捕捉。是獨自出遊的女士在異地遙想心事;還是她是個在他人心海中被人幽幽想念的對象?從遠方飄來的漫天雲朵,將會一點一寸地吞沒這天、這地,與她的孤獨身影。此時分佈井然、矗立在荒野中的白色立柱群不禁讓人聯想到紀念碑…。「海的呼喚」裡,男子像在對放生的鳥兒說出祝福的話語;抑或是手中牽引一只翱遊在真正鳥群間的紙鳶。也許他是在幻想,展開雙臂就能和候鳥一樣自在飛翔、自由遷徙。乾涸貧瘠的石地上,卻有一小株植物安靜怡然地生長著。明亮的團雲與晦暗荒蕪的石塊,不知何者才是生命中的「海市蜃樓」?天和地猶如隱喻的「海」一樣廣闊,人生時須轉個心念、親近大自然能讓人的心胸變得更開朗!
迥異於油畫的表現方式與內容,王萬春的剪紙作品多以人物或怪物為主體,例如極為詭異的氛圍如作品「悲傷之夜」與「鼾」。奇異的情節搭配背景對比鮮豔的用色,觀者好像在看一本無字的神話故事書。「鼾」中的人物,呼聲震天。不知此刻,他的「淺意識」正在上演哪一齣戲;還是他正巧「靈魂出竅」,球狀的靈體俯瞰著睡夢中的自己?「悲傷之夜」中,有著會飛的半圓體、梯子與長翅的紙片人。倒榻的建築物、毛色深重的烏鴉及身纏藤蔓的不完整人物,猶將畫面中的「重量」向下拉扯,置中的白色半圓似乎快要被引爆,跟著建築物蹴然倒下!半身人物木然的表情,好像心已被掏空。明明是綠意盎然的季節,卻只見烏鴉無情的報信與哀傷的氣息。畫作邊緣的白色處,不知是人物的淚滴;還是暗示這事件是記憶猶新的泛黃回憶。人世無常,有些事情總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經過多年仍無法淡忘。
王萬春的作品,許多是對生命的體悟與哲思,難以分辨何者為幻、何者為真。畫面中的留白之處,其弦外之音不禁使人低迴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場景、及日常生活的物件,像在相互對話或是與觀者交談。人物通常代表畫家本身,亦可讓觀者融入個體的生命經驗來體會作品中的場域。人類何其渺小,生命中卻又充滿太多變數與苦痛,與其恣意狂放情緒,不如暫時隱遁山水沉澱--「寧靜」地釋放痛苦,不失為一種撫慰心靈的方式。王萬春多年來即使經歷生活上的種種變動,心中永遠秉持年少時期的夢想--做為一位單純、愛好自然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