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兼顧基礎與延伸之學理探討,並聚焦於刑事政策之基礎中心問題進行以下目的:其一、刑事政策基礎概念釐清與重整;其二、因應「其一」,並針對基礎概念進行延伸性之探討。希冀從此種基礎性兼延伸性之邏輯探討中,將我國現代刑事政策形成一個重要之體系,此亦是本書撰寫之最終意義與目的。
目錄
序
導 言
壹、研究背景、目的與研究重要性/1
貳、研究方法/1
參、本書之邏輯意識與架構/2
第一篇 刑事政策定義、沿革與學理趨向
壹、刑事政策的意義與沿革/5
貳、刑事政策趨向之一:被害者保護/7
參、刑事政策的趨向與方針:市民參與犯罪預防活動/26
第二篇 刑事政策、犯罪學之區別與犯罪原因之闡釋
壹、前 言/35
貳、何謂「犯罪」:從古典學派與實證學派論起/35
參、蘊含古典學派、實證學派之現代刑事政策/43
第三篇 刑事制裁論
第一章 關於刑罰之基礎思維與其相關論點
壹、「刑罰」制度之歷史回溯:從應報思維至修復型司法制度之來臨/49
貳、我國刑罰之基本概念與理論/57
參、「刑罰」之其他相關論述:相對不起訴概念之「微罪處分」與「緩起訴」/
63
第二章 死刑與死刑存廢相關概念之思考
壹、概 說/67
貳、死刑之意涵:「絕對死刑」與「相對死刑」論證觀/68
參、死刑之執行與相關統計/72
肆、死刑制度存廢論歷史濫觴與現代學理之思考/76
第三章 對於自由刑之各種思考
壹、概 說/89
貳、現行法當中所謂自由刑之介紹/91
參、短期自由刑之問題/100
第四章 罰金刑與日額罰金刑
壹、財產刑中罰金刑之定義/113
貳、罰金刑之效益與「日額罰金刑」/117
第四篇 犯罪矯正處遇與保護
第一章 矯正處遇之歷史
壹、「犯罪矯正處遇」之廣義性意涵/127
貳、歐美行刑思維與矯正處遇之歷史/128
參、犯罪人社會復歸與我國矯正處遇政策/130
第二章 刑罰執行與機構型處遇、非機構型處遇
壹、刑罰執行、程序與執行概況/137
貳、「處遇」、「矯正」與「矯治」概念之釐清/140
參、機構型處遇/142
肆、非機構型處遇之起源與定義:以社區處遇為中心/154
第三章 假釋制度
壹、假釋定義與學理討論/163
貳、呈報假釋之法理與實務程序/167
參、我國實務上假釋審查之演革/172
肆、假釋核准與撤銷假釋之問題/182
第四章 累犯基礎概念
壹、累犯與常習犯之概念區分/187
貳、累犯與再犯之定義與統計/189
參、累犯受刑人之特徵與三振法案/198
第五篇 各類型犯罪之抗衡與對策
第一章 高齡者問題與犯罪
壹、「高齡」之定義與高齡者問題/203
貳、高齡者犯罪統計數據/208
參、高齡者犯罪原因學理評析/216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性倒錯與強制治療
壹、性侵害犯罪定義、法律規定與實證統計/221
貳、性侵害犯罪之強制治療/228
參、強制治療、社區防護與民事監護之學理探討/237
第三章 組織犯罪與其相關概念
壹、組織犯罪之定義與相關法理/247
貳、第一時期:1998年以前研究重點為幫派研究/249
參、第二時期:1998年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通過後對於組織犯罪之概念之釐清/253
肆、第三時期:2009年制定因應人口販運相關議題國際趨勢,施行人口販運防制法以防制人口販運集團之組織犯罪/259
附錄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267
保安處分執行法/277
監獄行刑法/293
監獄組織通則/310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316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328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337
人口販運防制法/341
序
序
本書是針對刑事政策基礎概念進行整合性定位與延伸之專書,亦是本人針對近幾年台灣刑事政策學理與實務多年來所發現之問題,進行基礎與延伸之介紹,並針對其中之概念整合,並提出數個結果探討。
任教十多年來,我一直徜徉自己的研究生活,跟著好同事一起協助實務工作、修法……學術是一種(若是一種)被巨塔環繞的孤寂歲月,但我的日子肯定不寂寞,每次從學校走出,坐上高鐵,迎向實務工作的琳琅滿目,比起其他學術研究人,雖然疲倦了一些,但認真地告訴自己,社會多重變化的律動感,彷彿是身上的血液,觸動與規律地環繞著體感。
這樣的我,看了許多不公,也看了許多不義,當品味出人生還有一絲溫暖時,隨即來的一些障穢,有時候仍不免沖刷著自己的熱情,然而,告訴自己,世間的種種總是如同美國訴訟體系的「滑動式法則」,但我這是美化了世間的人生,出了社會後,很多人都可以瞭解到,標準很嚴苛,但很多人總是做得很彈性,很多事情過於介意,就是輸了。
樂曲悠揚,對我而言,葉加瀨太郎的小提琴的樂章是屬於2011年的維也納的風雅,我在潺潺的運河邊對著沙河旅館舉杯,古老典雅的城堡訴說著奧匈帝國的風采,但此時此刻,時空轉移,2012年的夏天,我在古老的京都寺廟當中揮舞著奠基著自己的學術生命,聽著依舊悠揚的曲子,心境的轉換,在古都的京都裡,慢慢地沈澱,偶爾,我會想起遙遠的歐洲大陸,那個內陸國小河流,記起自己走在維也納大學看著凱爾生的半身像,對著他期許著法學方法論的建構,那種感覺,若隱若離,歲月的離脫,就是這樣,但迴盪在記憶深處的好,永遠深植入心。
本書在寫作時間,感謝蘇筱柔小姐、柯杏如小姐多次校正,在此深深致謝。
本書最值得紀念的,是本書在第一次校正的最後階段,我至維也納短期研究時,因為某種事由臨時收留我的高滿香、瑞德夫妻,以及維也納大學Matin Kusch教授,跟三位所相處的每一刻,成為形塑本論文重要思維的美麗回憶,在此感謝。此外,本書的後半段,是在京都大學短期研究所形成,感謝京都大學的一切。
陳慈幸
2013年12月
於日本東京
-
新書6折$270
-
二手書64折$290
-
新書95折$428
-
新書95折$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