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屋: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傑作選
- 作者: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 原文作者:Katherine Mansfield
- 譯者:謝瑤玲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3-12-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829762
- ISBN13:9789865829766
- 裝訂:平裝 / 36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二十世紀最好的短篇小說作者
吳爾芙唯一嫉妒的女作家
與俄國的契訶夫、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美國的舍伍德‧安德遜並列,四大現代短篇小說的奠基者
吳爾芙曾在日記裡寫:「我承認,我嫉妒她的作品,那是我唯一嫉妒的作品。」(I was jealous of her writing—the only writing I have ever been jealous
of.)知名作家王文興也曾在台大外文系的「小說探微」課程,細緻地談論曼斯菲爾德的作品,並於其後寫成《玩具屋九講》一書。而首位評論並引介曼斯菲爾德作品到中國的著名詩人徐志摩,更崇敬地敘述他與曼斯菲爾德在倫敦的見面,是「永恆的二十分鐘」。
曼斯菲爾德的筆觸機智冷靜,卻不失溫度與感情,她常藉著筆下的主角,表達對弱勢或中下階層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又道盡人世蒼涼,讓人倍感無奈。一冷一熱,同時並進。雖然作品數量不算多,但她選擇的主題和寫作技巧卻受到法國文壇的高度推崇,被稱譽具有「水晶般透明的精純」和「如孩童的凝視般開放又自然」的筆法,奠定她在英國文學的地位。
本書按作品主角的人生歷程,以小女孩、青少女、已婚婦女、老婦人等階段,將曼斯菲爾德的作品依序分為四大類:「少女的故事」、「女男衝突」、「神經質的人物」、「寂寞人物」,共選譯二十一篇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成名作〈花園宴會〉、王文興老師花九堂課精讀的〈娃娃屋〉,皆收錄於「少女的故事」一輯中。
同時邀請本書編選、翻譯者謝瑤玲老師以深入而詳盡的導讀逐篇介紹作品,帶領讀者進入曼斯菲爾德書寫的核心。另外,也附上曼斯菲爾德的寫作年表,讀者可進一步了解這位命運乖舛、際遇特殊的女作家,是如何寫出一篇篇精彩又蘊含深意的故事。
作者簡介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
紐西蘭裔英國短篇小說家。童年在紐西蘭自然美景與維多利亞式的文化薰陶下度過,15歲時離家至倫敦,學習法語、德語和音樂課程。她在那裡愛上了文學,並開始創作,寫一些短篇的散文和詩歌。三年後回到故鄉紐西蘭,卻對英國念念不忘。1908年7月,她終於說服父親同意讓她前往英國生活,從此走上文學道路,離開故鄉,一去不返。
這段期間她大量閱讀易卜生、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作品,並極度崇拜王爾德。後來她在倫敦結識了勞倫斯和吳爾芙,成為文學上彼此扶持、相互討論的摯友,其著名的中短篇小說〈序曲〉(Prelude)也由吳爾芙夫婦的霍佳出版社印行出版。
她創作的年代飽受孤寂無助和病痛折磨,不僅長期受肺結核所苦,感情關係也時常遭遇挫折,諸如愛慕同性友人、未婚懷孕、為腹中的孩子找一個毫無感情基礎的父親、之後又選擇墮胎等等,也因此作品常圍繞在家庭事件和婚姻的不幸等主題上。她刻畫人物細膩入微,時常在細節上精雕細刻,流露出靜謐的詩意。死亡與不幸對她來說,是靜穆和安逸,甚至是美麗的。這份對美的崇敬的心情,也表現在1923年1月,她因常年罹患肺結核終於熬不過死亡,臨終前最後說的一句話:「我喜愛雨,我想要感受它們落到臉上的感覺。」(I
love the rain. I want the feeling of it on my face.)
