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去近二十年,我多次參與有關臺北市的各種研 討,在市政府數度擔任都市計畫和都市設計委員會的委員,工作上經常和建築開發業打交道,平日也很注意報章雜誌對臺北市的報導和評論。從這些經驗中,我發現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實並不真正的了解臺北市。我們也許清楚自己專業領域的那部分臺北,但明顯的還是不夠,因為都市議題不會是單純的,一定要從更廣、更
多樣的面向整合來看,才會看出點端倪。因此,我們需要對臺北有多面向、基礎性、常識性的了解。
這種了解無法完全套用外國的理論或方法,必須用心去弄清楚臺北市的本質和限制;暫時跳脫專業學理,真正去看臺北到底是怎麼回事。也就是說,以事實為依據和題材,而不是硬把臺北套進學理或外國案例的框框中。
我發現,我們對臺北欠缺「自知」,因而導向沒有 「自信」。在求好心切的壓力下,都市精英經常對臺北開藥方,早期學美日,最近又師法北歐,其實,臺北市和外國案例不論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現實社會條件都 未必相同。例如,臺北市高密度、高強度、住商混合的正負面效用,都因外國沒有案例或學理上不容,很少真正被討論。
缺乏自知和自信使我們沒有「臺北觀」,不知道臺北市究竟是哪種都市,也不知道自己的獨特性、優越性和脆弱度,因此沒有辦法自處。
我認為,臺北市絕對是華人世界最宜居的地方,也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怪的是,臺北市極度缺乏「集體的城市驕傲」,這點和不自知、無自信和不知自處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建立臺北觀是一件重要的事,至少我們該了解自己的處境。
描述臺北市的書很多,旅遊書著重景點和美食,學術論著主題單一集中又深奧,政府出版品則多重宣傳。從這些出版品中,我們不容易看到臺北市的全貌,不易知道其 架構,也做不到對臺北基礎性和常識性的了解,>正想補足這一塊。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受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之 邀,編寫這本書,由吳光庭、王俊雄、莊學能和我一起執筆。
>想用簡單的文字,配合簡化或強化過的圖來描述臺北市。和旅遊書不同的是,我們的重點不在少數景點上,而是臺北市多數典型的 都市環境,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許平常大家覺得這些地方不值得一提,卻是形成臺北市都市環境和都市生活的根本,掌握這些根本,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臺北 市。
這本書不在講臺北市的歷史或願景,而是從大家看得見的現況為出發點,尤其是具代表性的、一般性的現況。我們先描述其狀況,然後試著探討成因。幾位作者身為都 市設計與規劃的專業者,當然都有其都市價值觀,不過這本書儘量不做價值判斷,交由讀者自己思考。所以,這本書比較沒有批判性,而是做為評判的背景資料。
內容上,雖然分篇分主題,不過我們試著在各篇文字中整合其他主題,因為我們希望說明都市是複合、複雜和整合的。>強調簡化的圖,因為都市不能離開空間和位置;我們也試著提供底圖,讓讀者在心中建立自己的臺北市空間架構。書中,所有地圖上都用小圓點
標示了臺北車站、101大樓,用小三角形標示最高的七星山,做為讀者定位的參考。書中的高角度城市空照介於真實與概念之間,與圖配合,加強真實感。
>常援引的「案例街廓」是我用辦公室附近街廓所做的調查紀錄,也就是仁愛路、信義路、敦化南路和復興南路所圍出的大街廓。這個街廓本質上是很典型的臺北生活環境,用來做例子有其功能。
其實,談臺北不能局限於行政區的臺北市,必須納入 環繞臺北市的新北市都市化地區,甚至更外圍的山地,也就是大臺北都會區。因為臺北市的生活和外圍地區是一體的,捷運、公車路線和行政區無關就是最明顯的例 子。基於資料蒐集的方便,加上我們過去對臺北市的了解比較多,所以這本書只談臺北市,事實上是很不足的,希望未來能改正這件事。
這本書的內容摘自其他出版品、政府統計資料、都市設計學會歷年來的研究案,以及幾位作者自己的研究,歡迎讀者指正。
建築師 張樞