短暫的三十五年生命中,曼斯菲爾德一直專注於短篇小說創作,共留下五部短篇小說集共七十六則故事,和十五個未完成的短篇。即使生命短暫,生活不盡順遂,曼斯菲爾德對文學的熱愛仍永遠不變,一如她曾在日記中如此寫道:「沒有任何情感可以和寫完小說的喜悅相比。」
譯者簡介
謝瑤玲
主業為東吳大學英文學系教授,熱愛和學生一起討論文學,思考並探索人性;從事翻譯超過三十年,作品包括文學經典與大眾勵志書籍,以及戲曲與國家劇院字幕英文翻譯。最具代表性的譯作為《天地一沙鷗》、《艾瑪》、《玫瑰的名字》等。
新版譯序
導讀
第一部 少女的故事
娃娃屋
少女
她的第一次舞會
花園宴會
第二部 女男衝突
新洋裝
時髦的婚姻
陌生人
一杯茶
白鴿先生和白鴿太太
第三部 神經質的人物
毒藥
一條酸黃瓜
瑞基‧皮考克先生的一天
逃
啟示
喜悅
第四部 寂寞的人物
已故上校的女兒
貝麗兒小姐
帕克婆的一生
店舖裡的女人
理想家庭
蒼蠅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年表
新版譯序
本書重新出版,我覺得非常開心,一來說明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寂寞的,跨越時空,總會找到心靈會受到感動和啟發的讀者,二來也證實短篇小說的重要性和現代性,呼應加拿大籍短篇小說家孟若得以獲得二○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事實。
短篇故事脫胎於說故事的傳統,以少數人物述說一個事件,企圖營造一種效果或一種情緒(a single effect or
mood)。因為字數少,使作者必須擇取最適當的人物去呈現他要的主題,並且在遣詞造句上字字珠璣,斤斤計較,因為一個字或詞都可能隱含深意或批判或嘲諷。曼斯菲爾德善於掌控短篇故事的方寸世界,無論在人物刻畫或主題的營造上,都可以恰到好處。例如,在〈娃娃屋〉中最具有洞察力的凱琪,只是用她對喜歡那個小檯燈來輕描淡寫,而寫到〈花園宴會〉中的蘿拉時,以她認同會聞薰衣草香的工人來對比她那個從花店買來了一大堆香味濃烈的百合花的母親,來顯示兩人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此外,作者對婚姻的幻滅出現在許多有關婚姻的故事中,例如〈時髦的婚姻〉、〈一杯茶〉、〈逃〉和〈啟示〉,有趣的是,在這幾個短篇中,她批判的不是男人,而是這幾段婚姻中的妻子,也是當代因追求時髦而忽略婚姻內涵的膚淺女子。只有〈喜悅〉這個同樣寫婚姻的短篇算是個例外,故事中的女主滿心的幸福感因為發現丈夫的婚外情而有了變化。不過,作者並沒有明確地斷言任何結局,像故事中的貝莎只是面對著滿樹依然嬌美動人的梨花,問了一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這正是曼斯菲爾德的高明之處,因為人生只有一個結局,其他的任何時候都很難去定奪究竟是悲劇喜劇,無論是由作者,或由當事人本身。但是這些故事所營造出的效果和情緒,卻是雋永的。
對於生命的深刻體悟,出現在本書的第四部中。作者雖年紀輕輕(三十五歲)就過世,可是無論寫男人中年喪子或失去人生目標的失落(〈蒼蠅〉、〈理想家庭〉)或女人老年孤寂或仍必須為生活勞心勞力(〈貝麗兒小姐〉、〈帕克婆的一生〉),都能以冷淡的筆觸寫出一針見血的尖銳,這不是未經歷人生苦楚和有一番深刻體悟的人可以輕易寫出來的!
曼斯菲爾德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她不尋常的短暫生命,在〈導讀〉中已有詳細介紹,不再贅言。我只覺得,雖然她一生多病,但因為生病與感情上的種種波折,反而讓她對人生有異於常人的早熟體悟,使她的故事在生動呈現各種或膚淺或清靈的人物之時,也透露出對人情世事的洞悉和淡然,這應該是她的故事最不與人同的特色,也是為何她會被認為寫作手法之高明直可與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和愛爾蘭文學奇才喬伊斯並列。我甚至覺得,這種對人情世故的淡然,雖只是透過短篇故事的傳達,卻與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幾乎如出一轍呢。
當然,寫出一個作品的是作家,但完成一個作品的人是讀者。好的故事可以帶給人心靈的感動和滋養,在讀者的共鳴下繼續延續它的生命,成就更多的美,更多的饗宴!
謝瑤玲
二○一三年寫於台北外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